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要把握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下是几种方法:
1.仔细阅读标题和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通常会提供关于文章内容的
重要提示。
通过阅读标题,你可以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开
始构建你的阅读框架。
2.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文章的第一段通常会有一个引导性的句子或段落,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明确文章的主题。
通过仔细阅读第一段,
你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文章内容的线索。
3.扫描段落开头和结尾:每个段落的开头通常会提供该段落的主题句
或概述性句子。
类似地,每个段落的结尾通常会总结该段落的主要观点。
扫描这些部分可以让你快速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并帮助你构建整个文章
的结构。
7.注重文章的结尾:文章的结尾通常会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并提供
一个结论或展望未来的思考。
通过阅读结尾段落,你可以得到对文章内容
的综合理解,并确认你对主要观点的理解是否准确。
以上是一些帮助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使用这些方法时,请记
住要保持阅读的专注和耐心,同时多进行练习,以提高你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类题目(5题)题1。
阅读短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
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
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秋夜的田野是那样的幽静,而家乡的小河边那片草地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那草丛中的虫子们在开音乐会呢,它们欢快地唱着歌,高低起伏,此起彼伏。
河面上波光粼粼,小船静静地停在岸边。
微风轻轻地吹着,吹皱了一河的水。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
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
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
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
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解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首先要明确文章描写的对象是家乡的秋夜。
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概括出秋夜的景色特点。
文章先总写家乡秋夜素雅、幽静,自己很眷恋。
接着分别描写了月光下的田野像翡翠,竹林里月光映照下的美,秋夜田野的幽静和小河边草地的热闹景象(虫子开音乐会等),最后写夜深时的静谧以及黎明即将到来的预示。
所以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文章描绘了家乡秋夜素雅、幽静的景色,描写了月光下的田野、竹林、小河边草地的景象以及夜深时的静谧,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秋夜的眷恋之情。
题2。
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太阳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我从幻境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
小学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指导-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的大意。
3、段意合并法:以《将相和》为例分析
《将相和》一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 如的活动为线索,课文主要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 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由不和到 和好的经过。三个小故事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综合 起来,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的每一个知 识点讲解完后,可以让 学生自己举例来说一 说,看看学生掌握的情 况。
在这一部分要先提问, 看学生对概括文章主 要内容的理解程度。
到这样的题大家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一、典型范例讲解
在讲知识点前我们先来看一篇文章《燕子专列》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思考这一题的时候可以参
因为这篇课文学校时 学过的,所以不做详细 讲解,只用作练习知识 点。
先自己读知识点,在进
这一部分时,有一个过渡句就可以很好地概括这部分的 行提问,看学生能理解 内容:“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 多少,然后老师再进行
文物。”再联系文中开头的一个重要语句:“圆明园的毁 补充和最后总结。
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
不可估量的损失!”串联这两个中心语句,就可概括出
例如本文,围绕着“燕子专列”的故事,我们可以提如 来进行,一般写事的文
下的问题:什么时间?在哪里?有哪些人?他们要去干 什么?为什么要去做?结果如何?根据这些问题的答 案,我们就可以概括出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章都比较适用,而目前 小学阶段学习的文章 多是属于这一类的。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格式: 写人记事类文章: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 写景状物类文章:什么景(物)+景物的特点
4、标题概括与问题统领法:以《草船借箭》为例分析
【语文阅读】五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单元语文要素阅读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阅读阅读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文章要点。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信息指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消息,这些消息传递文本的主要内,作者的观点、看法或思想感情等。
很多文本的题目就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看到题目就能知道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如《古人谈读书》这篇文本是说古人关于读书的看法的,《忆读书》是回忆自己怎样读书的。
梳理文本的信息还可以找中心句。
中心句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一般出现在文本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会出现在段中。
如《古人谈读书》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中心句在开头是对读书方法的概括,抓住这样的句子,最主要的信息也就提取出来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了解写作顺序,问题引导等多种方法梳理信息。
阅读方法讲解阅读文章,把握内容要点的关键在于获取信息和梳理信息。
1.获取信息。
要想获得关键信息,我们不妨分两步走:(1)“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从把握内容要点的角度来说,就是根据阅读的要求,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
(2)“整合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
将阅读掌握的信息经过“筛选”之后,去粗存精,披沙拣金,综合、归纳、概括,使之符合把握内容要点的要求。
例如,学习课文《我的“长生果”》,我们知道本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关于读书的几件小事。
通过筛选和梳理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这几件小事;小时候,“我”读那很小的小画片,看得津津有味;长大后,“我”看到了真正的连环画,看得废寝忘食;之后,“我”又发现了一个小图书馆,看得牵肠挂肚;写作文的时候,“我”获得了个“甲优”悟出了一点道理;后来,“我”开始看小说,看得如痴如醉;写作文时,“我”又获得大家的好评,又悟出了一点道理。
