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华师大版七上第21课《诸子百家》教案
第21课 诸子百家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诸子百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厚德楼前的孔子像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师:孔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孔庙,连我们学校都竖立着孔子雕像,包括你们语文课本中学习的《论语十二则》也是关于孔子的言论。
那么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呢?生:儒家学派师:没错。
孔子正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请同学们阅读P103第一段回答:1、儒学文化产生于什么时期?2、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3、儒家文化是否能表当时所有的文化,为什么?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大变革;不能,因为这一时期除了儒家文化,还有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文化。
师:春秋战国时期。
不仅有儒家,还有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我们把这些学派统称为“诸子百家”。
我们第五课学习的《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也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诸侯争霸,社会急剧变化,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所以,各个学派纷纷在这一时期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于是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自主学习,展示(15—20分钟)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根据表格提示,完成相应的任务。
第一组:儒家第二组:道家第三组:法家第四组:墨家第五组:兵家完成任务之后,待会每组派一个代表起来回答,声音洪亮,回答不完整由自己组员补充完成派别代表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儒家孔子(创始人)孟子道家老子(创始人)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兵家孙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诸子百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1课诸子百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1)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在教育,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了解(2)孟子;老子;韩非子各家学说及其主X2能力:通过学习“孔子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树立浩然正气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作为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的警句名言对后世具有启迪作用。
学习难点:“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X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学习过程一预习交流(一)儒家1“诸子百家”主要有哪些学派?2百家争鸣的局面怎样形成?3孔子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什么时期的人?他是怎样的人?4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有哪些?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是什么?5孔子从事编审的文化典籍有哪些?他的言论被整理成的书是什么?6孟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X是什么?(二)道家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是什么时期的人?著作是什么?2老子的思想是什么?他的主X是什么?3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谁?他的思想主X是什么?(三)法家1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是什么时期的人?著作是什么?2他的思想主X是什么?(四)其他1墨家的创始人是谁?他的主X有哪些?2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他的著作是什么?军事格言是什么?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师参与)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2孔子是家学派的创始人,名字,是时期的鲁国人。
是家和家。
他主X和。
是做人的道理,要求要有和。
是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规X。
3孔子是教育家,他广收门徒,著名的有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如。
4孔子的言论被弟子编成一书。
5孟子是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X是他的名言是。
6老子是时期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一书。
他的思想,主X。
7韩非的主X是,今世必然胜过前世,强调主X君主要有建立的国家。
第21课 诸子百家课件教案资料

道家 老子 思想:朴素辩证法;
《道德经》
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 思想:逃避现实,精神自由
《庄子》
法家 韩非 主张:历史发展变化,法治,君主专 《韩非子》 子制
墨家 墨子 主张:非攻,兼爱,举贤,节俭
兵家 孙武 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自学指导二简介儒家代表人物及 其成就
你所知道的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②孔子的“仁”和“礼”等主张体现了社 会和谐的构想,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 关爱百姓、构建和谐、善待生命;孔子的 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大力普及义务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培养独立 思考、勇于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义:能体现仁和礼的要求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说一说
大教育家孔子
2、教育教学:3000弟子72贤人; 总结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提倡多问好思。
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名言?
文化成就
整理典籍:《诗》、《书》、《春秋》 著作:《论语》
孟子主要思想及主张
1、道家创始人是 老子 (即 李耳 ),著
有《 老子 》一书(又名《 道德经 》)。
2、老子的思想有: 朴素辩证法 ;
主张 无为而治
。
历史上什么朝代曾运用老子“无为 而治”这一思想主张?这一主张是 不是任何时候都合适?
(1)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2)不是……
讲一讲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讲一讲
守株待兔(道)
讲一讲 1、你能否讲一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2、后人将孔子孟子学说称为“孔孟之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21课诸子百家

墨家思想的起源
墨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子创立。墨子,名翟, 鲁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 家。
墨家思想的发展
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墨家学派以 “兼相爱,交相利”为思想核心,主张“非攻”、“节用” 、“节葬”等思想,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墨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与主张
结合时代需求
将诸子百家的思想与时代需求 相结合,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 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推动创新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诸子百家思想的 基础上,推动其创新发展,为 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 动力。
加强教育引导
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认识诸子百家思想,提高 其思想素养和文化水平。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儒家思想传播到东亚 各国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02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孔子创立。
发展
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 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 儒家思想体系。
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 要地位,对政治、教育、文化 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领域
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受到儒 家思想的影响,如汉武帝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政策。
社会领域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 社会秩序,对维护社会稳 定起到积极作用。
03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 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发展
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玄学。在唐宋时期,道家思 想与儒家思想、佛家思想相互融合, 形成了宋明理学。
第21课诸子百家3(华师大版七年级上)PPT课件

