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

(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个符合逻辑的定义是由苏格拉底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的。

一方面和其他所有的诗一样,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然而悲剧中的行动与其他艺术或者其他种类的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是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另一方面与喜剧中行动细微的高低起伏相比,悲剧中的行动是琐碎的有趣的。悲剧中命运的改变会引起重大的结果的。

如果悲剧中的行动太长或者太容易被人记住,或者太简单而不能引起命运的的重大改变或者太简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悲剧就是去了它的有效性。

根据悲剧的定义中“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是由亚里士多德制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悲剧激发的情感只能是怜悯和恐惧。在我看来他对于希腊悲剧的解释过于狭窄,尽管他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情感是动荡的,

例如爱、高兴、愤怒、恐惧等。悲剧中的情感应该和生活中的一样是动荡的并且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让他们认为感觉是真实的。在古典主义之后有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它引起了怜悯和恐惧但爱情仍是这部经典悲剧的主题。

(二)、亚里士多德的情节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按它们的重要性进行排列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没有情节就不存在悲剧。他认为情节是故事的结构通过戏剧化的行动展开,事件的有机组织为悲剧提供了模式并且是悲剧更加连贯。情节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一部分已经挪动或者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他认为悲剧是一个完整而又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故事要有头、中间、结尾,整个事件按因果关系有机地集中在一起,不能有旁枝斜杈,也不能有删削或者挪动其中的任何一部分。他甚至还说,悲剧中可能没有人物,也就是没有个性明显的人物。但是他强调情节要统一,情节本身必须是完整的,从开始到结束要有顺序的发展。那么为了保持整体的效果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以被省略或者代替。

正如以上所述,情节或者行动不能太短而不能留下印象或者太长而容易被记住。一个好的悲剧的应该有一定的长度,长度由事件的数量来决定并且这些事件能够很好的描述命运从好到坏或者从坏到好的变化。穿插式情节是最次的,它那种场与场之间的继承不是按照可然或者必然的原则连接起来的情节。因此,一个有效的结构合理的情节通常完成一个单一、完整的行动,且引起命运的变化所以为了保持整体的有机统一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以被替代或者移除。

亚里士多德主张做好的或者复杂的情节把命运的改变与突转或发现联系起来或者有二者伴随。命运的改变是指一系列事件按照必然的顺序排列,在这些事件中主人公经历了从好到坏或者从坏到好的悲剧经历。

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这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者必然的原则。发现,如该词本身所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既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者逆败之境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者仇敌。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佳的发现与突转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悲剧具有复杂的情节而这些与人们的期望相反情节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既然最完美的悲剧结构应是复杂型、而不是简单型的,既然情节所摹仿的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那么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逆败之境,其次也不能表现坏人由逆败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再者不应表现极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逆败之境。第一种既不能引发恐惧也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反感,第二种与悲剧的精神背道而驰,也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第三种可能会引起同情,却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因为怜悯的对象是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而恐惧的产生是因为遭受不幸者是和我们一样的人。那么处于怎样情境中的人的经历才是完美的悲剧呢?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介于上述两种人之

间还有另外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者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简言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节在悲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被认为是悲剧的灵魂。

二、与现代悲剧情节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是利用科学的方法、观点来研究文艺问题的第一人,他把希腊悲剧作为研究的目标并且深入分析了悲剧的组成要素。在他的悲剧理论中,他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核心。他的悲剧理论指导了很多作家,莎士比亚就是其中一位。可是随着环境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文化,社会环境,都会引起情节理论的发展变化。

今天的情节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情节理论,但也对其进行了创新和改变。接下来本文将会对《诗学》中的情节理论和现代情节进行比较。

(一)、《诗学》中的情节理论和现代情节的相同点

(1)、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主张情节是悲剧的第一准则,情节必须是完整的必须从开端到结尾顺序发展。在现代文学中情节仍然是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由一系列的联系在一起的事件组成的。每一个时间的功能是不同的,相对独立的,但是它们都对整个故事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所以现在我们仍旧强调情节的统一,仍旧追求完善的结构。

在我们的叙述文学中,行动也是在必然的顺序中完成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按照时间或者逻辑顺序呈现故事。

