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天窗教学设计
《天窗》教案(9篇)

《天窗》教案(9篇)《天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藉”,理解“慰藉、一瞥”的意思。
2、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这时候”的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小节。
4、感受天窗带给“我”的慰藉,体会到天窗带给孩子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通过读文划句理清课文的脉络,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什么是天窗。
(一)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通过读带有“天窗”的句子,梳理课文脉络。
1、回顾预习要求,交流文中带有“天窗”一词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这些句子的原因。
(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
)3、尝试为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4、:从这几句句子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天窗,然后又介绍了天窗给我的快乐,最后说发明天窗的人是应该感谢的。
(三)学习一、二节,了解什么是天窗及它的作用。
1、引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天窗就是——联系1、2节说说大人们开天窗的原因。
2、交流、:天窗的作用就是采光。
二、学习4、6节,理解什么时候天窗是“慰藉”,为何是“唯一”的慰藉。
(一)通过读句子,引导质疑。
1、过渡:原本为了采光用的天窗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
到底它带给我什么快乐,以至在离开了家乡,成年之后仍常常想起这一方小小的空白?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段。
2、朗读第二部分中划出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出语气。
3、理解“唯一的慰藉”,引导质疑。
(二)了解什么时候天窗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1、读第二段,找找哪几小节告诉我们“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2、交流读句,用自己的话来简要说说什么时候天窗成为我唯一的慰藉。
3、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三、深入学习5、7节,展开想象,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
(一)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天窗给我慰藉的。
1、透过这小小的空白,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快乐呢?让我们再来读读5、7小节,体会体会作者感受到的快乐。
《天窗》教案合集9篇

•••••••••••••••••《天窗》教案合集9篇《天窗》教案合集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窗》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窗》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慰藉”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2、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①当夏天阵雨来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犹如地洞。
《天窗》教案锦集5篇

《天窗》教案锦集5篇《天窗》教案篇1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安慰、扫荡、奇妙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奇妙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安慰,领悟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对天窗的非常感情,让同学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培育同学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安慰,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奇妙的!并唤起同学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奇妙的!学具预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激发爱好,揭示课题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
可是在很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温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遇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同学争论、沟通,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3、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奇妙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现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
由于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实,更宽阔,更繁复,更准确!)出示文章最末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
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估量同学提出的问题有: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③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实,更宽阔,更繁复,更准确?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读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4--7节。
《天窗》教案设计

《天窗》教案设计《天窗》教案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天窗》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窗》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什么是天窗?)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
(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5.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天窗》教案优秀5篇

《天窗》教案优秀5篇《天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因为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是的慰藉,并可以此引发无限的遐思。
2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3继续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好处;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看世界的情趣。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这是茅盾,我国现代的作家,他写了子夜,林家铺子等长篇小说。
他写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很有名。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写的另一篇优美的散文《天窗》。
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来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课文围绕“天窗”写了哪些内容?2交流:1天窗的来历;2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3天窗是神奇的。
三讲读第一段1自读课文1--3节,完成填空。
为了所以人们要装天窗。
天窗就是2交流3齐读过渡:大人们在屋面开了天窗,在木板窗关上时,是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的一点亮光。
这方小窗竟成了孩子们的慰藉,“慰藉”什么意思?(板书:慰藉)1默读4----7节,思考:什么时候,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天窗又是怎么给孩子们带来慰藉的呢?(示刚才的两个问题)2交流:(一)1 1什么时候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第四节)2示比喻句:“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读一读讨论: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写出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
)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情景。
小结:屋子四周严严实实的,只有通过天窗看世界,因此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2交流:这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慰藉?示:透过小小的玻璃。
闪电一瞥。
小结:在作者的眼里雨点是可爱的,会跳跃,闪电像顽皮的孩子似的看了一眼就逃走了,天窗外面多么有趣啊!(板:雨脚跳雷电闪)小小的天窗给作者带来了丰富的想象,作者想象到什么呢?女生读。
《天窗》教案(精选11篇)

