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综述
对文化生态理论的再认识

184作者简介:张玲(1975— ),女,汉族,宁夏西吉人。
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一、文化生态学概念认知文化生态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以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1955年在其理论著作《文化变迁论》中首次明确提出“文化生态学“观点作为该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生态学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
它的主要问题是要确定这些适应是否引起内部的社会变迁或进化变革。
在斯图尔德看来,文化与其生态环境是可分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从这种视角下进行的研究,其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揭示出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形态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界目前借用生态学理论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的研究,虽然都源于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但是却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路径与视角。
黄正泉教授认为所谓文化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研究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类所处的整个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存智慧。
文化生态学不是“文化+生态”,而是研究人与文化及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生态学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构成的关系之学。
二、文化生态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文化生态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一是用文献记录人类利用环境获取生活资料的技术和方法;二是观察人类利用环境的行为方式及其变化;三是提出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文化的影响程度”。
生态学的系统论方法是研究生态系统内部诸因子间相互“适应”的有效办法,运用这一方法了解文化诸因子间促进和抑制文化发展的原因。
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来源于生态学,因此,要借用生态学既有的概念和方法,但同时也有其研究内容的关注点,表现在:一是文化的多样性。
对于任何一个文化群落来说,文化物种的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并形成一定的文化场域,在多民族聚居区汇集成文化的多样性;二是文化族群的心理稳定性。
任何文化都以一定的民族为母体,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发展印迹,并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深深的心理依赖,这种心理依赖还表现在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不容否定性;三是文化的样态制约性。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生态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对文化生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然后,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梳理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理论流派的特点和贡献。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评述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争议。
文章展望未来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趋势,提出研究展望和建议,以期为推动文化生态理论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关注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二、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在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的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
这一理论主要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变迁。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领域,以探讨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例如,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在其著作《景观的形态》中,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利用。
随后,人类生态学家斯图尔德在其《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生态理论逐渐扩展到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文化学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多样性,以及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交流。
例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学领域,文化生态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第4章 文化生态学

第4章文化生态学第1节文化中的环境印记一、文化生态学的概念1、概念的提出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概念;1955年,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2、理论的借鉴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探讨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早先的生态学不将人类作为研究的主体,随着“人类生态系统”的提法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生态学理论被引入人类社会中,最后形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
3、概念归结起来说,文化生态学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指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诸多自然要素的综合体,是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背景条件。
4、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对象是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化生态学主张将文化放到一定区域的整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探究它的生长规律,特别是探讨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具有特殊形貌的文化模式。
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二是人类文化对环境的反作用。
5、以哈尼族梯田文化为例的分析云南元江位于哀牢山南部的末端,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海拔高下悬殊2000多米,从山脚到山顶,形成了云南亚热带山区典型的气候垂直性分布特征。
这是孕育梯田文化的自然环境。
哈尼族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高山地带气候寒冷阴湿,保存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既是天然的绿色水库,也是梯田农业的水源;中半山腰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既无高山的阴湿和多野兽,又无低谷的炎热潮湿和多毒蛇、昆虫以及瘴疠流行,是哈尼族村落的主要分布地。
既方便上山打猎,又易于下山种田。
下半山位于从村寨边至山脚河谷,气候暖湿,适于稻谷生长,是梯田所在。
人们还根据不同位置梯田的肥力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选取不同的谷种。
上述土地利用格局既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关,又反映出人类认识、利用自然规律以及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
研究表明,只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地方文化,才能得到最优的持续发展道路。
文化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

文化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作者:王静刘陶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是现阶段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
通过研究梳理产业生态学有关文献资料,类比自然生态系统,从理论角度研究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化问题,有助于为实现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61-01一、前言从产业生态学的视角来说,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由相互影响,协调共生的多种群构成的企业群落。
这个企业群落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而形成了文化产业生态系统。
协同演化既是产业集群的现象,也是产业集群的演化机制。
在整个系统多层次的协同演化过程中,集群内部的企业种群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演化,并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稳定。
通过对产业生态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借鉴。
产业生态学与产业生态系统研究在生态经济学、环境政策与管理领域是一个新兴的内容,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范畴领域。
产业生态理论把传统产业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并运用系统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产业生态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协作和共生关系及其进化,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流动的规律与方式,研究如何在产业生态系统内实现物质的封闭循环,提高物质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废物最小化,使产业系统与环境和谐发展。
二、国外有关理论研究产业生态系统(Industrial Ecosystem)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探讨产业及其产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Hannan(1977)在综合了有关组织生态学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组织生态学概念和研究框架,建立了可以衡量企业个体发展、变迁和演替的数学模型。
Frosch & Gallopoulos(1989)通过对生物新陈代谢和生态系统循环过程的模拟研究提出了产业生态学概念,他们指出传统的工业活动应该向产业生态系统转换。
文化生态学综述

