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针灸名词解释

针灸名词解释

针灸名词解释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指的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促进人体自愈能力的目的。

下面是对针灸相关名词的解释:1. 针灸:针灸是将细针刺入皮肤和组织中的一种疗法,可以刺激穴位,调动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穴位:穴位是人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些点位,是人体经络传导的关键所在。

针灸疗法就是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来调节、治疗疾病。

3.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术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经脉的总称,分为经和络两部分,经是主要的传导通路,络是与经脉相联的小血管和气络。

4.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气是生命力的体现,血则是气的营养载体。

血和气的流通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5.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观念。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6. 刺络:刺络是指用针刺激人体络脉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络脉来疏通气血、舒展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7. 艾灸:艾灸是中医疗法中的一种,通过燃烧艾草的熏热作用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散寒祛湿、温阳祛寒。

8. 针刺:针刺即使用针进行刺激,有不同的刺激手法,如捻转、平刺、搓转等,根据需要调节病症,刺激对应穴位。

9. 临床应用:针灸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如疼痛症状、内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且效果显著。

10. 针灸学:针灸学是研究针灸理论、技术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学研究针刺的原理、穴位的选取以及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有效的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针灸也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解释和理论支持,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针灸学试卷(名词解释和简答)

针灸学试卷(名词解释和简答)

针灸学一、名词解释1.横指同身寸2.间接灸3.得气 4.经络 5.运针二、简答题1.简述合谷、丰隆、后溪、阳陵泉、涌泉的归经和定位。

2.试举出四种隔物灸法的名称及其功效。

3.腧穴的主治特点有哪些?4.针灸配穴处方中其配穴方法有哪些?答案一、1.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3.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4.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5.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二、1. 简述合谷、丰隆、后溪、阳陵泉、涌泉的归经和定位。

合谷归手阳明大肠经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丰隆归足阳明胃经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约二横指后溪归手太阳小肠经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阳陵泉归足少阳胆经定位: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涌泉归足少阴肾经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2.试举出四种隔物灸法的名称及其功效。

答: (1)隔姜灸:温中、散寒、止呕、解表。

(2)隔蒜灸:消肿、拔毒、散结、止痛(3)隔盐灸:回阳、救逆、固脱(4)隔附子灸:温肾助阳3.腧穴的主治特点有哪些?答: (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双性良性调节作用(4)相对特异治疗作用4.针灸配穴处方中其配穴方法有哪些? 答: (1)按部配穴:下配穴: 前后配穴:左右配穴(2)按经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

针灸学名词解释汇总

针灸学名词解释汇总

1.局部取穴: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证的作用而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

2.邻近选穴:就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接近的范围内选穴。

3.远端选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

4.辩证选穴:是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辩证分析,将病证也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

5.配穴法:是在选穴的基础上,将具有类似治疗作用的2个或2个以上的腧穴进行组合配伍。

6.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的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一种形式,以充分发挥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和远端治疗作用。

7.局部配穴法:是指病变部位比较明确、局限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可以采用局部配穴,以疏调局部经气。

8.上下配穴法:上是指上肢或腰以上,下是指下肢或腰以下;上下腧穴同时结合一起综合使用,就成为了上下配穴。

9.前后配穴: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此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的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10.左右配穴法:由于十二经循行左右对称,有的还具有左右交叉的特点,是故治疗时可以选用疾病病位对侧的腧穴配合治疗,故又称“交经繆刺法”。

11.三部配穴法:就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

12.按经配穴:即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配穴。

常见的有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景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等五种方法。

13.本经配穴:是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到其他经脉脏腑时,应选取本经脉的腧穴配伍成方。

14.表里经配穴: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伍方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制定的。

15.同名经配穴: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

16.子母经配穴:是参照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制定的配穴方法。

17.交会经配穴:即按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

18.动留针:在留针时间内,没隔5~10分钟行针一次,谓之“动留针”。

19.五输穴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针灸名词解释重点

针灸名词解释重点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押手:左手抓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肢的宽度作为3寸。

四指并拢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拔罐法:古称角法。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已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刺法:指使用不用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8个腧穴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一源三支:八脉中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的现象正经: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得主体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针灸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850151

《针灸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850151

I. 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2膾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

臉,本写作 “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3. 十二经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是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的总称。

4.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臉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5. 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臉穴,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脉病症的作用。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6. 奇经八脉: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7. 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8. 剌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槟,其状如持笔,故称刺手。

9. 剌血拔峨:即在应拔罐的部位消毒以后,用三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 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作用的一种拔罐法。

10.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 II. 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 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12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13.间接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14闪軽: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的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 血或淤血为度的一种罐法。

15.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臉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夕卜,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 号的臉穴。

16. 温针灸:是针灸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将针刺入臉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 绒倪在针尾上,点燃施灸。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艾灸的病症。

17. 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和归经,而且有主治本经病 症的共同作用的臉穴。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第一名词解释1.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2.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3.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

4.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5.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入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6.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所在。

7.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8.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9.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10.背俞穴:肺脏之气输注于背腰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12个。

11.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也有12个。

12.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13.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

