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总结

合集下载

学习《中国哲学史》有感

学习《中国哲学史》有感

学习《中国哲学史》有感学习完《中国哲学史》后,再比较西方哲学,我可以明显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当今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可能也就是根源于此。

《中国哲学史》中也是以各时期的人物的思想为单位展开阐述,向读者呈现了一副中国思想的发展脉络图,《中国哲学史》把重点放在对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及哲学原典的理解与阐释上,充分揭示中国哲学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引起读者对哲学的兴趣,启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内容全面,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文字流畅,深入浅出。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形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时会有不同的思想侧重,中国哲学有其自身的特色,中国哲学(儒、释、道诸家等)有自己的特性。

一般说来,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很强,不停留于“概念”,没有西方哲学中的上帝与尘世、身体与心灵、事实与价值等绝对二分的框架。

以天、天命、天道为背景,中国哲人有神圣、高远且强烈的终极关切、理想境界、精神信念,同时又有现实关怀,力图实现理想。

其实,把西方哲学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哲学,把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性的哲学,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我们中国哲学不能用狭隘的西方哲学的观念来加以范围。

西方人对哲学的分类方法也不适用于中国哲学。

我们的天道、人性学说,假若用西方的宇宙论、伦理学来加以解读,就会完全不相干。

中国有自己的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的传统。

中国哲学史中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中国人重人情”。

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后,儒家思想中的“仁”“礼”更加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中国的统治者开始走上了孟子所说的“王道之路”。

人情成为中国思想教化的核心,中国人慢慢也陷入其中,所以不得不说当今的中国人也还是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枷锁。

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中国人思想的发展之路,从人到家再到国,中国的“家国梦”,从《大学》中“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显现出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而西方与我们不同,他们是“人—民—国”这样一个发展思路,首先成为公民,再由公民组成国家,这也许也和西方国家的小国寡民有关,但这却也增强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

中国哲学简史汇总大全

中国哲学简史汇总大全

第 1 页 共 34 页 中国哲学简史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职业规划、职场语录、规章制度、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career plans, workplace quo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 introduc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第 2 页 共 34 页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思政2班石盼20100510078)导言:1.中哲史研究对象:①是研究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萌芽、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的学问②中华民族哲学认识的发展史③中国哲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2.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①哲学与伦理、政治思想(社会和人生)密切联系②无神论(农业)的传说③朴素辩证法(社会与人生中)的传统④始终不离开人间(倾向实践哲学)⑤独特地表达方式(引言、比喻例证)3.学习中哲的意义:①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②明是非、知进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③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④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及其运动规律⑤分辨人间真善美和培养正义感⑥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加全面的理解4.当前中哲史发展的状况:①与马哲、西方哲学相互渗透于交融②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借鉴,一体化趋势加强③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使中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第一章哲学的萌芽1. 中国哲学萌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朴素的实在思想意识(唯物)②原始宗教有神观念的产生(唯心:万物有灵论灵魂不灭观念图腾崇拜巫术思想神话)③阴阳、五行、八卦2.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①是对具体的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②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规律)3.五行学说的哲学内涵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①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②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③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4.《周易》分为《易经》、《易传》5.《易经》的三原则:交易(变通)、简易(由繁化简)、不易(本体不变)三法则:理(事物的道理、原则)象(象征、形象)数(筮shi数)《易经》的构成分为上下两篇30卦,下篇34卦,每卦64爻,共384爻,64卦的卦辞384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并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6.论述《易经》的哲学思想①天人合一观念②抽象概括的观念③矛盾的观念④交感相斥观念⑤变易转化观点观念⑥中与正的观念7.《易传》的哲学思想:在吸取儒、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主体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先秦及其他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总结:1、孟子性善论p552、荀子性恶论p933、董仲舒性三品说p1274、王充人性论p150(次重点)5、韩愈性三品说p2316、李翱性善情恶说p2357、王安石人性论p259(次重点)8、二程、张载、朱熹等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P270/280/2949、王廷相人性论p344(次重点)10、王夫之人性论p380二、宇宙观比较:老子p28,周易p87三、墨子宗教观:p46四、公孙龙:离坚白说p75指物论p76白马非马p77五、惠施:合同异p72十命题p73六、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关系总结:1、孔子正名思想p162、墨子取实予名p45,后期墨家以名举实p823、惠施与公孙龙p72/754、荀子正名p99/1005、董仲舒正名p126七、韩非子法家思想p102八、《周易》相关的问题: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宇宙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中事物,构成一种宇宙图式或框架。