(2)、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佳的发现与突转是同时发生的,他把突转和发现看作是激发灵魂的悲剧情节中关键因素。现代作家同样利用“突转和发现”力图创造出戏剧化、复杂、真实的情节。最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传奇式情节由突转和发现构成,并且使人感到惊讶。这类情节目的在于利用产生艺术效果扼杀观众在阅读和观看中的最初印象。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每一种诗是由它特殊的情感效应所引起的特别乐趣来明确区分的”,不同艺术类型引起不同的情感,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悲剧中的宣泄理论。现在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引起怜悯或者恐惧的情感。

(二)、《诗学》中的情节理论和现代情节的不同点

(1)、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作为悲剧的灵魂,是悲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对严肃的行动的摹仿。他主要探讨了悲剧中的情节。然而现代情节的定义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不完全相同。现代情节主要指叙事文学中的主要事件或对事件的概述。叙述文学中情节的运用范围比悲剧中的更广。

其次,亚里士多德主张情节是悲剧的基本原则。因为情节是事件的排列所以他把情节看成是悲剧最重要的因素,摹仿的对象是行动而不是人。行动不摹仿存在的性格,那里甚至有不存在性格的情节。他忽略了情节和性格之间的内在关系,只强调了情节的重要性。实际上情节作为文学表现的形式是性格和事件的有机统一体。性格的描述是情节展开的动力。现代叙述文学的很多作品情节和性格的地位是完全颠倒的。性格居于首位,情节和戏

景为性格的描述服务。情节成为表现手法但不是文学作品的目的。

最后,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情节的统一性。一系列严肃的事件是按照起始、中段和结尾必然的顺序排列,而且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在现在的文学作品中存在另一种顺序─因果顺序。为了设置难题或者悬念,情节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打破了以往的时间顺序。

(2)、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的行动的摹仿,事件紧密排列不存在无关紧要的事件。因为希腊悲剧是在固定的舞台上表演,时间是有限的,演员们不得不在短时间内演完成一个组织严密,冲突激烈的情节。

当今,故事已经从舞台转移到书或者电视上,、时间和场景不再受限制。情节也不再像统一的希腊悲剧情节,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每个故事掺杂在一起,性格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并且和各种场景,冲突相联系。所有的故事、场景、性格、和冲突形成一个有机的叙事网络。

(3)、现今消弱情节的意识流小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意识流小说作家摒弃了统一的、戏剧化的情节,试图再现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情节也不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因素。

意识流小说打乱了原顺序,时间或者逻辑顺序,形成了一种新的顺序即多变的精神活动,例如意识、潜意识、情感、感想。小说中一定的心理状态或则情感感动观众,那么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的突转和发现就失去了有效性。然而,意识流小说中情节的消弱或者丧失只是试图推翻亚里士多德的情节理论,但最终没有成功。因为情节是按照必然的顺序排列而且符合于具有雄厚现实基础的事实和充裕的空间生活。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文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为止,情节作为表现方法和手段仍旧在文学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不应该把它看做是艺术的目标,因为一个特别奇异的故事将会达到一个极端并且脱离现实。

参考文献

[1] 李志雄,《桔枳之辩─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情节论对当代的借鉴意义》[J],东疆学刊,2007.

[2] 韩清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及当下观照》[J],钦州学院学报,2007.

[3] 徐蕾,《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

[4] 亚里士多德. 诗学[M]. 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

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 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这些家族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能既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国家的王子的故事,《麦克白》写的也是争夺皇位,杀了国王这样的大事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效用是引起我们的怜悯,从而是心灵得到净化。最完美的悲剧取材于少数家庭的故事。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 。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都取决于他们的行动。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们犯

