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

合集下载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1.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

2.实验针灸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针灸作用基础。

针灸作用技术、针灸作用基本特点、针灸作用影响因素及针灸效应及机制。

3.肯定疗效、提高疗效是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临床是实验针灸学的生命所在。

4.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三大效应是针刺镇痛效应、免疫调节效应及针灸对器官功能的调整效应。

5.1983年实验针灸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讲授;1984年第二届全国针灸麻学讨论会上已把实验针灸学列为针灸学的分支学科和针灸学的重要成就之一;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领域第一个重大项目“穴位的敏化研究”也正式成立。

6.穴位:是由神经、血管、肌肉、筋膜、肌腱等多种组织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立体构筑”。

7.根据穴位的所在部位可以将穴位分:(1)肌肉运动点;(2)浅表神经汇聚处;(3)神经丛上或表浅神经分支处。

8.穴位针感的形成与穴位下的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血管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穴位针感点内血管壁上的自主神经和血管平滑肌有可能参与了针感的形成。

9.针刺刺激神经时多引起麻感;针刺血管多引起痛感;针刺肌腱、骨膜多引起酸感;针刺肌肉多引起酸胀感。

10.穴位效应装置结构(1)肌梭中的梭内肌与手下感有关:(2)穴位局部小血管与针灸效应相关。

11.目前倾向认为针感和镇痛信号主要是由中等粗细的Ⅱ、Ⅲ类纤维负责传递的;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出途径与神经反射性通路和神经-体液途径有关。

12.用现代思路说明针感的形成: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等环节。

针刺机体穴位,兴奋穴区感受器,针刺信号主要沿躯体感觉神经的二类,三类纤维上传脊髓后角,再经脊髓丘脑侧束传至脑干、丘脑,最后在大脑皮质形成针感,后索参与针感的维持。

针感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功能的完整。

13.穴位病理反应的结构基础:(1)局部小动脉与穴区皮肤低电阻点有关;(2)局部循环不畅与穴位压痛有关;(3)局部血液循环与穴位皮下硬结有关。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根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穿插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局部。

实验针灸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响、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场,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假设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顿,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到达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

〔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10、牵涉痛: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症,是指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实验针灸学1

实验针灸学1

实验针灸学1实验针灸学(*为老师给的重点)绪论实验针灸学:1、*含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础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2、*主要任务: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针灸人才3、*基本研究方法:实验的方法(观察和实验都是为了获得认识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事实材料,两者相互依存,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实验者可以根据课题要求,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有目的地模拟或干预研究对象,对影响实验过程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获得客观定量的数据资料,揭示现象间的规律性联系。

4、传统针灸学与实验针灸学的关系传统针灸学主要是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揭示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针灸作用的原理和规律也就是主要解决针灸“为何”能治病、能治什么病的问题。

5、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近半个世纪2)准备阶段: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3)奠基阶段:1959~1965年4)逐渐形成阶段:1979年5)形成和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6.研究内容以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和针灸作用规律为主。

第一章、实验针灸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技术*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科研设计和实施、撰写科研论文一、选题1、*选题原则(填空)1)科学性:选题的理论基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性2)创新性3)实用性4)可行性2、*选题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二、建立假说1、科学假说的含义:是应用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准备研究的课题提出一种试探性解释。

2、*假说的特征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3、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是新学说的基础2)是研究的方向和途径3)可推动科学的发展4、形成科学假说的基础1)科学依据2)科学思维3)建立假说的原则:符合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基于既往的科学资料、具有个人的实践经验、可被重复证实三、科研设计和实施1、基本内容:专业设计、统计设计、进度设计、人员设计2、*基本要素:1)受试对象2)处理因素:单因素单水平、单因素多水平、多因素单水平、多因素多水平3)实验效应或观察指标:具备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3、*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盲法(四)针灸询证医学实践方法归纳为“五部曲”:提出明确的针灸临床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应用最佳证据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后效评价针灸询证实践和结果。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要素包括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

同时,实验设计也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包括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和盲法原则。

穴位针感组织结构是指穴位下的小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和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穴位针感组织结构。