2、十翼: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

十篇注释周易古经的文章,相传乃孔子所作,实际乃孔子及其弟子而为。

(注意区分周易古经和易传)3、周易的宇宙论p874、周易的辩证法p885、一阴一阳之谓道6、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程朱与戴震p395解释不同)九、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历史观、人性论、自然观、认识论p91十、庄子:p661、齐物论:a、齐同物论b、齐物之论2、齐是非3、道通为一4、心斋、坐忘、吾忘我5、逍遥游6、有待、有己、无待、无己7、道论(对老子之继承)十一、老子韩非道论比较p28/108、庄子老子道论继承p28/70、老子易传宇宙论p28/87、辩证法p29/88比较十二、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论总结:天人合一,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中国哲学简史教学工作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教学工作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教学工作总结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因此,对中国哲学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中国哲学简史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哲学的精髓。

首先,中国哲学简史的教学工作需要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和思想内涵的解读。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对这些思想流派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内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解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思想内涵。

其次,中国哲学简史的教学工作需要注重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和对话。

中国哲学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哲学简史,思考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中国哲学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启示和指导。

只有将中国哲学与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地领会中国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中国哲学简史的教学工作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中国哲学是一种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化传统,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需要通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发掘。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使他们能够真正地领会中国哲学的精髓和内涵。

总之,中国哲学简史的教学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和思想内涵的解读,注重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和对话,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领会中国哲学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和弘扬中国哲学的精髓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总结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最为激烈和多样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和学派陆续产生并发展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哲学思想。

下面将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进行总结。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它的核心理念是仁爱和道德行为。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反省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自律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孟子和荀子。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道的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自我解脱。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公平和爱的普遍性。

墨家主张爱和利的平等,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倡导民主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墨家认为通过实施非攻和亲亲亲敌敌敌的政策可以实现国家的安全和和平。

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和权力的集中。

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刑罚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强调以法治国,以法制约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和商鞅。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注重言辞和辩论技巧的运用,强调辩论和争论的重要性,提出了独特的政治理论和教育观念。

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和公孙衍。

6.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强调战争和军事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武力实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和吴起。

7. 元亨学派:元亨学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派,强调人的本性和天命的关系,主张顺从天意。

元亨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孟庄和弥修。

8. 阴阳家思想:阴阳家思想注重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阴阳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邹衍和东方朔。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简要总结。

这些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发展,相互影响和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多元体系,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哲学史(下)要点整理

中国哲学史(下)要点整理

1.无极而太极a)“无极而太极”是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用以描绘宇宙生成的基本观点。

对此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自无极而为太极”,即无极生成太极,太极分阴阳生成万物,类似于老子的思想;二是朱熹的正统解释,“太极无形而有理”,即无极是太极的性质,太极才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

2.立人极a)“立人极”是周敦颐提出的观点。

“立人极”即人道彰显的过程,即圣人为百姓制定礼乐制度,伦理纲常为其行为准则,指明修养工夫和最高境界作为其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3.太虚即气a)“太虚即气”是张载在《正蒙》中提出的对世界本原的观点,他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物质性本原,“太虚”是气的本体,气聚为有形即为万物,散为无形即为“太虚”。

4.一物两体a)“一物两体”是张载提出的命题,意思是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对立实际上是合作,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从而,万物都包含有以阴阳为基础的对立的两个方面,如虚实、动静等。

5.心统性情a)“心统性情”是宋明理学家用语。

以张载、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认为,性是理,性体情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够主宰性情,即心能够将性的仁义礼智转化为发用的道德情感,落实到日用实践。

但同时,情的泛滥则是心的放肆和失职,故主张通过“主敬涵养”和“格物穷理”的为学修养功夫,做到“尽心”、“复性”,为“心统性情”创造先决条件。

6.民胞物与a)“民胞物与”是张载提出的命题,由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化生,禀同气而成性,万物在根本上都是平等的,从而,天地父母、百姓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伙伴,应该以“不忍人之心”推及一切人和物。

同时,张载借此强调,为官应该为民父母,对百姓无微不至。

7.知行合一a)“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之一。

他认为,知行本是一体,朱学的“知先行后”客观上将知行分离,造成1.只知不行2.恶念发动而不去制止,进而导致行有不善,王阳明的立言宗旨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知行合一”的方面去理解,强调知和行不过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智慧。

