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背后的故事总结
成语的由来与故事

成语的由来与故事成语作为汉语中的特殊词组,具有固定的词序和特定的词义,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对于很多成语来说,我们往往只知道它们的表面含义,却对其背后的由来和故事一无所知。
本文将深入挖掘一些成语的由来与故事,带您一起探索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
1. 掩耳盗铃成语“掩耳盗铃”源于《庄子·外物》篇。
故事讲述一个盗贼想要偷取一口钟,他在打开钟之前先将自己的耳朵堵住,然后掩上两只眼睛。
盗贼最终偷走了钟,但他却没有听到偷钟的声音。
因此,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明知道真相却故意躲避,不愿面对现实的人。
2. 如鱼得水成语“如鱼得水”描述了一个人在适应了新环境后感到身心舒适,就像鱼儿回到水中一样。
成语的故事来自《列子·汤问》。
故事中,列子劝告汤问要“如鱼得水”,意即要融入新通知,找到适应自己的环境。
3. 杞人忧天成语“杞人忧天”出自《史记·李陵传》。
原故事中,李陵被秦始皇囚禁,他的邻居杞人看见了这一幕,却担心天空会塌下来压死李陵。
成语中“杞人忧天”形容了一个人无端自扰,过于焦虑和担心。
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戏谑那些“杞人忧天”的人。
4. 见仁见智成语“见仁见智”原本用来形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故事出自《列子·尽心》。
故事中,墨子问四个人是否认为楚国王的盐比自己做的盐好。
各个人的观点各不相同,墨子因此得出结论“见仁见智”。
5. 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
故事中,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逼真的画,唯独没有勾画龙的眼睛。
当有人提出批评时,画家恍然大悟,立刻点上龙的眼睛,使整幅画更加生动。
从此以后,“画龙点睛”成为描述在文章或事物中关键之处的修辞手法。
6. 亡羊补牢成语“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故事中,楚国有一个牧羊人失去了一只羊,他意识到羊出走是自己的疏忽造成的,于是立即补上了羊圈的漏洞。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发生之后才想起补救,表示及时行动的重要性。
成语背后的小故事

成语背后的小故事
成语是汉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
很多成语都有背后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帮助人们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记忆它们。
下面是一些成语背后的小故事:
1. 狐假虎威:古时候,一只狐狸因为自身体弱,常常被其他动物欺负。
一天,一只老虎走来,狐狸便装作凶猛的样子,将其他动物吓跑了。
从此以后,狐狸经常借用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这就是狐假虎威的故事。
2. 杀鸡取卵:有个农民养了一只下金蛋的鸡,每天都会产出一枚金蛋。
农民心存贪婪,想要一次性得到更多金蛋,于是杀掉了鸡,但里面并没有金蛋。
这个故事警示人们不要因贪婪而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
3. 守株待兔: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树木上,立刻死亡。
农夫想着以后也许还会有兔子撞树,于是守在了树旁等待兔子自己上门,但兔子再也没有撞树的情况发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依赖侥幸,应该主动寻找机会。
4. 纸上谈兵:古代有个人只知道通过看书来学习军事理论,但没有实际参与过战斗。
他以为自己已经成为了战略家,可以轻松解决战争问题。
但是当他真正参与作战时,却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个故事让人们明白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理论。
这些小故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并将其记忆
在心里。
通过了解成语背后的小故事,可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有趣成语故事成语背后的趣事

有趣成语故事成语背后的趣事成语是汉语中具有独特意义的词组,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每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但其中有些成语背后隐藏着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本文将带你走进有趣成语故事的世界,一探成语背后的幽默和趣味。
1. 猫哭老鼠这个成语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猫和老鼠是朋友,猫经常偷偷地给老鼠带来一些食物。
有一天,猫意外地听到了人类讨论要捕捉老鼠的计划。
为了保护老鼠,猫伤心地哭了起来。
老鼠见状,心生感激,于是决定每天夜里都给猫一些鱼肉。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两个原本敌对的人或团体因为某种原因暂时联合起来。
2. 黄粱一梦这个成语出自《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
故事中,孙悟空被如来佛祖留在妖猴洞内,并用法力让他做了一个梦。
孙悟空在梦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仙境和美食享受,最后才发现一切只是虚幻。
出梦后,他感到非常失望和悔恨。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追求的事物最终只是空想、不切实际,是对虚幻与现实之间的一种描绘。
3. 掌上明珠这个成语源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一位贫寒的人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女儿。
有一天,他问女儿愿意嫁给哪位贵族,女儿回答:“只嫁给太阳。
”父亲忍受不住女儿过分的傲慢,决定将她嫁给一个普通人。
婚后,女儿真心地侍奉丈夫,被太阳王子知觉并将她变成了一个掌上明珠。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被人宠爱、珍视的人或物。
4.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人看到一幅画上有一条蛇,觉得不够完美,于是用画笔给蛇加上了一对脚。
由于蛇本来就没有脚,这样一来反而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感。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了多余、无益的事情,只会降低原本的价值,起到相反的效果。
5.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列子·说苗》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人看到别人家的秧苗长得比自己的高,就急于取巧,把自家的秧苗拔高一节。
结果,他的秧苗倒下了,断了根。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急于求成、贪图快速成功而不顾实际情况的行为,最终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成语故事串讲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故事背景