不同穴位针感感受装置种类不同,如肌肉与肌梭密集分布并与手下感有关,肌腱与环层小体有关,肌与肌腱接头与腱器官有关,头皮与游离末梢和包裹感受器有关,关节囊与___小体有关。

刺激不同穴位会导致不同的针感性质存在差异。

穴位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刺激并反映病症。

针感信号经脊髓上行入脑后,只有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形成最后的针感。

而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出通路主要有神经反射通路、神经-体液通路和脊髓传出系统。

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包括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和生物物理化学特征改变。

脏腑-经穴相关是指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穴,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躯干腹背侧经穴排列趋神经性现象的特点包括:任脉穴位完全位于腹正中线上,与胸神经前皮支分布相吻合;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腹部有穴位平行排列于腹正中线两旁的皮神经前皮支附近;背侧的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后正中线及两旁,与腹侧完全相似;躯干的腹侧和背侧神经分布形式呈原始节段状态分布,彼此距离相等,排列匀称,而躯干部穴位的分布也是距离均等。

Special areas of the body can ___。

numbness。

swelling。

heat。

and tingling。

___ "meridian ___ by the slow n of ___ pathways。

___。

tingling。

and a ___ nerve fibers and nerve endings in the skin。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针灸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度的中药标志。

20世纪出现许多新方法:循证医学方法、控制论方法等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节,具有多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特点,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实现的发展史:1985年,针灸治疗病症扩大到200种1959~1965 奠基阶段1966~1979 标志着一门崭新学科实验针灸学的诞生(1979年6月,北京,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1982年以后,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至2002年统计,针灸疗法已在140多个国家开展199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初步确立了64种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大多为痛症。

选题的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假说的的特性:来源的科学性说明的推测性解释的系统性结论的可验证性一个科学项目一定要有一个简明具体新颖醒目能高度概括整个研究内容的题目。

研究对象(受试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和一定数量,以尽可能的反映群体的情况,这就是研究对的重复性原则。

研究因素:也称受试因素或处理因素;单因素研究指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多因素研究指同时观察多个类别的作用。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对照:值得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对照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互相对照配对对照历时对照安慰对照随机化: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几乎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随机化的意义: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的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具有最大程度地可比性常见的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抛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重复:即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他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重复的意义:为了保证从研究样本所获取的信息研究结论能外推及具有同一性质疾病的病人盲法: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揭盲时应有主要研究人员在场。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 设计
(四)立题 1、题目内容: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实 验效应。 2、题目特点:简明、具体、新颖、醒目。 (五)设计 主要环节 基本原则
二、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1、资料收集 2、资料阅读 3、资料积累 4、资料整理分析 5、文献研究的表述形式:文献综述
实验针灸学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2、熟悉实验针灸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了解实验针灸学的历史概况。
1、实验针灸学基本概念
实验针灸学:在中西医学学科理论指导下,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 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 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学科。 意义: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是针灸学现代 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4、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 关系及其学术地位
(二)实验针灸学在针灸学术发展中的地位 继承前人而不墨守成规,立足实践以求发展,实 验针灸学并不否定经验医学而是经验医学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依靠实验针灸学的进步,发展针灸 学已成为实验针灸学的首要使命。针灸学是世界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国针灸学尤其是实 验针灸学的发展趋势是全世界同仁共同关心的课 题。
(二)实验指导、技能训练内容 1.实验指导及技能训练内容是针灸学实验研究最 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针灸专 业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训练。 2.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针灸实验教学,使学生掌 握实验针灸学(包括人体及动物急慢性实验)的 一般原则和方法,理解科研实验设计过程,观察 和记录其实验结果,并发现新的问题,启发创新 科研思路。
(一)循经感传现象
2、特征: d.感传宽度:因人而异,多数感传路线是 一条带而不是一条线。如在四肢多呈细线 状,而在躯干则呈宽带状。感觉带有中心 部和边缘部之分,中心部较细,感觉强烈、 清晰,边缘部分感觉模糊。感觉带的宽度 范围在0.5-3cm之间。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绪论【名解】实验针灸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只考案例【案例】找出所给实验设计的主要错误之处:有无随机分组,有无对照。

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

第二章重点主要考简答题【选择】穴位的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简答】穴位的病理反应:1.感觉异常(痛觉过敏(即穴位疼痛或出现压痛));2.组织形态改变(色泽(瘀点、白斑);形态(可见:凹陷、隆起、丘疹、脱屑。