悲剧创作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最渊博的学者,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竟雄霸了两千年,其中文艺本质论、文艺功用论、悲剧论影响很大 四、悲剧创作论 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悲剧艺术十分繁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的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行程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一)悲剧的定义和结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提出了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关于悲剧情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整一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悲剧必须具备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措辞、才智、情景、歌曲。在这些成分中,最重要的就是情节,即剧情的安排。他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因为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拟某种性格,而在于模拟某一行为,通过行为表现性格。他说:“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亚里士多德主张,戏剧应该以情节为中心,不能以性格为中心,要求戏剧情节应该统一、完整和长度适当。戏剧情节只限模拟“一件行为”,所有事迹都要围绕这一行为,事迹之间应有或然或必然的联系,每个事迹都是整体中的有机成分。剧情安排必须体现事件内在的有机联系,必须反映行动发展的必然规律。情节必须有适当长度,观察时间太短,则印象模糊;观察时间太长,则印象零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情节整一律”,不只是着眼于戏剧的形式美,它既是对作品形式的要求,也是对作品内容的要求。关于悲剧人物,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过失说”。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着重探讨悲剧人物的品质和遭遇,他认为悲剧的特殊功能是激发怜悯与恐惧。他解释说:“怜悯是因为此人不应有此大难,恐惧是因受难者是我辈中人,怜悯是怜惜不应之难,恐惧是为如我者恐惧。” 因此他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既不大德至善,也非穷凶极恶,而是“介乎这两者之间:它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他所以陷于否运,并非引起邪德败行,而是由于…过失?……甚或宁要更好,不要更劣。”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首先含有丰富的辨证因素:悲剧人物不是无辜受难,而却犯有过失,所以咎由自取并不违背道义原则,同时,悲剧人物没有邪德败行,但却遭到严惩,所以值得同情,能够引起怜悯与恐惧。其次“过失说”打破了传统的命运观念。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不应只归结为人所无法驾驭的命运,而应到人自身的性格与行为中去寻找,要重视人的责任与完善。例如伟大的悲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迷茫、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和心态,笼罩在哈姆莱特复仇的整个过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是他没有复仇的机会和方法,而是他的性格的缺陷导致他的悲剧性,从而被史学史上称为“延宕的王子”。中国悲剧性人物也是如此。例如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他骁勇善战、粗中有细,但他性格的弱点导致了他的灭亡。“妇人之仁”使他在鸿门宴上错过了杀刘邦的机会,以至最后兵败乌江,自刎而亡。关于悲剧作用,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净化说”。亚里士多德在悲剧定义的末尾提到,通过人物的动作,“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以取得悲剧的效果,此外,他在《政治学》卷八《论音乐教育》中也讲到“净化”:“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些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这种情感之所以得到净化,是由于观众受了理性的指导,满足了无害的快感,从而引起道德作用和审美效果,赋予“净化”以积极的教育意义。“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从而恢复心理的健康。悲剧的净化作用就是使过强的怜悯与恐惧得以疏导,使过弱的怜悯与恐惧受到激发,从而在剧情的引导之下达到适度;经过多次戏剧陶冶,这种适度的感情就会成为习惯,借此获得心理健康,并且培养伦理德性。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含有丰富的辩证因素。首先,他把悲剧人物的塑造和观众的心理效果紧密的联系起来,开创了悲剧乃至文艺研究的心理学方向。其次,他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的内部而不是外部。亚里士多德反对古希腊以来的命运悲剧观,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当然,他把名声显赫、出身贵族的奴隶主作为悲剧的主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 (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个符合逻辑的定义是由苏格拉底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的。 一方面和其他所有的诗一样,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然而悲剧中的行动与其他艺术或者其他种类的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是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另一方面与喜剧中行动细微的高低起伏相比,悲剧中的行动是琐碎的有趣的。悲剧中命运的改变会引起重大的结果的。 如果悲剧中的行动太长或者太容易被人记住,或者太简单而不能引起命运的的重大改变或者太简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悲剧就是去了它的有效性。 根据悲剧的定义中“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是由亚里士多德制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悲剧激发的情感只能是怜悯和恐惧。在我看来他对于希腊悲剧的解释过于狭窄,尽管他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情感是动荡的,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着作,他的着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 曹禺和《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着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着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 《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当残酷的现实被披露时,必然产生震撼性的戏剧效果,最终剧中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成了实实在在的悲剧。同时也说明了,悲剧不一定要亚里士多德说的五幕剧才能称之为悲剧并产生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学号:13121230 姓名:成李英 内容摘要: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著作中,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本文主要是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对悲剧的定义展开探索。主要通过介绍亚里士多德悲剧论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悲剧论主要集中的《诗学》的文化审美内涵,及对“卡塔西斯”作用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后,在探讨今天社会中应该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关键字:亚里士多德悲剧论卡塔西斯当代审视 引文: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同时也是逻辑学的创始人。