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

合集下载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1.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

2.实验针灸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针灸作用基础。

针灸作用技术、针灸作用基本特点、针灸作用影响因素及针灸效应及机制。

3.肯定疗效、提高疗效是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临床是实验针灸学的生命所在。

4.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三大效应是针刺镇痛效应、免疫调节效应及针灸对器官功能的调整效应。

5.1983年实验针灸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讲授;1984年第二届全国针灸麻学讨论会上已把实验针灸学列为针灸学的分支学科和针灸学的重要成就之一;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领域第一个重大项目“穴位的敏化研究”也正式成立。

6.穴位:是由神经、血管、肌肉、筋膜、肌腱等多种组织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立体构筑”。

7.根据穴位的所在部位可以将穴位分:(1)肌肉运动点;(2)浅表神经汇聚处;(3)神经丛上或表浅神经分支处。

8.穴位针感的形成与穴位下的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血管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穴位针感点内血管壁上的自主神经和血管平滑肌有可能参与了针感的形成。

9.针刺刺激神经时多引起麻感;针刺血管多引起痛感;针刺肌腱、骨膜多引起酸感;针刺肌肉多引起酸胀感。

10.穴位效应装置结构(1)肌梭中的梭内肌与手下感有关:(2)穴位局部小血管与针灸效应相关。

11.目前倾向认为针感和镇痛信号主要是由中等粗细的Ⅱ、Ⅲ类纤维负责传递的;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出途径与神经反射性通路和神经-体液途径有关。

12.用现代思路说明针感的形成: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等环节。

针刺机体穴位,兴奋穴区感受器,针刺信号主要沿躯体感觉神经的二类,三类纤维上传脊髓后角,再经脊髓丘脑侧束传至脑干、丘脑,最后在大脑皮质形成针感,后索参与针感的维持。

针感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功能的完整。

13.穴位病理反应的结构基础:(1)局部小动脉与穴区皮肤低电阻点有关;(2)局部循环不畅与穴位压痛有关;(3)局部血液循环与穴位皮下硬结有关。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根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穿插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局部。

实验针灸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响、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场,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假设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顿,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到达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

〔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10、牵涉痛: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症,是指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实验针灸学1

实验针灸学1

实验针灸学1实验针灸学(*为老师给的重点)绪论实验针灸学:1、*含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础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2、*主要任务: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针灸人才3、*基本研究方法:实验的方法(观察和实验都是为了获得认识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事实材料,两者相互依存,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实验者可以根据课题要求,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有目的地模拟或干预研究对象,对影响实验过程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获得客观定量的数据资料,揭示现象间的规律性联系。

4、传统针灸学与实验针灸学的关系传统针灸学主要是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揭示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针灸作用的原理和规律也就是主要解决针灸“为何”能治病、能治什么病的问题。

5、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近半个世纪2)准备阶段: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3)奠基阶段:1959~1965年4)逐渐形成阶段:1979年5)形成和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6.研究内容以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和针灸作用规律为主。

第一章、实验针灸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技术*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科研设计和实施、撰写科研论文一、选题1、*选题原则(填空)1)科学性:选题的理论基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性2)创新性3)实用性4)可行性2、*选题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二、建立假说1、科学假说的含义:是应用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准备研究的课题提出一种试探性解释。

2、*假说的特征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3、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是新学说的基础2)是研究的方向和途径3)可推动科学的发展4、形成科学假说的基础1)科学依据2)科学思维3)建立假说的原则:符合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基于既往的科学资料、具有个人的实践经验、可被重复证实三、科研设计和实施1、基本内容:专业设计、统计设计、进度设计、人员设计2、*基本要素:1)受试对象2)处理因素:单因素单水平、单因素多水平、多因素单水平、多因素多水平3)实验效应或观察指标:具备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3、*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盲法(四)针灸询证医学实践方法归纳为“五部曲”:提出明确的针灸临床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应用最佳证据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后效评价针灸询证实践和结果。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要素包括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

同时,实验设计也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包括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和盲法原则。

穴位针感组织结构是指穴位下的小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和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穴位针感组织结构。

不同穴位针感感受装置种类不同,如肌肉与肌梭密集分布并与手下感有关,肌腱与环层小体有关,肌与肌腱接头与腱器官有关,头皮与游离末梢和包裹感受器有关,关节囊与___小体有关。

刺激不同穴位会导致不同的针感性质存在差异。

穴位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刺激并反映病症。

针感信号经脊髓上行入脑后,只有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形成最后的针感。

而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出通路主要有神经反射通路、神经-体液通路和脊髓传出系统。