可触:皮下硬结、条索状反应物));3.生物物理化学特性改变(电学(井、原、耳穴的导电量增高、降低、左右失衡);光学(背腧穴发光分布不对称);经皮CO2释放量(左右失衡较大))【填空】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证。

【名解】经穴-脏腑相关: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

【简答】同经异治与异经同治:在躯干部,腧穴功能主治的神经节段特性表现为“分段”性特点,即同一条经脉的腧穴,由于所处神经节段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腧穴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

【判断、选择】单肌节与多肌节:只有少数肌肉是由单肌节组成的,e.g.头后小直肌、头斜肌、颏舌肌、甲状软骨肌均来自C1肌节,由C1节段来的神经纤维所支配。

大多数肌肉是由多肌节合并而成的,当单独一条神经根损伤时,对多肌节合成的肌肉常不引起运动障碍,只显示功能减退。

【名解】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等手段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名解】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近年来,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接受。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针灸疗法,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于揭示针灸疗效的机制和提高临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一、动物实验模型动物实验模型在实验针灸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使用不同动物模型,可以观察和探索针灸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

例如,炎症模型可以用来研究针灸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疼痛模型可以用来评估针灸对疼痛的缓解效果。

此外,动物实验还可以通过记录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分析针灸的调节效应,如观察心率、血压、电活动等指标的变化。

二、临床观察研究临床观察研究是通过观察临床病例的效果来评估针灸疗效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搜集大量的病例资料,统计和分析其疗效,从而得出结论。

临床观察研究可以采用单盲或双盲的方法,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三、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它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随机分组,并对两组进行针灸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

通过对比两组的疗效,可以评估针灸的治疗效果。

随机对照试验需要有一定的样本量,并且要合理选择对照组,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四、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可以测量人脑活动的非侵入性技术。

在实验针灸学研究中,fMRI可以用于观察针灸对脑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被试者在接受针灸刺激前后的脑活动进行比较,可以了解针灸对大脑的影响和调节机制。

五、综合评价指标实验针灸学的研究中,为了评估针灸的疗效和作用机制,通常会采用一些评价指标。

例如,疼痛程度可以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生理指标可以通过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如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等。

总结起来,实验针灸学研究的方法丰富多样,旨在深入探索针灸的治疗机制和提高其临床应用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针灸学复习资料绪论1.实验针灸学的定义: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三个方面”: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三个特点”: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调节。

“三大影响因素”:机体功能状态,刺激质量,穴位组选●针灸效应的机制●针灸的应用技术●实践及技能训练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第一节穴位的功能与结构1.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和反应病症2.穴位感受刺激的三个特点:●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症【(电针最易,毫针不易)(皮肤触觉属于快适应感受器,肌梭和关节囊属于慢适应感受器)】●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感觉阈不同【电针<手针<艾灸】3.反应病症:指脏腑病变时,常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穴位的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等形式。

4.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感觉异常:疼痛---皮肤自觉痛,穴位压痛,痛觉过敏知热感度变化---井穴或原穴,赤羽氏指数<1.5,快,实证;赤羽氏指数>1.5,慢,虚证。

实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低;虚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高。

●组织形态改变:主要表现在穴位局部皮肤色泽和形态的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电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穴位皮肤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性。

热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温度要高0.5~1℃,正常人两侧同命穴温度差一般在0.5℃以内。

光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的红外辐射的强度差别较大,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

其它:pH低于6即可引起疼痛,随着pH值的下降,疼痛加重。

5.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疾病新大郗穴(承扶和委中连线中点外下方5分处)压痛提示恶性肿瘤的可能。

●帮助选穴治疗痛点,压痛点,常用针刺治疗;痛觉迟钝区常用梅花针叩刺;热觉迟钝区常用灸疗等。

6.穴位的结构●穴区指以针刺点为中心,半径为0.5㎝的范围。

●穴位的体表面积暂定为0.1~1.0cm2●90%的穴位处于神经干周围。

●穴区的结构比非穴区密集。

7.加拿大的Gunn CC等将临床常用的70个穴位,根据神经解剖结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型穴位:肌肉运动点上即最弱电流刺激能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的刺激点。