儒家
老子
道家
兵家
诸子百家
学习目标
1.了解 “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 实
2.重点掌握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学习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的思想及其 对后世的影响
1、 自主学习,我能行 2、合作探究,共思考 3、达标测评,练一练
快速阅读P103页并回答︰
1、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 学派,史称( 诸子百家 ),出现在 ( 春秋战国 )时期
1、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 战国 末期的韩非子, 他的著作是 《韩非子》 。
2、他的主张有: (1)历史是 发展变化的 ; (2)强调 法治 ; (3)主张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
快速阅读P107页并回答︰
墨子︰ 春秋战国之际的鲁国人 主张:非攻 提倡:兼爱
兵家 —— 孙武
快速阅读P107并回答︰
4、(2009.浙江金华中考)战国末期,主张“君
主应凭街权利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
以巩固君主地位”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 D 孙子
5、儒学,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封
建社会都对孔子奉若神明,其重要原因是
(
)
A 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 B 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 ” C 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守株待兔(法)
寓言 “守株待兔”表现的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 ?
复习与议论 ︰ P106页
①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②不是……
历史上的哪个朝 代应用了韩非子的理 论?你能否说说其利 弊?
课本P105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 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是 不能变的。
诸子百家教案

先秦诸子百家一、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二、学情况分析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教学中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
三、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
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在课的结构上,分精神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进诸子、诸子解读、课本剧表演、百家争鸣和课后探究等来处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精神文化的轴心时代,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21课诸子百家(华师大版)

课本P112。 。 课本
感想:孔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感想:孔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正是他一生努力不懈的结果。 家,正是他一生努力不懈的结果。一个人 要想成就一定的事业,必须努力学习, 要想成就一定的事业,必须努力学习,不 断学习,终身学习。 断学习,终身学习。 理解: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理解: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永 不落伍。 不落伍。
孔子一生经历坎坷,3岁丧父,17岁丧母。 孔子一生经历坎坷, 岁丧父,17岁丧母。 岁丧母 幼年谋生艰难,看过仓库,放过牛羊等。 幼年谋生艰难,看过仓库,放过牛羊等。但 他刻苦求学,勤奋自勉, 食无求饱, 他刻苦求学,勤奋自勉,以“食无求饱,居 无求安”的毅力完成学业,奠定了其“ 无求安”的毅力完成学业,奠定了其“三十 而立”的基础。随后他招徒讲学, 而立”的基础。随后他招徒讲学,致力于教 弟子3000 出名的有72 3000, 72人 孔子在“ 育,弟子3000,出名的有72人。孔子在“五 十而知天命”之时周游列国, 十而知天命”之时周游列国,向统治者宣扬 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但因政见过于理想, 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但因政见过于理想, 与当时钩心斗角的官场政治格格不入, 与当时钩心斗角的官场政治格格不入,最终 黯然回到鲁国,潜心讲学整理古籍。 黯然回到鲁国,潜心讲学整理古籍。终成伟 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 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 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
老子
道家
庄子
1、春秋末期楚国人,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春秋末期楚国人,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2、思想成就: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中 思想成就: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包含着对立的方面,对立的双方彼此相互联系, 包含着对立的方面,对立的双方彼此相互联系,又能相 互转化。老子主张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互转化。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宋国人。著有《庄子》一书。庄子竭力想逃避 战国时期宋国人。著有《庄子》一书。 现实,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现实,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精神领域 里找到一种安慰。 里找到一种安慰。
诸子百家教学设计