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包括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和生物物理化学特征改变。

脏腑-经穴相关是指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穴,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躯干腹背侧经穴排列趋神经性现象的特点包括:任脉穴位完全位于腹正中线上,与胸神经前皮支分布相吻合;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腹部有穴位平行排列于腹正中线两旁的皮神经前皮支附近;背侧的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后正中线及两旁,与腹侧完全相似;躯干的腹侧和背侧神经分布形式呈原始节段状态分布,彼此距离相等,排列匀称,而躯干部穴位的分布也是距离均等。

Special areas of the body can ___。

numbness。

swelling。

heat。

and tingling。

___ "meridian ___ by the slow n of ___ pathways。

___。

tingling。

and a ___ nerve fibers and nerve endings in the skin。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针灸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度的中药标志。

20世纪出现许多新方法:循证医学方法、控制论方法等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节,具有多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特点,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实现的发展史:1985年,针灸治疗病症扩大到200种1959~1965 奠基阶段1966~1979 标志着一门崭新学科实验针灸学的诞生(1979年6月,北京,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1982年以后,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至2002年统计,针灸疗法已在140多个国家开展199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初步确立了64种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大多为痛症。

选题的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假说的的特性:来源的科学性说明的推测性解释的系统性结论的可验证性一个科学项目一定要有一个简明具体新颖醒目能高度概括整个研究内容的题目。

研究对象(受试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和一定数量,以尽可能的反映群体的情况,这就是研究对的重复性原则。

研究因素:也称受试因素或处理因素;单因素研究指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多因素研究指同时观察多个类别的作用。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对照:值得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对照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互相对照配对对照历时对照安慰对照随机化: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几乎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随机化的意义: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的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具有最大程度地可比性常见的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抛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重复:即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他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重复的意义:为了保证从研究样本所获取的信息研究结论能外推及具有同一性质疾病的病人盲法: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揭盲时应有主要研究人员在场。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绪论【名解】实验针灸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只考案例【案例】找出所给实验设计的主要错误之处:有无随机分组,有无对照。

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

第二章重点主要考简答题【选择】穴位的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简答】穴位的病理反应:1.感觉异常(痛觉过敏(即穴位疼痛或出现压痛));2.组织形态改变(色泽(瘀点、白斑);形态(可见:凹陷、隆起、丘疹、脱屑。

可触:皮下硬结、条索状反应物));3.生物物理化学特性改变(电学(井、原、耳穴的导电量增高、降低、左右失衡);光学(背腧穴发光分布不对称);经皮CO2释放量(左右失衡较大))【填空】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证。

【名解】经穴-脏腑相关: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

【简答】同经异治与异经同治:在躯干部,腧穴功能主治的神经节段特性表现为“分段”性特点,即同一条经脉的腧穴,由于所处神经节段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腧穴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

【判断、选择】单肌节与多肌节:只有少数肌肉是由单肌节组成的,e.g.头后小直肌、头斜肌、颏舌肌、甲状软骨肌均来自C1肌节,由C1节段来的神经纤维所支配。

大多数肌肉是由多肌节合并而成的,当单独一条神经根损伤时,对多肌节合成的肌肉常不引起运动障碍,只显示功能减退。

【名解】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等手段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名解】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共5篇)

《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共5篇)

《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共5篇)第一篇:《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10602004 课程名称:实验针灸学(含科研基本功)(Experi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72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36 学分: 4 适用对象: 五年针灸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参考教材:1、验针灸学,李忠仁主编,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21世纪课程教材2、王本显:国外关于经络研究的概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北京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北京4、张笑平: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合肥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学科,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讲授经络与针灸作用原理方面已有肯定结果的实验研究成果,客观地评价各科学术观点,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基本的了解。

同时,有选择性地重复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藉以印证理论,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培养新世纪中西医学科学研究,具有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复合型、高素质、高水平及多学科全面发展的针灸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教学方法分理论讲授和实验两部分。

理论课和实验课比例为1:1.4。

理论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

本课程为考试课,其中理论考试占60%,实验考核占40%。

二、课程基本要求1、了解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任务、作用及发展概况2、握穴位电子探测(电阻探测)的测定方法、意义及影响因素握循经感传现象3、.熟悉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可见的经络现象4、实验动物学的有关基础知识5、熟悉针灸实验常用的动物(大鼠、小鼠、家兔)的特点6、掌握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动物级别等一些基本概7、握穴位的病理反应,穴位低电阻点的产生机制8、熟悉针感的形成机制9、掌握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10、影响针灸的五个因素:穴位特异性、得气、针灸灸法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