在人类的历史上,他第一个系统论述了西方哲学,从而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直到今天,悲剧评论家和学生们仍然十分关注他在《诗学》中阐释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在2000多年前他就认识到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模仿的就是本质的东西,不是柏拉图所说的表象;在于他不但给出了文艺理论史上的第一部最有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还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给出悲剧定义,列出悲剧六要素,讨论悲剧的怜悯和恐惧的感情,提出悲剧的布局方式等等。 正文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它们只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 在柏拉图认为史诗比悲剧优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哥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爱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尼采也曾严肃地指出:悲剧属于献媚艺术之列,它只描写娱乐之事,不描写有用之事。苏哥拉底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还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的。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它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在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辩而优于悲剧。史诗只是通过叙述,“无需身资的图解”,对于有教养的哲学家、老人,史诗的曼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特指的概念产生想象,这更类似于哲学家的抽象思辩,柏拉图认为这种思考方式“比起世界上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2016 年第 4 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Vol.15 No.4 第 15 卷(总第 85 期)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 Aug.2016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综述 李 恒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摘 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美学理论 。在其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花费了众 多章节论述其悲剧理论,对悲剧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并阐述了模仿说、净化说、过失说、情节论等理 论。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悲剧理论进行论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I06 A 1671-8127201604-0080-0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欧洲美学思 学、历史学等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其文艺理论之中。 想的奠基人。师从柏拉图的20年学习生活为亚里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现存为数不多的文学理论著 士多德后来的思想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并非 作,他和柏拉图一样将诗歌定义为模仿,准确地说 盲目地崇拜柏拉图,而是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 是“行为的模仿”。 式的继承。作为学者,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观点对 《诗学》原名为“ ”,译为“论诗的 PoietikeTekhne 前人思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其美学思想,并 艺术”。“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 …创制? 集中体现于其美学著作《诗学》中。《诗学》是西方 的含义。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 最早的一部具有系统美学理论的著作,对西方文艺 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 批评理论发展历史有着极深的影响。《诗学》大部 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 分的章节都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学说体 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1]16。 系,包括悲剧的定义、性质、功用等。本文将主要对 《诗学》是现存最早的悲剧理论著作,在文学及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进行详细综述。 哲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这本著作影响了西方的 一、亚里士多德及其《诗学》简介 文艺思想,对于从古至今的学者们研究美学理论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 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 逻辑学家、教育学家,其思想推动了西方哲学及科 如今《诗学》只存留26章,主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创造 学中几乎所有学科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其 诗和悲剧。其中诗的本质与起源、诗与悲剧的异 老师柏拉图的思想的同时,更对其一些观点进行批 同、模仿占了5章,而悲剧论部分占了17章。《诗 判。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按照事物 学》关注悲剧的定义、成分及悲剧的影响,下文将对 原本样子进行描述、分类;柏拉图谴责纯粹的模仿, 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进行全面概述。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模仿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健 二、《诗学》及其悲剧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康的冲动。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生物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机体主宰的,其论著是系统的、理智的,其中不含柏 现存只有26章,但其在《诗学》中的文艺思想影响了 拉图的唯心主义。《诗学》中的思想可以被看作是 后来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理论。国内外学者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关于诗歌态度的一种反驳: 将《诗学》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并对其中阐述的悲剧 他认为诗是理性的,主张对诗进行科学理性的分 理论进行探究。 析。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物 意大利文学批评家 LodovicoCastelvetro 于 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这些著作都或多或少地包 1570年将《诗学》译成意大利语并对其进行注释,继 含其美学思想,他将其他科学,例如生物学、心理 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和想象说并提出 “三一 收稿日期: 2016-03-17 作者简介:李 恒(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 究。 ·80·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王天华]

