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贤们的十条为人处世之道上课讲义
曾国藩一生信奉的十大处世哲学

《曾国藩》中哲言佳句数不胜数,其中有十句流传最广,且最有益于国人处世修身,摘录如下:1、“每逢大事有静气。
”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臣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
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
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
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3、“不为圣贤,则为禽兽。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释义:如果不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便只能与禽兽一般为欲望所控制。
只关心付出多少,不关心结果怎样。
4、“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释义:无论是处世还是用兵,平时深藏锋芒,关键时果断出手,出手便能解决问题。
5、“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释义:赞扬别人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别人要在私底下。
6、“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对洋人的坚船利炮由衷地佩服。
三十年前惨败于洋人的教训,他记忆犹新。
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外国与中国在军事上的悬殊他看得很清楚。
一个基本认识已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一旦开仗,只有失败,要靠“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忍辱发愤,图自强。
7、“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释义:世界上能做成的事情,多半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被逼或者被激出来的。
8、“历来有文坛上之泰山北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释义:文坛和官场是有差别的,认识不到这两者的差别,多半会一败涂地。
9、“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
”释义:能够处理极为混乱复杂局面的能力,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
10、“世界上的人,其实就是棋枰上的子。
”曾国藩对康福凝重地说,“包括我在内都是棋子,都是身不由己任别人摆布的黑白之子。
”“别人是谁呢?”康福睁大眼睛问。
“冥冥上苍!”曾国藩苦笑着回答。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

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做人做事的国学十二道,道道经典2016-09-05文章导读: 国学经典的十二个做人之道,道道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关于为人处事的国学经典之道。
孔子——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
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老子——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庄子——养性之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
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之道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
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荀子——学习之道可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
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古人的十大古训

古人的十大古训古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古训,这些古训承载着智慧和教诲,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下面介绍古人的十大古训,希望能给现代人以启发和思考。
第一条古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强调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性,智慧和德行的培养对于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二条古训是“知足常乐”。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满足于现有的条件,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追求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第三条古训是“言必稳,行必果”。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言行上要慎重而有决心,说话要谨慎思考,行动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果断的执行力,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第四条古训是“勤俭持家”。
这句话强调节约和勤奋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节俭用度,努力工作,才能过上充实和富足的生活。
第五条古训是“以德报怨”。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德报怨,以善待人,以宽容和谅解来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纷争,这样才能获得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六条古训是“仁者爱人”。
这句话强调仁爱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以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对待他人,关心弱者,尊重他人的权益,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第七条古训是“发扬光大,扬长避短”。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发扬自己的优点和才华,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也要避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第八条古训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句话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九条古训是“守正出奇”。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守正道,遵循道德规范,同时也要具备创新和冒险精神,不断寻求新的出路和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
第十条古训是“明天的希望,是今天的付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远见和计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愿景,同时也要付出努力和坚持,只有通过今天的努力,才能获得明天的成功和希望。
古人的十大古训囊括了修身、家庭、社会、学习等方面的智慧和教诲,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古人留下的十大做人法则