《天窗》教案(精选11篇)《天窗》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辨析“卜”、“瞥”、“藉”等字的读音、字形,重点理解并积累“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词语。
2、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通过质疑、解答,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3、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根据“说写双通道”的练习,开展说话训练。
背诵课文第7节。
4、理解作者对天窗的喜爱之情,感受想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准备:老师课件学生1、读课文,自学下列词语:“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2、依据“阅读新体验”要求预习课文3、查找资料:认识作家——茅盾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演示:天窗(1)启发学生思考:“天窗”的特别之处(2)出示: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齐声读2、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窗户随处可见。
给在那里的活泼好想孩子带去了不一般的生活。
一位作家也对它留下深刻印象,写下了__《天窗》。
板书课题说明通过图片引入加深学生对天窗的感性认识,使思考更直接,直奔主题,为感知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过渡:天窗为什么要开在屋顶上呢?这样一扇简陋的天窗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写下这篇__呢?(一)自读课文思考天窗是什么样的?天窗在什么情况下成了孩子们的慰藉?1、交流问题一,出示课文1-3节(1)师引读:乡下的房子只有——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于是——(2)出示句子,再读:乡下人为了采光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天窗》教案汇总5篇

《天窗》教案汇总5篇《天窗》教案篇1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安慰”、“扫荡”、“奇妙”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奇妙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安慰,领悟“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对天窗的非常感情,让同学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培育同学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安慰”,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奇妙的!”并唤起同学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奇妙的!”学具预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学习环节老师活动同学活动一、激发爱好,揭示课题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
可是在很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温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遇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同学争论、沟通,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3、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奇妙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现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
由于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实,更宽阔,更繁复,更准确!)出示文章最末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
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估量同学提出的问题有: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③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实,更宽阔,更繁复,更准确?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天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3篇)

