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经济学说史课后习题答案

价值理论的内容。
亚当·斯密坚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在通过深入的论证和概括后,指出所坚持的价值理论是为了解决商品交换的问题,其理论包括:价值的两个意义、价值尺度、价值构成等。
价值的两个意义。
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在这里,他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
价值尺度。
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斯密认为价值尺度具有二重性,既是作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
由此,我们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具有两重性,即耗费劳动论和购买(交换来的或购买的)劳动论,甚至是三重性的,即加上一种工资决定论。
关于价值构成,斯密着重探讨了其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
在斯密看来,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出现之后,商品价值不再决定于耗费劳动,而是决定于购得劳动。
因此,商品价值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三种基本收入构成,即工资、利润、地租。
启示1、要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发展亚当斯密的价值价格理论。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既有其优越性,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学习、发展、借鉴不同的价值价格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为发展生产力和深化改革服务。
2、要重视价格理论中人的心理因素分析亚当·斯密在其价格理论中强调心理因素和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中,要重视价格理论中的心理因素分析,比如,差别定价、市场营销等等,不考虑人的需求心理是不行的。
总之,经济理论的优劣不在于经济理论本身,而在于时代的选择。
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历史命运已验证了这一论断。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的伟大实践正呼唤正确理论的指导。
为此,不仅要学习发展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有必要科学、全面、客观地认识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吸收其合理成份,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事业服务。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2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2考试专用版第一章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并且看到了分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
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
色诺芬最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其他技艺;而手工业是一种“粗俗的技艺”,从事这种工作无益于人的身体和精神。
另外,色诺芬也认识到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中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
他建议给侨居雅典的外国人的利益以照顾。
他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商事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从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开矿。
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
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
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2亚里士多德对商品价值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哪些贡献?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见解。
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商品(不论是物品还是货币)来表现,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他认为,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
他分析了物品的不同用途,认为每一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直接供使用和交换。
前者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是物品所固有的,比色诺芬更明确地分析了物品的两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
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
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
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 一种是家务管理, 即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 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 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 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 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 合乎自然的;一种是“货殖”, 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目的是增加货币, 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 他们洞察真理, 具有美德, 富裕知识, 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 他们平时训练, 学习武术, 战时保卫国家;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他们专门从事经济活动, 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 处在三个等级之外, 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瓦罗的《论农业》: 被保存下来的研究当时奴隶制庄园经济的重要资料。
他认为农业在一切经济部门中试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 奴隶主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
公平价格: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 是用来指定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 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他们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 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货币差额论: 早期重商主义又称为货币差额论, 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重金主义: 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
贸易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
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 形成有利的差额, 即顺差, 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
重工主义: 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 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 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 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 严禁货币输出国外, 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 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 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17世纪上半期, 强调多卖, 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 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 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2

考试专用版第一章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并且看到了分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
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
色诺芬最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其他技艺;而手工业是一种“粗俗的技艺”,从事这种工作无益于人的身体和精神。
另外,色诺芬也认识到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中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
他建议给侨居雅典的外国人的利益以照顾。
他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商事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从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开矿。
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
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
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2亚里士多德对商品价值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哪些贡献?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见解。
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商品(不论是物品还是货币)来表现,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他认为,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