下面将为您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共计1000字。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儒、道、墨、法等学派为代表,它们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将分别从儒、道、墨、法四个学派的观点出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以孔子为首倡导着儒家思想。

儒家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仁、义、礼等价值观。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载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了礼、义、忠、信等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了仁爱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并认为君主治国应当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思想强调弃权而守柔,追求天道自然。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放弃个人欲望和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庄子则主张返本还源,以宇宙为师,通过修炼内在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其中强调了无为而治、随缘而安、抱道扬名等思想理念。

墨家是一种综合了儒、道等思想的学派,以墨子为代表。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公平正义和国家治理。

他认为人人平等,反对私利、压迫和战争。

墨子认为只有兼爱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通过道德和道义的规范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他强调天下为公,以和平和友爱为世界的根本。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另一重要的学派,以韩非、商鞅为代表。

法家思想强调权谋和法治,主张以法治天下,建立刚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他们认为,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公正的官僚体系,才能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强盛。

法家思想注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目的性和效率性,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含了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学派的理论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周礼: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4、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社会极为混乱,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因此孔子主张通过正名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与位置相适应的对待。

5、仁学思想(1)孝、悌: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表现为家庭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而这里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2)忠、恕之道: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由己推人,尽己之力,成就他人,这也就是所谓“忠”;从消极方面说,宽容他人,宽以待人,不强加于人,这就是所谓“恕”。

(3)克己复礼为仁:①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

②求仁完全是自律的。

③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6、中庸之道(1)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凡事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即一切事务正当不易,做事不走极端而应稳定不变,要允执其中,叩其两端,即不走极端,中正不偏,恰到好处。

(2)和而不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中庸要以周礼为原则,要求治国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表现在人事上面,就是以一种全观的视野、自我节制的心态对不同情况采取适中匀和的态度,兼容并蓄,冲突而融合,不走极端,不以强凌弱,争取各方面各人利益的最大化。

7、老子道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1)万物的本源。

具体万物形成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2)规律性。

(3)治国、为人、处事的行动准则(智慧)。

8、(了解)老子静观玄览的认识论p31:老子认为圣人是不用实践就有知识,不用观察就可以作出判断,不用实地去干就能取得成就。

他主张一种闭目塞听的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并把这种直观比喻为一面最深妙的镜子,他称之为“玄览”。

若一个人能够把这面镜子打扫的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灰尘,保持内心的最大空虚,最确实的安静,这样万物就都呈现在面前,就可以抓住它们的本来状况去认识它们。

10、墨子的兼爱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①交相恶导致争夺、战争。

②爱以“利”为前提。

③以“兼爱”为核心。

A.用实际效果来体现仁义,否定主观动机。

B. 无等级,无差别。

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11、三表法(1)言必立仪:①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间接经验)②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直接经验)③用之: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社会效果)。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子的三表法带有明显的经验论的局限,具有忽视理性思维的倾向。

12、墨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仁爱与兼爱;举贤与尚贤;礼乐与非乐;厚葬与节葬;生而知之与三表法;命定论与非命;正名与以实定名;轻鬼神与明鬼神。

13、孟子的性善论(1)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2)与告子的辩论:①人之性与物之性(人有本性)②以水譬性之辩(人本性善)③仁内与义外(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④性犹杞柳之辩(人人皆可以为尧舜)14、荀子的性恶论(1)人本性恶(自然本性)荀子认为人生来就好利、好声色,这是人的本性。

(2)善者伪也(人为,后天教化)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经过学习,都能遵守礼法。

而遵守礼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3)涂之人可以为禹。

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15、虚壹而静的认识观(1)可知论。

①人是有认识能力的,客观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

②知识、才能靠后天的获得。

③“符验”——用事实来检验理论。

④“辨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⑤“解蔽”——破除思想上的主观片面性。

(2)虚壹而静①所谓“虚”,就是不要为已有的认识(知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

所谓“壹”,就是人可能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壹”则要求人不要使同时接受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

所谓“静”,就是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②保持心的虚壹而静就可达到头脑的“大清明”。

不为主客观所蒙蔽,得到正确结论。

16、天论——天人相分的自然观(1)天行有常,福祸由人。

“天”就是自然界,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并不因人类社会政治的好坏而改变。

日月星辰的运转,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这都是自然现象,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我们要“明于天人之分”。

(2)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3)制天命而用之。

与其慕天、颂天不如掌握、控制天的变化规律,因时制宜为生产服务;与其羡慕万物的生存,不如掌握它的规律,促进其成长,放弃人的努力而指望自然恩赐,那就不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真实情况了。

