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

合集下载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复习资料绪论1.实验针灸学的定义: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三个方面”: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三个特点”: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调节。

“三大影响因素”:机体功能状态,刺激质量,穴位组选●针灸效应的机制●针灸的应用技术●实践及技能训练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第一节穴位的功能与结构1.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和反应病症2.穴位感受刺激的三个特点:●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症【(电针最易,毫针不易)(皮肤触觉属于快适应感受器,肌梭和关节囊属于慢适应感受器)】●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感觉阈不同【电针<手针<艾灸】3.反应病症:指脏腑病变时,常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穴位的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等形式。

4.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感觉异常:疼痛---皮肤自觉痛,穴位压痛,痛觉过敏知热感度变化---井穴或原穴,赤羽氏指数<1.5,快,实证;赤羽氏指数>1.5,慢,虚证。

实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低;虚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高。

●组织形态改变:主要表现在穴位局部皮肤色泽和形态的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电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穴位皮肤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性。

热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温度要高0.5~1℃,正常人两侧同命穴温度差一般在0.5℃以内。

光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的红外辐射的强度差别较大,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

其它:pH低于6即可引起疼痛,随着pH值的下降,疼痛加重。

5.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疾病新大郗穴(承扶和委中连线中点外下方5分处)压痛提示恶性肿瘤的可能。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1.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

2.实验针灸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针灸作用基础。

针灸作用技术、针灸作用基本特点、针灸作用影响因素及针灸效应及机制。

3.肯定疗效、提高疗效是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临床是实验针灸学的生命所在。

4.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三大效应是针刺镇痛效应、免疫调节效应及针灸对器官功能的调整效应。

5.1983年实验针灸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讲授;1984年第二届全国针灸麻学讨论会上已把实验针灸学列为针灸学的分支学科和针灸学的重要成就之一;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领域第一个重大项目“穴位的敏化研究”也正式成立。

6.穴位:是由神经、血管、肌肉、筋膜、肌腱等多种组织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立体构筑”。

7.根据穴位的所在部位可以将穴位分:(1)肌肉运动点;(2)浅表神经汇聚处;(3)神经丛上或表浅神经分支处。

8.穴位针感的形成与穴位下的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血管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穴位针感点内血管壁上的自主神经和血管平滑肌有可能参与了针感的形成。

9.针刺刺激神经时多引起麻感;针刺血管多引起痛感;针刺肌腱、骨膜多引起酸感;针刺肌肉多引起酸胀感。

10.穴位效应装置结构(1)肌梭中的梭内肌与手下感有关:(2)穴位局部小血管与针灸效应相关。

11.目前倾向认为针感和镇痛信号主要是由中等粗细的Ⅱ、Ⅲ类纤维负责传递的;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出途径与神经反射性通路和神经-体液途径有关。

12.用现代思路说明针感的形成: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等环节。

针刺机体穴位,兴奋穴区感受器,针刺信号主要沿躯体感觉神经的二类,三类纤维上传脊髓后角,再经脊髓丘脑侧束传至脑干、丘脑,最后在大脑皮质形成针感,后索参与针感的维持。

针感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功能的完整。

13.穴位病理反应的结构基础:(1)局部小动脉与穴区皮肤低电阻点有关;(2)局部循环不畅与穴位压痛有关;(3)局部血液循环与穴位皮下硬结有关。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根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穿插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局部。

实验针灸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响、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场,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假设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顿,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到达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

〔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10、牵涉痛: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症,是指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针灸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度的中药标志。

20世纪出现许多新方法:循证医学方法、控制论方法等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节,具有多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特点,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实现的发展史:1985年,针灸治疗病症扩大到200种1959~1965 奠基阶段1966~1979 标志着一门崭新学科实验针灸学的诞生(1979年6月,北京,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1982年以后,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至2002年统计,针灸疗法已在140多个国家开展199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初步确立了64种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大多为痛症。

选题的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假说的的特性:来源的科学性说明的推测性解释的系统性结论的可验证性一个科学项目一定要有一个简明具体新颖醒目能高度概括整个研究内容的题目。

研究对象(受试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和一定数量,以尽可能的反映群体的情况,这就是研究对的重复性原则。

