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哲学理论
佛教与哲学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与哲学佛教哲学思想密宗与一般宗教不同,有点象哲学.二者的共同点是:1,在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市场条件下,可以大胆进行讨论怀疑,挑战权威.2,否认造物主.佛教好象又是宗教,与哲学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1,哲学是连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佛教的理论是尽头,顶点,是终极性的.2,哲学强调验证和实践,佛教里有的东西是无法办法证明和实践的.济公活佛02567 在2009年12月12日 7:39说 ,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逻辑学为理论基础的。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佛教哲学丰富多彩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长久以来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绝大部分。
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恒久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把持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
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特殊性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东亚哲学的方向,也古时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
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取法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东亚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
在认识论上,佛教以其神秘直觉思维方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说,以及强调主体、知觉和直觉主观能动性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认识论,并在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领域发生了深刻影响。
此外,这里还应当指出佛教对玄学和理学的思想内容、思考方式和学说自省取向的深刻影响。
魏晋玄学家探讨有无、言意和动静等问题,各执一端,相持不下。
佛教学者僧肇着文,阐述非有非无、不知即知、动静相即的观点,客观上对玄学问题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把玄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方法论阶段。
东晋以来,张湛《列子注》显然受佛学影响,文中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玄学的显要优势地位道学也为佛学所取代。
佛教对于理学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应当说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的。
佛家思想

佛家主要思想按佛学界通行的说法,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一直流传到13世纪初叶为止。
两汉之际,佛教传人我国,与我国原有之儒、道思想经数百年的排拒与融汇,至唐代,终于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变革,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基本格局。
此后,佛教在中国社会上下继续深入发展,深植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资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谈论佛教的心性和谐思想和众生平等思想。
心性和谐思想是中国佛家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
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具有融合中印佛教心性思想的特征,它突出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思想,相对于印度佛教而言,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现实人心的特征。
和谐本身存在不同的层次,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
和谐精神是古代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维度,东方古代文化均倾向于将和谐作为世界万物存在的本然状态,作为人自身生命、人格修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存在状态。
中国佛学作为东方古代思想的一部分,同样体现出鲜明的和谐精神。
中国佛学和谐思想是在印度佛学和谐思想基础上,吸收融合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和谐思想形成的。
中国佛学和谐思想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以心性和谐思想为核心,是从心性和谐出发,关注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中国佛学继承了印度佛教以心的解脱和心性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思想特征,心性和谐思想在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的涅槃佛性论诸家多从心神、心识角度诠释了佛性。
一方面,中国佛学心性论继承了印度佛教对心灵净化的基本追求,继承并发展了印度佛教智慧解脱的特征。
另一方面,中国佛教心性论又通过吸收融合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了不同于印度教的特征。
佛学是一种以解脱为根本目标的宗教哲学。
在对解脱的理解及如何实现解脱问题上,不同佛教流派的认识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对心灵净化和智慧解脱的强调都是基本一致的。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在于无明、爱欲、执取,原始佛学十二支缘起论“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爱→取→有→生→老死”即系统阐明了无明、造作、爱欲、执取导致生死轮回及人生痛苦烦恼的过程。
中国佛教哲学和宋明理学

中国佛教哲学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从汉代到唐代六百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中国佛教智慧采用否定、遮拨的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这一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之所“执“(着),以求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脱,而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
中国佛学各宗派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思模型。
(一)天台宗的运思是圆融的慧思,他们采取层层圆而无偏、遍而无漏的辩正综合方式,用“三谛圆融”说把一心同时观照的表象世界之空无、假有、非空非有等各个方向,互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
(二)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运思,其“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张,把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都看作是互为依恃、互为因果、相即相入的,把世界看作是无限丰富的,看作是融摄了不同层次的相对价值系统的绝对价值系统,在一无限和谐的实在中主体和客体互为依藉、互相关联;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认为自性是佛、平常即道,一旦见到自己的真性和本有心灵,就了解了终极的实在和得到了菩提(智慧)。
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亦称“道学”)。
儒道佛思想精髓

