趣谈古人名与字

合集下载

趣谈古人的“名”与“字”

趣谈古人的“名”与“字”

趣谈古人的“名”与“字”我们今天用的是姓和名,而古人有姓有名有字有号。

在汉代以前,人们取名比较随意,也就出现了很多“歪名”。

比如晋文公的耳垂很大,人们就误认为他多生了一对耳朵,所以叫重耳,果然不是一般人,一脸贵相,后来便成了一代霸主。

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古语中就是“熊”的意思,长得也像熊,五大三粗的,要是今天有人叫这个名,那肯定得被人取外号。

秦二世叫胡亥——她母亲是少数民族,因为孩子闹,就取名叫祸害,转到汉族语言中变成了“胡亥”,事实证明他果然是个祸害,秦朝就灭在了他的手中。

姬姓很古老,因为谐音的原因,到了今天很容易被曲解,比如周公叫姬旦,其实古语里“蛋”叫“卵”,所以当时他们不会觉得这个名字有什么问题,我们今天就觉得奇怪。

同样,卫懿公叫姬赤,赤是红色的意思,当然他们也绝对想不到今天的炸鸡翅。

重耳的外公叫狐突,谐音糊涂;重耳的舅舅叫狐毛,狐狸身上的毛。

我们看到他们的名字,直接的感觉就是:这是人名吗?可见先秦时期名字非常质朴,有点接近我们现在的说法叫“取个歪名好养活”。

直到汉朝以后,名字才普遍接近于现在的标准。

古人的字与名有表里的关系,所以字又称为表字。

《礼记》里面记载:幼名,冠字,也就是三个月(很小的时候)取名,冠,是弱冠之年,弱,表示年轻,冠,是二十岁行成人礼,戴上帽子,冠字,就是二十岁取字。

名是谦称,自己和长辈可以叫,字是尊称,同辈对同辈、同辈对长辈是不能称呼名的,只能称字。

孔子说:“贤哉回也。

”在夸他弟子呢——颜回,就是贤德啊,颜回啊。

他叫颜回可以,如果是同辈叫颜回,就等于是骂人了,只能称呼子渊。

新版《三国》里面就多次有人直呼曹操“曹操”,导演可能怕观众看不懂啊,实际上真是低估了观众,观众不光能看懂,关键都看不下去了。

就算对曹操不满,也只能叫孟德老儿,多处出现称谓问题就是电视剧的硬伤。

自称可以叫名,比如刘备和别人说话,就得说备当竭力而为,不能说玄德当一力承办。

所以,现在我们朋友之间可以直呼其名,要是古代可就惹大祸了。

汉字故事古人的“名”与“字”

汉字故事古人的“名”与“字”

汉字故事古⼈的“名”与“字”甲⾻⽂“名”⾦⽂“名”⼩篆“名”古代长辈为三个⽉⼤婴⼉取名。

(敦煌藏经洞出⼟北宋绢画) 作为⼀个⼈的符号标志,名字是⼈与⼈之间⽤来区别的称谓。

如今中国⼈的名字⼤多⽐较简单,⼀般都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沿袭祖辈⽽来,代表着⾎缘关系;“名”则往往凝聚着长辈的殷切希望。

名字⼀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个或⼏个字,跟姓合在⼀起,⽤来代表⼀个⼈,区别于别的⼈。

”也就是说,⼀个⼈的名字是⽤来称呼的。

然⽽,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回事,⼆者是分开使⽤的。

古代的“名”,其实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乳名或⼩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即现在所谓的学名、⼤名或⼤号……“冠字”是长⼤成⼈的标志 古⼈的名字⼀般由姓、⽒、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名”和“字”就像“姓”和“⽒”⼀样,⼆者是完全分开使⽤的。

“姓”是代表有公共⾎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可简称为“部族号”;⽽“⽒”则是从姓中派⽣、发展出来的不同⽀系的称号,也称“家族号”。

我们祖先最初使⽤“姓”的⽬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则是为了“别⾎统”“别贵贱”的,古代贵族男⼦有姓有⽒,贵族⼥⼦有姓⽆⽒,黎民百姓有名⽆⽒……秦汉以后,姓⽒合⼀,逐渐成为⼀个词。

同样,古代的“名”和“字”也不是⼀回事,正如《辞海》⾥关于名字⼀词的解释:“名字本为名和字的合称。

《礼记·檀⼸》:'幼名,冠字’。

古代⼈始⽣⽽有名,⾄⼆⼗成⼈,⾏冠礼加字,故合称'名字’。

后来⼀般指⼈的姓名或单指名。

”在古代,“名”是指⼀个⼈在社会上所⽤的符号,带有鲜明的个⼈烙印;“字”⼤多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字”与“名”互为表⾥,故⼜称“表字”。