研究因素:也称受试因素或处理因素;单因素研究指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多因素研究指同时观察多个类别的作用。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对照:值得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对照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互相对照配对对照历时对照安慰对照随机化: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几乎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随机化的意义: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的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具有最大程度地可比性常见的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抛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重复:即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他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重复的意义:为了保证从研究样本所获取的信息研究结论能外推及具有同一性质疾病的病人盲法: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揭盲时应有主要研究人员在场。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 设计
(四)立题 1、题目内容: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实 验效应。 2、题目特点:简明、具体、新颖、醒目。 (五)设计 主要环节 基本原则
二、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1、资料收集 2、资料阅读 3、资料积累 4、资料整理分析 5、文献研究的表述形式:文献综述
实验针灸学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2、熟悉实验针灸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了解实验针灸学的历史概况。
1、实验针灸学基本概念
实验针灸学:在中西医学学科理论指导下,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 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 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学科。 意义: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是针灸学现代 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4、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 关系及其学术地位
(二)实验针灸学在针灸学术发展中的地位 继承前人而不墨守成规,立足实践以求发展,实 验针灸学并不否定经验医学而是经验医学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依靠实验针灸学的进步,发展针灸 学已成为实验针灸学的首要使命。针灸学是世界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国针灸学尤其是实 验针灸学的发展趋势是全世界同仁共同关心的课 题。
(二)实验指导、技能训练内容 1.实验指导及技能训练内容是针灸学实验研究最 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针灸专 业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训练。 2.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针灸实验教学,使学生掌 握实验针灸学(包括人体及动物急慢性实验)的 一般原则和方法,理解科研实验设计过程,观察 和记录其实验结果,并发现新的问题,启发创新 科研思路。
(一)循经感传现象
2、特征: d.感传宽度:因人而异,多数感传路线是 一条带而不是一条线。如在四肢多呈细线 状,而在躯干则呈宽带状。感觉带有中心 部和边缘部之分,中心部较细,感觉强烈、 清晰,边缘部分感觉模糊。感觉带的宽度 范围在0.5-3cm之间。

针灸学实验报告范文(二)(2024)

针灸学实验报告范文(二)(2024)

引言概述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人体穴位上应用针刺来达到调整身体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实验报告是针灸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分享,可以加深对针灸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是一份针灸学实验报告范文,旨在通过对实验内容、方法、结果和讨论的详细介绍,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学习资料。

正文内容1.实验背景和目的1.1实验背景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广泛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学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针灸学实验是对针灸学理论的验证和探索,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针灸学的发展。

1.2实验目的本实验目的在于通过针灸刺激不同穴位,观察其对人体功能的影响,探究针灸学的作用机制。

2.实验方法2.1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针灸针、人体模型、生理记录仪等。

2.2实验步骤2.2.1准备工作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消毒器械、检查使用材料是否完好等。

2.2.2确定穴位根据针灸学的理论知识,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实验。

可以参考经络穴位图等工具。

2.2.3针刺操作使用消毒的针灸针进行针刺操作,注意穴位的准确性和针刺深度的控制。

2.2.4观察和记录在针刺操作后,观察被试者对刺激的反应,并记录下相关数据,如血压、心率等。

2.2.5数据处理对实验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3.实验结果本实验选择了多个常用的穴位进行针刺操作,观察了不同穴位对人体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针刺某些穴位可以显著降低血压,增强免疫力,缓解疼痛等。

这些结果表明针灸学在调整人体机能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4.讨论本实验的结果表明针灸刺激可以对人体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与针灸学的理论知识相一致。

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针灸学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困难,如针灸师技术水平不一等。

因此,有必要对针灸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推广。

5.结论通过对针灸学实验的实施和结果的分析,本实验报告得出了针灸刺激对人体功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的结论。

实验针灸学资料

实验针灸学资料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针灸的三个作用:针刺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3、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反映病症4、得气: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

针感指受针者针下的酸、麻、重、胀等感觉。

手下感指施针者手下沉紧的感觉。

5、得气的机制:针刺穴位引起穴区感受装置兴奋后神经冲动传入中枢,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针感。

中枢整合后的信息传出后又作用于效应器形成手下感。

6、手下感的产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r-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手下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7、循经感传现象: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的路线传导的现象。

8、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循经扩布、趋向病所、宽度和深度不均、感觉性质多样、慢速传导、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可以阻滞、影响脏腑功能活动9、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10、牵涉痛: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11、海氏带: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

12、穴位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

13、针灸作用的五个影响因素:穴位特异性,得气状况,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14、艾灸的刺激参数:1)温度幅值:2)温度升降速度:3)温度作用面积:4)壮数:5)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15、电针的刺激参数:波形,波宽,脉冲幅度,脉冲的重复频率16、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称为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

针灸学实验报告

针灸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针灸治疗的基本技能,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1. 针灸穴位定位(1)了解人体经络走向和穴位分布。

