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天窗》教案(9篇)

《天窗》教案(9篇)

《天窗》教案(9篇)《天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藉”,理解“慰藉、一瞥”的意思。

2、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这时候”的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小节。

4、感受天窗带给“我”的慰藉,体会到天窗带给孩子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通过读文划句理清课文的脉络,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什么是天窗。

(一)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通过读带有“天窗”的句子,梳理课文脉络。

1、回顾预习要求,交流文中带有“天窗”一词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这些句子的原因。

(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

)3、尝试为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4、:从这几句句子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天窗,然后又介绍了天窗给我的快乐,最后说发明天窗的人是应该感谢的。

(三)学习一、二节,了解什么是天窗及它的作用。

1、引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天窗就是——联系1、2节说说大人们开天窗的原因。

2、交流、:天窗的作用就是采光。

二、学习4、6节,理解什么时候天窗是“慰藉”,为何是“唯一”的慰藉。

(一)通过读句子,引导质疑。

1、过渡:原本为了采光用的天窗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

到底它带给我什么快乐,以至在离开了家乡,成年之后仍常常想起这一方小小的空白?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段。

2、朗读第二部分中划出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出语气。

3、理解“唯一的慰藉”,引导质疑。

(二)了解什么时候天窗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1、读第二段,找找哪几小节告诉我们“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2、交流读句,用自己的话来简要说说什么时候天窗成为我唯一的慰藉。

3、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三、深入学习5、7节,展开想象,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

(一)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天窗给我慰藉的。

1、透过这小小的空白,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快乐呢?让我们再来读读5、7小节,体会体会作者感受到的快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教案(8)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教案(8)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诗词《天窗》的意思,感受诗词的美。

2.能够朗读诗词《天窗》。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天窗》中描绘的画面。

4.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天窗》的意思。

2.朗读诗词《天窗》。

3.描述诗词《天窗》中的画面。

三、教学难点
1.运用诗歌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抽象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相关的画面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天窗》的情境。

2. 学习诗词
让学生跟读诗词《天窗》,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诗词《天窗》中描绘的画面,每组提出自己
的看法。

4. 组内表演
每组挑选一名同学表演诗词《天窗》中的情景,其他同学猜测表演内容对应的
诗句。

5. 个人感悟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天窗》中的画面,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6. 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美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五、作业
1.背诵诗词《天窗》。

2.写一篇感想,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诗歌《天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
趣和理解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资源和互动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学生在学习《天窗》这首诗词时能够有所收获,感受到诗歌之美。

天窗(教学设计)

天窗(教学设计)

天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天窗【引言】天窗是一种可以向外透光的建筑设计元素,可以增加室内采光的效果,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本次教学设计将以天窗为主题,通过介绍天窗的种类、设计原理以及应用案例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窗的相关知识。

【1. 天窗的种类】天窗按照材质和形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1 透明天窗:采用透明材质,如玻璃等,能够直接透光,增加室内采光效果。

1.2 采光瓦:在屋顶上设置瓦片式透明材料,使阳光透过瓦片照射进室内。

1.3 光管天窗:通过设置管道将阳光引入室内,解决无法直接设置天窗的问题。

1.4 天棚窗:将天窗设置在室内的天花板中,使得室内天花板有透光的效果。

【2. 天窗的设计原理】2.1 采光原理:天窗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供自然光线的室内照明。

根据室内空间的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天窗材质、大小和位置,使阳光能够透过天窗进入室内,满足人们的照明需求。

2.2 保温原理:在天窗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保温性能,避免室内热量流失和室外热量进入。

常见的保温措施包括使用双层玻璃、空气层隔热等。

2.3 通风原理:透过天窗进入室内的阳光不仅可以提供采光,还能够带来空气流动,起到通风的作用。

因此,在设计天窗时需要考虑通风口的设置,以确保室内的空气质量和舒适度。

【3. 天窗的应用案例】3.1 家居设计:天窗广泛应用于家居设计中,可以使室内空间更加明亮和通透。

例如,在客厅设置天窗可以增加采光,使整个空间更加开阔。

3.2 商业建筑:在商业建筑中,天窗可以用于展示和照明,比如某些商场的顶部设置了玻璃天窗,提供了自然光线和美景。

3.3 学校和办公建筑:学校和办公建筑中的天窗可以提供更好的照明条件,增加室内舒适性和健康性,有助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 实施教学活动】4.1 观察和讨论: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或家中的天窗,让他们讨论天窗的特点和作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2 天窗设计绘制:让学生进行天窗设计的绘制,要求他们考虑材质、形状和大小等因素,并解释他们的设计理念。

2024年《天窗》教案七篇

2024年《天窗》教案七篇

2024年《天窗》教案七篇《天窗》教案篇1教材分析《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孩子透过屋顶上小小的天窗看到和听到的点点滴滴,无尽的遐想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成了孩子们心灵飞翔的窗户。

表达了孩童时代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学情分析这篇__文笔生动流畅、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远。

