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复习题(必修二)修订版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高中历史必修二练题第一章:古代中外史前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发展1. 什么是史前文明?列举两个史前文明的代表性文化。
2. 古代文明发展的五个阶段是什么?3. 描述黄河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发展阶段。
4. 简述古代埃及文明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其发展。
5. 请列举一些古代文明遗址或遗物的发现,说明其对于了解人类历史的重要性。
第二章:我国古代的历史前文明与古代历史的发展1. 请简述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主要特征。
2. 简述夏朝和商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贡献。
3. 描述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
4. 详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多元化的特点。
5. 请列举一些古代中国的经典著作,以及其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与近代欧洲文化和世界历史的发展1. 描述古希腊罗马的地理环境对其文明发展的影响。
2. 请简述古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3. 详细说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对现代欧洲文化的影响。
4. 描述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5. 请列举一些古代希腊罗马的科学家、哲学家或作家,以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第四章:封建社会历史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1. 描述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和发展阶段。
2. 详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
3. 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发明。
4. 描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 请列举一些中国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或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第五章:世界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与现代社会文化1. 请列举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源地和代表性城市。
2. 简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制度。
3. 描述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4. 详细说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5. 请列举一些现代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发明家或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第六章: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现代社会文化1. 简述清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题目练习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题目练习一、选择题1.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悬挂之意)其贾(价)B.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3.明清史志资料记载: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①江南市镇经济繁荣②江南纺织业兴盛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④出现劳动力市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与发明”。
以下发明中,属于后者的是()①蒸汽机②内燃机③汽轮④炸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它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
由此可直接推断出洋务运动()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扩张6.19世纪70年代,上海有人写了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
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这首竹枝词不能反映的是()A. 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B. 上海人的自豪感C. 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D. 交通运输业发达7.1895年7月19日,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单选题1.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对以上决定认识£确的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泾济体制 B.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D.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迈出的第一步是()A. 建立经济特区B.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C.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 开发和开放浦东3.“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该材料出自()A. 《论人民民主专政》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公报C.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4.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党和政府()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D.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举措是指()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D. 设立海南经济特区6.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下列生产工具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曲辕犁②匣钵③水排④ 铁农具A.③④①②B.④③①②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指的是()A.耧车B.筒车C.曲辕犁D.翻车3.新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发明了提水灌溉的装置“沙杜夫”,它利用杠杆原理将低洼之处的水抽引到高处,从而使高低处的耕地均能得到灌溉。
这表明()A.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B.埃及社会饥荒得以缓解C.农业灌溉工具世界领先D.水利工程推动农业发展4.山东滕县出土的一汉代耕糖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糖地。
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
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
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
该场景反映了汉代()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5.如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6.下表是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女工占比情况:棉纺织工厂毛纺织工厂丝、麻纺织工厂56.4% 69.5% 70.5%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女工成为工厂主要劳动力B.妇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C.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D.纺织业最早实现机械化7.1896年欧洲某国举办殖民展览会,展览共分为两个部分:“科学一商业”区包括殖民大厅、机器大厅、工业和出口大厅等建筑:“土著人展览”区包括其殖民地的人种、建筑、生活习俗等内容。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B.科技发展推动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的科学成就D.不同地域文明间的差异8.有历史学家在考察19世纪欧洲运输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时指出:“这种运输设施的开展,使先前未曾开发地区卷入世界经济活动内,更因其克服运输量、畜力、季节及移动速度等限制⋯⋯工业革命成果得以扩大。
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综合复习与测试试卷及答案_人民版_2024-2025学年

综合复习与测试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哪种思想家倡导“仁”、“爱人”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孟子B、孔子C、墨子D、老子2、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哪一项重要措施?A、推行郡县制B、统一货币、度量衡C、焚书坑儒D、筑长城3、秦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A、封建庄园经济B、土地私有制经济C、地主与农民联合经济D、国家土地所有制经济4、下列事件中,不属于明末农民起义的是()A、李自成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捻军起义D、白莲教起义5、关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现象,下列哪个选项描述正确?A. 所有非洲国家都成为了殖民地B. 帝国主义国家在非洲划分势力范围,但并未完全控制所有地区C. 非洲人民普遍接受了殖民统治D. 殖民者主要通过和平谈判获得了非洲领土6、下列哪一项不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A.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B. 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C. 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D. 导致了欧洲经济中心向地中海区域转移7、下列关于鸦片战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是由于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的中英之间的冲突。
B.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C.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D. 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国家在中国设立了领事馆。
8、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领导的,推翻了清朝统治。
B.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
D.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北宋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列哪一项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避免武将割据局面而实施的军事措施?A、设立三省六部制B、推行科举制度C、收缴地方军队的兵权,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D、实施均田制 10、明朝加强皇权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综合复习与测试试卷及答案_统编版_2024-2025学年