(2)学习常用穴位定位方法,如骨度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等。

(3)掌握穴位定位技巧,提高定位准确性。

2. 针刺手法(1)了解针刺手法的分类,如直刺、斜刺、平刺、深刺、浅刺等。

(2)学习并掌握各种针刺手法,如提插法、捻转法、刮法、摇法等。

(3)练习针刺手法,提高操作熟练度。

3. 针灸治疗(1)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和适应症。

(2)学习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

(3)进行临床模拟,实际操作针灸治疗。

三、实验步骤1. 针灸穴位定位(1)观察人体经络走向和穴位分布图。

(2)根据所学方法,对常用穴位进行定位。

(3)相互检查穴位定位准确性。

2. 针刺手法(1)学习并理解各种针刺手法的操作方法。

(2)在指导下,练习针刺手法。

(3)相互评价针刺手法熟练度。

3. 针灸治疗(1)根据所学知识,制定临床模拟病例。

(2)在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3)观察治疗效果,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针灸穴位定位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找到常用穴位,定位误差在1cm以内。

2. 针刺手法实验结果显示,同学们对各种针刺手法有一定掌握,但操作熟练度有待提高。

3. 针灸治疗实验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对模拟病例有一定效果,但需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针灸治疗的基本技能。

2.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身在穴位定位、针刺手法等方面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改进方向。

3.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针灸治疗水平。

六、实验建议1. 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自己的针灸治疗技能。

3. 结合临床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名解】实验针灸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只考案例【案例】找出所给实验设计的主要错误之处:有无随机分组,有无对照。

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

第二章重点主要考简答题【选择】穴位的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简答】穴位的病理反应:1.感觉异常(痛觉过敏(即穴位疼痛或出现压痛));2.组织形态改变(色泽(瘀点、白斑);形态(可见:凹陷、隆起、丘疹、脱屑。

可触:皮下硬结、条索状反应物));3.生物物理化学特性改变(电学(井、原、耳穴的导电量增高、降低、左右失衡);光学(背腧穴发光分布不对称);经皮CO2释放量(左右失衡较大))【填空】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证。

【名解】经穴-脏腑相关: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

【简答】同经异治与异经同治:在躯干部,腧穴功能主治的神经节段特性表现为“分段”性特点,即同一条经脉的腧穴,由于所处神经节段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腧穴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

【判断、选择】单肌节与多肌节:只有少数肌肉是由单肌节组成的,e.g.头后小直肌、头斜肌、颏舌肌、甲状软骨肌均来自C1肌节,由C1节段来的神经纤维所支配。

大多数肌肉是由多肌节合并而成的,当单独一条神经根损伤时,对多肌节合成的肌肉常不引起运动障碍,只显示功能减退。

【名解】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等手段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名解】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选择】经络现象:循经感传现象:生理性,可感知。

循经感觉障碍(循经性疼痛):病理性,可感知。

循经性皮肤血管功能反应(红线、白线、丘疹、水泡、皮下出血带、发汗、立毛):生理性,可观察。

可检测的经络现象(循经生物物理现象、循经生物化学现象):生理性、可检测。

循经皮肤病(先天性(痣、汗孔角化、鳞状毛囊角化、单纯性血管瘤);后天性(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湿疹、过敏性紫癜、硬皮病、银屑病、线状色素沉着、带状疱疹、皮下脂肪萎缩)):病理性,可观察。

【选择】经络现象机制的依据:中枢兴奋扩散观点:感传以皮质感觉功能为基础、幻肢感传、自发感传、气功诱导入静后出现感传。

外周动因激发观点:感传路线特殊、感传可阻滞、感传可改道、伴随感传的客观现象。

可观测的,可感知的,客观测量的,循经感受。

生理病理分别有哪些。

分清生理病理经络现象。

(选择1-2题)【选择】经络实质的假说:1.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综合调节系统。

2.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但又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节系统。

3.经络可能是既包括已知结构,也包括未知结构的综合功能调节系统。

第三章【选择】毫针刺的作用和机理:毫针针法属于机械刺激,毫针属于物理应激疗法的范畴。

针刺入穴位后,通过一定的针刺手法使穴位感受器达到一定阈值,从而产生传入冲动,在脊髓内换元后,其二级冲动主要经腹外侧索向高位中枢传递。

针刺信息经脊髓上行入脑后,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最后形成针感,经中枢整合调节后,通过传出途径对脏腑器官的活动和痛反应进行调节和控制。

【选择】艾灸温热刺激参数:温度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热刺激作用面积、壮数、时间。

【选择】电针不同频率对机体作用效应:连续波:低频(痿证,肌肉、关节、韧带、肌腱损伤);高频(镇静、止痛、针刺麻醉、缓解痉挛)疏密波:疼痛、扭挫伤、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

断续波:脑血管意外、乙脑、小儿麻痹症等后遗症、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性疾病、电体操训练。

