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信息学科相关大师及我院优秀校友(部分)

合集下载

坚定科研路见证科研心——记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元辉

坚定科研路见证科研心——记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元辉

坚定科研路见证科研心——记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元辉作者:徐强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第12期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推动着我国每一位科研人士奋力前行,顽强拼搏。

探索着科研的真谛,坚持着科研的真理,科研人士激情勃发,刻苦钻研,积极创新,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着力量。

山东大学教授元辉,就是其中一位。

他近年长期从事视频尤其是3D视频的编码与处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赞誉。

但是他虚心向学、严于律己,在科研领域内躬耕不辍,成为业界学习的楷模。

产生兴趣奋力有为元辉自幼年时就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1年3月,他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就对多媒体通信、视频编解码与处理展开了研究。

2016年9月,他被山东大学破格聘任为教授。

从此,他一头扎进了自己喜爱的科研事业中。

经过几年的努力,元辉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

元辉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纹理视频与深度图联合码率分配算法。

他在国际上首次确定了虚拟视图的均方差与纹理视频和深度图的MSE之间的数学关系。

他提出的算法只要经过简单计算就能实现最优的纹理视频与深度图的码率分配,这使计算复杂度大为降低。

元辉提出了虚拟视图质量的维纳滤波方法。

他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虚拟视图中的编码失真表现为零均值的平稳白噪声,首次提出了采用维纳滤波器消除虚拟视图中的编码噪声和一种可行的3DV广播系统结构,从而能够得到最终的虚拟视图。

元辉提出了应用于深度图编码的拉格朗日因子计算方法及失真度准则和基于深度图绝对编码误差的4阶多项式模型,还根据该模型提出了面向虚拟视图的拉格朗日乘数子,在深度图的率失真优化编码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元辉还提出了基于运动模型的纹理视频编码一运动向量预测技术。

该理论成果提高了3DV的压缩性能,提高了解码端3DV的质量。

为了让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元辉展开合作,开发出实时的全自动二维视频到三维视频的转换算法和基于深度特征分析的公交车客流量统计算法。

王云才教授科研团队简介-太原理工大学

王云才教授科研团队简介-太原理工大学

项目负责人
王云才 王云才 张明江 王安帮 易小刚
张明江 张建忠 王冰洁 张建国 郭龑强
在研科研项目
项目来源
省部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煤矿水灾综合预测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煤矿重大灾害预警协同创新中心子项目 基于Colppits混沌电路在线检测传输线故障 煤矿瓦斯及顶板压力光纤传感网络新技术器件与集成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
自主研制的真随机数发生器系列产品
硬盘式2Mbps (14×8×1cm)
U盘式2Mbps (7.5×3×0.7cm)
2.87Gbps模块 (14×11×3cm)
2.87Gbps样机(第一代) (47×41×19cm)
2.5Gbps样机(第二代) (38×34×15cm)
产品开发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 混沌光时域反射仪 COTDR
2012年学校统计,SCI文章他引排名全校第一
(2011全校第三)
目前在申请专利20余项
产品开发
提出利用宽带混沌激光的随机波形产生真随机密钥,突破 了电子带宽瓶颈,实验实时产生速率达到4.5Gb/s,可与现行 通信速率相兼容,促进“一次一密”技术。
团队导师
王安帮
博士,主持国 家面上、青年 自然科学基金 各1项、山西 省青年自然科 学基金1项
张建国
博士,主持 国家青年自 然科学基金 1项,山西 省青年基金 1项
韩红
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毅
博士 天津大学
李璞
李静霞
博士
博士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精选陈伟民:潜心光电研究,,勤苦造福为民

精选陈伟民:潜心光电研究,,勤苦造福为民

他将光纤传感器植入混凝土中,使建筑结构具有“感觉器官”;他积极探索,创新磁流变技术及其应用,拓宽研究领域;他深入实践,验证LED照明理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造福于民。

他就是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陈伟民教授。

陈伟民,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2、1988、1999先后获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及工程学专业学士、重庆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并于1991~1992以访问学者身份留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

