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读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选读形考作业一

国学经典选读形考作业一

国学经典选读形考作业一摘要:一、国学经典的意义与价值二、国学经典的种类与内容三、国学经典的选读方法与技巧四、形考作业一的完成步骤与要点正文:一、国学经典的意义与价值国学经典,是指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部分,包括了儒、道、佛等各家的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

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领悟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丰富内心世界的宝贵财富。

二、国学经典的种类与内容国学经典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道德经》、《庄子》等。

这些经典的内容涵盖了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体现了古代先哲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三、国学经典的选读方法与技巧面对如此丰富的国学经典,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选读呢?首先,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著作。

其次,我们要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不能浅尝辄止。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注解、评论等辅助材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经典著作。

四、形考作业一的完成步骤与要点形考作业一是我们对国学经典的一次实践应用,它要求我们根据所选的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然后撰写一篇文章。

完成形考作业一的步骤主要包括:首先,我们要选择一篇经典著作进行阅读;其次,我们要对经典著作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最后,我们要根据理解和分析的结果,撰写一篇文章。

在撰写文章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确保文章的内容与所选的经典著作密切相关;其次,我们要力求文章的观点新颖、独特;最后,我们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确保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国学经典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了古代先哲们的智慧和思考。

国学经典选读形考作业一

国学经典选读形考作业一

国学经典选读形考作业一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国学经典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概述形考作业一的内容和要求
3.分析形考作业一的难点和要点
4.总结形考作业一的完成方法和技巧
5.提出对形考作业一的期待和建议
正文
国学经典选读是我国高校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研究古代的经典著作,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形考作业一是这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一次综合考察。

形考作业一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学经典的阅读理解和写作。

阅读理解部分,学生需要对经典著作的内容、结构、思想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写作部分,学生需要根据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创新,撰写出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表达流畅的文章。

形考作业一的难点主要在于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如何将理解转化为文字,进行有效的表达。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要点则在于对经典著作的深度理解和创新表达。

完成形考作业一,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经典著作,对著作的内容、结构、思想等有深入的理解。

然后,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将理解转化为文字,进行有效的表达。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运用,保证文章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对于形考作业一,我期待能看到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深度理解和创新
表达,也希望这次作业能提升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五篇模版)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五篇模版)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五篇模版)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一)经部选篇1.《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2.《礼记·中庸》选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史部选篇3.《史记·鹖冠子》选段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 4.《山海经·南山经》选段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三)子部选篇5.《孟子·公孙丑下》选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国学经典选读和民间文学概论

国学经典选读和民间文学概论

国学经典选读和民间文学概论国学经典选读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过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研读和理解,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民间文学概论则是对民间文学的概括和总结,民间文学是指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各种文学作品,包括民间诗歌、民间故事、戏曲、谚语等。

下面将分别从国学经典选读和民间文学概论两个方面,列举一些相关的内容。

国学经典选读:1.《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人的教科书”。

2.《大学》是《四书》之一,是对教育和修身立德的论述,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中庸》也是《四书》之一,主要讲述了人的中正之道,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4.《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强调“无为而治”,提出了“道”、“德”、“无”等重要概念。

5.《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家族纷争等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6.《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抗争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薄云天、忠诚等价值观。

7.《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孙悟空等人取经西天的故事,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8.《论演绎法》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重要著作,对于推理和辩证思维具有重要影响。

9.《孟子》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强调人的性善和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10.《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记述了从夏朝到西汉的历史,对后世历史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民间文学概论:1.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被传唱于民间,并成为中国传统七夕节的重要内容。

2.民间故事《白蛇传》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被广为流传,也被改编为戏曲和电影。

3.民间诗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潼关古战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4.民间诗歌《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思乡的情景。

国学读书书目推荐国学经典书目推荐

国学读书书目推荐国学经典书目推荐

国学读书书目推荐国学经典书目推荐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2.《史记》汉"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

3.《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4.《洛阳伽蓝记》后魏"杨衒之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5.《贞观政要》唐"吴兢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6.《史通》唐"刘知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7.《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8.《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

