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格局研究综述

2 景观格局发展综述
• 20世纪80年代初期,景观生态学被林超、黄锡畴、陈昌 笃等介绍到中国之后,一系列文献介绍了国外景观生态学 概念和方法,景观格局作为其基础内容同时在中国引起广 泛关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我国景观格局研究的起步阶段, 主要以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为主。 • 我国景观格局的研究和应用真正起步于1990年。1990年, 肖笃宁等发表了“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
• 景观格局的研究渐成热点,关于农林、湿地、区域、城市、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甚至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分析 和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这个时期其文献数量 有着较缓慢但稳定的增长。
3 景观格局的研究内容综述
• 3.1 研究区域范围
• ]城市的研究,如乔美华对大同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王佳、熊妮 娜对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常芳基于GIS/RS的太原市1976 年——200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分析,柏林等基于景观格局指数 的大庆市土地利用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均属此类; • ]省区范围的研究,如张本峋、申怀飞对河南省的研究,曾加芹、欧阳 华等对西藏地区的研究; • ]流域范围的研究,如卢玲、李新等对黑河景观格局的分析; • ]对铁路沿线的研究,余艳红以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生态影响评价为例 进行了研究; • ]对一个湖区的研究,如郑建蕊、蒋卫国对洞庭湖区的研究;王景伟、 王海洋以鞍山大麦科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景观指数在景观格局 描述中的应用,还有候绍洋基于GIS的山区和平原景观指数粒度效应 分析。
• 3.2 研究时相
• 单时相的研究,也有多时相的研究。 • 刘鸿雁、赵雨森对哈尔滨市的研究,宋鹏飞对太原城区的 研究,王晓微基于遥感图像掩膜法的厦门市景观分类与动 态变化研究,都属于单时相的研究; • 而常芳对太原市1976——200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 分析,王佳等对北京20年土地利用状况的研究则属多时相 研究。
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综述(贵州省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101班)摘要: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对象,强调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早在1939年就已经提出,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它才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本文通过回顾景观生态学的产生,概述国际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中国景观生态学上的研究进展、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几个新的学科生长点,进而了解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方面亟待加大研究力度的方向。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国际;中国;研究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 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
自80 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
现在普遍的看法是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以及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对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影响的科学。
因为我们坚持认为环境影响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同时生物和人类活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而这两个方面都应该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产生景观生态学一词是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 特罗尔(C. Troll) 于1939 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
从一开始,Troll 就认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两种科学思想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 ,另一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 。
景观生态学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 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
后来,Troll 对前述概念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景观生态学表示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 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示出来。
景观生态学Chapter 6 景观格局分析

4)数据类型选择
*数据选择的主要方式: 1) 目标导向型方式:据研究目标涉及的时空尺度 要求进行数据选择; 2) 对象导向型方式:据研究对象的时间与空间分 布特征进行数据选择; 3) 方法导向型方式:据方法对数据特性的要求进 行数据选择。
4)数据类型选择
*数据类型选择的核心问题:尺度效应
1) 数据特性的直接应用:不同传感器数据的对比分析; 2) 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实验:将尺度转换方法结合到遥 感数据应用中(分辨率转换); 3) 研究单元的确定:分辨率实验(窗口转换);
D:SPOT数据(5~15m分辨率)
E:QUICKBIRD(IKNOS)(2m分辨率)
2) 航空相片:一般为1~5m分辨率
4)数据类型选择
*遥感数据选择需要考虑的几个数据属性 1) 类型:遥感平台类型、数据表达类型 2) 范围:地表覆盖范围、目标客体涵盖范围 3) 分辨率水平:目标细节的表现水平 4) 时段:数据获取的时间、不同时段的分布情况
景观生态分类:实际就是从功能着眼,从结构着手,
对景观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
一、景观生态分类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主导因子原则、
实用性原则、等级性原则等
主要景观分类系统介绍:生态-土地分类、景观性质分
类、生态流的景观分类、人类影响强度的景观分类
案例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分类、毛乌素沙地景观
信息提取(解译)
景观分布图
景观格局分析
为何进行景观格局分析?