●第二类型穴位:躯体中线上两侧浅表神经会聚交点上。

●第三类型穴位:浅神经分支处或神经丛上。

7.得气:针刺穴位后产生的针刺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针感指受针者针下的酸、麻、重、胀等感觉,手下感指施针者手下沉紧的感觉。

8.针感的传导和形成●针感德感受装置:直接兴奋间接引起穴区肥大细胞和其它组织损伤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使感受器去极化,针刺信号沿一定的外周和中枢通路传入到大脑,最后形成针感。

●针感的外周传入神经针感(针刺效应)的主要传入通路:支配穴位的躯体感觉神经目前倾向认为针感(针刺效应)主要是由中等粗细的躯体感觉神经的Ⅱ、Ⅲ类纤维负责传导。

阻断血流后,粗纤维首先丧失功能;硬膜外麻醉,细纤维最先受累。

针感的自主神经传入途径●针刺信号在中枢内的传递脊髓上行通路薄束和楔束脊髓丘脑束脑内通路【小结】:针刺躯体穴位,兴奋穴区感受器,针信号主要沿躯体感觉神经的Ⅱ、Ⅲ类纤维上传入脊髓背角,一方面在此与痛觉或内脏伤害刺激传入冲动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可继续由脊髓丘脑侧束传至脑干、丘脑,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针感。

后索的薄束参与针感维持。

针感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9.手下感的产生机制:小神经束→传入神经→大脑→针感→传出神经→肌梭→效应(手下感)10.针感、手下感和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11.手下感的实质:手下感是由穴位部位肌肉轻微紧张性收缩所造成的。

12.梭内肌是手下感与针处肌电的物质结构基础。

13.针刺得气时,穴位出现的肌电信号之频谱在低频段,比较集中,在55—165Hz附近多。

第二节经络现象及经络实质1.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经络现象是循经感传现象2.临床经络现象(生理现象):循经感传现象临床经络现象(病理现象):循经性感觉异常; 循经性皮肤病(可见);循经性血管神经性病变(可见)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或其它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4.循经感传现象的人群调查●普查方法:静卧或静坐10-20分钟刺激电极固定在十二经的井穴皮肤上参考电极放于同侧的小腿部(测上肢感传)或前臂(测下肢感传)低频脉冲电刺激刺激强度以受试者产生明显的麻胀感为度●分型标准:Ⅰ型(显著型,又称敏感型):六条以上Ⅱ型(较显著型,又称较敏感型):两条以上Ⅲ型(稍显著型,又称稍敏感型):一条以上Ⅳ型(不显著性,又称补敏感型):局部●循经感传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循经感传的出现率平均为20.3%,显著型出现率为0.35%四种感传在人群中的分布:按ⅣⅢⅡⅠ依次递减出现率与地区、民族、性别无关;与年龄和种族有关非洲黑人感传出现率约为81.8%,白人为53.77%5. 循经感传现象的影响因素●刺激方法与参数强度过大或过小都难以激发感传。

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大感传越强,行程越长,但过强将引起疼痛甚至阻滞。

强度固定时,低频感传形成较快,高频感传形成较慢。

●温度、湿度温度高、湿度大易出现感传室温15℃时不能激发;16~20℃时较难激发;21~25℃时较易激发;26℃时最易激发感传;皮温如低于20℃,则感传不易出现●健康状况●年龄●其它(遗传,体质,情绪)6. 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循经扩布●趋向病所●宽度与深度不均:带状,0.5~5.0cm●感觉性质多样●慢速传导:毫米-厘米/秒●双向循行与回流现象双向循行: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引发的感传,一般多从穴位开始同时向井穴和终止穴方向作双向传导回流现象:感传延伸的过程中,刺激停止,感传有时不消失,而是沿着原路向刺激点回流,到达该穴后才逐渐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回流●可以阻滞:可阻滞性是感传的一个突出特征机械压迫:最常用,特点阻滞与恢复均快。

