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生态文化研究述评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生态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对文化生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然后,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梳理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理论流派的特点和贡献。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评述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争议。
文章展望未来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趋势,提出研究展望和建议,以期为推动文化生态理论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关注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二、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在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的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
这一理论主要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变迁。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领域,以探讨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例如,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在其著作《景观的形态》中,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利用。
随后,人类生态学家斯图尔德在其《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生态理论逐渐扩展到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文化学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多样性,以及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交流。
例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学领域,文化生态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我国社会生态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社会生态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态文化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社会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和谐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我国社会生态文化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国社会生态文化的发展现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例如,各地陆续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城市,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努力降低碳排放量。
其次,在社会和谐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健全。
我们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医保等制度,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的全覆盖。
此外,社会治安状况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人民的生活安全感显著提升。
再次,文化传承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
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弘扬,举办了一系列文化节庆活动,并加大对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力度。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年轻一代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信息。
然而,我国的社会生态文化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
此外,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城市化问题也需要解决,城市拥堵、垃圾处理等难题亟待解决。
其次,社会结构的变革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
最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仍面临着困境,文化多样性亟待弘扬。
未来,我国社会生态文化发展将朝着更加可持续、绿色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将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提高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效力。
关于生态文化的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为了更好地践行生态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生态文化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背景与目标1. 实践背景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同时,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等现象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2. 实践目标本次实践活动的目标是:(1)提高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2)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三、实践内容与方法1. 实践内容本次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生态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解生态文化知识,普及环保理念;(2)环保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3)绿色出行体验: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等;(4)环保宣传展览: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示生态文化成果。
2. 实践方法(1)专家讲座:邀请生态、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或线下讲座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2)环保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参与植树造林、清理垃圾、保护野生动物等环保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化。
(3)绿色出行体验:开展绿色出行主题活动,倡导公众选择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4)环保宣传展览:通过举办环保宣传展览,展示生态文化成果,激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四、实践成果与反思1. 实践成果(1)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广大公众对生态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环保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_1979_2008_兼论生态文学与批评在中国的演进

年 6 月期间生态文学研究论文在国内各种学术刊 物上的发表数量 、被引用情况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 知网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 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 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调查范围 。前者包括国 内公开出版的9 082种期刊的2 760万篇文献 ,数据 完整性达到 98 % ;后二者收录来源为1 072份 。在 这么大的范围内调查生态文学研究文献的发表与 被引用情况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 ,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信度是可以得到基本保证的 。
办) “; 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国际学 术研讨会”(浙江大学主办) “; 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 年文学历史评价国家学术研讨会”“; 王治安生态文 学系列作品研讨会”“; 中国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 设研讨会”(苏州大学主办) “; 文化生态变迁与文学 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 (江汉大学主办) ;海南“生态 与文学”国际研讨会 。这些会议是由高等院校文学 研究所或文学院系等发起 ,由相关或权威文学阵地 《( 文学评论》《、资源与人居环境》《、新东方》等) 通 告或发表综述 ,进行宣传和报道 。
此外 ,尽管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微乎其微 ,但是 , 从 2003 年之后 ,各类科研课题项目逐年增多 。课
58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题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 ,形成了研究生态文学的 很多优秀梯队组织 。