景观格局分析
可以数量化地分析景观要素的结构特征及其相
互间的空间分布关系;
在看似简单无序的斑块镶嵌景观上,发现潜在
的、有意义的规律性及其形成机制;
从而成为进一步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
生态学中的生态景观格局分析

生态学中的生态景观格局分析在生态学中,生态景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生态景观与生态系统紧密相关,是指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生态系统组成的集合体。
其中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分布、面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些景观元素的组合形成了特定的景观图案和空间分布格局。
了解生态景观的格局特点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生态景观格局的概念生态景观格局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的各种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定配置、大小、形态和空间关系。
生态景观格局是生态景观的可视性表现,也是生态环境空间图式的集合体现。
生态景观格局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利用类型:指地块用途分类、用地类型的数量和比例;(2)景观结构:在空间层次上,指景观元素间的形成形态、数量、面积、长度和宽度等方面的特征表现;(3)景观分布:是指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包括加权面积、平均片段面积、分形维数、内聚力、离散度等;(4)景观面积:是指地区内某一景观类型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是分区地学分析的基本依据;(5)景观连通性:是指各类景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括景观元素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网络水平、纵向渠道等。
二、生态景观格局分析的意义生态景观格局是研究生态系统空间分布规律和生态过程的重要方法。
研究生态景观格局有助于加深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对环保部门和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有助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
(1)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景观格局分析有助于鉴定生态问题的病因,规划生态修复方案。
特别是在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生态景观格局是重要依据。
(2)资源管理与利用:生态景观格局分析可以帮助资源管理者制定可持续管理计划,合理利用资源;对于区域发展和决策也有重要意义。
(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景观格局分析可用来评估景观多样性、结构和分布程度,引导建设生境及生态廊道,保障物种丰富度。
(4)景观规划:生态景观格局分析可指导景观规划,提高景观规划的生态适应性和科学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景观生态学4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景观生态学4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1.指数分析法
指数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景观格局的常用方法,它通过计算各种指数,对景观的面积、形状、分布和连通性等进行描述。
常用的指数包括斑块面积指数、数量指数、边缘密度指数、形状复杂度指数等。
这些指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景观的整体特征,并对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功能进行比较。
2.分级分析法
分级分析法是一种将景观格局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分析的方法,它能够揭示景观格局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组织。
通过对景观类型、斑块大小和形状等进行划分,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景观格局数据。
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层次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等的影响。
3.空间模型分析法
空间模型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对景观格局进行建模和分析的方法。
常用的模型包括斑块扩散模型、斑块连接模型和斑块生长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不同景观格局对种群扩散、基因流动和景观连通性等生态过程的影响,并预测未来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
4.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空间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它将景观格局与其他环境变量进行集成分析。
研究者可以通过GIS软件对景观格局数据进行处理、可视化和空间分析,进一步揭示景观格局与环境
因素的相互关系。
例如,可以通过GIS分析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预测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总之,景观生态学的四种分析方法,指数分析法、分级分析法、空间模型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共同揭示了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格局的文献综述

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了现代地理学、生态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等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1],景观要素的数量、种类、形状及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2],对景观格局动态的把握,尤其是在大尺度景观监测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变化定量地预测、预报对景观的规划与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景观生态学一词是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
随后,关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在欧洲和北美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后,景观生态学已从局限于中、东欧的地区性应用学科发展成为生态学的热点问题并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前沿学科。
随着生态学各学科间的交互渗透,景观生态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其原理在森林景观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森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所构成的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
在欧洲和北美,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森林景观十分活跃[3]。