由于写作时间已久远,现代儿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质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针对课文难点,运用演化、发掘策略,通过启发联想和表情朗读、自主默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恶霸”等词语;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__内容;2.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难点:理解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矛盾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

(板书课题并播放投影)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问题预设:什么是天窗?天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看来,同学们心中都有许多疑问,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自读课文时播放相关投影)(设计意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产生碰撞,学会质疑方法的同时,产生阅读的欲望。

《天窗》教学设计教案

《天窗》教学设计教案

《天窗》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天窗》。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玻璃窗”、“夜色”、“星星”等。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如“看星星”、“关窗户”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3. 课文中句型和语法结构的学习。

4.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

5. 小组讨论、分享等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3)句型和语法结构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句型和语法结构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图片、音频等辅助教学。

(2)互动平台:利用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音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谈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分段落让学生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3)讲解生词和短语,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

3. 课堂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天窗》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天窗》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天窗》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天窗》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为故事书中的描述而畅想着“天窗”的美好情景。

这篇文章富有想象力,适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教学目标设定•知识目标:了解《天窗》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天窗》中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启发学生用心感受美。

4. 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第一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导读,讲解《天窗》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三步: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中的意义。

•第四步: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对《天窗》的理解和想象。

•第五步:讨论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天窗》给他们的启示。

5. 总结和作业布置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内容。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的方式,让他们全方位地理解和体会《天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学生们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表现出了对美丽事物的向往和情感共鸣。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个别学生对文中隐含的意义理解较困难,需要加强引导和讲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

同时,我也会加强对学生思维启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在阅读《天窗》这样的文学作品时,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并欣赏作品中的美。

综上所述,本节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天窗》教案4篇

《天窗》教案4篇

Don't try too hard in your life. Making mistakes is as common and necessary as breathing, as long as you are not paranoid and make mistakes again and again.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天窗》教案4篇《天窗》教案篇1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是唯一的慰藉,并可以此引发无限的遐思。

2.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3.继续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好处;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看世界的情趣。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这是茅盾,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他写了《子夜》,《林家铺子》等长篇小说。

他写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很有名。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写的另一篇优美的散文《天窗》。

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来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课文围绕天窗写了哪些内容?2.交流:(1)天窗的来历;(2)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3)天窗是神奇的。

三、讲读第一段。

1.自读课文1--3节,完成填空。

为了( ),所以人们要装天窗。

天窗就是( )。

3.齐读过渡:大人们在屋面开了天窗,在木板窗关上时,是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唯一的一点亮光。

这方小窗竟成了孩子们的慰藉,慰藉什么意思?(板书:慰藉)四、默读4----7节。

1.思考:什么时候,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天窗又是怎么给孩子们带来慰藉的呢?(示刚才的两个问题)2.交流:什么时候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第四节)3.出示比喻句: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4.读一读,讨论: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写出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

四年级语文《天窗》教案

四年级语文《天窗》教案

四年级语文《天窗》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理解并运用好词佳句。

2.培养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感受童年生活的欢乐、愉快。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把握天窗的象征意义,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回忆童年。

教师谈话引入:童年是一段美好、难忘的时光,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回忆一下,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你的童年。

2.引入课题。

刚刚我们说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有一个小作者把它写成了文,而且还发表了,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天窗》。

(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

教师领读课题:tian chuang。

学生跟读。

4.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谈话激趣:那么通过预习,你又了解了课文中的天窗一些什么知识呢?谁来介绍一下?5.教师小结:这小小的天窗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美妙的想象。

那么“我”通过这天窗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去感悟吧!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检查自学效果。

教师适时纠正错误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并引导学生说说:通过这次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课文,你能说说“我”通过这天窗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后汇报。

教师小结: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它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变得美丽、变得丰富有趣!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和想象吧!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1.默读课文。

思考:“我”通过这天窗看什么?想到了什么?并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讨论:你找到了哪些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窗》的教学设计
一、1、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天窗)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天窗的课文——26课《天窗》。

请同学们齐读两次。

3、介绍茅盾这篇课文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写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想想
作者围绕“天窗”写了哪些内容?
2、检查生字
①刚才,同学们读书时,老师留意一下,发现有一个词你们读得
不够准,谁来读读、还有谁读,对!这个词读biān,不要读成
piān.②其他生字词会读吗?那老师来考考你们,别眨眼哦,会
读的举手,看谁反应最快,(指名读、齐读)③这些生字有哪
些难写或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谁来说?“藉”与哪个字相似?
(籍)齐读
3、同学们对生字掌握得不错,那对下面的学习有没有信心?请同
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围绕“天窗”写了哪些内容?
4、汇报谁来说说,谁有补充补充:来历唯一的慰藉神奇
(板书)
三、学习文段
(一)学习1—3自然段
1、(指着板书说)天窗有什么来历?请同学们自由读读1—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乡下的房子只有一排木板窗,但碰上大风大雨或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