现任重庆大学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大学985平台机械与光电系统及装备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大学光电与测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光电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光学与光电子学会(SPIE)会员、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系统集成分会副理事长、国家LED照明研发与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重庆光学学会理事长、重庆市LED照明研发与产业联盟秘书长、重庆市电子学会光电子专委会主任、重庆信息产业研究发展中心电子技术专家组组长、重庆市照明学会副理事长。

陈伟民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深入于光纤技术及传感、精密测量与仪器、智能结构与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7项,申请与授权专利40余项;在各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给建筑植入“感觉器官”随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日益进步,桥梁、大坝、公路、摩天大楼等基础设施拔地而起、雄冠全球。

但伴随而来的基础设施的结构安全问题,且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高峰之后,其安全运行与维护保养问题日渐突出。

然而,目前针对基础设施人工定期检测的传统技术,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当今规模巨大、结构复杂、技术先进、数量众多的基础设施安全运行要求,这些传统技术不仅技术手段单一、检测参数有限,且每次检测都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金钱和时间,检测结果往往受环境条件、操作人员素质与责任心等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影响、误差较大,难以满足结构安全监测的要求。

东莞 理学名家 文章华国

东莞 理学名家 文章华国

东莞理学名家文章华国文章华国意思是说,好的文章是国家的荣誉和光彩。

东莞理学名家1、邓锡铭邓锡铭,光学、激光专家。

广东东莞人,中科院院士、光学和激光专家,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上开拓者之一。

现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

曾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氦氖气体激光器,独立提出激光器Q开关原理,发明了“列阵透镜”,提出了“光流体模型”。

2、莫毅明莫毅明,数学家,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和明德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籍贯广东东莞,1956年5月生于香港。

1978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198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多复变函数论、复微分几何与代数几何的研究。

曾荣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2-2014年任《数学发明》编委,并被国际数学联盟委任为201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菲尔兹奖选委。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港科院院士。

3、赵淦森赵淦森,东莞人,计算机安全博士,毕业于英国肯特大学,主要进行云计算、信息安全、可信计算研究。

在英国期间曾任英国Nexor 公司的兼职高级安全技术顾问、甲骨文英国(Oracle UK)终身高级工程师。

2008年由中山大学作为海外人才引进,2010年由华南师范大学作为优秀人才引进,现任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广东省服务计算工程中心副主任。

4、齐欣齐欣,东莞中子科学中心(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技术部电源组组长。

入所后就承担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关键设备——我国第一台25Hz谐振电源的研制工作,该课题也是CSNS项目第一个开展专项技术研究的课题。

带领的此课题组首次自主研发成功兆瓦级谐振电源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通过原创性电流谐波注入解决了动态磁场的控制问题,控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名

人名

光、电磁微波、物理王明新,1957年3月1日数学物理方程刘继军1965-01-19缪国庆. 1945年8月刘南生1946年10江风益1963年10月底赵凯华,祖籍浙江杭州,1930年5月26日刘文江1935-10-16李人厚1935-5-1刘纯亮1959-11-13黄伯云1945.11.24贾瑞皋1948年2季家镕1946年11庄钊文,1958年6俞宽新1946.10赵峥1943年8宋文淼1938年5丁祖荣1944年11陈维桓1940年3马礼敦1935年5耿信笃1941年4朱自强先生(1934-1995),物理学家,1934年10月23日出生于上海朱自强1936年9月1日力学朱自强1930年10月董曾南1932年11章梓雄1944 年11董湘怀1955年11范维澄(1943.1.28-)陈秉乾1937年11月chen bq@王稼军1947-09-12吴有庭1968年11月高锟(Charles Kao 1933-11-4)李新洲1946年3月17何济洲1962年10月31日出生赖珍荃1963-6-19徐旭明1964年9吴思诚1938-01-09陈熙谋1934年8马伯强1962-7-13李定平1965-4-9高春媛1972-3-7邓卫真1963-8-3刘林华,男,1966年1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戴锅生男,1939年12月生吕英华男,1944年7月徐善驾1939年7月9日周文斌,1960年10月20陸衛博士,1962年5月10日阮双琛,1963年10陆学善1905年9月21日-1981年5月20日张贤科1944年3(农历2月)张光寅1932年10成平1932年6月17陈懋章1936.2.10胡刚复1892年3月24日-1966年2月19日洪嘉振1944年7朱克勤1946年10刘延柱1936-7-6包光伟59-10-31余其铮1933年10月18日彭惠民1949年6郑春开1936年3赵连城(1938.2.18-)。