实验针灸学资料

实验针灸学资料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针灸的三个作用:针刺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3、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反映病症4、得气: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

针感指受针者针下的酸、麻、重、胀等感觉。

手下感指施针者手下沉紧的感觉。

5、得气的机制:针刺穴位引起穴区感受装置兴奋后神经冲动传入中枢,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针感。

中枢整合后的信息传出后又作用于效应器形成手下感。

6、手下感的产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r-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手下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7、循经感传现象: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的路线传导的现象。

8、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循经扩布、趋向病所、宽度和深度不均、感觉性质多样、慢速传导、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可以阻滞、影响脏腑功能活动9、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10、牵涉痛: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11、海氏带: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

12、穴位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

13、针灸作用的五个影响因素:穴位特异性,得气状况,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14、艾灸的刺激参数:1)温度幅值:2)温度升降速度:3)温度作用面积:4)壮数:5)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15、电针的刺激参数:波形,波宽,脉冲幅度,脉冲的重复频率16、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称为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 设计
(四)立题 1、题目内容: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实 验效应。 2、题目特点:简明、具体、新颖、醒目。 (五)设计 主要环节 基本原则
二、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1、资料收集 2、资料阅读 3、资料积累 4、资料整理分析 5、文献研究的表述形式:文献综述
实验针灸学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2、熟悉实验针灸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了解实验针灸学的历史概况。
1、实验针灸学基本概念
实验针灸学:在中西医学学科理论指导下,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 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 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学科。 意义: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是针灸学现代 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4、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 关系及其学术地位
(二)实验针灸学在针灸学术发展中的地位 继承前人而不墨守成规,立足实践以求发展,实 验针灸学并不否定经验医学而是经验医学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依靠实验针灸学的进步,发展针灸 学已成为实验针灸学的首要使命。针灸学是世界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国针灸学尤其是实 验针灸学的发展趋势是全世界同仁共同关心的课 题。
(二)实验指导、技能训练内容 1.实验指导及技能训练内容是针灸学实验研究最 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针灸专 业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训练。 2.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针灸实验教学,使学生掌 握实验针灸学(包括人体及动物急慢性实验)的 一般原则和方法,理解科研实验设计过程,观察 和记录其实验结果,并发现新的问题,启发创新 科研思路。
(一)循经感传现象
2、特征: d.感传宽度:因人而异,多数感传路线是 一条带而不是一条线。如在四肢多呈细线 状,而在躯干则呈宽带状。感觉带有中心 部和边缘部之分,中心部较细,感觉强烈、 清晰,边缘部分感觉模糊。感觉带的宽度 范围在0.5-3cm之间。
(一)循经感传现象
2、特征: e.感传深度:随机体部位而不同,在肌肉丰厚地 方位置较深,反之较浅。 f.感传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一致,由于刺激的 穴位不同,其传导分单向及双向。如刺激井穴、 原穴时,感传向躯干方向,刺激头面部或躯干部 的穴位时,感传向四肢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穴 位,感传呈离心性和向心性传导,及双向性传导。
5、实验针灸的历史概况
(二)国外概况 国际针灸疗法已在120多个国家开展。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发表了《针 灸临床研究规范》报告。 实验针灸学研究进入了地个崭新的发展阶 段,并引起世界关注。
6、实验针灸学的学习方法及要 求
(一)扎实的中医、西医理论基础和技术功底;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 (三)不断更新知识,注意科技信息量的积累; (四)针灸学者是医学家,也是科学家; (五)广博的知识和运用自如的多种技能,勇于 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b.外周动因激发学说:循经感传可能是由于体表的神经 感受装置被针刺时,沿经传导着的“动因”依次兴奋, 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主观感受到 的感觉,“传在体表,感在中枢”。 主要依据:①感传路线与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的 分布很不一致,感传速度较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为慢。 ②感传不仅是一种主观感觉,还可能继发产生循经的红 线、白线、丘疹、水疱等,还可发生循经性皮肤病。③ 在经脉线上施加压迫、局部冷冻或注射液体能直接阻断 感传,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④肌肉、肌腱手术后感传 改道。遇到创伤、关节或瘢痕也会受阻或绕道。
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设计 二、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针灸学常用研究技术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 设计
(一)、选题 1、选题范围:基础研究选题、临床研究 选题 2、选题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 发研究 3、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 性、可行性
5、实验针灸学的历史概况