9.《山海经》战国"佚名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10.《穆天子传》战国"佚名我国最早的游记。

11.《国语》战国"佚名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1.《淮南子》西汉"刘安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2.《公孙龙子》战国"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3.《墨子》战国"墨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4.《荀子》战国"荀况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5.《孙子兵法》春秋"孙武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6.《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

杂家学说代表作。

7.《尹文子》战国"尹文“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8.《新书》西汉"贾谊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9.《法言》西汉"扬雄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10.《老子》春秋"李耳“道家最精要之书。

”(梁启超语)11.《庄子》战国"庄周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12.《列子》战国"列御寇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13.《韩非子》战国"韩非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14.《鬼谷子》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书单推荐: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113部

书单推荐: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113部

书单推荐: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113部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3、《庄子》《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

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管漆园的小吏。

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腐鼠。

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拒绝了聘请。

4、《孟子》孟子,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山东邹城人。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5、《墨子》墨子,名翟(dí),华夏族,滕国人。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墨子的先祖是宋人。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一生必读的50部国学经典

一生必读的50部国学经典

一生必读的50部国学经典一生必读的50部国学XXX《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XXX《幼学琼林》《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作者为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

本书最早名为《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明景泰年间的进士XXX、清朝的嘉庆年间由XXX、民国时人费有容、XXX和XXX等进行了增补。

《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XXX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XXX、XXX竭力尊崇,南宋XXX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XXX《中庸》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XXX:“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

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XXX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XXX或汉代的学者所作。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1·《论语·十二章》2、《诗经·蒹葭》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5、《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6、惜时诗三首:(《长歌行》—汉乐府、《偶成》-朱熹、《劝学》-颜真卿7、《少年中国说》(梁启超》8、《鱼我所欲也》(第一段)9、爱国诗三首:《过零丁洋》《春望》《示儿》10、《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11、《劝学》(一、三)(荀子)12、《卜算子·咏梅》(陆游)13、《礼记·虽有佳肴》14、《岳阳楼记。

》(四五段)(范仲淹)15、咏清明三首:《清明》(杜牧、王禹偁、黄庭坚)1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17、《行路难·其一》(李白)18、边塞诗三首:《凉州词》、《从军行》、《雁门太守行》1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0、《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21、《兰亭集序》(一二段)(王羲之)2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23、《赤壁赋》(第一段)(苏轼)24、《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25、《师说》(一、三)(韩愈)26、《春江花月夜》(张若虚)27、《扬州慢》(姜夔)28、《爱莲说》(周敦颐)29、《国殇》(屈原)30、送别诗三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31、《短歌行》(曹操)3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33、《滕王阁序》(二三段)34、《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35、《咏荆轲》(陶渊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参考答案(部分)一、常识问答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

(加《乐经》为六经)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答:老子、庄子(老聃、庄周)。

4、儒家集大成者是谁?答:荀子(荀况)。

5、“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答:儒教、佛教、道教。

6、什么叫谥号?答: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品德事迹,赐予表示褒贬的称号叫谥号。

7、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答: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道家的核心观念是什么?答:天道。

9、“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哪一家?答:道家。

10、写出道家与法家的价值序列。

答: 道家:道德仁义礼乐名法;法家:道法术势。

11、道家、儒家对待“天”、“人”关系分别有何主张?答: 道家主张以人合天;儒家主张人天合人。

12、《道德经》又称什么?作者是谁?答: 《老子》(“五千文”),老子(老聃)。

13、老子如何论天道与人道之不冋?答: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4、最著名的《庄子》注本是哪一本?答: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陆德明的《庄子音义》。

15、《庄子•齐物论》有“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这是哪个成语的出处?答: 沉鱼落雁。

16、请写出三位庄子虚构的“至人”形象。

答: 王倪、南伯子綦、伯昏无人。

17、现今流传的33篇版《庄子》是谁编定的?答: 郭象。

18、“间世”是谁的主张?答: 庄子(庄周)。

19、“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诸子是哪位?答: 庄子(庄周)。

20、请写出4个以上出自《庄子》中的成语。

答:沉鱼落雁、朝三暮四、游刃有余、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绰约多姿、越俎代庖、庄周梦蝶、跳梁小丑、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21、“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是哪位诸子的名言? 答:庄子(庄周)。