成语故事串讲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故事背景成语故事串讲: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故事背景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词组,形象生动地表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背后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每一个成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来源和故事背景。
通过了解成语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成语的故事背景。
1. 狐假虎威:故事背景:相传在古代,有一只狐狸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只虎。
害怕被虎吃掉,狐狸便装模作样地大声吼叫。
虎听到声音后,吓得逃之夭夭。
狐狸心里暗自窃喜,因为它成功地利用了虎的威势。
寓意:比喻利用别人的势力、地位等来威胁、欺压别人。
2. 守株待兔:故事背景:古代有个农夫,他总是干完一天的活不肯下地,偏要守在株旁等待兔子撞上来,结果,他无论如何也等不到一只兔子撞到株旁。
寓意:比喻坐享其成,不由自主地等待好事降临。
3. 杯弓蛇影:故事背景:传说有个人饮酒时,看到杯中的影子,误以为是蛇,吓得扔掉了酒杯。
其实,那只是影子,根本没有蛇。
寓意:比喻因多疑而疑神疑鬼,猜疑过分。
4. 卧薪尝胆:故事背景:战国时期,楚国被秦国击败,国都被占领,百姓流离失所。
楚国太子范蠡为了振兴楚国,决定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修篡七年后,楚国成功夺回自由。
寓意:比喻为了实现伟大目标,愿意吃尽苦头,忍受种种痛苦。
5. 曲突徙薪:故事背景:楚国有个人,他家门前有株大树,但因为树离房子太近,他担心火灾的危险。
于是,他便割下了树枝,移开了柴薪,以预防火灾。
寓意:比喻事先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6. 守株待兔:故事背景:古代有个农夫,他每天都守在一棵树旁边,希望有只兔子撞到树上,以此为他带来财运。
然而,兔子并没有出现,农夫一无所获。
寓意:比喻只靠等待而不去努力,财富与幸福不会降临。
7. 愚公移山:故事背景:古时候,有个老人家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通往家门的道路。
出于改善生活的愿望,愚公带着家人辛勤地挖掘,直到有神仙称赞他“这是天大的好事”。
最终,神仙派来群山老去。
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十则

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十则第一则: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
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
第二则:郑人买履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
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
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
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
"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
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
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第三则:鹬蚌相争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
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寓意:争狠斗气,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
第四则: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
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经典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经典的成语典故,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具有数量庞大、言简意赅等特点,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瑰宝。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经典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经典的成语典故篇一:芒刺在背的故事霍光是西汉有名的大臣,汉武帝很器重他,封为大将军。
汉武帝临终,令他辅佐幼主昭帝刘弗陵,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霍光虽然对皇室效忠,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不能相容。
他利用手中权力排斥异己,将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以造反罪名杀掉,迫使反对自己的燕王等皇亲国戚自杀,朝廷里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怕他。
昭帝死后,由昌邑王刘贺即位,这个皇帝从不干正事,霍光很生气,不久又将刘贺废黜,迎立刘询为汉宣帝。
宣帝深知霍氏势大,自己的生死存废都取决于霍光,因此对霍光非常害怕。
有一次,宣帝去祭祀,在宣帝乘车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与他同坐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难以忍受。
后由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他才行完大礼。
不久霍光病死,霍氏家族的人企图废掉宣帝,立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帝,结果阴谋败露,被满门抄斩。
芒刺在背是用来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我想小朋友们应该有过这样的时刻吧!那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是因为你内心的准备不够,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锻造出一颗坚强的心。
经典的成语典故篇二:玩物丧志的故事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灭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威德广播四海。
周武王经常派使臣出使边远地区,许多小国慑于武王的威名,先后派人到镐京向他称臣纳贡。
当时来自西方的一个使臣进贡了一条犬,叫做獒,獒体形庞大,威猛善斗,与周朝的犬大不相同,看到武王还会蹲下去行礼。
武王很喜欢它,重赏了使者,以后天天喂养这条犬,简直爱不释手。
这件事被太保召公看见了,他觉得事情虽小,但是不可忽视。
退朝以后,他写了一篇《旅獒》呈给周武王,文中说:“德盛不狎侮。
狎侮君子,罔以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其力……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成语故事成语的背后故事