2.梳理信息。
梳理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梳理信息才会心中有数。
(2)根据要求,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
【语文阅读】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单元语文要素阅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阅读阅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创造性地复述是指对故事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等进行一定的调整,然后以新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叙述。
在保证故事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人称、表现方式和表现角度等,创造性的复述故事,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如《牛郎织女》,作者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复述时可以改用第一人称,以牛郎的口吻去讲述故事。
再如《猎人海力布》,作者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复还时可以改用倒叙,先讲海力布变成了一块石头,再回头叙述事情的前因后果。
也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适当的地对故事情节和故事内容进行补充,可以将原来略写的部分详写,还可以续编故事。
阅读方法讲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概括能力,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课标》明确提出,在第二学段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见,小学高年级正是训练同学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
要想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有方法,常用的方法如下:1.文章标题分析法。
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分析一下标题。
因为标题是课文的魂,抓住了魂就抓住了根本。
教材中的课文标题,有的指向课文主要人物,如《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有的指向事件,如古诗《乞巧》。
从标题入手,抓住“人物”可补充事件,抓住“事件”可补充人物和事件要点,抓住“中心”可围绕中心展开,这样可以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中心句段摘录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或总结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只需摘录即可。
另外要注意借助过渡句,过渡句的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因此对于串联文意的作用自不待说。
课文里常有"总起分述"或"先具体后概括"的写作方法,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内容学会抓住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就有助于概括能力的提高。
3.事情发展归纳法。
事情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作者在讲述故事时,往往会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进行叙述,即使部分环节进行了倒叙和插叙,也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事情发展的判断。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扫瞄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没仔细读完一段,要准时概括段意。
留意在仔细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扫瞄考项,细读答题。
在把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扫瞄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阅读其次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仔细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比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精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仔细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1)要精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晰段内各句的互相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假如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愿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的其次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家乡》的其次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大事许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需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行,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佳艺概述。
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穿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疼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总结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总结学校五班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总结1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终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终一段或某句,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依据文章的详细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喜爱、宠爱、感动、兴奋、渴望、震撼、眷念、惆怅、忧愁、可惜、思念(怀念)家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苦痛、惭愧、内疚、痛恨、难过、悲哀、圆满等。
一般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出来,有的或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肯定要把全文认真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殊是第一段或最终一段的第一句或最终一句。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表达、描写、说明、谈论、抒情,特殊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详情描写。
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添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假如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奇以及自然界当中的奇妙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奇颜色,引起读者的爱好。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许多,常用的有8种,比方、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一)、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方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三: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