文化生态学摘要文化生态学是二十世纪以来新型的一门跨学科的交叉科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生态学也从研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研究与工程学、信息传播学、经济学、教育学、媒体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但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任务。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破坏使人们认识到文化生态学对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定义发展媒体环境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成熟,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飞跃,从地下到太空,都遍布了人类的足迹。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技让人类拥有了改造外界环境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同时也给人类带了许多灾难,2004年印度洋的海啸、2008年的中国汶川大地震等,使人类认识到了自身的脆弱性和自然的强大性,人类日益感受到自身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越来越需要一门能够研究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规律的科学,于是文化生态学在这个时候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了,成为了一门研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交叉科学。
文化生态学定义首先,在对一个主题的研究中,对其概念的确定和争论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态学也有着进一步的理解。
美国的斯图尔德先在《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中,从文化生态学所研究问题的不同出发,将文化生态学同“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加以区分。
接着,通过对文化概念的认识结合生态的观点,总结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涉及技术起源和传播的多,涉及技术在各种环境中不同使用和接受不同社会安排的少[1]。
经过多年,人们对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认识到,文化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业,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
如果说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的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状态,那么,文化生态学就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3]。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_1979_2008_兼论生态文学与批评在中国的演进

年 6 月期间生态文学研究论文在国内各种学术刊 物上的发表数量 、被引用情况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 知网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 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 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调查范围 。前者包括国 内公开出版的9 082种期刊的2 760万篇文献 ,数据 完整性达到 98 % ;后二者收录来源为1 072份 。在 这么大的范围内调查生态文学研究文献的发表与 被引用情况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 ,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信度是可以得到基本保证的 。
办) “; 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国际学 术研讨会”(浙江大学主办) “; 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 年文学历史评价国家学术研讨会”“; 王治安生态文 学系列作品研讨会”“; 中国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 设研讨会”(苏州大学主办) “; 文化生态变迁与文学 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 (江汉大学主办) ;海南“生态 与文学”国际研讨会 。这些会议是由高等院校文学 研究所或文学院系等发起 ,由相关或权威文学阵地 《( 文学评论》《、资源与人居环境》《、新东方》等) 通 告或发表综述 ,进行宣传和报道 。
此外 ,尽管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微乎其微 ,但是 , 从 2003 年之后 ,各类科研课题项目逐年增多 。课
58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题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 ,形成了研究生态文学的 很多优秀梯队组织 。
(三) 研究领域多元化 生态文学研究领域多元化 ,广泛涉及小说 、诗 歌 、戏剧 、散文 、报告文学等 。小说研究占生态文学 研究的主体自是不言而喻 ,值得关注的是 ,诗歌 、戏 剧 、散文 、报告文学都涉及此题材 。(1) 生态戏剧 5 种 ,影响较大的有 《: 落实科学发展观 增强艺术事 业发展后劲 ———刍议重建当代戏剧创作的生态价 值观》( 刘振平 , 艺海 , 2008 , 1) 、《契诃夫戏剧 的生 态思 想》(贺安芳 ,解放军外国语 ,2007 ,6) 《、〈野人〉: 生态戏剧 的经典之作 ———高行健剧作〈野人〉的生态解读》 (佘爱春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生态批评与中国生 态戏剧 ———对三个戏剧文本的生态主义批评》(付治 鹏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5 ,4) 。(2) 诗歌 46 条 (限于篇 幅 ,不一一列举) ; (3) 散文 29 篇 ,既有综述性的比 较 ,如《生态危机时代的生态散文 ———中西生态散 文管窥》(徐治平 ,南方文坛 ,2006 ,4) 、《简论当代生态散 文》(齐先朴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 也有作家作 品艺术分析 ,如《英国生态散文的璀璨明珠 ———赫 德逊散文的生态意蕴管窥》(张建国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7 ,5) 《、贾平凹散文创作生态论》(孙新峰 ,宁夏社会科 学 ,2006 ,1) 《、论艾丽斯 ·沃克散文和诗歌中的生态 女性主义观》( 李鲜红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 (4) 报告文学 :生态文学最早产生于报告文学 ,比如 徐刚的系列文章 ,后来逐步完善 ,报告文学产生了 艺术化 、哲学化倾向 。近年来出现了几篇很有分量 和学术价值的综述性研究论文 ,比如《对生态危机 的艺术报告 ———新时期以来的生态报告文学简论》 (罗宗宇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2 ,6) 《、当代生态报告文学创 作几个问题的省思》(雷鸣 ,文艺评论 ,2007 ,6) 。 (四) 研究内容多元化 在已发表的1 272篇文献中 ,研究的内容多元 化 ,涉及国内外理论评介与综述 、个案文本分析 、生 态批评史研究 、生态与美学 、中西比较研究 、理论构 建与裨补等 。 (1) 国内外理论评介与综述 。生态文学在中国 的开始源于从国外学界的引入与传介 。没有国外 理论的评介与分析就没有中国的生态文学及批评 。 三十年间 ,学界对国外理论的引入与阐释一直未曾 中断 ,不断与国外理论接轨与衔接 ,不断吸纳最新 、
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分析武汉文化生态现象