儒道佛思想精髓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佛教是唯心主义吗

佛教是唯心主义吗?佛教是唯心主义吗?传统的观点是。
最近还有人提出佛教是唯物主义。
那我们就要问一下,什么是唯心主义?佛经里面讲的,什么是心?佛经讲的是唯物还是唯心?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佛经里面讲的,什么是心?如入楞伽经卷一(大一六·五一九上):“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
”金刚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楞严经卷二:“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
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
认悟中迷。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
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
等无差别。
”佛经中的心,出现的非常多,通常讲到的各种妄心,多从精神、意识上讲,又会讲到妄心所现的种种相,多是物质现象。
而通常讲到的真心,多是指的圆妙明心、真如本性,楞严经中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心经中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物质现象多属于“色”的范畴,精神、意识多属于意、法的范畴,而物质和精神、意识等,在佛教看来,都不是世界的本质,如果非要给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一个概括性的名字,一切事相的本质就是真心,这个概念已经把物质、精神、意识都包括在内,佛教是不二法门,物质和精神、意识等本来就不可分,现代物理也揭示到了这个现象。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 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 其他则全入于长久旳空虚之中,形成世界 未成,万物未生时期旳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旳成、住、坏、 空,也就是另一种世界又开始成立、连续、 破坏。
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 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 坏空旳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 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旳菩萨所受持旳戒律,分为 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 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 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 轻罪。
风——变化性 火——温暖性 水——聚合性 地——坚实性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旳时期, 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目前正是住 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旳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 百年降低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旳时间。增 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一直增长到八万岁,所需要旳时间。 一种增劫,一种减劫,合称为一种中劫。中劫 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 小灾。
2、中级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观轮回 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
3、与终极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生出离 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
佛法是实证旳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旳理 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旳,并制定到 达目旳旳详细措施和途径——闻、思、修。
首先是“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 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 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
佛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佛家四圣谛说四圣谛,也称四真谛,简称四谛。
“谛”就是梵文的意译,具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者。
1,苦谛。
苦谛,就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瞧法,就是佛教对现实世界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它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众生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就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其实就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
这里“苦”的涵义,主要不就是指生理上与感情上的痛苦,而就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心理意识上的逼迫恼忧的意思。
佛教认为,世俗世界中的一切都就是变迁不息的、没有恒常的,众生对自我不能主宰,而常为生命的无常患累所逼,因此没有安乐,只有痛苦。
可以说,对于众生来说,生命的无常,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与基本标志。
2,集谛集谛的“集”,本意就是“招聚”或“集合”,集谛就是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一问题,集谛主要从十二因缘与业报轮回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不断生死轮回过程之中,在轮回过程中遭受着痛苦。
而众生之所以在十二因缘中轮回不断,原因在于众生自身所造的业力。
“业”就就是行为或行动,佛教一般将业分为三种,即身业、语业、意业,涵盖了众生一切身心活动。
佛教认为,众生身心不断进行造作活动,就就是在不停地造业,而所造之业作为一种原因,必然会招致相应的业果。
随业因的善恶性质不同,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
如此因果不绝,循环往复,故使众生生死不断,轮回不已,痛苦不止。
3,灭谛灭谛的“灭”,就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
灭谛就是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就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
灭谛也称为“爱灭苦灭圣谛”与“苦尽谛”。
“爱”,即贪欲。
灭尽贪欲就就是灭除痛苦的根源,而灭尽贪欲也就灭除了痛苦。
灭谛阐述的正就是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令其不再生起的道理。
佛教常以“涅槃”概念来标明灭寂的最高境界。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的哲学原理
8月26日,从北京到长春再到西安,每天都在航班上颠簸,一路走来,有劫匪,有空难,这个世界永无宁日,身心具疲。
得知有机会去法门寺,心神有些摇曳。
27号一早,有车来载我们一行5人驶上宝鸡方向的高速,刚行30公里,又有一连串的车祸发生,高速路封闭无奈折返,心底安慰自己,这便是圣地了,岂有轻易见得的道理。
法门寺,下次见了。
回到酒店,意犹未尽的毛病又犯了。
于是摘抄出这一篇关于佛的哲学原理来:
佛的基本思想“四圣谛”、“八正道”及“十二因缘”
“四圣谛”又称“四谛”,即四种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有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与不喜欢的人或事相会)、爱别离(与喜欢的人或事相分离)、求不得(得不到所渴望的东西)、五盛阴(充满各种身心痛苦)。
总之,世俗一切本性皆苦,可谓苦海无边。
集谛:又叫习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痛苦的因或根据,即佛教常说的“业”与“惑”,表现为对欲望、欢乐、生存、权力的追求。
灭谛:即“解脱”或“涅槃”,断灭了苦根,达到最高理想境界。
亦即世俗所称的“死亡”,有欲的肉体消失了,痛苦也便不存在了。
道谛:指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根据为“八正道”。
“八正道”指八种超脱世间诸种痛苦,消除痛苦根源而到达涅槃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又称“八圣道”,包括:正见(对佛教的教义有正确的见解)、
正思(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正语(语言合于佛理)、
正业(住于清净之身业)、
正命(生活不违佛门戒律)、
正精进(勤修涅槃之道)、
正念(用四谛之理离尽邪非)、
正定(修习佛教禅定)。
佛教认为:只要按此法修行,便可去苦得乐,由凡入圣,由迷界此岸达到悟界彼岸。
释迦牟尼80多岁时终于拘尸拉城附近熙连若跋提河畔。
相传在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他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将要结束,进入轮回的新阶段,他吩咐弟子阿难在两棵无忧树下铺床,说将在此处涅槃。
弟子阿难泣不成声,哭着问道:“请问佛陀,在您灭寂之后,我们以谁为师?以何安住?如何对待恶比丘?如何结集经典,令人证信?佛陀的回答是:“以波罗提木义(戒)为师。
以四念住处安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恶比丘默摈。
一切经典,应在经首加‘如是我闻’,令人证信。
”佛陀说完,用右手做枕,吉祥侧卧。
此后便有“睡佛”造型,那便是佛陀涅槃时的法相。
缘起论是佛教特有的教义,佛经中说缘起有11个意义:无作者义,有闳生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动作义,性无常义,刹那天义,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这些意义都是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教义的。
这十一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
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处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12个环节,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中“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轮回。
但通过修习可摆脱这种生死循环,实现“涅槃”。
这样,佛教有了教义(法)、有了佛、有了僧众,即具备了佛、法、僧,即为“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