《天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3篇)第1篇: 《天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慰藉”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2、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①当夏天阵雨来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犹如地洞。
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慰藉)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
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慰藉)当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戏,草地河滩上玩耍,当你满肚子委屈,孤枕难眠,无言以对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窗》的教学设计
一、1、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天窗)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天窗的课文——26课《天窗》。
请同学们齐读两次。
3、介绍茅盾这篇课文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写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想想
作者围绕“天窗”写了哪些内容?
2、检查生字
①刚才,同学们读书时,老师留意一下,发现有一个词你们读得
不够准,谁来读读、还有谁读,对!这个词读biān,不要读成
piān.②其他生字词会读吗?那老师来考考你们,别眨眼哦,会
读的举手,看谁反应最快,(指名读、齐读)③这些生字有哪
些难写或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谁来说?“藉”与哪个字相似?
(籍)齐读
3、同学们对生字掌握得不错,那对下面的学习有没有信心?请同
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围绕“天窗”写了哪些内容?
4、汇报谁来说说,谁有补充补充:来历唯一的慰藉神奇
(板书)
三、学习文段
(一)学习1—3自然段
1、(指着板书说)天窗有什么来历?请同学们自由读读1—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乡下的房子只有一排木板窗,但碰上大风大雨或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
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
3、引导学生看图片,加深对天窗的理解。
(同学们想想看看天窗吗?请看大屏幕)
(二)学习4-7自然段
1、过渡:大人们装上天窗是为了采光用的,那天窗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4-7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4-7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3、汇报谁来说说你找的句子?
(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理解“慰藉”(慰藉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安慰、抚慰),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换词法
4、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课文从下雨时、晚上两个时间写了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5、为什么说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请同学们自由读4、5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
的体会。
6、汇报第4自然段,还有谁想读?读完后,问:读完后你有什
么感受?①“不愉快”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1、2句)感
情读
②“失落”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理解比喻句,体会到屋子的静
和黑,感情读
7、(第5自然段)是呀!还迷恋外面世界的精彩,却被关进黑得地洞似的屋子,多扫兴呀!但聪明的孩子们发现天窗,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自由读、指名读)a汇报(看见了雨脚)师:雨脚卜落卜落得跳体会到什么?(欢快)(看见了闪电)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
b师:大家开动脑筋,孩子们还会看见什么?(生:流星;萤火虫;月亮…)
c 师:是啊!我也跟着看到了这一切美好的事物!这寂静漆黑得地洞似的屋子又能把孩子们怎么样呢?孩子们的心长了翅膀、孩子们的想象可以飞翔!请问:是谁?让孩子们的心长了翅膀——(生:天窗。
)师:又是谁,让孩子们的想象可以飞翔?(生:天窗。
)
d 师:透过这小小的天窗,孩子们由自己看到的点点滴滴又想到了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多读几遍,开始吧——(生:读书。
)
e 生:汇报——(孩子们由看到的雨、闪电,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的威力比你在露天
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指名读、齐读,想象画面,指名说(风像狮子一样的吼叫,雨像千万条鞭子打向地面,雷就像有人重重敲响的锣,电就像就像利剑划破了夜空……把我们带进的一个风雨交加的世界!)师: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是的,想象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比真实强烈十倍、百倍,甚至上千倍、上万倍的效果!这位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想象的威力读出来。
生:(读第 5 自然段)
f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风雨交加的世界吧(出示视屏)师:我们都来通过读,一起感受想象的威力吧。
(齐读)
g 师:同学们,被关进黑得地洞似的屋子的孩子们还失落吗?还难过吗?(不)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快乐、高兴)是谁?让他们快乐起来的?(天窗)所以说,此时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齐读这句话)
总结方法:体会孩子们的心情—找透过天窗孩子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读好。
8、(第6、7自然段)过渡:雨天,透过天窗,孩子们由自己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了外边世界的精彩;晚上孩子们又会得到哪些精彩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学6、7自然段。
汇报①6自然段(生:从“逼”“偷偷伸出头来”体会出孩子内心的不情愿和无奈)出示图片,指导读(师:当夜幕降临,孩子们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告别了池塘边、河滩旁的玩耍,被逼上床休息的时候,那是多么的不情愿和无奈啊!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
来指导读。
)
②孩子们透过天窗又看到什么?(一颗星、一朵云、一条黑影)
③一颗星、一朵云、一条黑影,让活泼会想的孩子们想到了什么呢?生:(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师:谁有补充生:(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
师:是的,你会从那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引读)——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师:你会从那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引读)——生:(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
a 师:读到这儿,我想问大家,作者在这部分的表达时,为什么要用上一系列的“也许呢”?(生:因为孩子们还没来得及看清楚,黑影就消失在视线,不能确定,只能猜测……)师:同学们到位的理解印证了作者“用词准确”的特点。
b我还想问问:这掠过的黑影,孩子们为什么不想到它也许是可爱的小鸡、也许是漂亮的蝴蝶、也许是勤劳的蜜蜂……(生:小鸡、蝴蝶、蜜蜂这时已经睡大觉了,蝙蝠、夜莺、猫头鹰是在夜间出来活动的。
)师:是的,想象贵在丰富,更难得的是合理。
c (结合情境指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造句)
d 师:(引导想象)小玻璃上面掠过的这条黑影,你想到了什么?(生:太白金星的拂尘、来寻食的野猫、娥姐姐的丝带、悟空的金箍棒、
主人遗弃的可怜的小猫、利波特的神扫帚…)
e 师:读了孩子们既丰富又合理的想象后,你们有什么感受?(生:屋子里黑压压的,孩子们很无奈,但天窗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师:用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
生:读弟7 自然段。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天窗是非常神奇的。
)师:用读把你的感受到的神奇体现出来。
生:(读第7 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像这位同学一样,我们都来美美地体验天窗在晚上给孩子们带来的一切美好!生:(齐读第7 自然段)
f 同学们,当这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展开时,黑暗、(恐惧孤独、寂寞)离孩子们——(生:远去!)师:而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只有这——(生: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
)师:所以说此时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齐读这句话)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天窗》这篇课文,知道课文围绕“天窗”写了(生看板书说),天窗的神奇我们下节课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