他分析了物品的不同用途,认为每一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直接供使用和交换。
前者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是物品所固有的,比色诺芬更明确地分析了物品的两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
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
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
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再进而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
经济学说史课后答案1-8

经济学说史课后答案1-8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并且看到了分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
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
色诺芬最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其他技艺;而手工业是一种“粗俗的技艺”,从事这种工作无益于人的身体和精神。
另外,色诺芬也认识到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中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
他建议给侨居雅典的外国人的利益以照顾。
他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商事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从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开矿。
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
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
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2、亚里士多德对商品价值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哪些贡献?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见解。
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商品(不论是物品还是货币)来表现,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他认为,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
他分析了物品的不同用途,认为每一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直接供使用和交换。
前者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是物品所固有的,比色诺芬更明确地分析了物品的两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
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
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
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1, 经济学説史: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
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问题题1.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答:(1)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
而经济学说史则是以经济学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
(2)总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具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A: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B: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
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
C: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2.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总体是按照时代分期的。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他在《政治论》中将生财之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经济思想史1-10章课后答案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第一章1、它们分别是传统惯例、权威、强制方式、市场。
它们不都存在经济学范围类,也有跨学科的。
2、是一种正常的划分,因为它们符合主流的现代经济学的要求。
两者之间没有研究先后之分,因为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微观经济理论始于对个体的分析,并且扩大到对社会的分析。
宏观经济学始于对社会的总体分析,并向下发展到对个体的分析。
3.两种主张都正确,他们并不矛盾,无论什么历史总是有趣的,它是一面镜子,通过前人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新发现,使问题更明晰,况且关于如何解决稀缺性的经济学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4、相对论者在处理某项经济理论时,会注意构建那个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也就是说研究方法是概念和历史的结合,不注重谁对谁错注重概念从错误到正确(逐步趋向真理)的过程,而绝对论者注重由错误到正确(逐步趋于真理)的过程。
5、通过指出不足和矛盾,它们给主流观点传授花粉,使其保持正直和诚实。
例如马歇尔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看见主流发展和非主流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糅合历史导向的经济学家和抽象的理论家之间的竞争主张,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
6.他认为私人财产在社会中发挥着有益作用,不应当制定规则来限制私人手中的财产数量,他一方面谴责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同时又认可私人财产的权利,亚里士多德赞同在更宽泛的背景下看待经济活动,通过减少消费改变人们的态度,来对待稀缺性的问题7、戈森关于边际效用的著作虽然先于杰文斯、门格尔与瓦尔拉斯的著作,但是没有后者影响的巨大,作者就没有将他的包含进来。
9、实证经济学是关注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是经济学的哲学分支,经济学艺术关注政策问题,它将经济学的科学性和规范经济学联系起来。
10、减少无知;在经济思想史中其实研究的是货币、物价、供给、需求这些永恒的主题,但我们先人在不同时代提供的新经验、新概念、新推理。
这会启发我们,并提高和改变我们的认知。
第二章1、管仲的思想表明经济观点没有独立于制度结构的直接政策含义。
经济学说史课后题(姚开建第二版)

经济学说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三章)第三章参考答案1、“古典经济学”术语有哪些不同的界定?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称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沿用。
经济学家们对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含义以及其所包含的范围有不同的认识。
概括来说对“古典经济学”包含的范围的不同界定有以下四种:第一种界定: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也即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20年代。
第二种意见是丹尼斯.奥布莱恩(Dens O'Bren)认为是从斯密到约翰.穆勒。
第三种意见是罗伯特.伊格利(Robert Eagly)认为是从18世纪50年代的重农学派到边际革命。
第四种意见是凯恩斯认为应该从李嘉图的前辈到20世纪30年代。
(关于古典经济学的范围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第一卷第474-475页,教材中有这四种意见。
)2、为什么说配第在近代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配第在政治经济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历史功绩在于,在近代,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第一,他提出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实际市场价格”这四个术语,他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第二,他用具体论证来阐述劳动价值论。
他说:“假如一个人能在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内,将一盎斯从秘鲁银矿中采出来的白银并运到伦敦来,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
”第三,指出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事实。
第四,他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认为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
3、怎样理解“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配第在探讨商品价值时,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财富,认识到作为物质的财富,不仅需要人类劳动,还要依靠自然界及其自然力,或者说还要依靠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名词解释:1, 经济学説史: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
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问题题1.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答:(1)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
而经济学说史则是以经济学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
(2)总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具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A: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B: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
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