艺术教育 98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 王天华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雅典的学院讲课时,写成了《诗学》这部著作。《诗学》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亚里士多德不仅论述了戏剧的起源,而且第一次给它们下了准确的定义并指出艺术是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而不是发疯人的作为,是可以控制的,这是为了制造艺术创作的一定的净化,使情节按照这些章法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戏剧的效果。他所提出来的悲剧的手法、规律、规则和特点,对欧洲的文艺思想和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讨论悲剧的时候,亚里士多德首先对它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个定义涉及到了悲剧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悲剧的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他又进一步指出:“情节是行动的模仿,性格是品质的决定因素,思想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他的主张很明确:悲剧中的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的艺术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行动和性格作为戏剧的要素,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行动比性格更为重要。行动是戏剧的基础:“情节为悲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这与以性格为主的现代戏剧是不相同的。 在论述悲剧的结构特点时,他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这种复杂即是通过突转(指行动按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与发现(从不知到知的转变)而达到结局的行动。他在悲剧稍次的结构——即简单的情节与行动中,认定以穿插式为劣。所谓穿插式的情节,是指“穿插的承接见不出必然的联系……把情节拉得过长,超过了布局的负担,以致各部分的联系也必然被扭断”。这是对情节统一性的 生动叙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社会道德在悲剧鉴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悲剧要“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否则将会成为败笔而“引起反感”。 从这种心理分析中,他提出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好人的原则,因为任何有道德感的观众很难施怜悯于一个十足的歹徒。怜悯借助的是道德感,恐惧借助的是切身感,怜悯与恐惧使悲剧与观众的内心连接起来,所以悲剧人物具有普通性、普遍性。在古希腊戏剧中,借用神话的形象取得了悲剧效果,原因在于这些神话形象与人类的形象相似,神话人物因蕴藏着一颗人的灵魂而与观众声息相通,正如《诗学》所说的“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 怜悯和恐惧是鉴赏悲剧时的心理特征,而不是悲剧的目的。《诗学》中规定悲剧的目的是净化。悲剧力图使观众产生怜悯和恐惧,但怜悯和恐惧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它们,使观众的感情升高一层。眼泪、唏嘘、紧张,可以而且应该充溢于演出悲剧的剧场,但是当观众离开剧场走向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不应该继续处于眼泪、唏嘘、紧张之中,他们应该比看戏的时候平静,而这种平静与走进剧场之前的平静相比,感情应该更圣洁一些。这就是必须通过怜悯和恐惧,而又不能止于怜悯和恐惧的净化。 亚里士多德对喜剧的论述虽然篇幅不多,但同样是精彩和深刻的:“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人’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亚里士多德并不重视喜剧,称之为“一种对轻松的、不重要的行为的模仿,借以引起笑声”。这是根据雅典的戏剧状况和习惯而说的。他在其他著作中还说:“文雅的诙谐、不文明的诙谐,仅此而已……”他说,由于喜剧一开始并不受到重视,没有引起注意,所以喜剧起源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就不像悲剧那样清楚了。他能说出悲剧演出的演员一个个是谁增加进去的,但对喜剧则不能,只知道雅典诗人克剌忒斯 首先编写喜剧情节来取代以前的一般讽刺形式。在他看来,这正是喜剧成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节。一般的讽刺形式,不管是诗还是初步包含戏剧意味的片断演出,只是表现个别的人,而喜剧则“按照可然律组织情节,然后给人物任意起些名字”。这是一般的讽刺形式向喜剧过渡的一个飞跃。 喜剧与一般讽刺形式的区别之处实际上是所有具有典型价值的文艺样式的特点,于是,亚里士多德用如下这一带有定义性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了喜剧的特殊性: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致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例如喜剧面具虽是又怪又丑,但不致引起痛感。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对后来的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戏剧要求揭示内容具有效果性、紧凑性,鲜明而急速地揭示性格的手段,尖锐的冲突,以及人物语言刻画的多样性和生动性,生活的逼真性,特别是在动作中显示的完成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揭示主题思想,等等,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虽然不尽相同,但可以在《诗学》中追溯到一些可见的论述。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使古代希腊的美学思想达到了顶点,在欧洲的文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这是事实,并非过分之言。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肯定了文艺的社会功能,提出模仿必须揭示事物的内存本质和规律,强调有机整体的概念,指出文艺创作的心理根据和理智过程,都是正确而深刻的。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 (责任编辑:徐良瑛)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审美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审美《金锁记》 摘要:《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以一个日趋衰败的世家望族为背景,讲述了曹七巧人性沦落的悲剧。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者,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审美《金锁记》,两者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悲剧性格、悲剧情节和悲剧效果三个方面。