(三) 研究领域多元化 生态文学研究领域多元化 ,广泛涉及小说 、诗 歌 、戏剧 、散文 、报告文学等 。小说研究占生态文学 研究的主体自是不言而喻 ,值得关注的是 ,诗歌 、戏 剧 、散文 、报告文学都涉及此题材 。(1) 生态戏剧 5 种 ,影响较大的有 《: 落实科学发展观 增强艺术事 业发展后劲 ———刍议重建当代戏剧创作的生态价 值观》( 刘振平 , 艺海 , 2008 , 1) 、《契诃夫戏剧 的生 态思 想》(贺安芳 ,解放军外国语 ,2007 ,6) 《、〈野人〉: 生态戏剧 的经典之作 ———高行健剧作〈野人〉的生态解读》 (佘爱春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生态批评与中国生 态戏剧 ———对三个戏剧文本的生态主义批评》(付治 鹏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5 ,4) 。(2) 诗歌 46 条 (限于篇 幅 ,不一一列举) ; (3) 散文 29 篇 ,既有综述性的比 较 ,如《生态危机时代的生态散文 ———中西生态散 文管窥》(徐治平 ,南方文坛 ,2006 ,4) 、《简论当代生态散 文》(齐先朴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 也有作家作 品艺术分析 ,如《英国生态散文的璀璨明珠 ———赫 德逊散文的生态意蕴管窥》(张建国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7 ,5) 《、贾平凹散文创作生态论》(孙新峰 ,宁夏社会科 学 ,2006 ,1) 《、论艾丽斯 ·沃克散文和诗歌中的生态 女性主义观》( 李鲜红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 (4) 报告文学 :生态文学最早产生于报告文学 ,比如 徐刚的系列文章 ,后来逐步完善 ,报告文学产生了 艺术化 、哲学化倾向 。近年来出现了几篇很有分量 和学术价值的综述性研究论文 ,比如《对生态危机 的艺术报告 ———新时期以来的生态报告文学简论》 (罗宗宇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2 ,6) 《、当代生态报告文学创 作几个问题的省思》(雷鸣 ,文艺评论 ,2007 ,6) 。 (四) 研究内容多元化 在已发表的1 272篇文献中 ,研究的内容多元 化 ,涉及国内外理论评介与综述 、个案文本分析 、生 态批评史研究 、生态与美学 、中西比较研究 、理论构 建与裨补等 。 (1) 国内外理论评介与综述 。生态文学在中国 的开始源于从国外学界的引入与传介 。没有国外 理论的评介与分析就没有中国的生态文学及批评 。 三十年间 ,学界对国外理论的引入与阐释一直未曾 中断 ,不断与国外理论接轨与衔接 ,不断吸纳最新 、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一、内容概览近三十年来,中国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到完善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困境,更着重于从广泛的角度反思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中国生态文学的研究,我们试图梳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研究的范围广泛涉及生态批评、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生态批评领域,研究者们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意识的体现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生态破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严重影响。
通过跨越学科的界限,探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积极借鉴国际生态文学研究成果,推动生态批评的深入发展。
在生态美学领域,学者们关注自然美、生活美和社会美的多重蕴涵及其审美特征,探讨生态美育在提升个体素质和塑造美好家园中的作用。
生态教育也是本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我们着力于提高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一代。
通过开展生态教育培训、编写生态教育读物等方式,推广生态环保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生态文学概念与发展21世纪的地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
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深刻变化,生态文学在中国逐渐兴盛,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生态文学在三十年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起伏伏,不断地突破和创新。
早期的生态文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以徐刚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深刻社会影响力的诗歌。
进入80年代,生态意识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作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并尝试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现实。
此时期的标志性作品有阿城的长篇小说《棋王》、张承志的《绿化树》等。
这些作品用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引发了文坛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在90年代至2000年初期,生态文学的创作一度陷入低谷。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数量减少,质量也不如从前。
生态文化 调研报告

生态文化调研报告生态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生态文化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艺术表达等方面的文化。
在当今社会,人们日益意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因此生态文化也在不断被重视和强调。
本文通过对生态文化的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其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生态文化的内涵1. 生态意识生态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意识,即人们对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逐渐形成了“物尽其用、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生态观念,以期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2. 生态价值观生态文化中的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同和尊重。
在生态文化中,人们把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3. 生态行为规范生态文化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上。
生态文化要求人们从自身出发,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如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垃圾分类等。
此外,生态文化还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式。
三、生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 意识提升生态文化的推动,使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提升。
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行动起来。
2. 环境保护生态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促使人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通过垃圾分类以及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等措施,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3. 社区建设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鼓励人们参与到社区建设中。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建设绿化景观等,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美誉度。
四、生态文化对经济的影响1. 绿色产业的兴起生态文化的兴起,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以绿色技术和环保理念为核心,注重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注入新动力。
2. 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生态文化调研报告

生态文化调研报告引言:生态文化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文化体系。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生态文化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将基于对生态文化相关领域的调研,探讨不同文化中的生态观念、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实践,并对生态文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生态观念与价值观在生态文化中,生态观念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不同地域及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中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而东方文化中强调和谐共生和保护自然。
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逐渐成为普遍的价值观,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二、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提升密切相关。
通过调研发现,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各国政府和组织也制定了大量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实践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化的基石之一。
可持续发展实践包括改善环境质量、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保护和生态农业等方面。
各国提出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计划,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推广绿色技术等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文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生态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都对生态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未来,应加强全球性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
通过教育和宣传,推广绿色生活理念,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为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结论: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在生态文化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实践为生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面临环境问题和挑战,我们应加强全球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国内生态文化研究述评

型 比较 丰富的特 点, 但也存在 问题不够集 中、 研 究深度 明显不够 、 与现 实问题 的关联 性分析和研 究不够 等不足 , 需文化 ; 述评 [ 中图分类号 ] G 1 2 2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3 4 5 ( 2 0 1 3 ) 0 5 — 0 0 1 4 — 0 5
大 理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DA L I UN I VE RS I I Y
第1 2 卷 第5 期 2 0 1 3 年5 月
V o 1 . 1 2 N o . 5 Ma y 2 0 1 3
[ DO I ] 1 0 . 3 9 6 9/ j . i s s n . 1 6 7 2 — 2 3 4 5 . 2 0 1 3 . 0 5 . 0 0 4
d e e p e n o u g h;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he t r e li a s t i c p r o b l e ms i s n o t d e e p e n o u g h . T h e s e p r o b l e ms n e e d t o b e f u r t h e r s o l v e d .
