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2022新版)2一. 教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种类及其保护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的种类、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保护措施,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认识生物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种类及其保护意义,学会分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种类及其保护意义。

2.难点: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学会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法: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表现。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生物多样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收集典型的生物多样性案例。

2.学生准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生物标本、案例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丰富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生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发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种类及其保护意义。

呈现生物多样性案例,如我国特有的大熊猫、金丝猴等,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精编版共7课)(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精编版共7课)(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精编版共7课)(新版)一. 教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共7课,内容包括: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生物的适应、生物的迁徙、生物的生殖、生物的衰老和死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生物的意识和行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生物分类、生物的适应、生物的迁徙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保护生物的意识和行动。

3.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生物的适应、迁徙、生殖等知识。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生物的多样性知识。

2.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适应、迁徙等知识。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生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生物模型、标本等实物资源。

3.设计好每个课题的教学方案。

4.准备课堂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了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生物分类知识。

5.拓展(10分钟)分析具体生物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适应、迁徙等知识。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整理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整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是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共7课。

第1-2课指向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第3-5课指向同种生物存在个体差异,即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第6课指向认识古代生物的多样性,建立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的联系;第7课指向认识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意识到应保护生物多样性。

本单元以研究生物的多样性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多样性、生物的遗传变异及生物进化等科学概念,学习二歧分类法等研究生物世界的多种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校园里的生物比较熟悉,对生物的多样性的体会是比较充足的。

但对单元里所涉及的科学概念: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的理解还有欠缺。

本单元立足于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以认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为线索,从学生身边的校园生物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以及种群内不同生物个体的千差万别,从而进一步构建地球生物丰富性及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梳理单元知识,进一步巩固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概念。

科学思维:通过系统地整理单元主线,学会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学会整理、分析和归纳。

探究实践:在单元梳理中,能用图画、文字的方式来整理单元主线,能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态度责任:通过单元整理,养成自觉复习、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巩固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科学概念。

难点: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1.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结构梳理、聚焦主体(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单元主体结构教师板书:材调查校园里的生物、研究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单元主体结构,建立联系的观点开展学习。

二、回顾单课,夯实概念(预设3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第1课与第2课:(1)调查校园里的生物,首先明确调查任务——调查校园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任务制订详细的调查方案,并设计出调查记录表;然后按照小组数量划分校园的调查区域,通过“汇总交流”整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

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教材解读

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教材解读

1 校园生物大搜索
1.校园生物大搜索
共3页,包括3个部分。 主要内容:
1.回顾校园中的生物 2.调查校园中的生物
1.校园生物大搜索
一、聚焦
教材呈现的是校园一角及校 园中常见的生物图片。
聚焦的话题:校园中的植物 和动物种类;研究校园生物种类 的方法。
1.校园生物大搜索
二、探索
包括2个活动。
活动1 回顾我们知道的校园生物
认识化石,了解 古代生物的多样 性,建立古代生 物与现代生物之
间的联系
6.古代生物的 多样性
1课
实地调 查方法
2课
制作分布 图、二歧
分类法
3课
4课
5课
构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观察、比较、 推理等方法
查阅资料、 制作海报
6课
7课
7.保护生物多 样性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 值,树立保护生物多
样性的意识
各课教材分析
(二)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学习内容(5个)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 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 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7.3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 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 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1.3生物体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 ,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11.4有些曾经生 生物与它们具有相似之处。
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四、拓展
教学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基于校 园生物的调查活动创造性地 制作植物标牌及生物小报, 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新 能力。
3 形形色色的植物
3.形形色色的植物
共3页,包括4个部分。 主要内容:
1.观察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2.了解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 3.了解孟德尔和他的豌豆实验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生物的多样性(表格式)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生物的多样性(表格式)

2生物的多样性本单元以研究生物的多样性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多样性、生物的遗传变异及生物进化等科学概念,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本单元共7课,大致分为4个部分。

第1~2课“校园生物大搜索”和“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在调查、交流、汇总校园内生物的过程中学习研究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二歧分类法、制作生物分布图),体会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认识到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

第3~5课“形形色色的植物”“多种多样的动物”与“相貌各异的我们”,通过比较植物、动物、人类的后代和亲代的异同,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理解同一种生物也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体会生物世界的多种多样。