C: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2.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总体是按照时代分期的。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他在《政治论》中将生财之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3,瓦罗的《论农业》:明确地把奴隶看做工具。
他把农具分为:(1)能讲话的农具—奴隶;(2)只能发声的农具—牛马;(3)无声的农具—马车。
4,公平价格: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三.问答题1.简述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答:(1)色诺芬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
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之中。
(2)《经济论》中,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其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
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雅典的收入》中,他强调,家庭管理这门学问研究的是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财富不断增加。
他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他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
他认为,雅典不论在气候、土地、资源、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条件;《居鲁士的教育》中,色诺芬揭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并对农业和分工有更详细和精辟的解释。
2.简述阿奎那的经济思想及其特点。
答:(1)阿奎那是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也被称为中世纪“神学的泰斗”。
主要著作:《神学大全》,被认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
(2)阿奎那主要依据“自然法”的观念来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
自然法是古希腊哲学中斯多噶派从所谓宇宙理性中引申出来的,认为“自然法”是超出人为法之上的,由神性支配的不变规律,人类的行为和社会都要服从它。
认为人们本质是相同的,应拥有平等和自由的权利,这反映了劳动群众对奴隶制的抗议。
但同时,斯多噶派又宣扬听天由命,苦行寡欲的思想,被后来统治者所利用。
(3)阿奎那把社会解释为一个有机体,援引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不平等的论断,论证上帝创造万物时就有“高级”与“低级”之分。
私有制,是人的理性创造出来的,也出自上帝的意志。
私有权和地役权也都不是自然所规定的,它们是人类的理性为了人类的生活而采用的办法。
这是对自然法的增益。
(4)阿奎那接受了关于公平价格的思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从宗教伦理角度,强调在买卖中支付的价格必须是公平的。
公平价格取决于从物品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及对人的效用,所以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要取决于某种评价。
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提出效用决定价格的观点,开以后效用价值理论的先河。
(5)阿奎那关于货币、商业、利息等观点都带有明显的两重性,反映了他的学说的折衷主义特点。
货币是人类发明的工具,货币的价值可以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但又不得不承认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有内在的稳定性,任意贬损货币价值无异于伪造重量和长度。
商业:把商业看成是卑鄙的行业,但同时又断言赚取利润的大商业是合理的。
一个人从事贱买贵卖在两种情况下是可以免受道义谴责的:a.一个人用他从商业中获得的适当利润来维持自己的家庭生活,或者帮助穷人。
b.买进时并无转手卖出的意图,并对物品作了改进,或因时间地点改变而价格有了变动,或因物品运输担负了风险。
利息:一方面肯定放债取利是罪恶,反驳了关于利息是对时间的支付的观点。
另一方面又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收取利息:a.出借人出借货币蒙受了损失;b.出借人以合伙形式把货币委托给商人和手工业者,担负了丧失本金的风险。
第二章: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一.名词解释:1.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阶段,国家迫切需要增加货币。
所以早期重商主义者极力提倡不断吸收国外货币到国内,禁止货币输出国外。
此时,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使国家贮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目的。
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2.重金主义:同上。
3.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者虽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但是已开始用资本家的眼光看待货币,初步意识到货币不单纯是货币财富而且是增加财富的手段。
这一时期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4.重工主义: 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5.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
两个阶段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但是,在如何增加货币财富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过不同的措施和办法。
二,问答题1.重商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思想?答:(1)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
两个阶段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但是,在如何增加货币财富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过不同的措施和办法。
(2)早期重商主义阶段,国家迫切需要增加货币。
所以早期重商主义者极力提倡不断吸收国外货币到国内,禁止货币输出国外。
此时,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使国家贮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目的。
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3):晚期重商主义者虽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但是已开始用资本家的眼光看待货币,初步意识到货币不单纯是货币财富而且是增加财富的手段。
这一时期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2.试析托马斯·孟的经济思想。
答:(1)托马斯·孟(1571—1641)英国当时的一个大商业资本家,又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政府贸易委员,是英国商业界的重要领袖之一,在伦敦商业和金融界很有影响。
(2)A:比较充分地阐发了晚期重商主义思想,概括地提出了贸易差额理论;B:孟认为商人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才的对外贸易商人所必需具有的品质;C:提出应该准许货币输出的主张,认为这是增加货币财富的一种手段,这和输出商品换回货币是一样有利的;D:主张发展对外贸易,且对外贸易的好坏,是检验一个国家贫与富的标准,为使国家致富,他提出了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做到出超;E:提出和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
孟不要求和每个国家都必须出超,而是要求国家每年出口的商品总值要大于进口商品的总值,实现出超。
F:孟十分关注航运业和转运贸易的发展。
他还热中于发展遥远的殖民地、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的贸易。
G:坚持发展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尽可能多地制造在对外贸易中需要的商品。
同时提出为了发展工业和转运业,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
第三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配第的价值论和地租论:认为商品价值的源泉来自劳动,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他所说的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
2.休谟的货币数量论:他把金属货币理解成铸币,又把金属铸币理解为单纯的价值符号,认为货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只是单纯的价值符号。
货币对劳动和商品的关系,也不过是一种数量关系。
休谟对早期货币数量论作了明确的表述,包含三点结论: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代表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如果商品增加,商品价格就降低,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提高。
3.诺思和马西的利息论:诺斯明确把利息称做“资本的租金”,并将之与地租相对立。
他提出,决定利息率水平的不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量,借贷资本量增加,利息率就会降低。
马西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
二.问答题1.简评从配第到休谟、马西在经济学说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1)配第、休谟和马西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初步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价格、工资、地租、利息等问题,从而成为英国古典经济学之父。
他的后继者休谟、马西等也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2)配第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巨大历史功绩之一,在于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并由这一方法出发,试图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把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科学中独立出来,马克思称配第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
(3)他的主要经济学论著包括《论商业》、《论货币》、《论利息》、《论贸易平衡》、《论赋税》和《论社会信用》等,这些论著收集在他于1752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政治论丛》中。
休谟在这些论著中主要讨论了货币、贸易和利息等问题,他关于货币价格的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的代表。
(4)他的主要著作是1750年匿名发表的《论决定自然利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