诸子百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自由的时期。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
在我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在辩驳中相互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对“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作深入浅出的讲解。
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由于语文学科已经学习了《论语十则》,不必作过多补充。
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②联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③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组织讨论。
④比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与“诸子百家”有磁的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成语知识竞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能够与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分析他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要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孔子、孟子及其主要主张难点:对诸子百家各派的思想主张的理解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先播放视频《福田康夫参观孔庙》,然后提问:孔子是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人物,至今依然受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播放视频及提问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华师大版七上第21课《诸子百家》教案〖内容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能力培养①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②联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③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组织讨论。
④比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与“诸子百家”有磁的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成语知识竞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认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他的儒家学说,经过历代统治者的改造和运用,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长达2000年之久,并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③认识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他的许多名言警句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④认识道家老子的思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朴素辩证法观念。
⑤认识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了解其在历史上曾适应当时统一国家建立集权的需要。
〖教学要点〗1.重点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是本课的重点,应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
2.难点“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建议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教学建议〗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教学,“儒家”为一课时,“道家”、“法家”为一课时。
1.儒家①孔子提问:“谁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孔子像,结合小字的有关内容,介绍孔子的外表和简单生平,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从“大思想家”的角度,突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这是儒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讲清“仁”是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可,“礼”是本周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提倡“仁”必须遵守“礼”。
从“大教育家”的角度,着重向学生介绍其传诵久远的格言,还可不敢当今教学结合。
从整理和保存文化典籍的角度,介绍《诗》、《书》、《春秋》和《论语》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终身学习”的道理。
②孟子讲明孟子是旧时期的儒家代表,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后世合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
引用课文中有关孟子的警句名言,运用“孟母教子”的故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对“浩然之气”的讨论,对学生进行为人之道的教育。
2.道家①老子根据课文中的老子像,向学生介绍老子的简单生平,指出老子的思想对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还被后来的道教徒神化,尊崇为道教教主。
并向学生讲明“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突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中对立的双方及其相互转化的精华所在,使学生了解老子是一位对事物有深刻观察力的智者。
结合“塞翁失马”的成语典故,使学生了解祸兮、福兮含义。
介绍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说明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
联系这一思想主张在西汉初期的实行,使学生真正理解“无为而治”这一主张。
②庄子适当介绍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说明庄子在历史上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超越现实世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①韩非子回忆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引出韩非在其中的作用。
介绍韩子简单生平,突出其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并指出韩非子“崇尚今世”、“崇尚法治”的思想在当时是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作用;说明秦统一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但也应点出韩非子的极端“君主中央集权”理论排斥其他各家,主张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而不得民心,秦朝短短15年的历史是最好的明证。
②适当介绍墨子与墨家,其“兼受”、“非攻”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
③适当介绍孙武及其《孙子兵法》,可通过“孙武练女兵”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孙武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可从《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中,使学生理解孙武军事思想的地位。
小结:总之,今天通过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学习,知道儒家、法家和道家是春秋旧时期最主要的学术派别,从中我们了解了儒、法、道、墨、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极大影响。
进一步认识孔子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铸造的有关知识,我们要了解掌握什么是青铜器?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是什么?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什么叫饕餮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第21课诸子百家(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阅读教材〕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采点布点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姓名时期学派成就孔子春秋后期儒家提倡“仁”,广收门徒、发展教育,整理文化孟子战国儒家“仁政”,“民贵君轻”,人要有骨气老子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道家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今胜于昔,“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说明: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讲出点什么来,也许是因为我给大家留的时间比较多。
另外,他们在语文课中学习过《论语》中的一部分内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布点小结本课的内容难度比较大,这里涉及到许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很难掌握。
但我们在这里仅仅是学一点点常识性的东西。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掌握,本课我们将利用三课时来完成。
〔分层推进〕△再读教材△快速提问①什么叫百家争鸣?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强调:“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下面要学习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我们要注意他们生活的历史时期是春秋不是战国。
“由分立趋向统一”:引导学生回忆旧课,涉及西周分封诸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
学派:我们经常会听到“三教九流”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三教九流”呢?(没有学生知道,也有部分同学知道一点)关于“三教九流”有各种说法,我们现存介绍一个最常见的说法:“三教”即儒、释、道(释为佛教,这在前面的内容里简单介绍过)。
“九流”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九家学术流派。
“九流”中司马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六个称为“六家”。
他们是:儒、墨、道、法、阴阳、名。
这里我们将着重学习前四个:儒、墨、道、法。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子”是什么意思,你们应该知道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过)百家泛指各学派。
“诸子”、“百家”都是泛指。
第二课时①儒家儒原来是指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长期从事儒这个行业,因此他所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
⑴孔子,名丘,字仲尼。
相传孔子“圩顶”,圩音乌,意思是中低而四傍高。
大家看一下课文中“孔子像”,是不是有点“圩”。
当然,还有人说孔子的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也有人说是因为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下生了他,故名丘。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二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也被尊奉为“大成至先师”,“文宣王”。
现在你如果到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孔府、孔庙、孔林。
死后的孔子很是风光。
但孔子在世时,却很不得志,虽然他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3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在鲁国不得志的情况下,周游列国,想找到个施展才能的地方,但最终是两手空空。
有件事比较有意思:有一次,孔子在郑国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
弟子们到处都找不到,只好问人。
有人告诉孔子的弟子,东门外有个人“累累如丧家之犬”,弟子们一看果然是孔子,有个弟子就告诉孔子这件事,孔子也不乏幽默地说:“然哉!然哉!”孔子转运是在他死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过什么?(学生回答)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要成就: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
(指导学生看课文,分析课文内容)“仁”是做人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
“礼”是行为规范,要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
教育上,孔子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
你们学过《论语》十则,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说一说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
(学生背诵)文化方面:(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强调《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书)思考课文中的阅读,指导学生回答。
⑵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
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思想,“民贵君轻”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思考与讨论”。
第三课时①道家首先要求学生注意“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
⑴老子,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楚国人。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指导学生看“老子像”。
要求学生通过《淮南子》里的故事了解道家思想中“祸”与“福”关系。
“无为而治”方面的思考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⑵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为学生讲几个《庄子》里面的寓言。
如“梦蝶”、“鼓盆”、“非鱼”等。
②法家韩非是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李悝、吴起、商鞅都是法家思想的人物,他们在各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
荀子是信奉儒家学说的。
但他和孟子的思想有区别,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荀子的思想吸收了一些法家的观点。
他的两位最有名的弟子李斯与韩非都是法家的人物。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有关小字。
韩非主张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过世。
这就和道家的思想不一样。
指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内容。
“法治”,结合商鞅变法思考“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用韩非的思想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
我们前面所学的“焚书”事件,正是韩非思想“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体现。
法儒两家,法家掌权“坑儒”;儒家掌权“罢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