第6课“古代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观察研究化石,认识古代生物,了解古代生物的多种多样,建立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之间的联系,体会生物的进化现象。

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了解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经过5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对于生物的多样性,学生也有了自己的认识,但他们此时的认识还是模糊的、零散的。

因此,本单元主要帮助学生建立“生物是多种多样的”的认识,形成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要从广袤的自然角度开展学习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小见大,从学生熟悉的植物、动物着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感悟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阶。

在上课前,学生已经具有了对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模糊认识,我们可以采用画图、调查测试、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不断修正和完善学生的原有认知,不断构建科学概念,实现由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自然过渡与衔接。

2.了解学生的观察特点,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年级学生容易出现观察不深入、不细致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启发性的情景,指定观察的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多样性》及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多样性》及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多样性》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物多样性》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例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增强环保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付诸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或图片,如植物、动物等,用于展示生物多样性。

2.准备PPT,包含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

3.准备任务单,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如展示一颗苹果树,让学生观察苹果树的果实、叶子、树枝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存在。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任务单,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大家共同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同时,教师进行点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通过七个课时,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内容涉及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生物分类、生物特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较弱,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保护。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分类系统,掌握生物的主要特征,认识生物的生活环境,学会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提高生物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的分类系统2.生物的主要特征3.生物的生活环境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2.实验材料:准备生物标本、图片等,用于展示生物的特征。

3.调查问卷:设计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问卷,让学生课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生物有哪些种类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生物的分类系统,展示生物的分类树。

讲解生物的主要特征,如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生物的特征,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本组的分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材P36~38)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探索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1.提问: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预设:因为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多种多样的生物具有不同的价值;因为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2.追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更全面地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预设: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查询,向长辈、老师请教,访问生物领域的专业人员等。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组内交流与讨论。

4.小结: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互相联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

探索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活动:播放视频介绍我国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引导学生认真观看。

2.提问:人们目前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预设: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濒危物种进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濒危物种进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人工辅助保护;建立植物种子库、花粉库,动物精子库;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并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等。

)3.讲解: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人类建立自然保护区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探索三:制作“保护生物多样性”宣传海报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商定海报主题及宣传内容,合作设计制作海报。

提示学生海报形式和内容尽量多元化,突出教育性和宣传性。

2.活动:进行班级海报展览,并邀请语文老师、美术老师共同参与评价。

研讨汇报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生物多样性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资源。

微生物的种类仅次于昆虫,是生命世界里的第二大类群。

重要的分解代谢类群,没有微生物的活动地球上的生命是不可能存在的。

它们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其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圈和为人类提供广泛而大量的未开发资源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

微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微生物的生命形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以及有关微生物在遗传、分类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知识概念。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与其它生物类群相比,人类对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了解最为贫乏。

以原核生物界为例,除少数可以引起人类、家畜和农作物疾病的物种外,对其它物种知之甚少。

人们甚至不能对世界上究竟存在多少种原核生物作出大概的估计。

真菌是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类群,目前已定名的真菌约有8万种,但据估计地球上真菌的数量约为150万种,也就是说人们已经知道的真菌仅为估计数的5%。

微生物的多样性除物种多样性外,还包括生理类群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之多,是动植物所不及的。

微生物有着许多独特的代谢方式,如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厌氧生活、不释放氧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对复杂有机物的生物转化能力、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抵抗热、冷、酸、碱、高渗、高压、高辐射剂量等极端环境的能力,以及病毒的以非细胞形态生存的能力等。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也表现出多样性,主要有互生(和平共处,平等互利或一方受益,如自生固氮菌与纤维分解细菌)、共生(相依为命,结成整体,如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地衣)、寄生(敌对,如各种植物病原菌与宿主植物)、拮抗(相克、敌对,如抗生素产生菌与敏感微生物)和捕食(如原生动物吞食细菌和藻类)等关系。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是21世纪生命科学生命力之所在。

由于动植物物种消失是可以估计的,这就意味着微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现象也在发生,如何利用和保护微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已对此做了许多努力,并提出了一项微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随着这项计划的逐步实施,人类将从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中受益。

这项计划包括:
1.建立推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国际组织;
2.召开关于微生物“种”的概念和分类指征研讨会;3.提出已知种的目录;
4.发展微生物分离、培养和保藏的技术;
5.发展微生物群落取样的标准;
6.提出选择自然保护区和其它需要长期保护的生态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