古人留下的十大做人法则01.流水不争先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
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
“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
做事不能靠一时性急,而要脚踏实地。
就像流水一样,水慢慢地流淌,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点地积攒自己的力量。
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么先后呢?细水长流,以待迸发。
经验要靠经历才能获得丰厚的积累。
智慧不是一蹴而就,通过思考感悟后,循序渐进,拥有发现细微的慧眼,待到力量充足,一击而破。
02.嗜欲深者天机浅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会相应地缺少智慧与灵性。
玩物丧志,贪欲败身。
生活中贪财、贪权、贪色的人,没有不迷失心智的,而迷失心智,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
一个人如果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不懂得节制欲望,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没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03.君子知命不算命万事万物有时、有运、有势。
“时”是时机,有天时而运气未至,也难免落空;“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和合,三者没和合时,运自然不动,运不启动,人也受困;“势”是势差,势差越大,能量越大,犹如瀑布。
这三者合在一起,就统称为“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知命,首先是知“己命”,就是要知道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该如何立身、处世;其次是知“天命”,有了人生阅历之后,感悟到天地自然之道,从而能够顺天应命。
一个人知命以后,心中没有疑惑,能够坦然接受一切,自然不需要算命。
04.人有千算,天则一算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算盘,算计着自己的收益,进而算计着别人。
千算万算,人算不如天算;算来算去,算自己!天就一算,算什么呢?算每个人的“德”。
天地无私,唯德是亲,积一点德,就修一点福。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人若忠厚,福必随之!05.人情世态,不宜太真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世俗的人情根据人的处境穷通而变冷变暖,人的脸也随着对方地位的高低,而变得热情或者冷淡。
古人为人处世智慧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
不与少年人争英俊,不与盛气人争是非。
富贵,怨之府也。
才能,身之灾也。
声名,谤之媒也。
欢乐,悲之渐也。
浓于声色,生虚怯病。
浓于货利,生贪饕病。
浓于功业,生造作病。
浓于名誉,生矫激病。
想自己身心,到后日置之何处。
顾本来面目,在古时像个甚人。
莫轻视此身,三才在此六尺。
莫轻视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醉酒饱肉,浪笑恣谈,却不错过了一日?!妄动胡言,昧理从欲,却不作孽了一日?!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一能胜予,君子不可无此小心。
吾何畏彼,丈夫不可无此大志。
怪小人之颠倒是非,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
惜君子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君子。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
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
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
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
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诿罪掠功,此小人事。
掩罪夸功,此众人事。
让美归功,此君子事。
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
毋没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实处着脚,稳处下手。
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
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
事当快意时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国家。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贻子孙。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随缘。
一生牵惹之劳,总因好事。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纔是脚跟。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中国古代圣贤的10大智慧、做人10大境界、人生10大醒悟、24大忌

中国古代圣贤的10大智慧、做人10大境界、人生10大醒悟、24大忌中国古代圣贤的10大智慧、做人10大境界、人生10大醒悟、24大忌一、古代圣贤做人的10大最高境界:老子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孟子的最高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庄子的最高境界:物我两忘。
孔子的最高境界:随心所欲而不逾距。
佛的最高境界:眼里有佛,心中无佛。
道家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范仲淹的最高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郑板桥的最高境界:难得糊涂。
诸葛亮的最高境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二、做人的十大最高境界:婚姻的最高境界——和:婚姻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和谐,和睦,家和万事兴嘛!做人的十大最高境界——舍:做人,要懂得舍弃,有舍才有得,舍是为了得到。
择偶的最高境界——缘:择偶要讲究缘分,缘分到婚姻自然到,择偶的最高境界就是讲究一个缘分。
运动的最高境界——度:运动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讲究一个度,不能过度,过度则伤身,起不到运动的效果。
修炼的最高境界——空:修炼到最高境界就是内心要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爱情的最高境界——容:爱情是美好的,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能够彼此宽容,要能够容纳对方。
养生的最高境界——寿: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寿,养生是为了活得更加舒坦,养生就是为了延长寿命。
生活的最高境界——乐: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要快乐,内心要愉悦。
交友的最高境界——诚:要想交往到真诚的朋友,自己就要诚实,交友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诚字。
人生的最高境界——静: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要静心,静才能修身养性,心静才能颐养天年。
三、做人的十大原则:保留意见:应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发表意见,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认识自己:只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把握住它,则所有的人都会在某事显赫。
决不夸张:过高地评价自己是在说谎,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好影响。
适应环境:适者生存,每天展示一点的人会使人保持期望,不会埋没你的天资。
古人十大处世智慧