综合复习与测试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期,下列哪项措施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 洋务运动B. 清末“新政”C. 辛亥革命D. 北洋政府颁布的《暂行新刑律》2、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施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B. 加速了农村工业化进程C. 促使农民大量进城务工D. 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扩大3、以下关于鸦片战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B.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民族觉醒D.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4、以下关于洋务运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19世纪末为了自强而发起的一场改革运动B. 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是“自强求富”C.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5、20世纪初,某国推行一系列改革,旨在减少财政赤字,提高政府效率。
以下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改革内容的是:A. 精简政府机构,裁减冗员B. 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C. 实行地方自治,减少中央财政负担D. 限制公共工程,减少政府开支6、在近代中国,某种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迅速发展,对国家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关于这一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产生于鸦片战争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出现于洋务运动时期,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兴起C. 发端于戊戌变法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D. 形成于辛亥革命后,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7、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以下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时期采取的是:A. 恢复国民经济计划B. 推行公私合营C. 实施土地改革D. 优先发展重工业8、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改革国有企业C.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9、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A. 工业革命完成,生产力高度发展B. 资本输出成为主导,垄断组织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 国家干预经济,推行福利政策D. 科技革命推动,新型产业不断涌现 10、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其核心措施是()A.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推行福利政策B. 推行计划经济,加强国有企业C. 实行货币贬值,刺激出口D. 推行金本位制,稳定货币11、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主要目的是:A.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产品产量B. 推行市场化改革,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C. 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D. 增强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农民负担12、下列关于我国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 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B. 推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C. 提高国际竞争力,吸引外资D. 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13、以下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了农村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14、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清末“洋务运动”的成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C. 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壮大,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 清政府实行“新政”,鼓励民间投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5、在下列哪个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工商业经济为主的重大转变?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16、以下哪个不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A. 市场交易活跃B. 商业活动受到限制C.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 货币经济逐渐普及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综合复习练习试卷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综合复习练习试卷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考试时间60分钟全卷满分为100分)说明:本套试题共分三卷,第一卷是选择题,共有25道小题,每道小题2分,合计为50分。
第二卷是非选择题,共有4道小题,合计为50分。
第三卷为附加题,只有1道小题,分值为10分。
全卷总分为100分,附加题由学生决定是否完成。
如果完成附加题并且得到一定分数,可以把分数计入总分,但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00分。
第一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请把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本题的答题卡里。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选择题答题卡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11121314151617181922122232425答案1.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战国以后,我国主要的土地制度是A.屯田制 B.井田制 C.均田制 D.土地私有制3.观察阅读下面材料,指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汉代代田法模型“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
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
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A.广种薄收 B.少种多收 C.休耕轮作 D.精耕细作4.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B.商周——漆器唐宋——陶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明清——瓷器C.商周——青铜器D.商周——玉器唐宋——瓷器唐宋——漆器明清——丝织品明清——玻璃A.产生于明清时期B.城镇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产物C.支配某些手工业生产活动D.使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主要来源6.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A. 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 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疆固守疆域7.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商品是A .洋纱和洋布 B.咖啡和可可C.产于印度的茶叶D.产于泰国的香米8.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高中历史综合复习练习卷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综合复习练习卷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准确点击(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3分,共69分)1、从“刀耕火种”到“以牛耕田”主要反映了A、耕作方式的进步B、土地问题的严重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人民负担沉重2.从西周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士”到战国时代的“废井田,开阡陌”,所反映的是(C)A.周王室的衰弱 B.井田制的破坏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诸侯的强大3.我国古代的农学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认为“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
这主要是强调: ( C )A. 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的观点B. 主张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C. 应当抓紧农时进行耕作的观点D. 介绍如何选种、浸种、施肥的经验4.《国语》中说:“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反映的是(A)A.官府垄断工商业 B.工商业受官僚剥削C.工商业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 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5.我国封建社会城市里的“市”开始突破时空限制应在下列哪一时期(B)A.秦汉 B.唐后期 C.宋前期 D.明清6.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准确的表述是(B)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 B.自然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C.封建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7.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政府的承认是在(C)A、19世纪70年代B、甲午战争前C、甲午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8.1949年前在中国并存的经济形态不包含有(D)A小农经济 B外国在华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10.民国初年涌现的著名实业家中,属南通籍的是(C)A 周学熙 B荣宗敬 C 张謇 D张之洞11.“凤阳地多不打粮,女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而“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A)A、增强企业活力B、按劳分配C、调动职工积极性D、实施“走出去”战略13.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1895年),如果你是当时的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会采用哪种方式(B)A、通过驿站传递B、通过有线电报传递C、通过轮船传递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14.从葡萄牙出发绕过非洲到达印度,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的是(C)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1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主要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也转移到了: ( D )A. 红海沿岸B. 地中海沿岸C. 太平洋沿岸D. 大西洋沿岸16..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C )A. 机械特色不同B. 建筑材料不同C. 主要动力不同D. 交通工具不同17.阅读下列不同时代生产发展速度的数据表,它深刻地揭示出:( C )时代原始社会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平均速度每万年提高1%—2%每百年提高4% 每年提高3%左右每年提高10%左右A.人类文明分成四个阶段 B.社会生产力呈匀速上升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生产发展存在平均速度18、二战后,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主要支柱含(D)A联合国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税和贸易总协定》19、欧元正式诞生于哪一年(C)A1997年 B1998年 C1999年 D2000年20、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第一单元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汉朝以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宋朝时出现了(),明清时出现()。