17、韩非子的法、术、势(1)核心“以君为主”(圣君立法,立法为君;人主施法,施法为主)(2)“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①“以法为本”“明法者强,慢法者弱”A:制定成文法,并公布于众。

B:要统一法令。

地方无权立法,帝王是最高立法者。

时间上统一,不能前后矛盾。

C:法即刑也。

(赏罚二柄)信赏必罚,赏罚有度,赏罚“合乎刑名”,厚赏重罚。

②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A:人主必须擅势,不能与臣下“共权”,更“不可以借人”。

B:法必须依赖于政权,“法”“势”要结合,势是法的后盾。

没有法的势会形成“人治”。

③“法”、“术”“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A: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

通过循名责实,可以知奸禁奸,可以觉察是否失职还是越权。

B: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阴谋权术,暗中试探。

18、性恶论(人与人是以计算之心相待)(1)人本性恶,利害计算之心相待。

(2)顺人性,兴法治,19、参伍之验:(1)参,即比较;验,即验证。

韩非把参验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2)以实际功效来检验。

(3)认识也必须以实际功用为目的。

20、董仲舒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2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评价):(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①天生万物,百神之大君。

②阴阳四时,天之意志。

③“五行”为天之次序(相生序:土-金-水-木-火。

五常,父子之序。

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

相胜(克)序:土-水-火-金-木。

朝代更替,五德始终)。

(2)天人感应。

①天人类同(共鸣共振)“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②人副天数(人之曾祖父),③天有谴告。

(3)对天人感应的评价:董仲舒继承了西周以来关于“天道”、“天命”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吸收了春秋战国以来阴阳五行家的神秘主义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对东汉《白虎通》的神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给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以宗教神学的理论根据;为汉代后来谶纬迷信的兴起开了先河,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注意吸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神道设教、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

22、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

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23、杨雄: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主要哲学著作是《太玄》(模仿《周易》)、《法言》(是模仿《论语》)。

24、桓谭:西汉末年东汉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天文学家,主要著作是《新论》。

25、“谶纬”是宗教神学与经学的混合物。

“谶”是“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一种宗教性预言。

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

“谶者,验也。

”又名“符谶”、“符命”。

有的“谶”有图有字,故称之“图谶”。

“纬”与经相对而言。

“纬,丝横织也。

”是以巫师方士之言附会经典,假托瑞应以张扬天意的一种神学形态。

范缜:代表作《神灭论》和《答曹舍人》,主要观点:(1)形神相即。

“即”是不相分离的意思,也就是说神和形是不能分离的即神和形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这是他的形神关系一元论观点。

(2)形质神用。

“质”是主体、实体的意思,“用”是有作用、派生的意思。

这是说形是实体。

是神的主体,而神只是形的作用,由形派生出来的。

(3)人之质有知,木之质无知。

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用”,精神作用并不是所有的“质”都有的“用”,只有活人的“质”才具有特定的“用”。

(4)知、虑皆是神之分,不能离“本”(形体)而有知、虑。

精神活动分为两类:一是能感受痛痒的“知’,即感觉、知觉;一是能判断是非的”虑“,即思维。

这两类精神活动没有本质的差别,同是人的形体的统一的精神活动的两个方面。

28、“得意在忘象”:王弼认为,要得到统帅一切事物的“一贯之道”。

必须抛弃具体的物象,如果只停留在具体物象上,是不可能得到的。

这就是“得意忘象”的理论。

29、魏晋玄学发展阶段:(1)正始玄学(204年~249年)何宴、王弼创立,提出名教出于自然。

何晏重要著作:《道德论》,《论语集解》,主要观点:①本末有无:“贵无论”②自然名教:“名教本於自然”名教的衰败是由於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崇仁义,愈致斯伪。

故必须抓住根本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无名”或“道”。

③圣人有性无情:圣人“无情而有性”,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於圣人无情而有性。

王弼重要著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①本末有无:“贵无论”②动与静:“本静末动”③言意之辩:“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④圣人有情无情:“以性统情”⑤自然名教:“名教本於自然”(2)竹林玄学(254年~262年)阮藉、嵇康发展,提出越名教任自然。

嵇康《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主要观点:①自然名教:“越名教而任自然”②声无哀乐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②明胆论: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

人性的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才性两者截然不同。

阮籍《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自然名教:「折衷名教与自然」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教。

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3)元康玄学(290年前后)向秀、郭象极盛,提出名教自然合而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