成语故事成语的背后故事成语故事:成语的背后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固定搭配词汇。
它们来源于历史、文化、传说等各个方面,常常包含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很多人对于成语的由来并不了解,只是机械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一些常见成语背后的故事,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一、山不转水转:一个故事讲述了唐朝时期,有一座山挡住了一条河流的前进方向,河流急流勇退,但山却毫不动摇地站在原地。
于是,大家对山怀有敬意。
后来,有一场大雨,山上的土壤被水冲刷,大量的泥土流入河中,结果山消失了,河流的方向却转向了另一边。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山虽然不能随意移动,但水却能改变流向。
比喻困境时应灵活变通。
二、画蛇添足:传说战国时期,有个人画了一条非常逼真的蛇,他的朋友却出主意在蛇的画上再画一只脚,结果把本来已经很好的画搞砸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度量,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三、亡羊补牢:据说春秋时期,有个农民的羊逃了出去,他没有追赶。
到了晚上,他才突然想到该去修补围栏,但恐怕已经为时已晚。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回来了,因为它受了伤。
于是他便细心照顾起它来,直到它痊愈。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要及早采取行动,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四、杯弓蛇影:据说战国时期,有一个人住在荒山野岭,经常有蛇从岭下游过。
他每次看到蛇的投射的倒影,都以为是蛇要袭击他,结果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因为一点虚假的影像就想入非非,杯弓蛇影指无中生有的疑惑。
五、鹤立鸡群:传说古代有一位鹤,它自命清高,常常独自站在一群鸡中央。
这个成语形容他人超群出众,与众不同。
鹤立鸡群告诉人们,要有自信,追求卓越,不要墨守成规,保持个人独特性。
六、不吐不快: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说的是晋国时期,晋国君主问国内有关朝政的事情,大臣都不敢直言,只有一个名叫子良的大臣直率地说出真相。
关于成语故事(15篇)

关于成语故事(15篇)关于成语故事(15篇)关于成语故事11、志在四方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
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
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
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
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
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2、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背后的故事总结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背后的故事总结1
1、【磨杵成针】
[出处] 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记载,李白幼年时,在路上碰见一个老大娘,正在磨一根铁杵,说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李白很感动,改变了中途辍学的念头,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励志成语解释】: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2、【囊萤映雪】
[出处] 囊萤:唐代房玄龄等《晋书·车胤传》记载,晋代车胤年少时家贫,苦学不倦,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数十,用来照明,夜以继日地读书。
映雪:《孙氏世录》记载,晋代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无油,冬天常映雪读书。
【励志成语解释】: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读书。
形容勤学苦读。
3、【破釜沉舟】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励志成语解释】:打破饭锅,凿沉渡船。
比喻决一死战。
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4、【锲而不舍】
[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励志成语解释】:不断地镂刻下去。
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5、【有志不在年高】
[出处] 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励志成语解释】:不一定是年纪大的人才有抱负。
谓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龄来衡量。
6、【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成语解释】: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7、【愚公移山】
[出处] 《列子·汤问》记载:古代有一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
他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决心铲平大山。
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他愚蠢,他反驳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率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上帝,命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
【励志成语解释】:比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8、【凿壁借光】
[出处]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励志成语解释】:凿穿墙壁以借邻家的光亮。
形容勤学苦读。
9、【勤能补拙】
[出处] 宋代黄庭坚《跛奚移文》:“持勤补拙,与巧者俦。
【励志成语解释】:只要勤奋就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
10、【人定胜天】
[出处] 《逸周书·卷三·文传》:“兵强胜人,人强胜天。
成语背后的故事总结2: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担任工部侍郎。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有一天,唐文宗问工部侍郎柳公权:“近来人们对朝廷有什么
议论?”柳公权回答说:“您派郭宁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赞同,也有
些人表示反对。
”文宗听后,皱了皱眉头,显出不太高兴的神情。
过了一会儿,唐文宗对柳公权说:“郭宁做官一向没有什么过失,今天以金吾大将的身份去做个主官,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吗?”柳公权说:“按照郭文对国家的功劳,派做主官是无可非议的。
只是听议论的人说,郭宁是因为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
这样的官职的。
”文宗听了柳公权的这些话,赶紧解释说:“郭宁的两个女儿
进宫不是献给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后的。
”柳公权说:“瓜田李下的嫌疑,怎么能跟每个人都说得清呢?”
柳公权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一首题为《君子行》的古
乐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那意思就是说,当站在瓜田里面的时候,最好不要弯下身子
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树下的时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头上的帽子。
以此来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
成语背后的故事总结3:苟延残喘
有一天,东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国去找个官做做,于是
他收拾行装后便骑驴上路了。
东郭先生骑着驴,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迷了路。
他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又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心里感到很害怕。
突然,一只狼跑到他面前,伸着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吗?现在赵简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让我早点躲进您的书袋里,使我垂危的生命暂且延续下去吗?(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将来如果我有出头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
”东郭先生听了狼的这番话,心一软,就把狼藏进了书袋。
等追捕狼的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才把狼放出来。
这时,狼突然目露凶光,狡猾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不过我现在饿极了,你心肠这么好,就让我把你吃了吧。
”说完就朝东郭先生扑了过去。
正在这危急时刻,正好来了一个猎人,一箭就把狼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