在科技创新中不断超越——记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南京理工大学“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团队

在科技创新中不断超越——记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南京理工大学“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团队
三、教育教学:只有严格要求,才能锻造拔尖
对学生严格要求,按照科研的最高标准锻造他们是团 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追求的境界。有一次,团队隋老师带 领研究生们调试红外探测器驱动电路,一个电阻一个电容 地调试,试了许多方案,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两个星期 下来,学生们都有些气馁,但老师激励大家不要放弃,通
过仔细分析不同器件带来的噪声特点,逐一排查,反复试验, 最终得到令人满意的噪声性能。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团 队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有限的课堂讲授之中,而 且更多地表现在平时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尤其是当学生 面临考研、就业等人生重大选择时,团队里的老师总是会 适时伸出援手,为他们排忧解难。为塑造学生的国际视野 特别是打造他们的创新能力,团队近年来先后与多家国际 知名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积极推行国外高校联 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团队近 5 年已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毕业生 200 余名,所培养的学生也连续多年实现了 100% 的就业与 升学。与此同时,学生的科技创新也硕果累累,先后有 1 组作品荣获 2015 年第 14 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3 组 作品荣获 2017 年第 12 届“华为杯”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 全国一等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聚焦学 校“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南理工“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 团队将会在科技创新中不断超越,续写新的辉煌。
然而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 的跨越更需要研究者有足够的恒心与韧劲。有一次团队去 西安做低空目标红外探测试验,当时室外的温度已经接近 40 摄氏度,试验仪器的表面温度超过了 70 摄氏度,试验 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就在大家心情烦躁, 逐渐失去信心的时候,陈钱教授给大家理清楚了这次试验 目的,及时改进了试验方案,并冒着酷热与大家一起调整 试验系统,从早到晚十多个小时,陈钱老师一直紧盯试验 仪器屏幕,关注着每个数据,并带着大家分析问题,最终 使得试验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全国光电人才

全国光电人才

硕导
副教授
北京工业 大学
lijianju n@bjut.e
硕导
教授
北京工业 大学
guo@bjut
硕导
Email:cb
副教授
北京工业 大学
f@bjut.e
硕导
副教授
北京工业 大学
xiaohong peng@yah
硕导
教授
北京工业 大学
hanjun@b . cn
北京工业 大学
wtlwy@bj .c
硕导
n
北京工业 大学
zmzhang@ .cn
硕导
北京工业 大学
wtlwy@bj .c n
硕导
北京工业 大学
saijingb o@bjut.e
硕导
北京工业 大学
maozheng @bjut.ed
硕导
北京工业 大学
教授
zhf清华大学 dee[at]t 信息光电 singhua. 博导 子研究所
917cheny
教授、研 究员
清华大学 电路与系 统教研室
q[at]tsi nghua.ed
博导
教授
yanghz[a 清华大学 t]tsingh 电路与系 .c 博导 统教研室 n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肖荣诗 博士 陈檬 博士 李强 博士 王璞 博士 王智勇 博士 陈 铠 博士
教授
北京工业
大学激光 工程研究
lig@bjut
硕导

教授
北京工业 大学激光 工程研究 院
sbliu@bj .c n
硕导
教授
北京工业 大学激光 工程研究 院
rsxiao@b . cn
硕导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排名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排名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排名是一项评估各高校该专业学科实力和教学水平的指标,对于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根据教育部最新的学科评估结果,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排名前五的大学分别为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

