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专题十诗歌鉴赏知识整合

合集下载

人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

人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

人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 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 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 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B解析:(1)B(2)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

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

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错误。

结合“汉家戚里生飞将”及注释①②内容分析,上阕没有作者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的表达。

故选B。

(2)结合注释③内容“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分析,运用典故,指功成名就。

“朱颜绿鬓”,朱颜,红润的面容;绿鬓,黑鬓发。

形容年轻时的容貌。

运用借代。

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2018-2019年语文高中学业水平知识整合:专题十 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年语文高中学业水平知识整合:专题十 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十 诗歌鉴赏
《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次为C :分析综合。

预测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本考点的情况设置如下:
一、古代诗歌鉴赏考点 1.形象⎩⎨⎧抒情主人公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2.语言⎩
⎨⎧特点:抒情性 精炼性 含蓄性 跳跃性
考查要点⎩⎨
⎧炼字效果 词语理解及品味语言风格
3.表达技巧⎩
⎪⎪⎨⎪⎪⎧行文结构: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卒章显志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用典表现手法:起兴 衬托 渲染 抑扬 象征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 排比 对偶 反问
4.思想内容⎩⎨⎧内容主旨
思想情感观点态度
二、诗歌表达技巧一览表
(一)忧国忧民
(三)思乡怀人
(五)送别之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园作(唐)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①,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②,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③。

【注】①三径:原指庭中小路,引申为隐士居住之所。

②金马门:汉代宫门。

汉武帝时,曾命学士东方朔、主父偃等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

③扬雄:汉代学者,善作赋。

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

(1)本诗前四句暗引________的典故,描写作者过着一种________的生活。

(2)本诗题目的《田园作》,内容却反其道而行之。

请简要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陶潜隐居田园;恬淡素朴(2)①诗中写自己虽居田园,但身怀文武之才而无人赏识,心有不甘。

希望有人能引荐自己,好一展平生抱负。

②诗中既多处引用典故、比喻、对比等手法委婉明志,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心迹。

表达了作者不遇于时的愤懑和急欲出仕、为国效力的急迫心情。

【解析】【分析】(1)题干要求“暗用”,“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自己家园的房屋虽然破旧,但远隔尘世,是祖先赖以过恬静、朴素生活的所在。

“弊庐”用陶渊明《移居》“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诗意;“尘喧”指尘世的喧嚷,与陶渊明《归田园居》中所说“尘网”及《饮酒》中所说“车马喧”同义。

显示出诗人超然物外,远离尘世的高洁情怀。

正因为家居简陋,远离尘世,所以诗人自祖辈以来就一直在这里过着恬静素朴的田园生活。

“恬素”既指恬静素朴的物质生活,更指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接着写家室周围清幽宁静、高雅美好的自然环境。

这里诗人连用两个典故,表明自己与高人隐士结友为邻,不与凡夫俗子交往;有大自然赐予的众多果树可养家活口,不必为生计而疲于奔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一、诗歌鉴赏1.诗歌赏析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总结人教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总结人教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总结人教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总结人教一.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总结写什么:也就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

怎样写:修辞方法:主要涉及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等,还要注意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种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兴〕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正衬〕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反衬〕为何写: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古诗阅读鉴赏问答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④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绝句二首〔其一〕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清)屈大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怀古(清)纳兰性德②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白居易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①肉。

【注释】①驽骀:指劣马。

(1)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的呼吁。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 “草绿湖南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D解析:(1)D(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

(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分析】(1)D选项“‘草绿湖南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技巧梳理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技巧梳理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技巧梳理一.人物形象类型形象举例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4.矢志报国、慷慨激昂的形象。

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6.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形象。

7.旷达自适、淡泊孤高的形象。

8.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9.爱恨情长、迷惘惆怅的形象。

10.孤单寂寥、闺怨相思的形象。

词汇储备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家念亲、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人世飘零、世事变迁、历史沧桑吊古伤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二、鉴赏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尤其是具体的创作背景。

(2)从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神态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词语。

(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感情类型(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百姓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逝去,壮志难酬的悲叹。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对大好河山的讴歌。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4)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5)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四、诗歌风格类型整体风格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专题十诗歌鉴
赏知识整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专题十诗歌鉴赏
《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预测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本考点的情况设置如下:
考点设

考查方式命题重点考查方向
客观选择题
主观简答题
古典诗歌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
一、古代诗歌鉴赏考点
1.形象
⎩⎪

⎪⎧抒情主人公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2.语言
⎩⎪

⎪⎧特点:抒情性精炼性含蓄性跳跃性
考查要点
⎩⎪

⎪⎧
炼字效果
词语理解及品味
语言风格
⎩⎪



⎪⎧
行文结构: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卒章显志
表达
方式




⎧记叙议论
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抒情
⎩⎪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
表现手法:起兴衬托渲染抑扬象征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反问
4.思想内容⎩⎪⎨⎪
⎧内容主旨思想情感观点态度
二、诗歌表达技巧一览表
(一)忧国忧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