14.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共有16个。

15.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16个。

16.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之为“交会穴”。

17.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法: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行)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以经络为基础,运用相关针刺技术和针灸手法进行治疗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针灸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针刺:针刺是针灸学最基本的治疗手段,通过将医生选择的不同长度和粗细的针具插入特定的穴位上,来刺激和调节人体的经络和脏腑气血的运行。

2. 经络:经络是指在人体内部运行的一种特殊的通道系统,包括经络和络脉。

经络通过呼吸、血液循环等方式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 穴位: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也是针刺的目标位置。

针灸学认为,穴位是经络与外部能量交流的通道,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4. 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

气血的充盈和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保障。

5. 刺激反应:刺激反应是指在针刺过程中,由于刺激穴位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刺激反应的观察可以评估针刺的疗效和调整治疗计划。

6.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中的特殊脉络,包括任脉、冲脉、督脉、脾脉、肝脉、心脉、肺脉和肾脉。

奇经八脉在调节人体阴阳、血气的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7. 针灸手法:针灸手法是指针刺的具体技术操作,包括插刺、旋刺、点刺、捻刺等。

不同的手法对应不同的疾病和治疗目的,针灸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

8. 静心:静心是进行针刺时需要保持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静心可以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也可以帮助针灸师更好地观察和感知病人的反应。

9. 针刺技术:针刺技术是指进行针刺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具体操作技巧,包括插刺的角度、速度、深度等。

良好的针刺技术可以减少病人的痛感,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10. 针灸调理:针灸调理是指通过针刺和相应的手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针灸调理可以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也可以改善人体的生理状态。

总之,针灸学是一门包括针刺技术、经络理论、穴位理论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1. 啥是针灸呀?针灸就是用针和灸来治病的方法哟!就像打仗用武器一样,针和灸就是医生手里的厉害“武器”。

比如有人头疼,医生就可以用针灸来帮他缓解疼痛呢,是不是很神奇呀!2. 那穴位又是什么呢?穴位就像是身体上的一个个小开关呀!通过刺激这些小开关,可以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呢。

就好比家里的电灯开关,按下去灯就亮了,刺激穴位也能让身体产生反应哦。

比如按揉足三里穴,能让肠胃更舒服呢,你说神奇不神奇!3. 针刺法,哇哦,这可是针灸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呢!就是用细细的针来刺激穴位呀。

就好像在身体这个大地图上精准地找到目标并发起“攻击”。

比如说,有人脖子僵硬,用针刺法扎一扎相关穴位,说不定就能放松下来啦!4. 灸法呢,这可有意思啦!是用艾绒等材料来熏烤穴位哦。

可以想象成给穴位做个温暖的“按摩”。

像有的人容易着凉肚子疼,用灸法灸一灸肚子,就能舒服很多呢,真的很棒呀!5. 经络,这可是针灸的核心概念哟!就像是身体里看不见的高速公路,气血在上面运行呢。

这就好比城市里的交通要道,一旦堵塞就会出问题。

针灸就是来疏通这些经络的呢,比如刺激经络让身体更有活力,是不是很厉害!6. 得气,嘿,这是针灸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感觉呀!当医生扎针或灸的时候,你会感觉到酸、麻、胀等感觉,这就是得气啦。

就像挠痒痒会有特别的感觉一样。

比如针灸时感觉到了这些,就说明起效啦,多有意思呀!7. 补泻手法,这可是个技术活呢!根据病情来决定是给身体“加油”还是“泄气”。

就像给车子加油或放气一样。

如果身体虚弱,就用补法;要是有多余的邪气,就用泻法呢,是不是很有讲究!8. 针灸的适应证,那可多啦!像疼痛、失眠、消化不良等等都可以试试针灸呢。

就像一个万能的工具包,能解决好多问题。

比如说有人长期失眠,针灸也许就能帮他睡个好觉呢,多神奇呀!9. 针灸的禁忌证,这可得注意哦!有些情况是不能针灸的呢。

好比有些地方是不能随便闯入的。

像孕妇的某些穴位就不能随便扎,不然会有危险呢,一定要小心呀!10. 针灸的疗效,哇,真的不容小觑呀!它能调理身体,让我们更健康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3.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4.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5.一夫法:令患者食、中、无名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6.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 个腧穴。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共有12个。

8.得气:亦称“针感”。

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9.下合穴: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10、原络配穴法:是指先病经脉的原
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
穴相配合的方法。

11、五输穴:十二经脉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2、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13.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14.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

15.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16.瘢痕灸:灸治时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并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17.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循按。

18.刺手: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

19.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20.郄穴: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1.配穴法(1)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胃火牙痛取足阳明胃经颊车,远取该经内庭;
表里经配穴法:风热咳嗽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
同名经配穴法: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的合谷配足阳明的内庭;
子母经配穴法:肺虚咳嗽,选肺经穴,配用脾经的太白和胃经的足三里。

(2)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
前后配穴法:膀胱疾患,前取中极,后取膀胱俞;
左右配穴法: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梁丘等;
远近配穴法:牙痛选局部颊车和远道的合谷、内庭相配。

2.①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及骨骼
和血管旁的穴位,如太渊。

②挟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及肌肉丰
厚处的穴位,如环跳。

③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
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如印
堂。

④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老人腹部腧穴的进针,如老人腹部的关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