“名”产⽣于⽒族社会时期,是古⼈个体意识觉醒以及相互交往增多的必然结果。

关于“名”的起源,《说⽂解字》在对“名”字“从⼝、从⼣”的解释中已说得相当明确——在上古时期,⼈们⽩天交往可以相互看见,因此能通过形体、⾯貌来相互识别。

古人的名与字

古人的名与字

古人的名与字关于名与字的称谓,一般秦汉前称姓字,如屈原、项羽,秦汉后称姓名,如杜甫、苏轼。

古人名字(主要是字)前往往加“伯(孟)仲叔季”以表排行,如唐伯虎、曹孟德为老大,孔仲尼、孙仲谋为老二,再如司马懿弟兄四人,老大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排行老二,字仲达,司马孚排行三,字叔达,司马馗排行老四,字季达。

“伯仲” 指兄弟间排行的次序,形容才能相当,不相上下,如“千载谁堪伯仲间”。

名,现在一般称为小名。

古人的名是父母给的,故可由父母称呼,或自己向父母长辈自称;平辈之间一般互相称字以表示尊敬。

字,现在一般称为学名,是正式名字。

但,古代人物,一般以名为正式名字。

《说文解字》说:“字,乳也。

”字就是生育的意思。

所以古人将汉语里独体象形的,如人、目等叫做文,而由“文”组成滋生的符号就叫做“字”,人的字是从名儿里滋生出来的,当然叫做字。

字是从名儿上派生出来的,它对名儿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

《礼记·檀弓上》载:“幼名,冠字,周道也。

”人在出生的时候无名无字,出生三个月之后,会起名字,这就是幼名。

要了解名与字的关系,先了解一下古人的成人仪式。

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guàn)礼”(或叫“加冠guān 礼”),称为“弱冠”,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冠者”指的是成年人。

为什么男子成年要“冠而字”呢?因为名是幼年用的,长大成人了,别人不宜呼叫他的小名,所以得另取字。

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周代有避讳的习俗,人死之后,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不再称他的的名儿,这叫做“以讳事神”,为长远计,所以成年之后,就“敬名称字”了。

《礼记·冠义》还说,以冠而字,“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

原来取字并不仅仅是“敬名称字”,还有深意存在,他是贵族中对一个成年男性承认并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表示,自此以后,便可以“治人”。

女子则在15岁成人,举行“笄(jī)礼”,盘发插笄,表示成年,可以出嫁,称为“及笄”。

古代名和字的关系

古代名和字的关系

古代名和字的关系
(1)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张衡字平子、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就是同一个意义。

(2)“名”和“字”有意义相互辅助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朝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3)“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的“熹”与“晦”、是反义。

名字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是一种称谓,一个代号而已。

但对于古代人则大不一样,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由于名和字是古人人生中两个不同的阶段而起的称谓,所以他还有不同的寓意。

名起于出生之时,标志着一个人的降临。

字起于冠礼或笄礼时,代表着一个人进入成年。

古代名和字的关系

古代名和字的关系

古代名和字的关系
古代名和字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在古代,人们的名字通常是由一个
或多个汉字组成的,这些汉字往往与其父母的期望、家族的传统、出生地
点等有关。

同时,名字也可以反映出人的性格、品德、才能等方面的特点。

在古代,人们的名字往往是由父母或长辈根据一定的规则和传统来取的。

例如,男孩的名字通常要带有“文”、“武”、“仁”、“义”等字,女
孩的名字则要带有“娟”、“婷”、“妍”、“秀”等字。

此外,名字还
要符合五行八字的原则,以保证人的命运和运势。

除了名字,古代人的字
也非常重要。

字是指人的表字、号、字等,通常是由自己或长辈取的。


往往与人的性格、才能、志向等有关,可以反映出人的个性和特点。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字是“子美”,反映了他的才华和美丽的文学风格;明代
文学家冯梦龙的字是“幼安”,反映了他的性格温和、安静。

总之,古代
名和字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不仅是人的标识符,也是人的身份、性格、
命运等方面的体现。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文化内涵已被当代人逐渐忽略与遗忘,旧的礼仪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改革、遗弃旧习俗应是顺理成章的事。

传统文化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名、字、号等称谓所传达的制度与礼仪内容、内涵则渐渐为现代人所陌生,甚至一些从事古典文学艺术研究的人也不甚了了,曾见有文章谈到古代姓名表字,或曰古人表字“了无余味,太过平常”,或曰古人“表字一般则由自己决定”云云。

正是“今人未必知古人,而有轻古人之色”。

大都昧于名与字的应有之义,或以自己的浅薄无知厚诬前贤,或以一知半解曲释本义。

试看今日书画界,可以说是名、字、号或是闭门造车乱起一通,或是附庸风雅俗不可耐。

其实,看看一个人的字、号,便可知此人文化修养的高低。

人的名、字、号甚至斋室号都应是有着一定含意、涵义,彼此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组合。