a c h i e v e me n t s ; r e l a t i v e l y wi d e r r e s e a r c h d i r e c t i o n a n d p a t h . Ho we v e r , t h e r e a r e ls a o p r o b l e ms : he t f o c u s l a c k s ; he t s ud t y i s o b v i o u s l y n o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国内生态文化研究述评廖小明(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昆明650500)[摘要]发展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化本身内涵丰富,近年来学界研究集中于生态文化本身、生态文化延伸关联问题和生态文化实践应用问题三个方面。
现有研究呈现起步时间晚、成果较多、研究方向和路径相对比较宽阔、研究类型比较丰富的特点,但也存在问题不够集中、研究深度明显不够、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分析和研究不够等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化;述评[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13)05-0014-05党的十八大报告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尤其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族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这不仅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说明了发展生态文化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
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成熟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于生态文明乃至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日益活跃,总体上涵盖了生态文化本身的研究、延伸关联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应用问题的研究三个方面。
这些研究既有诸多值得肯定之处,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本文试对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文化的研究进行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作简要评析,以期为深化生态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文化研究的状况生态文化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到内涵、特征、体系结构、意义价值等方面,现将国内近年来的研究状况作简要梳理。
(一)有关生态文化本身的研究以生态文化本身内涵、特征、体系结构、意义价值的理解,是生态文化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近年来,围绕这些内容,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生态文化内涵、特征的探讨。
陈璐认为生态文化就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正确认识,以人与自Review on Ecological Culture in Recent YearsLIAOXiaoming(SchoolofPhilosophyandPoliticalandLaw,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Abstract 〕Developmentofecologicalcultureistheimportantbaseofconstructingecologicalcivilization.Ecologicalcultureconnotationisrich.Meanwhile,inrecentyears,theacademicresearcheshavefocusedonthefollowingthreeaspects:ecologicalcultureitself,ecologicalcultureextensioncorrelationproblemsandecologicalcultureapplication.Thesestudiesaredistinguishedbythelatebeginning;manyachievements;relativelywiderresearchdirectionandpath.However,therearealsoproblems:thefocuslacks;thestudyisobviouslynotdeepenough;theresearchoftherealisticproblemsisnotdeepenough.Theseproblemsneedtobefurthersolved.〔Key words 〕ecologicalcivilization;ecologicalculture;review大理学院学报JOURNALOFDALIUNIVERSITY第12卷第5期2013年5月Vol.12No.5May2013[DOI ]10.3969/j.issn.1672-2345.2013.05.004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人类的生死存亡及人生意义为终极关怀〔1〕。
南文渊和卢守亭认为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包含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等所构成的整体文化系统〔2〕。
陈寿朋和杨立新认为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观),反映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3〕。
对生态文化进行哲学层面的内涵和本质认识甚至进入了马克思主义“异化”概念的视野,如杨杰从哲学和生物学视角下探析异化根源〔4〕,对理解生态文化的本质不无裨益。
二是关于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关系的理解。
徐建认为生态文化侧重点在“文化”上;文化生态重心在“生态”上〔5〕。
鄂云龙从方法论的角度,在文明与文化以及生态层面厘清了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的关系〔6〕。
三是关于生态文化的内容、类别和体系结构的研究。
卢风从理念层面和制度层面概括了生态文化的内容体系〔7〕。
卞文忠将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归结为四个方面〔8〕。
四是关于生态文化的建设意义和作用的研究。
孙文辉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9〕。
陈璐从这些层面分析了生态文化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0〕。
王丽和肖燕飞探讨了生态文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11〕。
五是关于生态文化缺失或发展不足的原因和建设生态文化的路径分析。
王丛霞和陈黔珍分析了生态文化兴起的原因〔12〕。
王婷探讨了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13〕。
