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诸子百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诸子百家导学案

第21课《诸子百家》导学案教师寄语:成功的秘诀,在于对目标的坚韧不拔!矢志不移,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派、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2、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重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成就以及代表作。
一、自主学习(一)历史条件:1、经济的发展。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提高----------铁器、牛耕技术的推广与使用。
2、社会变革。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诸子百家(先独立完成,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做一做,相信你会有很多收获)学派代表人物生活时期代表作主要观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二、精讲点拨【孔子】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政治思想:“__________”和“__________”,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
2、教育家:(1)教师:a、有教无类(无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b、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生:a、六经皆艺(全面发展);b、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独立思考:要求学生要敢于坚持自已的意见,要“当仁不让于师”;(3)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
三、合作探究,集思广益(通过自主学习,你还存在疑难吗?小组的力量是巨大的,那就快来发挥小组的优势吧!比一比,看哪些小组完成的又好又快!)1、你知道哪些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你能准确解释它的含义吗?2、解释韩非“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和孙武“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是什么意思?3、课本p103思考与讨论。
四、成果展示(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智慧,相信每一小组都有展示的强烈愿望!下面就把你小组的成果与班内每一位同学分享吧!赛一赛,看哪个小组展示最精彩!)五、课堂小结六、巩固提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一、单项选择题1、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孔子的思想里,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A、为政以德B、仁者爱人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2、《论语》中所记载的言论出自我国古代思想家()A、老子B、孔子C、庄子D、孟子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A、老子B、孔子C、孟子D、孙武4、“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5、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于()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尧舜禹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6、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急剧变化B、经济飞速发展C、“春秋无义战”D、各学派激烈辩论7、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8、战国时期,庄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为政以德”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D、“法治”二、列举题(根据下列提示列举相对应的人物)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三、改错题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诸子百家教案

先秦诸子百家模块一、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二、学情况分析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教学中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
三、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
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在课的结构上,分精神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进诸子、诸子解读、课本剧表演、百家争鸣和课后探究等来处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精神文化的轴心时代,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21课 诸子百家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诸子百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厚德楼前的孔子像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师:孔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孔庙,连我们学校都竖立着孔子雕像,包括你们语文课本中学习的《论语十二则》也是关于孔子的言论。
那么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呢?生:儒家学派师:没错。
孔子正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请同学们阅读P103第一段回答:1、儒学文化产生于什么时期?2、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3、儒家文化是否能表当时所有的文化,为什么?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大变革;不能,因为这一时期除了儒家文化,还有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文化。
师:春秋战国时期。
不仅有儒家,还有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我们把这些学派统称为“诸子百家”。
我们第五课学习的《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也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诸侯争霸,社会急剧变化,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所以,各个学派纷纷在这一时期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于是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自主学习,展示(15—20分钟)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根据表格提示,完成相应的任务。
第一组:儒家第二组:道家第三组:法家第四组:墨家第五组:兵家完成任务之后,待会每组派一个代表起来回答,声音洪亮,回答不完整由自己组员补充完成派别代表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儒家孔子(创始人)孟子道家老子(创始人)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兵家孙武。
第21课诸子百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21课诸子百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第21课诸子百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②联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③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组织讨论。
④比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与“诸子百家”有磁的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成语知识竞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能够与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分析他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要点1.重点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是本课的重点,应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
2.难点“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建议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铸造的有关知识,我们要了解掌握什么是青铜器?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是什么?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什么叫饕餮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第21课诸子百家(板书,以下黑体加粗字为板书内容)〔阅读教材〕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诸子百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1课诸子百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1)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在教育,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了解(2)孟子;老子;韩非子各家学说及其主X2能力:通过学习“孔子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树立浩然正气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作为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的警句名言对后世具有启迪作用。