3、商周时期,土地归()所有,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有:()、()、()、非常脆弱、以()为单位等4、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门类: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
明中叶以后,()手工业超过()手工业。
5、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到唐代形成()两大系统。
()出现五大名窑,明清的()、()、珐琅彩最著名,江西的()是著名的瓷都。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萌芽。
6、唐代出现为商业服务的()和飞钱,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明清朝时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
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
两宋时()和()的界限、经营()的限制都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
7、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出现于()时期,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
明清时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和()政策。
第二单元1、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和()。
1487年迪亚士发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来被命名为()。
新航路开辟最重要的影响是使世界日益形成一个整体,以()为中心的()的雏形开始出现。
2、17世纪的荷兰人被称为“”。
在非洲他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殖民地;在亚洲,夺得了()和();在美洲建立了以()为中心的殖民据点。
3、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标志着西班牙丧失海上霸主地位。
英国通过先后打败()、荷兰和(),到18世纪中期,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还侵占了更多的()土地。
这样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自诩为“”。
西欧国家的()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4、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
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是1785年瓦特制成的(),人类进入了“时代”。
改良蒸汽机运用于交通领域的发明是()和()。
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5、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其显著特点和标志是()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了“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新的交通工具是()和(),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是()、()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特别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推动了以()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的建立。
第三单元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鸦片战争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人下,()趋于解体。
②洋务派掀起一场()。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诞生了。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时间:()代,(2)地点:()地区(3)著名的企业:上海的()机器厂、()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原因)①鸦片战争以后,受()丰厚利润的刺激;②()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民办企业也起了诱导的作用。
3.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背景(原因)包括: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发展状况:出现短暂的春天的时间()。
其中()和()发展最快。
(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4、在帝国主义、()和()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第四单元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a、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优先发展()b、同时实行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 ) 和(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2、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中国的(),制定了相应的主要任务3、曲折失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的指标。
“”:错误的追求生产关系跃进;特别是()是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会议作出的决策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和实行()。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性的举措是在农村推行()制。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体制。
6、打开对外开放突破口的是:1980年(、、、)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和()相继开放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的开发和开放。
如今我国已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7、1992年,邓小平的“”和党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为主体、()经济共同发展。
第五单元1、鸦片战争前,从皇帝到布衣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受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穿西装,还有人穿旗袍,()在青年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2、中国传统饮食南方人喜欢米饭、(),北方人喜欢()肉类。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来时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了有钱人的时尚。
3、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西方建筑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5、中国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南方以()为主,北方以乘坐()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跃居亚洲()世界()。
十一届三中全后以后,交通、()事业发展迅速。
6、20世纪前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新华日版》《》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的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在介绍学术文化等方面内容丰富。
7、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
1958年()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互联网同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
第六单元1、1929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和()之间的矛盾,具体原因:()扩大、()投机和超前消费方式的隐患。
经济危机特点是(、、)2、、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主要内容:整顿()、调整()政策、复兴()和推行()这四个主要方面。
新政最大的特点是在维护()的前提下,实行()对经济的干预。
新政最深远影响:开创了()的新模式,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示范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变化:()进一步发展、()国家建立、()产业的兴起和“”的出现。
第七单元1、十月革命后,()不甘心失败,发动了反苏维埃的战争。
为应对战争,苏俄实施()政策,内容包括:()制、()化、(),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历史作用是巩固()。
2、此后开始实施“”,内容:(1)在农业方面,以()代替()制。
(2)在工业方面,削弱国有化,允许();(3)在贸易方面,恢复()流通和(),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促使经济恢复,巩固()。
3、斯大林模式的表现:优先发展(),经济体制反面实行单一的(),农村中推行()运动,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体制4、()是最先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改革重点在()。
1985年,()上台后,首先进行()改革,重点是用()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第八单元1、1944年7月,《》得以签署。
此后根据协定,()组织和()成立,由此以美元为中心的()体系确立。
1947年美、中等23国签署《》1967年,欧洲三大共同体合并为();这一组织于1992年过渡为()2、世界贸易组织(WTO)从()发展而来。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经济的()化,二是经济()化。
必修二专题复习测试题:1、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新航路开辟至全球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产生、短暂春天的时间和原因)3、简述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的成功和失败的史实。
4、简述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
5、简述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6、列举两种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