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金锁记》;悲剧性格;悲剧情节;悲剧效果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者,他在研究和总结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虽然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指的是戏剧,但他的一些理论也适合于小说,同样可以用它来审美一些具有“悲剧性”的小说。而张爱玲的《金锁记》就可以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为支点,从悲剧性格、悲剧情节和悲剧效果三方面来进行审美。 一、悲剧的产生:性格 性格是指个人的思想、行动上的特点。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性格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性格显示人的内涵,是人物行为的基础,甚至认为“性格是人物的品质的决定性因素”。悲剧人物的性格决定了悲剧人物的品质,性格又决定了人物行动的性质,特别是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中做选择时,更能显现人物的性格在事件发展中的作用。《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很大程度上与她的性格弱点有关。她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姑娘时代的她有着自由活泼、泼辣暴躁的性格,有着比较健康的人性。可是她的兄嫂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给了患有骨痨的姜家残废二公子。原本有着勇敢刚强直爽一面的她,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后,而且嫁了这么一个自小卧病在床的废人,还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这就使其性格产生了矛盾,也注定了她命运的悲剧性。她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屈从命运,而又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她一方面追求物质享受,一方面又想从精神上挣脱,在这矛盾性格的主导下,七巧始终挣扎在欲望和现实的夹缝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只能写“介入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含义:一是悲剧的主角是普通人,而是其陷于悲剧境地是因他犯了错误,也即“过失说”。此观点放在主人公七巧的身上很是合适。她出身下层小商贩家庭,对于无常的人生,她本没有挣扎,在战乱的时代里也没有远大理想,但她做成了姜家二奶奶,只因为她丈夫是做官人家的女儿都不会要的“骨痨”身子。她的喜怒哀乐与她的情欲、嫉妒、虚荣、疯狂紧紧相连了,情欲的得不到满足导致她对金钱的疯狂追求。起初,她用黄金之梦来抵挡情欲之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俄狄浦斯王》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伟大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戏剧之一,全剧写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狄浦斯王努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却最终不可避免的应验了这一厄运的故事,引起了古今中外众多读者的极大同情。俄狄浦斯王作为悲剧主角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他具有几乎完美无缺的品格和力量,却在冥冥之中逃不过神秘命运的策划,带有不可避免性。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的杰出代表,其《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也标志着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吻合之处。本文试图从作家创作这一方面来谈悲剧的塑造。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第六章一开始就明确给出了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个定义从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目的四个方面,规定了悲剧的性质、特征和功能。“悲剧是行动的摹仿,而行动是由某些人物来表达的,这些人物必然在‘性格’和‘思想’两方面都具有某些特点(这决定他们的行动的性质,所有的人物的成败取决于他们的行动);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性格”是人物的品质的决定因素,“思想”指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因此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悲剧艺术是一种特别艺术(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是摹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摹仿的方式,其余三者是摹仿的对象,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在于此。剧中人物(一般的说,不只少数)都使用此六者;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亚氏认为,“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因此,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亚氏认为,情节的安排是悲剧艺术中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因而要求作品情节要单一,完整,即事情要“有头、有身、有尾”。而长短要适度,如戏剧一般要求3-5幕最好,但是亚氏认为,在情节有条不紊的情况下,则越长越美,一般的说,长度的限制只要能容许事件相继出现,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能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就算适当了。伟大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共8幕,但通篇是围绕着俄狄浦斯个人的悲剧命运展开写的,可谓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而在安排情节的时候,诗人又该做些什么来产生悲剧的效果呢?亚氏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而且应摹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的安排完美的契合了亚氏这一观点,“俄狄浦斯”,意为双脚肿胀的人。这似乎早已意味着俄的悲惨命运。神的参与,人的命运,构成了一件件复杂的、令人恐惧怜悯的的事情。由于俄的父亲拉伊俄斯无意得罪了小心眼的宙斯神,因而,宙斯降下神谕,说俄狄浦斯长大后会杀父娶母,于是狠心的拉伊俄斯就在其出生三天后用铁丝穿其脚踵,让仆人把他仍在荒郊野外,但是这个仆人不忍心看着这么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死,于是就把他送给了另外一个国家的一个牧人,结果他被那个国家的国王收为义子。