【判断】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TEAS)是将欧美国家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ENS)与针灸穴位相结合,经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判断】激光穴位照射效应作用特点:632.8nm氦氖激光、650nm半导体激光:刺激作用,模拟针刺。

10.6μm二氧化碳激光:热效应,模拟艾灸的温热刺激。

第四章【名解、选择】针灸作用基本特点:1.整体性:针灸对机体作用具有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的调整特点,即可以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产生综合调节作用,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一致。

2.双向性:针灸作用具有兴奋或抑制的双重效应,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针灸可使之增强,机体功能状态亢进时,针灸又可使之降低。

3.功能性、早期性:针灸只能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潜力,调动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功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简答、论述】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1.穴位因素:a.穴位作用普遍性(牵一穴而动全身);b.穴位作用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作用不同、异经之穴作用不同、同经异穴作用不同);c.穴位配伍(上下配、左右配、前后配、远近配、本经配、表里配、同名经配、子母经配)。

2.刺激方法及参数:得气是针刺效应的衡量标准,也是施针者针刺技术标志之一。

3.时间因素:a.针灸的时效特点(留针时间、间隔时间、疗程);b.针灸时机(人体节律、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病理阶段)。

4.个体因素:a.个体生理特点;b.功能状态;c.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名解】得气: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

【名解】针感:患者针下产生的酸、麻、重、胀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或方向传导。

【名解】手下感:医者手下的徐和、沉紧而不滞重的感觉。

第五章【名解】针刺镇痛:用针灸及相关技术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名解】针刺麻醉:针刺镇痛运用的新发展,是将针刺的治疗疼痛运用于针刺防痛,于外科手术前进行。

【名解】针刺耐受: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选择、填空】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针刺镇痛时,脑内内阿片肽释放增加,其中β-内啡肽和脑啡肽在脑内具有很强的镇痛效应,脑啡肽与强啡肽在脊髓内有镇痛作用。

2Hz电针主要激活脑和脊髓中的脑啡肽能系统和脑内的β-内啡肽能系统介导镇痛效应;100Hz电针主要由脊髓强啡肽能介导镇痛效应。

【选择】针刺麻醉优缺点:优点:1.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2.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3.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4.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缺点:1.麻醉不全2.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3.个体差异较大。

【选择】针药复合麻醉优点:1.药物加强针刺镇痛效果,多数情况下患者在手术中处于清醒但基本无痛状态;2.针药结合,节省麻醉药用量,在减轻药物副作用的同时,相应节省同比例药物费用;3.患者在术中循环、呼吸功能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4.某些手术中能发挥特殊作用。

【填空】针刺麻醉的针刺方式:手针式、电针式、经皮电刺激式。

【论述】近端远端取穴是通过什么样的一个神经通道来起到疗效的。

近端取穴: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针刺信号沿着传入神经进入脊髓,与来自疼痛部位的伤害性信号发生相互作用。

用微电极在脊颈束或背角V层细胞可记录到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高频持续放电,这类痛敏细胞放电可以被电针刺激穴位或电刺激神经干所抑制。

而且,针刺传入信息和伤害性刺激部位的传入信息在脊髓中的相互作用有较明显的节段关系。

当两者到达相同或相近节段时,针刺的抑制作用较明显;当两者到达较远节段时,针刺的抑制作用就较弱。

这种发生在相同或相近节段的整合作用,是近端取穴的生理基础。

远端取穴: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脑干水平的整合。

针刺信号沿着腹外侧索进入延髓网状结构的巨细胞核,引起该核团的单位放电变化,伤害性刺激信号也可到达巨细胞核,这两种信号可以汇聚于同一核团、同一细胞,经过相互作用,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

直接刺激延髓巨细胞核的尾端部分,可以抑制丘脑内侧核群的痛细胞放电。

用微电极在中脑中央灰质、中脑内侧网状结构中央被束区及三叉神经脊束核,都可记录到对伤害性刺激呈长潜伏期和长后放电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被电针四肢穴位或面部有关穴位所抑制,抑制的出现与消失均是逐渐发生的,是远端取穴的生理基础。

1‘癫痫1-2‘治免疫:特异性,非特异性。

看机制(填/判)治疗哮喘的机制IgA IgG促进突触可塑性(名解)体现在:1.对突触结构可塑性的影响,2.对突触功能可塑性的影响。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1.改善脑电活动2.改善脑血流量及能量代谢3.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4.调节血脂异常5.抑制自由基损伤6.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7.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针刺治疗哮喘机理1.改善呼吸功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降低气道阻力、改善通气功能)2.调节免疫功能(针灸哮喘患者后IgA明显升高,IgG和IgM、IgE均有不同程度降低)3.抑制炎症反应针灸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论述)针刺镇痛治疗神经机制限制,内啡肽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