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分析武汉文化生态现象一、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主要观点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
1955年,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出它主要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司马云杰,1987)。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
它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它通常被称作群落。
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层上建立起一个文化层。
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变量。
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环境、先前的社会观念、现实生活中流行的新观念,以及社会、社区的特殊发展趋势,等等,都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场合和情境。
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
斯图尔德把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看作是真正整合的方法,认为如果孤立地考虑人口、居住模式、亲属关系结构、土地占有形式及使用制度、技术等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环境的联系;只有把各种复杂因素联系在一起,进行整合研究,才能弄清楚环境诸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说明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怎样受制于环境。
二、武汉文化生态现象三、用文化生态学浅析武汉文化生态现象虽然武汉的文化的发展与武汉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都对其文化发展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加之发展中外来文化的加入与其同本地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直至未来的走向平衡的过程都与文化生态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研究

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规划已逐渐成为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领域。
文化生态理论作为旅游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规划中的文化生态理论研究,通过对文化生态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深入理解其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章首先介绍了文化生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然后分析了文化生态理论与旅游规划的内在联系,最后探讨了文化生态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和前景展望。
本文旨在为推动旅游规划的科学化、文化化和生态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21世纪,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国家而言,旅游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的提高,旅游活动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观光游览,而是更加注重深度的文化体验和生态环境的互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化生态理论,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产物,强调文化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它为旅游规划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态的深入理解,旅游规划者能够更好地平衡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理论还强调了旅游规划中本地社区的参与和利益,有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研究旨在探讨文化生态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区参与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深入研究,本文将总结出文化生态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成功实践和潜在挑战,为未来的旅游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这不仅对于旅游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旅游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目的和任务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入探索旅游规划与文化生态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提出一种基于文化生态理论视角的旅游规划新模式,以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综述A Summary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03级城市规划马健031712摘要: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引入我国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整体分析了我国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速度的加快和研究领域的扩展,然后又从人类与社会学界、地理与景观学界、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界三方面分述我国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我国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特点。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综述中国Abstract:Cultural ecology is a new rising interdisciplinary,which was introduced into our country maybe just ten years ago,however,it has already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s in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This text at first analyzes the speed up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 as a whole and the expanding of the investigation area, then narrates the actuality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three aspects,which are:human and social circles,geographical and landscape circles,and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circles,at las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 our country.Key words:Cultural ecology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summary1引言文化生态学是随着20世纪中期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又分离、对抗,走向融合的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最早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Juliar Haynes Steward,1902-1972年)于1955年在其理论著作《文化变化理论:多线性变革的方法》中提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文化生态学汲取了生态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营养基础,并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的重视,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持城市特色的各种文化却遭到了“生态破坏”,文化生态引起了多方学者的关注,他们引进相关理论,不断扩展理论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并积极地运用理论进行探索实践,使我国的文化生态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1我国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总述文化生态学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是相关的文献、著作并不少,仅仅2006年一年就有308篇期刊文献,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作者无法查找到所有文献著作,只能借助于在中国学术界比较权威的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从期刊文献这一方面数据的统计分析,大胆推断我国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情况。