俄长大后也得到了同样的神谕,他是如此的害怕,所以他匆忙逃离此地,却在无意间到了他出生的地方忒拜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命运的轨迹就此开始。他解答出了女妖斯芬克斯的难题,成功解救了忒拜城的人民因而被推举为王,并赢取了自己的母亲,在他统治十几年后,瘟疫再次降临这座城堡,而只有找到杀害前国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就此消灭。几经周折,俄狄浦斯愕然发现,凶手竟然是自己,于是悔恨、自责之下,他刺瞎自己的双眼,并且流放了自己。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从《诗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Ξ 陈 迪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他主张把模仿自然中的实存与潜在结合在一起,通过情节中“突转”与“发现”的操控,引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使其情感得到净化,实现悲剧的价值。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悲剧;情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3325(2009)02Ο0057Ο02 作者简介:陈迪(1985Ο),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专业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美学。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亚里士多德从哲学高度提炼了不朽的希腊艺术精神,总结了希腊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并且大胆地提出了与其老师截然相反的观点:艺术具有社会功用。亚里士多德从哲学的高度建立起比较系统的西方美学理论,深刻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他所提出的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以及对艺术提升道德水平、陶冶审美情操等功用阐述,真切体现了希腊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对西方美学思想有着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主要探讨了悲剧,这似乎赋予了这部著作这样的主题:《诗学》是关于悲剧的。那么亚氏为什么要从悲剧入手来论述他的美学思想呢? 《诗学》开篇就提到:“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模仿,只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1](P21)这样看来,亚氏的观点就十分明确了:艺术是模仿。按照这样的思路,史诗、悲剧等即为模仿物,是次一级的,或是衍生的。这样的观点立刻招来很多非议,因为这看起来好像是对艺术的误解,甚至是贬低。既然史诗、悲剧等都是模仿物,那它们模仿的对象又是什么呢?在《诗学》的第二章,亚氏有这样的阐述:“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既然是在行动中的人……”[1](P25) “模仿者”、 “行动中的人”所指的都是自然之物———人。我们认为,亚氏的“模仿说”也是模仿自然, 尽管他在书中没有明确提到他的模仿指向。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自然,不是单纯地复制自然之物。他认为,自然之物皆具有某种发展的能力,这是自然的内在规律。模仿自然不是简单地对外在的形式、轮廓进行模仿,而是按照其内在规律从本质上对其进行模仿,甚至按其发展的能力,模仿处于完美状态的事物。艺术家模仿自然,不是为了复制它,他们的真实意图是要了解它,使他们所模仿的自然之物,或者是处于完美状态之物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某种意义。 在《诗学》第九章,亚里士多德说:“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叙述已发生的事,一个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1](P45)这句话也可理解为:诗,即悲剧,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有价值。历史处理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当然也包括偶然发生的事情,偶然发生的事情是没有让人可以理解的缘由的,感性的意味更浓。悲剧则排除了偶然的因素,直接处理应该发生的事情,比历史更加理性,因此上文中的“哲学意味”、 “价值”就体现在悲剧比现实生活更有意义。亚氏的“模仿说”,不仅是指模仿自然中的实际存在,而且也指模仿一些潜在东西,这也是悲剧具有更高地位与更高价值的原因所在。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径直转向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关注的悲剧的探讨,来分析悲剧作为戏剧典范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指出,情节在悲剧中的作用最为重 75 第22卷第2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V ol.22,N o.2JOURNA L OF XINXIANG E DUCATION COLLEGE JUNE,2009  Ξ 收稿日期:2008Ο12Ο29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窦娥冤》 08三年中文(1)班王玉梅 30108157 摘要:《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元杂剧,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亚里土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杰出代表,《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从他的悲剧理论看中国元杂剧《窦娥冤》,寻求两者的交汇点和融合处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悲剧观;《窦娥冤》;情节论;性格论 《窦娥冤》是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一部歌颂女性,反映现实的伟大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不愧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称其不辱世界大悲剧的称呼。1821年英国多马德当东翻译的《图理琛〈异域录〉》中就出现了《窦娥冤》的梗概译文和简单介绍,其后又不断出现法译文、德译文和俄译文等,在西方社会广泛流传,得到许多西方人的青睐,关汉卿由此成为世界一百位文化名人中的一员。《窦娥冤》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带着这个问题翻开西方悲剧学说,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西方悲剧学说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悲剧学说则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他的悲剧学说影响着西方悲剧学的发展和演变,为西方“悲剧”这个范畴奠定了基础,其后虽然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但他们的主格调并没有发生根本