学习难点:“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X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学习过程一预习交流(一)儒家1“诸子百家”主要有哪些学派?2百家争鸣的局面怎样形成?3孔子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什么时期的人?他是怎样的人?4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有哪些?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是什么?5孔子从事编审的文化典籍有哪些?他的言论被整理成的书是什么?6孟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X是什么?(二)道家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是什么时期的人?著作是什么?2老子的思想是什么?他的主X是什么?3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谁?他的思想主X是什么?(三)法家1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是什么时期的人?著作是什么?2他的思想主X是什么?(四)其他1墨家的创始人是谁?他的主X有哪些?2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他的著作是什么?军事格言是什么?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师参与)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2孔子是家学派的创始人,名字,是时期的鲁国人。
是家和家。
他主X和。
是做人的道理,要求要有和。
是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规X。
3孔子是教育家,他广收门徒,著名的有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如。
4孔子的言论被弟子编成一书。
5孟子是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X是他的名言是。
6老子是时期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一书。
他的思想,主X。
7韩非的主X是,今世必然胜过前世,强调主X君主要有建立的国家。
第21课诸子百家

第21课诸子百家编制:牛可老师时间:2011-11-18 审核: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小国林立到国家统一的演进时期,这种变革和演进必然会反映到思想领域中来。
春秋后期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从不同的立场、不同角度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由此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诸子百家,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自学提纲】第1课时儒家学派1、孔子:在“诸子百家”中,学派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创始人是,名,字,是后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
他不仅是一位大家,又是一位大家。
2、孔子的思想是什么?答: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这是儒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仁”是做人的道理,要求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但爱心和同情心必须遵守“礼”的规范。
能全面体现“仁”和“礼”要求的,叫做“义”。
3、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答: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提倡多问好思。
4、孔子的言论后来被弟子编成《》一书。
5、孟子:孟子,名,鲁国邹人,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一书。
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后世合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
6、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答:①提出“仁政”思想,主张“民贵君轻”。
②重视人的作用,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向背是政权兴亡、战争成败的关键。
③提倡做人要有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1、读了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你有什么感想?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你又是如何理解终身学习这一道理的?答:孔子之所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其“十五志于学”,一生努力不懈的结果。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定的事业,必须努力学习,不断学习,终生学习。
古人如此,今人也应如此。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是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来不得半点的松懈和怠慢。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 庄子二则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21 《庄子》二则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落实“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的思想和主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重点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难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色,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2课时北冥有鱼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
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
《论语》平实质朴、循循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
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21课《诸子百家》学案

七年级历史第五单元第21 课第一课时导学案授课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掌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贡献;(重点)3、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墨子、孙子等诸子的主要思想。
归纳小结:1、知识要点三、当堂检测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历代封建王朝都对孔子奉若神明,尊为“至圣”,其重要的原因是()A、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B、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C、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2009·西宁)秦始皇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制度的理论来自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3、(2009·浙江金华中考)战国末期,主张“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地位”的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韩非D、孙子4、(2009·湖北孝感)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话,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①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什么?这种学说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②根据材料,指出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的哪两种和谐?③请从中国古代友好交往史上举出三个重要事例说明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四、我的收获2、思维方法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
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A、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B、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C、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D、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5、(2009·临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诸子百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②联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③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组织讨论。