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
3、引导学生看图片,加深对天窗的理解。

(同学们想想看看天窗吗?请看大屏幕)
(二)学习4-7自然段
1、过渡:大人们装上天窗是为了采光用的,那天窗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4-7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4-7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3、汇报谁来说说你找的句子?
(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理解“慰藉”(慰藉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安慰、抚慰),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换词法
4、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课文从下雨时、晚上两个时间写了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5、为什么说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请同学们自由读4、5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
的体会。

6、汇报第4自然段,还有谁想读?读完后,问:读完后你有什
么感受?①“不愉快”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1、2句)感
情读
②“失落”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理解比喻句,体会到屋子的静
和黑,感情读
7、(第5自然段)是呀!还迷恋外面世界的精彩,却被关进黑得地洞似的屋子,多扫兴呀!但聪明的孩子们发现天窗,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自由读、指名读)a汇报(看见了雨脚)师:雨脚卜落卜落得跳体会到什么?(欢快)(看见了闪电)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
b师:大家开动脑筋,孩子们还会看见什么?(生:流星;萤火虫;月亮…)
c 师:是啊!我也跟着看到了这一切美好的事物!这寂静漆黑得地洞似的屋子又能把孩子们怎么样呢?孩子们的心长了翅膀、孩子们的想象可以飞翔!请问:是谁?让孩子们的心长了翅膀——(生:天窗。

)师:又是谁,让孩子们的想象可以飞翔?(生:天窗。


d 师:透过这小小的天窗,孩子们由自己看到的点点滴滴又想到了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多读几遍,开始吧——(生:读书。


e 生:汇报——(孩子们由看到的雨、闪电,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的威力比你在露天
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指名读、齐读,想象画面,指名说(风像狮子一样的吼叫,雨像千万条鞭子打向地面,雷就像有人重重敲响的锣,电就像就像利剑划破了夜空……把我们带进的一个风雨交加的世界!)师: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是的,想象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比真实强烈十倍、百倍,甚至上千倍、上万倍的效果!这位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想象的威力读出来。

生:(读第 5 自然段)
f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风雨交加的世界吧(出示视屏)师:我们都来通过读,一起感受想象的威力吧。

(齐读)
g 师:同学们,被关进黑得地洞似的屋子的孩子们还失落吗?还难过吗?(不)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快乐、高兴)是谁?让他们快乐起来的?(天窗)所以说,此时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齐读这句话)
总结方法:体会孩子们的心情—找透过天窗孩子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读好。

8、(第6、7自然段)过渡:雨天,透过天窗,孩子们由自己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了外边世界的精彩;晚上孩子们又会得到哪些精彩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学6、7自然段。

汇报①6自然段(生:从“逼”“偷偷伸出头来”体会出孩子内心的不情愿和无奈)出示图片,指导读(师:当夜幕降临,孩子们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告别了池塘边、河滩旁的玩耍,被逼上床休息的时候,那是多么的不情愿和无奈啊!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
来指导读。


②孩子们透过天窗又看到什么?(一颗星、一朵云、一条黑影)
③一颗星、一朵云、一条黑影,让活泼会想的孩子们想到了什么呢?生:(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师:谁有补充生:(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师:是的,你会从那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引读)——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师:你会从那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引读)——生:(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a 师:读到这儿,我想问大家,作者在这部分的表达时,为什么要用上一系列的“也许呢”?(生:因为孩子们还没来得及看清楚,黑影就消失在视线,不能确定,只能猜测……)师:同学们到位的理解印证了作者“用词准确”的特点。

b我还想问问:这掠过的黑影,孩子们为什么不想到它也许是可爱的小鸡、也许是漂亮的蝴蝶、也许是勤劳的蜜蜂……(生:小鸡、蝴蝶、蜜蜂这时已经睡大觉了,蝙蝠、夜莺、猫头鹰是在夜间出来活动的。

)师:是的,想象贵在丰富,更难得的是合理。

c (结合情境指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造句)
d 师:(引导想象)小玻璃上面掠过的这条黑影,你想到了什么?(生:太白金星的拂尘、来寻食的野猫、娥姐姐的丝带、悟空的金箍棒、
主人遗弃的可怜的小猫、利波特的神扫帚…)
e 师:读了孩子们既丰富又合理的想象后,你们有什么感受?(生:屋子里黑压压的,孩子们很无奈,但天窗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师:用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

生:读弟7 自然段。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天窗是非常神奇的。

)师:用读把你的感受到的神奇体现出来。

生:(读第7 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像这位同学一样,我们都来美美地体验天窗在晚上给孩子们带来的一切美好!生:(齐读第7 自然段)
f 同学们,当这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展开时,黑暗、(恐惧孤独、寂寞)离孩子们——(生:远去!)师:而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只有这——(生: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

)师:所以说此时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齐读这句话)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天窗》这篇课文,知道课文围绕“天窗”写了(生看板书说),天窗的神奇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