涉及研究内容也不断的加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区域总体景观结构分析与景观质量控制的研究方面,进行了森林景观特点,景观特征和景观变化的研究;在森林景观变化和森林破碎化过程、景观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景观调控问题上,进行了破碎景观的分析评价,破碎森林斑块间种的扩散等研究;在对森林景观格局与功能相互关系的方面,进行了景观格局对景观特制循环和能量流动格局改变的研究;在人为干扰对森林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火干扰,森林采伐活动和其它干扰对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森林景观生态过程模拟模型和决策模型的研究以及河岸景观生态研究。
.论述景观格局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论述景观格局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景观格局研究是指对自然与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多种景观及其空间组合的研究。
其意义在于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景观格局对于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功能、景观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指导自然保护及生态恢复;同时也为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格局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
1.图像解译法。
通过空间遥感技术,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根据不同时期的图像数据进行分析,掌握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
2.样带调查法。
在研究区域内选择一条直线或弧线作为样带,对样带沿线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形成样带资料。
3.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信息进行数字化表示,建立数据库,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模型的构建。
4.生态学方法。
利用生态学方法,从群落、生境、种群等角度进行景观格局的分析,探讨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之,景观格局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并结合区域特征,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为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生态学:第四章 景观空间格局与空间异质性 (Ⅰ)

景观生态学-本科-华中农大
2
1 景观空间格局类型
◦ (1)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类型 ◦ (2)Forman理想景观格局模式 ◦ (3)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2 景观空间格局描述与分析
◦ (1)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一般流程 ◦ (2)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 ◦ (3)景观空间格局的定量研究方法
25
①散点格局(plot-scattered pattern):由点缀 在基质里的点状地物构成的景观格局
如平原上的村 庄,油田上散 布在农田,苇 田里的油井等 。
景观生态学-本科-华中农大
26
② 散 斑 格 局 ( patch-scattered pattern , 或 块状格局):少数景观要素出现在占优势的基 质内所形成的景观格局
景观①生群态学集-本格科局-华(中c农lu大ster pattern)②线状格局(linear pattern) 22
③交错格局 (interlaced pattern)
④放射格局 (radiation pattern)
如遭受切割的山 坡,受破坏的林 缘等。
景观生态学-本科-华中农大
城市对外交通干道,丘陵 景观中山体余脉向四周放 射状延伸,湖泊水体向四 周山谷、河渠延伸等 23
补充作为物种扩散的踏脚石,为局地灭绝的物种提 供栖息地和落脚点,包含大密度种群的边缘种 廊道:自然廊道对物种流动和地表径流作用;边界 过度带聚集小斑块,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
37
38
优势
• 粗粒与细粒要素结合:粗粒区利于大型内部种生 存,细粒区有利于广生境物种的活动
• 风险分散:为分散风险,可多布局几个大型农业 或自然斑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目录摘要摘要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其目标是通过确定景观格局来分析生态过程。
本文主要对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从景观格局分析概述、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结合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阐述,并通过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景观中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GIS;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景观类型引言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1]。
它以生态系统的空间关系为研究重点关注尺度的重要性与时空的异质性。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逐步发展其研究范围和内容都进一步扩大突破了原先只是从类型或区域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将地理过程与生态过程也列为研究重心并且从单纯的地理过程研究发展到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
在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学中也被广泛提出和应用为其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2 -3]。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景观格局分析概述景观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系这一特点也已成为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科的主要区别之一。
研究景观的结构(即组成单元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
空间格局分析方法是指用来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既包括一些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同时也包括一些专门用于解决空间问题的格局分析方法。
笼统地讲这些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格局指数方法和空间统计学方法。
前者主要用于空间上非连续的类型变量数据(categorical data)而后者主要用于空间上连续的数值数据(guantitative data)[4-5]。
景观空间格局指数景观格局指数包括两个部分[6-7]:景观单元特征指数和景观异质性指数(landsc ape heterogeneity index)。
应用这些指数定量地描述景观格局可以对不同景观进行比较研究它们的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异同[8]。
景观单元特征指数(1)缀块面积(patch area)缀块平均面积(average patch area):整个景观的缀块平均面积 = 缀块总面积/块总数;单一景观类型的缀块平均面积 = 类型的缀块总面积/类型的缀块总数量,用于描述景观粒度在一定意义上揭示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相似性指数(landscape similarity index):类型面积/景观总面积,度量单一类型与景观整体的相似性程度;最大缀块指数(largest patch index):景观的最大缀块指数 = 最大缀块面积/景观总面积;类型的最大缀块面积 = 类型的最大缀块面积/类型总面积,显示最大缀块对整个类型或者景观的影响程度。
(2) 缀块数缀块数(number of patches) 整个景观的缀块数量,单一类型的缀块数量;缀块密度(patch density) 整个景观的缀块密度(镶嵌度) = 景观缀块总数/景观总面积;类型的缀块密度(孔隙度) = 类型缀块数/类型面积;单位周长的缀块数(number of pat ches of unit perimeter) 整个景观 = 景观缀块总数/景观总周长;类型 = 类型缀块数/类型周长,揭示景观破碎化程度。