这些大学在该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教学实力,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师资力量。

除了这五所大学外,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也具有较高的学科实力。

这些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光电信息工程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学科评估排名并不能完全反映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教学水平。

因此,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除了参考学科评估排名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学校的整体实力、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就业前景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以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总之,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排名是评估各高校该专业学科实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可以参考学科评估排名,但也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再光 生于 1929 年 1 月 19 日 湖南浏阳人, ,1953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 后在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学习。历任华中工 学院电机系及光学工程系主任、激光研究所所 长。专于强电磁和强激光技术。中国著名激光 器专家,创建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 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率先研制成功 两千瓦、五千瓦和两万瓦横流二氧化碳激光器, 旋流 CO2 激光器唯一发明人。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经典电动力学的创始人,统计物理学的奠基 人之一。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创立了经典电动力学,并且预言了 电磁波的存在,提出了光的电磁说。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则为电气奖授予来自三名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蓝光 LED 技术。赤崎勇,天野浩以及中村修二在上世纪 90 年代分别独立开发出蓝光 LED 技术。
Steven Chu 朱棣文 1948-
1997 年,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 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继 1957 年的杨 振宁、李政道,1976 年的丁肇中和 1986 年的李远哲之后, 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1998 年 6 月 5 日,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大珩 1915-2011 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生于日本东京。1936 年清华大学物 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 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 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 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
凯·西格巴恩 Kai Siegbahn,1918-2007 瑞典物理学家,因致力于研发一种用电子检测复合材料成分 和纯度的新技术,于 1981 年与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及阿瑟·伦 纳德·肖洛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公认是用电子光谱 学(ESCA)发展化学分析技术的带头人。
黄德修 (1937.10--) 湖南省宁乡县,1963 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无 线电材料与元件专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 电国家实验室(筹)副主任,信息学院院长,武汉市科技专家委员 会主任。“武汉·中国光谷” 首倡者之一,被誉为“光谷之父”。
赵梓森 (1932.2.4 --) 广东中山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他是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 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中国最早提出发展光纤通信者之一,并进行了 中国第一次光纤通信的试验,为开创中国的光纤通信事业作出贡献, 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弘强 (1953.11--) 河北行唐人,1972 年 3 月参加工作,1975 年 12 月入党,华中工学 院电子工程系无线电元件与材料专业毕业(我院前身)。曾任江西省 吉安市委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现任江苏省委常委、省
纪委书记。
郑宝用 (1964 年 5 月生) 福建省人,1987 年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的我院激 光专业,现为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总工程师。他先后主持华为公司几代程控交换机的设 计与开发,华为实行工号制度之后,任正非是 1 号, 郑宝用是 2 号,而由于郑宝用统管研发,是名副其实 的“二号首长”。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Pierre-Gilles de Gennes 1932.10.24-2007.5.18 法国物理学家,1974 年,他编著了《液晶物理学》 一书,此书至今仍是该领域的权威著作。德热纳 发现,为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而创造的方法 能推广至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能推广到 液晶和聚合物。他 1991 年因此单独获得诺贝尔物
罗伊·格劳伯 Roy J. Glauber 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他因“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获得 200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提出的“相干性的量子理论”,不仅能 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而且奠定了量子光学的基础,开创了一门 全新的学科。
约翰·霍尔(John L. Hall,1934)与特奥多尔·亨施(Theodor W. Hänsch,1941 ) 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与德国物理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因对基于激光的精确光谱学(包括光学的
记。
李一男 1970 年出生 湖南人,15 岁考入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我院硕士毕业。26 岁成为华为常务副总裁,2000 年离职创办港O;2011 年以合伙人身份加盟金沙江创投。2015 年 6 月创办牛电科技。