今天的人们要想为自己命字起号,应当了解其间的关系,注意雅俗、文野、清浊、高下之别,做到文通理顺,字清义弘,意趣深涵,玩味隽永。

给大熊猫和宠物起个名号还要斟酌再三,何况书家画家,怎么能说“绝无称与不称之说”呢?古人于名、字、号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地概括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

名以正体姓名起源已不可考,但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古代姓与氏有别,有“正姓氏,别婚姻”之功用。

即男子称氏,以明血统;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后来氏族部落解体,奴隶制社会消灭,社会发展,姓氏合一并逐渐稳定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从古至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已有八千多个,《万姓统谱》收录姓氏三千五百余个。

今天常见的姓氏也有四百多个。

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只是括其大概而已。

姓氏在古代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名也是贵族阶层才有资格获取的。

后来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合称姓名。

古代名人的字和号

古代名人的字和号

古代名人的字和号司马迁——名:迁,字:子长苏轼——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李格非——名:格非,字:文叔屈原——名:平,字:原;又紫云名:正则,字:灵均韩愈——名: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蒲松龄——名: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沈括——名:括,字:存中白居易——名: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文天祥——名: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欧阳修——名: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杜牧——名:牧,字:牧之杜甫——名: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李白——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柳宗元——名: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李商隐——名:商隐,字:义山,号:玉生王羲之——名:羲之,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王安石——名: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袁枚——名: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陶渊明——名: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曹操——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刘禹锡——名:禹锡,字:梦得李煜——名: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范仲淹——名:仲淹,字:希文柳永——名: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陆游——名:游,字:务观,号:放翁辛弃疾——名: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孟浩然——名:浩然,字不详晏殊——名:殊,字:同叔王勃——名:勃,字:子安岳飞——名:飞,字:鹏举王维——名:维,字:摩诘孔子——名:丘,字:仲尼孟子——名:轲,字:子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庄子——名:周荀子——名:况韩非子——名:非李密——名:密,又名:虔,字:令伯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屈平,字原,(据离骚的自序,应该名正则而字灵均。

此依史记及新序,)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孟郊,唐代诗人。

字东野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李熠,不清楚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陵。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举例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举例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举例
随着文明的发展,中国人给自己起名字习惯与日俱增。

古人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起名字的习惯,而其中也有很多藏有深意的古代典故。

比如,古人取名时常把自己的志向、抱负、希望都藏在其中,希望以此来启发子孙后代。

因此,古人取名和字常常具有深刻的关系。

许多古代典故中记载了古人取名和字之间的关系,有些甚至源自某种历史故事。

比如,《史记》中记载了赵括的名字取自“括”字,其本意是在史记的一段历史故事中,赵括曾有一次把城门括紧,抵挡敌军的进攻,以此谋求国家的富强,他们为这一功勋由此而取名。

另外,也有很多古人取名和字之间只是拼音形式的关系,这种取名传承并不带有任何深意,只是当时年代风气的表现而已。

比如,宋朝的苏轼、苏辙双兄弟,他们的名字分别取自苏轼和苏辙的拼音首字母“su”,而没有任何其他深层含义。

此外,古人字的取名也不能忽视其他的文化因素。

这些包括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语言文字文化等等。

比如,元朝的萧恒取名“恒”,既代表了他希望家族永存不亡的抱负,也表达了佛教文化中“恒”字的精神,指的是常住定处,意为不变世界的安定状态。

总而言之,古人取名和字的关系有三:第一是把自己的志向、抱负、希望都藏在其中,来启发子孙后代;第二是藏有历史故事的典故;第三则涉及诸如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语言文字文化等文化因素。

以上便是古人取名与字的关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对古人取名有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趣谈古人名与字
作者:桂花翁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6年第12期
古人有名有字。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意义相同。

其二: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

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

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损”与“益”,“退”与“进”,都正好可组成反义词,这类虽然不多,但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

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

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

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高明,字则诚,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此类成语分别是:“见龙在田”,“谦受益”,“明则诚”。

还有一部分由于词义的变迁,现在已经很难看出他们的名和字之间的联系了,但如果我们深入地去了解,还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奥秘。

例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中解释:轲“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由此可见孟子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中情况。

再如:苏轼,名轼。

字子瞻。

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冯(凭)轼而观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

从这里来看苏轼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第三中情况。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雅趣其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样,不是简单的概括所能完成的。

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也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例如;北宋词人“秦观”中“观”的读音是读guān,还是guàn时,我们不妨通过他的字去推断。

秦观,字少游,从他的字我们可以断定是读guān。

一般来说,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

比如,据《论语》记载,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

一般地说,自称名的场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长辈。

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

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称字。

至于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