22、孝、悌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答:孝指孝顺父母。

悌指敬爱年长于自己的人。

23、孔子对人性怎么看?答: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4、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是谁?答:董仲舒。

25、提倡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分别是谁?答:孔子,孟子。

26、孔子如何定义“好学”?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7、“就有道而正焉”的意思是什么?答:接近有道者,端正自己德行。

28、“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 答:孔子。

29、“礼不下庶人”是哪一家的主张?答:儒家。

30、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的善端表现在哪几方面?答: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1、孟子批评哪两位先秦诸子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答: 墨子、杨朱。

32、 荀子有哪两个法家弟子?答: 韩非、李斯。

33、 “化性起伪”的意思是什么?答: 变化天性之恶而兴起后天的人为。

34、 《性恶》开篇作者列举了哪些人性的特点?答: 好利、好声色、疾恶。

35、 同样提倡“仁义之道”却又针锋相对的是哪两家学派?答: 儒墨 |向=O36、 主张“得民心”与反对“得民心”的分别是哪两位先秦诸子?答: 孟子,韩非子。

37、《兼爱》一文描述天下大乱的几种表现是什么? 答:臣子不孝君父、君父不慈臣子;盗贼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相互侵夺封邑;诸侯相互攻 打邦国。

38、 墨子认为为政之根本是什么?答: 尚贤。

39、 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什么?答: 不相爱。

40、与道家“天道”观念相近的是哪一家的什么观念? 答: 墨丿天心 。

41、 除了兼爱、非攻,墨子还主张什么?答: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明鬼、天志。

42、墨子认为哪几种人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答:厚乎德行者、辩乎言谈者、博乎道术者。

43、韩非反对施予贫穷者土地的理由是什么?答:韩非认为,没有天灾人祸而贫穷的人,不是奢侈就是懒惰,施予他们不利于鼓励人们努力耕作、节俭家用。

44、韩非与荀子都认为人性是恶的,两者的对策有什么不同?答:韩非的对策是用法律来惩治;荀子的对策是主要用礼义来教化,“化性起伪”,兼用法律来制约。

45、《显学》一文“为政而期适民”句中的“适民”是指什么?答:适从于民众。

二、判断题1、狭义国学主要是指儒学。

(X)提示:代表中国最核心内容的主流学术思想,包括道、儒、墨、法。

2、道家价值序列:仁、义、道、德。

(X)提示:此为儒家价值序列,道家为道、德、仁、义。

3、老聃是道家始祖。

(V)4、商朝尚“鬼神”,周朝尚“人文”。

(V)5、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X)提示:儒家、墨家。

5、儒家集大成者是孔子。

(X)6、先秦诸子各派共有的核心名相是人道。

(X)提示:荀子。

提示:天道。

7、法家价值序列:道、法、术、势。

(V)&明确反对“三年之丧”的除了孔子弟子宰予还有墨家。

(V)9、商鞅是墨家。

(X)提示:法家。

10、“道法自然”即“道仿效大自然”。

(X)提示:效法自己的样子。

11、现今传世的《庄子》有52篇。

(X)提示:33篇。

12、“齐物论”的意思是:“齐同所有言论”。

(X)提示:应读为“齐物/论”,意为论万物平等。

13、“藐姑射神人”出自孟子笔下。

(X)提示:庄子。

14、庄子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X)提示:墨子的主张。

15、汉武帝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X)提示:董仲舒。

16、“克己复礼”是孟子的主张。

(X)提示:孔子主张。

18、孔子批评宁武子“愚不可及”。

(X)17、孔子重“礼”,孟子重“义”,荀子重“法”。

(X)提示: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18、孔子批评宁武子“愚不可及”。

(X)提示:孔子赞扬宁武子“愚不可及”。

19、《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S20、孟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X)提示:孔子言。