局部降温:特点阻滞和恢复均慢。

冷冻阻滞;温度为21.6±0.4℃局部注射液体:少量生理盐水或普鲁卡因,特点阻滞快恢复慢。

皮肤触觉刺激:特点阻滞和恢复均慢●影响脏腑功能活动7. 循经感传现象的激发与控制●手法导气●感传接力●药物激发:ATP 、辅酶A、细胞色素C、Ach、活血化瘀中药肌内注射、口服或静脉给药;肾上腺素无明显效果;Ach导入皮肤出现红线,肾上腺素导入皮肤出现白线●入静诱导●其他:传统艾灸法感传出现率可达85%8. 循经性感觉障碍:是病理情况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或其它异常感觉,又称为“循经性感觉病”●感觉性质:循经循经性疼痛多数以钝性疼痛或压痛为主,偶有患者疼痛难忍。

●路线感觉障碍出现频率最高的经脉是膀胱经,其次是大肠经、督脉、胃经和胆经●发作情况及治疗病理情况下自发发作频繁发作有固定点:移行速度为10-40cm/s左右少数病人有伴发症状可有后遗症抗癫痫药治疗有效●机理分析(了解)9. 循经性皮肤病:病理状态下自发出现的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

●基本循经,多经并发:可见于十四经脉和带脉,肾经最多见,其次为大肠经、肺经、心经、小肠经、心包经和膀胱经●皮损宽度:宽窄不一,大多1cm以下,多间断分布●伴发症状:与相关内脏的病变有一定的联系●形成机理:真皮上部血管变化;血管周围炎症浸润;表皮变化10. 循经性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指针刺穴位后,有少数人循经出现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如红线、白线、皮疹、皮下出血带等。

持续时间短,大多可自行恢复,无明显后遗症。

线状皮炎不是血管神经性反应11. 经络现象的实质【目前三大派别基本观点】●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包括血管、肌肉以及淋巴管在内的已知结构的功能调节系统●经络独立于已知结构,又与之有关的未知结构的功能调节系统●既包括已知结构也包括未知结构的综合的功能调节系统11.关于循经感传现象的相关假说●外周动因激发说定义:根本环节在体表特点:传于体表,感在中枢●中枢兴奋扩散说定义:根本环节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特点: 感在中枢、传也在中枢●外周中枢综合说定义:感传过程中,外周和中枢是不可分割的总体。

经络应有它从外周到中枢,从低级到高级的谱系特点:外周有循经的实质过程,中枢有循经的功能联系第三节经穴-脏腑相关1.经穴—脏腑相关双重含义:●又称体表-内脏相关,它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以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2.脏腑病理改变引起的耳廓低电阻点变化●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实验性胃溃疡人工胃溃疡造成耳廓低电阻点的特征在手术后一定时间内,低电阻点数量急骤增加由溃疡引起的耳廓低电阻点并不局限于某一点,其主要集中在耳廓中下部分耳廓低电阻点的多少与人工造成胃溃疡的面积有关耳廓低电阻点随着病患的发展而增加,低电阻点数达到高峰时,动物已开始恢复,但落后于体征●实验性心肌梗塞●实验性腹膜炎3. 人和动物耳廓低电阻点的变化规律特点●共同点:是耳廓低电阻点的数量与病情发展均呈平行关系●不同点:a. 人:耳廓低电阻点出现较快、常提前或同步于体征b. 动物:耳廓低电阻点常出现较慢、落后于体征4. 牵涉痛: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5. 海氏带:1898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海德·亨利提出,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Head’s zones)或痛觉过敏带6.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部位和压痛区7. 牵涉痛的特征:●牵涉痛的部位多与病变器官位于同一神经节段的皮节区或肌节区,出现在皮节区表现为感觉过敏,出现在肌节区则表现为肌肉强直●牵涉痛一般是可逆的,随病变消失而消失●皮肤过敏带除感觉过敏外,有时还可出现结节或索状物等●皮肤过敏带有微循环障碍,从而出现局部缺血8. 双标细胞:采用荧光双标技术将真蓝和双苯酰亚胺分别注入左右侧丘脑前部,在乳头体核发现被两种荧光染料双标记的神经细胞,证明了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轴突分支细胞的存在第二章针灸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第一节针灸的基本作用1.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整体性指针灸对机体作用具有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的调整特点,即可以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产生调节作用●良性双向性指针灸作用具有兴奋或抑制的双重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