性的改变。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窦娥冤》,不仅为其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而且利于深入了解这个在西方悲剧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悲剧理论,寻求中西悲剧文学的凝结点。 总论 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和总结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句的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句话的落脚点是“行动”,悲剧作品是对人行动的摹仿,“行动则是由某些人物来表达的”。元杂剧是以“曲”为核心的戏剧形式,它强调从表演者的口中唱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但行动在杂剧艺术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没有窦娥拒绝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就不会发生被人诬陷、受刑、替婆婆死等壮烈的行为,也就无法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悲剧震撼力。现在无法重现当时的表演情形,但戏剧表演中人物的行动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表演者在戏剧舞台上一直站着唱,会使下面的观众产生厌倦情绪,而且元杂剧的消费主体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喜欢观看富有故事情节的戏剧,故事情节正是由行动构成的,行动是推动情节发展的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意蕴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意蕴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的杰出代表,其《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也标志着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第六章一开始就明确给出了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俄狄浦斯王》是伟大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戏剧之一,全剧写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狄浦斯王努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却最终不可避免的应验了这一厄运的故事,引起了古今中外众多读者的极大同情。俄狄浦斯王作为悲剧主角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他具有几乎完美无缺的品格和力量,却在冥冥之中逃不过神秘命运的策划,带有不可避免性。下面我们就从情节来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意蕴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悲剧艺术的组成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因此,情节是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的安排是悲剧艺术中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因而要求作品情节要单一,完整,即事情要“有头、有身、有尾”,并且要有一定的长度,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共8幕,但通篇是围绕着俄狄浦斯个人的悲剧命运展开写的,可谓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而在安排情节的时候,诗人又该做些什么来产生悲剧的效果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而且应摹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的安排完美的契合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观点,“俄狄浦斯”,意为双脚肿胀的人,而这似乎早已意味着俄狄浦斯王的悲惨命运。神的参与,人的命运,构成了一件件复杂的、令人恐惧怜悯的的事情。由于俄狄浦斯王的父亲拉伊俄斯无意得罪宙斯,因而,宙斯降下神谕,说俄狄浦斯长大后会杀父娶母,于是狠心的拉伊俄斯就在其出生三天后用铁丝穿其脚踵,让仆人把他仍在荒郊野外,但是这个仆人不忍心看着这么一个刚出生的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之令狐采学创编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令狐采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

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 曹禺和《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

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

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 内容摘要: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 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 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 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悲 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用的是语言, 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各就其位用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 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昧描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这 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曾经给悲剧做过一个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中十分著名 的描述,他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 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他在《诗学》第二章中指出:“喜剧总是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 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在《诗学》第十 三章中对悲剧人物作了进一步的界定,悲剧人物既不是好人,也不是 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一种人“,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苏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完善的情节必然 是单线的,而不是双线的,它应该表现悲剧人物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 之境,而不是相反,即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悲剧人物之所以遭受 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因 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悲剧人物具有的三大特征。 1、悲剧人物必须善良。 2、悲剧人物必须有错误。 3、悲剧人物应该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而这种转变是由于人物 犯了错误。 英国学者布雷德来曾经指出,黑格尔是自亚里士多德论述悲剧 以来,以同样的独创性和探索精神来研究悲剧问题的唯一哲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