(二)生态文化的延伸和关联问题的研究除了对生态文化本身相关要素以及意义、作用等的关注和研究,近年的研究中,对生态文化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研究视角,集中体现为在特定背景、视域、对象、领域下对生态文化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为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化提供借鉴。
一是在特定背景和视野下对生态文化问题进行的探讨。
黄治东探讨了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化建设问题〔14〕。
杨卫军分析了生态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对后者的作用〔15〕。
赵建军研究了低碳经济视域下的生态文化建设〔16〕。
二是将某一民族(族群)的生态文化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研究。
刘荣昆研究了傣族的生态文化思想及生态文化建设对策〔17〕。
李学术重点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异化及其原因〔18〕。
王永莉整体分析了西南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环境保护问题〔19〕。
吴丽娟研究了东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变迁中的体系危机与维度转换问题〔20〕。
袁爱莉研究了哈尼族服饰生态文化〔21〕。
邓家鲜和张朝举通过研究认为,在全球化日益推进,生态文学日渐丰产的今天,当代云南白族作家的创作,在形成独特的文学价值趋向的同时有着强烈的生态文化意识,在对白族文化的认同和生态现状的揭示批判中,表达着改变生态现状的强烈愿望和对诗意栖居的追求〔22〕。
杨锐铣等研究了大理白族竹文化符号〔23〕。
三是在某一学科理论下研究生态文化的相关问题。
靳瑞芳立足于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文化学、环境教育学、课程论等学科领域的交叉点上对农村生态文化和环境伦理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24〕。
卢文涛和向洪在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分析了生态文化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制度效能〔25〕。
杨卫军在环境伦理学视域下分析了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26〕。
四是将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思想观念作为特定对象的研究。
张慧对传统生态智慧进行了探析〔27〕。
郭家骥认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和云南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为中华文明和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长期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将为中华文明和云南各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28〕。
五是关于某一区域或领域的生态文化的研究。
苏美蓉等研究了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问题,尤其提出了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途径以及评价指标〔29〕。
郭会平等探讨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问题和路径〔30〕。
马华专门研究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31〕。
丁蕴一等研究了美国生态文化〔32〕。
谭艳萍研究了日本生态文化的十一种类型〔33〕。
李叔第12卷总第113期廖小明近年来国内生态文化研究述评君探析了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参与机制〔34〕。
杨艳斌研究了网络媒体的生态文化理性〔35〕。
匡跃辉等研究了“两型社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问题〔36〕。
六是关于某些思想家或学术流派的生态文化思想的研究。
宋周尧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内容〔37〕。
吕振斌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及其当代价值〔38〕。
蔺运珍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39〕。
张秀丽和封学军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华古代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思想之间的关系〔40〕。
王诺在对生态主义和环境主义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41〕。
(三)生态文化应用性问题的研究由于生态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学科领域广泛,现实针对性强,意义和价值大,因此,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在更加广阔的应用性领域上对此进行了探讨,如罗芬等在森林生态文化视角上研究了生态文化解说可视化的问题〔42〕。
贾中在生态文化视角上探讨了医院建筑设计问题〔43〕。
李钧梳理了从“生态”到“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学”的语源生成、内涵延展,及其文化学意义〔44〕。
盖光研究了生态文化和社会生态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结构的一致必然呈现社会文明健康性生态,并促使人类真正行走于生态性生存和发展的路径〔45〕。
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模式’研究”课题组,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地区安吉为案例进行调查,并初步形成了“安吉模式”研究论证报告,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成果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单纯的生态文化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借鉴和利用生态文化的角度视野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生态文化提供了思考和启示,值得关注。
二、近年来生态文化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一)近年来生态文化研究成果的基本特点综上几个方面梳理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关于生态文化的研究,呈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起步时间晚,成果较多,但高水平研究成果缺乏。
生态文化的研究主要兴起于2007年以后,这在宏观思想层面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在全社会的倡导是基本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