频率梳技术)上的贡献而获得了 200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根据玻色-爱因 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BEC)”。因此而获得了 200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赫伯特•克勒默 Herbert Kroemer
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1930)与博伊尔
1964 年,史密斯成为贝尔实验室设备概念部门的负责人,成立这个部门的目的是研究下一 代固态器件。1969 年,史密斯和博伊尔共同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 图像传感器,为摄影技术带来“革命化”变革。因此 2 人获得 2009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理学奖。
恩斯特·鲁斯卡 1906.12.25-1988.5.27 德国物理学家,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1986 年获诺贝尔物理 学奖。鲁斯卡是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开拓者之一,1931 年 4 月 7 日,他和马克斯·克诺尔(Max Knoll)成功用磁性镜头制成 第一台二级电子光学放大镜,实现了电子显微镜的技术原理。
Charles Kuen Kao 高锟 1933-
出生在上海金山,1948 年全家移居台湾,1949 年,又移民香港。 从 1957 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 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 1981 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
誉传遍世界,200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艾尔伯·费尔(Albert Fert,1938.10)与 Peter Grünberg 法国人艾尔伯·费尔和德国人 Peter Grünberg 分别独立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物理学现象——巨 磁电阻效应(GMR),共同获得 200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利用巨磁电阻效应制作计算机硬 盘的读取磁头,把磁记录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这项技术是最近几年计算机硬盘小型化的关键。
母国光 1931-2012 辽宁锦西人,1952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1986 年就任南开 大学第五任校长。1983 年研究成功用黑白胶片折摄彩色图像的 技术,编著有《光学》等。1991 年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Fellow, 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 年当选为国际光学委 员会(ICO)副会长。
1928.8.25 – 美国籍德国物理学家,2000 年因将半导体异质结构发展应 用于高速光电子元件中,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异质结构 继续主导着化合物半导体,这不仅仅包括激光和发光二极 管,还包括集成电路,并且威胁到了硅制集成电路技术的主
流地位。
若尔斯·阿尔费罗夫 Zhores I. Alferov
河。
戈登·摩尔 Gordon Moore,1929 在 IT 行业有一个神话,这个神话就是一条定律把一个企业带到成 功的顶峰,这个定律就是“摩尔定律”。信息产业几乎严格按照这 个定律以指数方式领导着整个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个定律的发现 者不是别人,正是世界头号 CPU 生产商 Intel 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 戈登·摩尔(Gordon Moore)。1965 年提出“摩尔定律”, 1968
测量了捕获的光子或粒子。
左: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1958.10) 右:康斯坦丁·诺沃舍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1974.8) 他们都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因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2010 年一起分量了分 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被普遍认为会最终替代硅,从而引发电子工业革命。
理者》。
德福雷斯特 De Forest Lee 1873.8.26-1961.6.30 美国发明家,研制出了“辉光灯”等三百项发明。 1906 年,德福雷斯特在 J.弗莱明研究的二极整流 电子管基础上,又加进一个极,即栅极,从而使 该元件成为三极管,由于它能在不失真情况下放 大微弱信号,所以使收音机和多种多样的电气设 备成为现实。
黄昆 1919.9-2005.7.6
浙江嘉兴人,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 究,并取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 创者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2001 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谢希德 1921.3.19-2000.3.4
陈小娅 (1953.3--) 湖北沙市人,中共党员,1970 年 2 月参加工作,1974 年 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华中工学院无线电系电子材 料与元器件专业(我院前身)毕业,大学学历。先后 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教育部总督学,科技 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等职务。
唐良智 (1960.6--) 湖北洪湖人,1982 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 年 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固体电子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 业(我院前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曾 任襄樊市市长、市委书记及武汉市市长等职务,现任 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
张道炽 1942 年出生 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桂林空军学院副院长、微波与电子对抗 实验室教授。1966 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我院前 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全军英雄模范,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他先后完成了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洲际导弹、中程 导弹、核潜艇、导弹驱逐舰中的微波器件的研制任务。
1930.3.15 现任约飞学院院长,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2000 年,因半导 体异质结构的研究,通过发明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与 克勒默分享了 2000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与集 成电路的发明,为现代信息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