古人十大处世智慧在现今社会,处世之道成为了每个人必备的能力之一。
在古人的生活中,他们经历了战乱,维护国家和身家的两难抉择,所以拥有了更多关于处世的智慧,这些智慧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古人十大处世智慧。
1.宽以待人“待人宽以礼,自怕缘浅多。
”这句话表达了宽容待人是有礼貌的做法,如果你狭隘自私,与人相处时就会产生矛盾,伤害他人,也可能自行陷入孤立。
2.讲道义“言必信,行必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多少人从小就听到的四句话。
它告诉我们,不要随便承诺,一旦承诺就要努力去做到,并且对其他人讲话时要言出必信。
3.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自贤不减。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只有正确运用所长才能发挥个人的价值,同时获得更多的成功。
4.谦虚谨慎“谦受益,满招损,谦虚是处世之道。
”这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自大,与人相处时要把自己的一面敞开,而不是过多隐藏自己,这样可以让人更容易接近你,从而更好地交流。
5.尊敬他人“行事莫与仇雠宿,言语不可轻亲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处世时要尊重与自己有过篮球的人,要懂得感恩,不能对待好友却敬而远之,同时也不能对仇人恨之入骨。
6.团结合作“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尊重合作伙伴的意见,听取建议,并及时予以合理的回应,保持合作的精神。
7.不露锋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要在与人交流时过度泼辣,无论是上司下属之间,还是竞争者之间,都应该尽量隐藏你的锋芒,将问题以委婉的方式提出,让他人理解你的想法。
8.有分寸感“和而不同,虽异也,并举不撄,秉义无撄。
”在与人交流时,应明确自己的立场,并尊重其他人的看法,不要强行说服对方,如果对方认同你的观点,那就可以略作调整,达成相对平衡的目标。
9.培养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处世的同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容易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
古人十条处世谋略智慧,句句经典,值得品读!

古人十条处世谋略智慧,句句经典,值得品读!一、方其中,圆其外。
出自唐·柳宗元《与杨诲之再说车敦勉用和书》。
【内里要方,外面要圆。
以物体外圆内方为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骨子里要坚守道德的底线,固守做人的基本原则,但外表上则要显得很随和,应对人事保持适当的灵活性,而不能不知变通。
放利而行,多怨。
二、救死具八珍,不如一箪犒。
出自唐·韩愈《荐士》。
具,准备。
八珍,指代极好的饭菜。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
犒,此指饭食。
救助饿得快死的人,为他准美味佳肴,不如及时给他一筐子饭吃。
帮助别人要落到实处,要及时实在。
三、动必三省,言必再思。
出自唐·白居易《策林一》。
三省,指多次思考、省思。
再,第二次。
【出言、行动都要谨慎,认真思考后才能说和做。
四、记人之长,忘人之短。
出自唐·张九龄《敕渤海王大武艺书》。
做人要秉持宽以待人的原则,多想着别人的长处,少记着别人的短处。
这样,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自己也身心愉快。
五、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字说》。
君子不厌恶别人,也不为人所厌恶。
此言君子有与人为善的美德,所以不会为人所厌恶。
六、得意浓时休进步,须防世事多番复。
出自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为人处世应当留有余地,不可知进而不知退。
这是基于“盛极而衰”、“满则必倾”的哲学思想的处世原则。
七、好恶以理,不偏于己之好恶。
出自宋·曾巩《洪范传》。
以,根据。
对别人的好恶,要根据道理,不能完全凭个人的感情用事。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看人不顺眼,你得有理由;不能“爱你没商量,恨你没商量”。
那样,就不是理智的态度,更不是为人处世应取的正确态度。
八、既知退而知进兮,亦能刚而能柔。
出自唐·杨炯《祭汾阴公文》。
知退也知进,能刚也能柔。
此言做人要善于根据情势的变化选择进退、采取刚柔不同的策略。
九、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先贤们的十条为人处世之道
古代先贤们的十条为人处世之道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
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
一、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
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
二、处事之道
处事当以柔为贵。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三、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
屋宽,不如心宽。
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
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
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四、学习之道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
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地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
七是友: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五、韬略之道
统帅之道,以正和,以奇胜,奇正统一。
太极思想,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慎战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全争思想,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先胜思想,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六、教练之道
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七、权谋之道
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
谋为施展谋略计策,针对不同的人与事去设立和使用计策。
凡是要做出决断,都是因为有所疑惑。
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
八、修身之道
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
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
致知:就是获取知识;
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一切事物;
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
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个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九、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
十、死生之道
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
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
故,生则生、死则死,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