(一)国内发展概况 1. 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解剖、生理等实验方面的观察和 记载。 2. 清代和民国时期:针灸之生理作用学说、电针学之研究、针灸 生理和病理等 3. 建国以来:1951年国家卫生部成立针灸疗法实验所 1958年经络实质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在针 刺镇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方法——实验针灸学准备阶段 1959年-1965年奠基阶段电针疗法和经络探测在临床与实验研究中 普遍应用 1966-1979年趋向成熟阶段研究经络感传现象实验针灸学诞生 1979年6有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 1980年进入了全面总结、整汇集、形成和发展阶段。1982年实验针 灸学课程开始1986年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成立
(一)解剖学、组织化学技术 (二)生理学技术 (三)生物化学、物理学和免疫学技术 (四)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五)影像医学技术
第二章 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 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现象、循经感传现象的基础 概念。 2、掌握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 3、熟悉循经感传的普查方法和分型标准, 结合实验课教学能够运用于经络现象和循 经感传的观测研究。
4、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 关系及其学术地位
(一)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 实验针灸学是针灸学新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关系十分密切,同属医 学科范畴,都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探索与 研究针灸防病治病的方法和原理为主要内容,以 保护人们健康、延长寿命为目的的基础与应用相 结合的学科。
(一)循经感传现象
2、特征: a.感传循经性:多与古典经络主干循行路线 基本相符。总之,四肢部基本一致,躯干 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差异较大。 b.感传性质:以酸、麻、胀为主的混合性 感觉居多。少数出现流水感、蚁行感、冷 感及热感等。不同刺激方法、部位、个体 的差异较大。
(一)循经感传现象
(一)循经感传现象
3.机理分析: a.中枢兴奋扩散观点:感在中枢,传在中 枢。即感传的性质是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 内的定向扩散。 主要依据:①循经感传的路线以皮质感觉 功能为基础;②幻肢感传;③颅内疾患可 引起自发性感传和循经感觉异常;④气功 诱导入静后可使感传出现率提高。
(一)循经感传现象
第一节 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
一、经络现象 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 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 象。通过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科学客观 地描述了多种经络现象,包括循经感传、 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物理、化学 组织学技术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一)循经感传现象
1、定义:指针刺、电脉冲及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 体出现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 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普查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民族、性别的健康人群中普 遍存在,出现率12%—25%。 中年人循经感传出现率要比青少年高; 过敏体质者或过敏性疾病患者的感传出现率明显高于一 般人群; 循经感传显著者的直系亲属中,循经感传的出现率高于 其他人群。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 设计
(二)文献检索 (三)建立假说 1、假说的特性 来源的科学性 说明的推测性 解释的系统性 结论的可验证性 2、假说形成方法: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演绎 推理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 设计
3、假说建立的步骤:初始意念、建立假说、 完善假说。 4、假说的检验和发展:检验假说、正确对 待假说。 5、假说的作用 决定医学研究的具体目的和方向; 促进医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2、实验针灸学的教学任务
针灸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我们只有用科 学实验手段去研究针灸调节人体生命的相 关规律,去探索它们的相互关系,并揭示 其本质才能懂得针灸是什么和为什么也才 能更加明白中医针灸的今天与今后究竟应 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也才能使针灸获得科 学实验的推动力,促进学术不断进步,实 现针灸医学现代化。
二、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二)临床研究 1、临床研究的对象和特点 2、临床研究的分类 3、针灸临床研究的题材 4、临床研究论文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三)实验研究 1、针灸学实验研究对象 2、实验研究的注意事项 3、实验研究论文的结构特点
三、实验针灸学常用研究技术
2、实验针灸学的教学任务
(二)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新世纪从事中 西医学科学研究,具有动手能力与创新思 维,复合型、高素质、高水平及多学科全 面发展的针灸专业人才,也是实验针灸学 的重要任务之一。
2、实验针灸学的教学任务
科学方法论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 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广义的则是指 哲学方法论,即研究科学认识过程、方法和形式的一般 理论问题,如科学理论的发现、构建、检验、评价、预 测、决策等。 实验针灸学科学方法论是关于实验针灸学科学研究方法 的理论,它主要探索实验针灸学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 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实验针灸学科学研究中各 种方法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科学实验是指自然科学实验,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相 应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模拟 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3、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针灸学范畴的内容。 研究手段: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基本内容: (一)理论部分教学基本内容: 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 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针灸效应及机理 现代针灸应用技术研究
3、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一)循经感传现象
c.外周-中枢综合说:外周有循经的实质过 程,中枢有循经的功能表现。中枢的特定 联系只是外周实质过程的反应和投射,没 有外周的循经性实质过程,就不可能出现 中枢的特定功能联系。循经感传是外周与 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 d.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传递说:循经感传 是脊髓中枢内a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 递,再通过感觉神经进入中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