1.1研究速度的增长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统计显示,1994-2006年11月间,我国关于文化生态方面的期刊文献共有937篇。
从期刊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化生态学每年的文献数量虽然有增有减,但总的趋势是增长的。
根据年度文献数量的多少大致可将我国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分成三个阶段:1994—1999年篇幅较少,徘徊在16-40之间,属于理论探索阶段;2000—2002年理论深化阶段,文献数量较前几年有所增长,但每年的数量基本保持平稳;2003年以后是理论应用阶段,文献数量猛增,达到每年140多篇。
从期刊文献数量的增长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图1我国文化生态学期刊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图1-2研究领域的扩展文化生态学是随着20世纪中期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又分离、对抗,走向融合的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最初是由文化人类学家提出来的,所以早期的文化生态学主要是人类学内部的一个研究领域,后来也有一些人文地理学家参与到了此类研究。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生态学提倡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开展合作研究。
目前,除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外,一些来自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旅游学、教育学、信息和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者也纷纷加入了文化生态学研究者的行列,呈现出一派多学科合作的景像。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937篇关于文化生态的文献进行分析,按学科相关性可将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分成四个类别,分别是: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界,地理与景观学界,人类与社会学界,其他学界。
从数据统计上可以看出,人类与社会学在文化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文献最多(见图2),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这是因为人类与社会学对其研究的最早,我国文化生态学的奠基人冯天瑜老先生就是文化学家,此方面的文献无论是从研究的视角还是研究的深度,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地理与旅游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早期地理学依靠在文化生态学方面研究的优势,理论研究发展较快,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虽也有所发展,其速度却明显落后于旅游学(见图3),这与近几年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关。
而引入文化生态学研究较晚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是在新世纪之后才开始有人关注(见表1、2),城市规划学在13年中一共才有14篇相关文献①,是各相关学科中最少的(见图4)。
图2各学界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情况①说明:1、由于统计时的搜索字段不同以及我国部分论文格式不正规,导致部分相关文献未被纳入分析范围,而部分统计出的文献内容又不十分符合搜索要求,由此造成的统计偏差应属于合理范围内。
2、由于文化生态学是交叉学科,部分文献的检索字段包括两个或多个学科,所以在分学科统计的数字之和会大于大类学界的统计数字。
例如:经统计,城市规划学研究的文化生态学文献有14篇,建筑有37篇,但是有5篇是既属于城市规划学又属于建筑学,所以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界一共只有46篇文献。
图3我国地理学和旅游学对文化生态的研究对比表1我国城市规划学界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文献表2我国建筑学界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文献2我国学界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分述从前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各学界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分处于不同的阶段,下面分别从人类与社会学界、地理与景观学界和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界三个不同的角度对我国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现状作以评述。
2-1人类与社会学界冯天瑜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化哲学家及文化史家,创立了文化生态学的中国学派,其奠基之作为《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在书中,冯老分成四大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揭示了文化的实质内涵,他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
②接着,驳斥了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分法,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将文化视作“一个包括内核与若干外缘的不定形的整体”。
然后他对于生态文化的界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科学地把握了地理因素在文化生成中的作用,提出文化生态的三个层次;“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与“社会制度环境”(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结合而成的体系)。
而在文化生态这一统一的系统中,“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诸生态层面不是各自单线影响文化生成,而是通过组成生态综合体,共同提供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大略格局和走向”。
最后运用他前面提出的三个层次具体分析了中华文化生态。
在冯老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学者对文化生态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骆建建、马海逵(2005)③在《斯图尔德及其文化生态学理论》中概述了文化生态学产生的渊源,澄清了文化生态学与生态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即文化生态学是生态人类学的一部分,又重点分析了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的三个核心观点,与其他学者的一些观点加以对比评述,同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王玉德(2003)④在辨析文化生态和生态文化概念上的不同时,认为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文化的生态背景、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群落、文化的组成结构、文化的网络和链条、文化的变迁等,其理论视角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2-2地理与景观学界地理学界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普遍认为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景观学界的部分学者认为文化生态系统是自然—文化—经济复合体,还有为数众多的学者从知识经济角度展开实证性研究,对于本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生态的产生、内部结构以及综合开发与保护策略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②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③骆建建,马海逵.斯图尔德及其文化生态学理论[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④王玉德.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辨析[J]生态文化,2003(01)一些学者积极进行了理论的引进和评述工作。
邓辉(2003)⑤介绍了美国著名文化地理学家卡尔·苏尔所创立的文化生态学派。
韩永学和王妍(2002)⑥指出文化生态学探讨文化与环境的双向影响及作用,否定了环境均定论的单向性。
管宁(2003)⑦在评述文化生态相关概念之余,还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有相当多的学者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呼吁社会重视本地区或本民族独特的区域文化。
吕拉昌(1995)⑧认为在区域开发中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保护器文化生态景观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吕拉昌(1997)⑨还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多元的文化类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以重视文化生态景观中的少数民族异质性文化、系统开发经济、推广适用技术和新型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措施的长江上游地区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