④比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与“诸子百家”有磁的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成语知识竞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能够与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分析他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是本课的重点,应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
2.难点
“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建议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铸造的有关知识,我们要了解掌握什么是青铜器?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是什么?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什么叫饕餮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21课诸子百家(板书,以下黑体加粗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姓名时期学派成就
孔子春秋后期儒家提倡“仁”,广收门徒、发展教育,整理文化
孟子战国儒家“仁政”,“民贵君轻”,人要有骨气
老子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道家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今胜于昔,“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什么叫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强调:“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a、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下面要学习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我们要注意他们哪些人是生活在春秋时期,哪些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
b、“由分立趋向统一”:引导学生回忆旧课,涉及西周分封诸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
c、学派:我们经常会听到“三教九流”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三教九流”呢?(没有学生知道,也有部分同学知道一点)
关于“三教九流”有各种说法,我们现存介绍一个最常见的说法:“三教”即儒、释、道(释为佛教,这在前面的内容里简单介绍过)。
“九流”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九家学术流派。
“九流”中司马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六个称为“六家”。
他们是:儒、墨、道、法、阴阳、名。
这里我们将着重学习前四个:儒、墨、道、法。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子”是什么意思,你们应该知道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过)百家泛指各学派。
“诸子”、“百家”都是泛指。
第二课时
①儒家
儒原来是指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长期从事儒这个行业,因此他所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
⑴孔子
名丘,字仲尼。
相传孔子“圩顶”,圩音乌,意思是中低而四傍高。
大家看一下课文中“孔子像”,是不是有点“圩”。
当然,还有人说孔子的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也有人说是因为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下生了他,故名丘。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也被尊奉为“大成至先师”,“文宣王”。
现在你如果到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孔府、孔庙、孔林。
死后的孔子很是风光。
但孔子在世时,却很不得志,虽然他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3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在鲁国不得志的情况下,周游列国,想找到个施展才能的
地方,但最终是两手空空。
有件事比较有意思:有一次,孔子在郑国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
弟子们到处都找不到,只好问人。
有人告诉孔子的弟子,东门外有个人“累累如丧家之犬”,弟子们一看果然是孔子,有个弟子就告诉孔子这件事,孔子也不乏幽默地说:“然哉!然哉!”孔子转运是在他死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过什么?(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要成就: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
(指导学生看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政治上:“仁”是做人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
“礼”是行为规范,要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
教育上:孔子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
你们学过《论语》十则,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说一说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
(学生背诵)
文化方面:(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强调《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书)
思考课文中的阅读,指导学生回答。
⑵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
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思想,“民贵君轻”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思考与讨论”。
②道家
首先要求学生注意“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
⑴老子
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楚国人。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指导学生看“老子像”。
要求学生通过《淮南子》里的故事了解道家思想中“祸”与“福”关系。
“无为而治”方面的思考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⑵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为学生讲几个《庄子》里面的寓言。
如“梦蝶”、“鼓盆”、“非鱼”等。
③法家
韩非是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李悝、吴起、商鞅都是法家思想的人物,他们在各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
荀子是信奉儒家学说的。
但他和孟子的思想有区别,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荀子的思想吸收了一些法家的观点。
他的两位最有名的弟子李斯与韩非都是法家的人物。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有关小字。
韩非主张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过世。
这就和道家的思想不一样。
指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内容。
“法治”,结合商鞅变法思考“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用韩非的思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
我们前面所学的“焚书”事件,正是韩非思想“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体现。
法儒两家,法家掌权“坑儒”;儒家掌权“罢黜”。
墨家和兵家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
“身边的历史”:与“诸子百家”有关的成语故事,先用小黑板写下来,让学生抄下来,选择几个成语解释。
《老子》:大器晚成、无中生有、受宠若惊、视而不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论语》:任重道远、待价而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三思而行
《孟子》:杯水车薪、出类拔萃、拔苗助长、缘木求鱼、与人为善
《庄子》:螳臂当车、井底之蛙、得鱼忘筌、越俎代庖、望洋兴叹
《孔子》:避实击虚、出其不意、知已知彼、出奇制胜、风雨同舟
《荀子》:青出于蓝、前车之鉴、后发制人、生杀予夺、四海为家
《韩非子》: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吹毛求疵、兵不厌诈、自相矛盾
四、教学反思
在课堂开始时,学生进行阅读教材,挑选他们起来回答问题时,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讲出点什么来,也许是因为我给大家留的时间比较多。
另外,他们在语
文课中学习过《论语》中的一部分内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另外,由于我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补充的课外知识较多,也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而“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和讲解的内容上来说,一直都在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这一教学重点。
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是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从而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