(3)缀块周长缀块周长(patch perimeter) 是景观缀块的重要参数之一,反映了各种扩散过程(能流、物流和物种流)的可能性;边界密度(perimeter density) 整个景观边界密度 = 景观总周长/景观总面积;类型 = 类型周长/类型面积。
揭示了景观或类型被边界的分割程度,是景观破碎化程度的直接反映。
景观要素指数还有一些,比如核心面积(core area)、核心面积数量(number o f core areas)、核心面积指数(core area index)等等。
景观异质性指数 [9]景观多样性指数与经典生态学中的群落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差异是群落多样性指数使用物种及个体密度进行计算,景观多样性指数则采用生态系统(或缀块)类型及其在景观中所占面积比例。
常用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是丰富度(richness)、均匀度(evenness)、优势度(dominance)。
丰富度R是指在景观中不同组分(生态系统)的总数。
R=(T/T max) x 100%,式中R是相对丰富度指数(百分数);T是丰富度(即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总数);T max是景观最大可能丰富度(Romme,1982)。
均匀度E描述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的分布的均匀程度。
相对均匀度计算公式为E=(H/H max) x l00%,式中E是相对均匀度指数(百分数);H是修正了的simpson指数;Hmax是在给定丰富度T条件下景观最大可能均匀度。
优势度RD与均匀度呈负相关,它描述景观由少数几个生态系统控制的程度。
相对优势度计算公式如下(Li,l989)RD=l00 - (D/D max) x l00%,式中RD是相对优势度指数(百分数);D是shannon的多样性指数;D max是D的最大可能取值。
景观指数的实例应用景观指数在景观生态学中的推广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此至今,景观指数方法在景观结构的描述\比较和动态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
下例系统地说明了景观指数应用中的一些重要特点。
景观1景观2缀块数17 199缀块密度1700/km27773/km2多样性指数聚集度%%表1 两个不同空间格局的景观指数图l表示两个简单景观,通过计算一些景观指数,我们可以比较两个景观的结构特征景观l的缀块数远远小于景观2,景观2的缀块密度显然要远远大于景观l,这反映了景观2的破碎化程度较景观l要高;景观2的多样性指数较景观l高大约2倍,这与景观2中缀块类型多有关;同时,还可看出尽管景观2的聚集度比景观l高出50倍,但景观l具有较高的连接度(或较低的破碎化程度),见表l,这是因为聚集度指数不但受缀块类型数目的强烈影响,而且两种不同类型缀块的频繁相邻也会大大增加聚集度的值。
因此,在比较不同景观的缀块连接度或破碎化程度时,聚集度指数可能导致错误结论,但缀块密度则不会有这一问题。
一般而言,在比较不同景观或同一景观在不同时间的格局时,一定要注意所选用景观指数的影响因子以及景观数据的特征。
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10]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了解空间异质性在景观中是如何连续变化的,即是否具有某种趋势或统计学规律,是理解景观格局本身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
这时,景观指数方法不再适宜,而需运用空间统计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有许多种,例如空间自相关分析(spatialaut ocorrelationanalysis)、半方差分析(semivarianceanalysis)等等。
景观格局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空间自相关性(spatiaIautocolleIation)。
所谓空间自相关性就是指在空间上越靠近的事物或现象就越相似。
景观特征或变量在邻近范围内的变化往往表现出对空间位置的依赖关系。
空间自相关性的存在使得传统的统计学方法不宜用来研究景观的空间特征,这是因为传统统计学方法(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的最根本的假设包括取样的独立性和随机性,然而,景观异质性往往以梯度和缀块镶嵌体的形式出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用来检验空间变量的取值是否与相邻空间上该变量取值大小有关,一般涉及到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所检验的空间单元进行配对和采样,第二步是计算空间自相关系统,第三步是进行显着性检验。
景观格局所特有的自相关分析是研究生态学变量在空间上如何关联又如何变化的重要方法,又是理解和预测生态学过程和功能的基础。
2不同类型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及案例基于 GIS 的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本研究在GIS环境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宁远县三个时期的景观特征指数和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并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影响其景观格局的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
宁远县位于湖南省南部,介于东经110°42′~112°27′,北纬25°11′~26°08′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雨量丰沛,但年内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之间,暑热期长,夏热冬冷,形成了区域内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土壤以红壤、山地黄壤为主。
地貌类型复杂,区域内四面环山,呈舟状地貌,有“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九嶷山、阳明山2个国家森林公园。
水系发育,泠、疑、舂、仁四水流贯全境,自南、北向西在道县注入潇水。
该研究选择了三个时相的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它们分别是2000年、20005年和2010年三期宁远县LandsatTM影像,同时收集了《湖南省统计年鉴》和《宁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料。
该研究的数据处理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完成的。
主要的技术流程包括地形图的地理坐标自配准和栅格数据对矢量数据的转换,并制成矢量地图。
进而在GIS环境下对三期数据进行空间叠置分析,获得景观类型变化的空间与属性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分析。
参考国内外大量分类系统,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将研究区景观类型分为林地、草地、耕地、湿地、建设用地、其它用地6种景观类型。
然后根据2013版的生态环境感监测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在中对景观分类进行重编码,合并相同的景观类型,解译得到研究区域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分布图(见图2)。
图2 宁远县三个时期的景观格局分布图(1)斑块平均面积:景观中某一斑块面积的算术平均值:,式中:N i表示第i类景观的斑块总数;Aij表示第i类景观第j个斑块的面积。
(2)斑块密度:斑块密度反映的是土地利用中景观斑块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计算公式为:PD i=N i/A式中:PD表示景观斑块密度,N i表示景观i的斑块数,A表示景观总面积。
(3)斑块形状指数LSI:通过计算某一斑块形状与相同面积正方形之间的偏离程度来测量其形状的复杂程度。
以正方形为参照:LSI=√A式中:P为景观类型中所有斑块边界的总周长,A为该类景观斑块面积。
LSI的值就越大,越斑块的形状就复杂或越扁长。
(4)景观分离度:景观分离度是反映某一景观类型中不同斑块空间分布的离散程度,计算公式为:式中:SPLIT表示景观分离度指数,Ai表示i类景观类型的面积,A表示景观类型的总面积,Ni表示i类景观类型的个数,Di表示景观的距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