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四: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方法五: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
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二)、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阅读,把握
文章主要内容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五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
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看看文章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合并结构段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紧扣课题,串联问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每个自然段中的“中心句”串联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典例剖析
我总想着那件事
滴答、滴答……”床前的小闹钟不紧不慢地走着。
我在床上躺了很久了,却怎么也睡不着。
我翻来覆去,心中总想着那件事。
此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半了。
风哥哥正吹着轻柔的口哨,星星正眨着它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大地,整条马路十分的寂静。
我总想着白天发生的那件事。
两条雪白的小狗正在过马路,突然,一辆风驰电擎般的吉普车如一支离铉的箭飞奔而来。
“吱……”随着一个紧急刹车的声音,一条小狗本能地躲开了,另一条却倒在了血泊中。
我想,那条有幸逃脱的小狗是幸运的,它有权选择独自逃向远方。
马路上依然车来车往,“汪汪……”那条狗叫着向这条不幸的小狗跑来。
这条有幸从死神手里逃脱的小狗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它的举动和我想的恰恰相反。
它眼里闪着泪花,用它那粉嘟嘟的小舌头拼命而又温柔地舔着那条不幸的小狗。
它一遍一遍地舔着,好像在努力地想救回它。
一串串泪珠从它的眼里滚落下来----它哭了!它蹲坐在马路中间,用自己那娇小的身体护住自己的同伴。
许多的好心人不忍再看,更怕来来来往往的车又伤到了它。
有人试着想带它离开这危险地带,可是人们一靠近,小狗就气势汹汹地吼叫起来,好像在说:“别靠近我的小伙伴,否则别怪我对你不客气!”没办法,人们只好强行将那条不幸的小狗抱到路边,又想尽办法想让这条小狗离开,可是它还是执意不肯离去。
就这样,它一直在不幸的小狗身边趴着,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小狗不顾自己的生死在伤亡的同伴身边不离不弃,是多么的令人感动!相比那些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甚至开车撞了人又逃走的人,小狗的行为更值得人敬重!想着想着,我进入了梦乡,在我的梦里,两条小狗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1、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总想着那件事》答题思路
1、本题是对分析写作顺序的考查。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做此类型题目时,我们首先要想到叙述方法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那么这个文段开头“我在床上躺了很久了,却怎么也睡不着。
我翻来覆去,心中总想着那件事……”便可知倒叙的叙述方式。
2、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概括能力的考查。
解题步骤:①通读并读懂要求概括的文段。
②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
③根据要求作答。
概括主要内容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概括主要内容,其前提是要熟读文章,对整篇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抓住主要的,去掉次要的,就能概括出来。
三、高效训练
选文1
小巷“历程”
天热得厉害,空气象团火,烤得柏油路软绵绵的。
我拐进一条小巷。
巷子不长,地上散扔着许多西瓜皮。
这里背阴,还有一丝穿堂风。
我放慢脚步,息一息浑身的燥热。
“哧溜——”,前面不远,西瓜皮托着一双高跟皮凉鞋,溜冰似的滑了出去。
跌倒的是一个穿银灰色旗袍裙的中年妇女,她飞快地从地上跳了起来。
我急忙收回目光,低头点香烟。
我知道,她一定会涨红了脸,回头张望
她又朝前走了,腿有点瘸,可能还忍着痛。
她放心了——没人嘲笑她。
我怀着为人做件好事的轻松感,目送那女的走出小巷,拐了弯。
人的修养和道德有时候会体现在一些极细微的地方我遐想。
突然,“哧溜——”,这回轮到我了。
谁让我放松了对西瓜皮的警惕,我摔了个四脚朝天。
也许没人看到闪进我思维的第一个念头竟然也是这。
可是,身后立即传来了清脆的笑声。
我扭头一看,三个姑娘,不知什麽时候走进了小巷。
她们正对着我指手画脚:“嘻嘻、嗬嗬、哈哈”其中一个穿连衣裙的笑得直不起腰来。
我费力地爬起身。
踝关节可能扭伤了,钻心地痛。
但我强忍着,在一片可恶的嗤笑声中一拐一拐地朝巷口走去。
心中不免愤愤然。
“哧溜——啪!”机会来了,报复吧!伴着尖叫,一个窈窕的身躯滑倒了。
而且正是刚才笑我笑得最放肆的那一位。
我想笑,想大笑,想对着她那撕破了的连衣裙笑个痛快。
可是我没能笑出声来。
她们向我投来羞赧的一瞥。
我返身走回小巷,开始艰难地、一块一块地拾起西瓜皮。
1、题目“小巷‘历程’”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你对“人的修养和道德有时候会体现在一些极细微的地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2
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张广厚,我国当代着名的数学家。
他和杨乐合作在函数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们首先发现了高等数学领域中函数值中“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具体联系,因此而跨入世界着名数学家的行列。
那么,他是不是一生下来就具有超人的数学天赋呢?
原来并非如此,张广厚小时候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结果,连中学也没有考取,不得不进了补习班。
经过落榜的打击,小广厚学习比以前用功多了。
无论是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还是课后做作业,都是认认真真的。
他知道,课本上的知识是基础,对于课本的知识必须真正弄懂、弄通。
有一次,小广厚正在做作业,有一道数学题,他绞尽脑汁也没能解出来。
于是,他拿出课本,一遍又一遍地复习相关的章节,一次又一次地推敲题意,整整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才解出了这道难题。
就靠着这种精神,小广厚的成绩一跃成为全班第一名。
小广厚学习不仅刻苦,而且还很有心计。
他把看课外书做的笔记、做过的习题,甚至还把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的草稿都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当作珍宝一样保存起来。
通过这样一整理,小广厚那本薄薄的课本变得“厚实”起来了。
这是张广厚读书的第一个过程,即:把薄书读厚。
就这样,张广厚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开滦二中。
在开滦二中,张广厚学习更加勤奋了。
他把老师讲的定义、法则不仅弄懂、弄通,而且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他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范氏大代数》,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几页。
就这样,《范氏大代数》在张广厚的头脑中被浓缩了。
只要一看目录,他就能说出哪章哪节讲了什么内容。
这难道不是把书读“薄”了吗?
在开滦二中几年的学习时间里,张广厚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每次都是满分。
一直到他考取北京大学,进而考取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他都是这样,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就凭着这样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在华罗庚教授的指导下,张广厚和杨乐合作,在数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文中说“小广厚很有心计”,他的“心计”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广厚学习不仅刻苦,而且还很有心计。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A.本段的中心句
B.领起下文的总起句
C.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根据短文内容,说说张广厚是怎样把“厚”书读“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