21、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V)22、所谓王道,即以仁义、礼教治天下。

(V)23、“化性起伪”是韩非的著名主张。

(X)提示:荀子。

24、荀子兼崇“礼”、“法”,兼崇“王”、“霸”。

(V)25、荀子批评杨、墨“无父无君”。

(X)提示:孟子。

26、曾参、闵子骞、孝己都以“忠”著名。

(X)提示:孝。

27、儒家首创尧、舜禅让说。

(X)提示:应是墨家首创。

28、墨者之葬,桐棺三寸,服丧三月。

(V)29、宋钘对待受欺侮的态度是“见侮不辱”。

(V)30、韩非说“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V)三、阅读分析1、阅读《老子》第二十一章,回答问题: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①请解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答:让自己的真德虚空,以容纳天道,只顺从天道。

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形容道的什么性质?答:形容天道不是一般普通的物,它广大深远而又恍惚不明,难以看清。

③举例说明你对“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理解?答:“有象有物”指道遍布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总和,因而似乎能让人从万物身上看见道的形象与存在;“有精有信”指道总是以精妙可信的方式运行于万物,使万物顺从道的规律而各自千变万化。

(举例提示:比如从“日夜交替”的现象可以看到道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明白道的运行规律之一。

)2、老子阅读《老子•七十七章》,回答下列问题:①老子以“张弓”比喻什么?答:天道运行。

②圣人为何“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答:圣人不想被民众称颂为圣贤,正如天道有功于天下而不占据功劳之位。

③本段前面讲天道与人道的区别,后面讲圣人所为,两者有何关系?答:前面讲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旨在突出天道胜于人道。

后面讲圣人所为,强调圣人所为合于天道。

④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你是否赞同老子的说法?请举例说明你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3、阅读《庄子•大宗师》节选,回答问题: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冋于大通。

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尔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①你如何理解颜回把忘礼乐、仁义视为进步?答:颜回以丧忘、丢弃为进步,体现了老庄的道家思想,老子说“损之而益”,损即丧忘、丢弃。

老庄认为,丢弃礼乐、仁义的伪道俗见,有益于守真葆德,返璞归真。

②何为“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答:“离形”即丧忘身体的存在,“去知”即去除耳聪目明的小聪明,“同于大通”即顺从大道。

③从颜回与孔子的对话看,“忘”与“坐忘”有何区别?忘礼乐、仁义,仅仅是丧忘局部的人道价值观;而坐忘则是以离形去知的方式,从根本上丧忘所有的人道价值观,使德心趋近大道。

④庄子笔下的孔子,既有真实孔子的影子,又有虚构成份,就本节文字而言,虚构体现在哪答:真实的孔子、颜回主张礼乐、仁义,本节中的孔、颜师徒从儒家立场转而成为庄学代言人,提出反儒家思想的庄学思想:丧忘礼乐、仁义,追求坐忘境界,这是庄子的虚构;真实的颜回顺从孔子的教育而不教育孔子,本节中的颜回最终成了孔子教育者,这也是庄子的虚构。

4、阅读《论语》节选《为政第二》,回答下列问题:①孔子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各侧重于什么?答:答孟懿子侧重遵礼;答孟武伯侧重能养;答子游侧重能敬;答子夏侧重敬、养关系。

②孔子说“无违”就是“孝”,又解释“无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么,孝与礼是怎样的关系?答:孝是本质、内涵,礼是形式、方法。

③孔子回答学生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答案,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怎么理解?答: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提示:可结合孔子有关“因材施教”、孝的主张展开。

5、阅读《论语》节选《颜渊第十二》,回答下列问题:①孔子回答颜渊、仲弓、司马牛“问仁”,答案各不相同,其中贯穿的相同思想是什么?答:相同思想即孔子回答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

②孔子为何认为“言讱”即仁?答:孔子认为,做起来困难的事,说起来就要更加小心。

也就是说,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克己”的表现,而只有“克己”,才能“复礼”,才能算得上仁。

③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否同样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为什么?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