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美丽的冠冕
大屋顶的教案

“建筑之上的美丽冠冕——大屋顶”教学设计【课题】建筑之上的美丽冠冕——大屋顶(高等教育出版社《旅游文化》项目五任务三)【授课教师】宁海职教中心葛更镐【授课类型】新授课 1课时【内容简介】大屋顶为《旅游文化》一书项目五任务三《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内容,也是任何建筑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游人员在带领游客进行景点观光时,特别是对古迹进行观光时,作为历史体现之一的大屋顶必将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学好本节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也为学习任务四中的各种建筑体打下基础。
【学情简介】授课对象为高一导游专业的学生,虽然职高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基础相对较弱,但是导游专业的学生对《旅游文化》这一课程比较感兴趣;学生有《模拟导游》课程的基础,能够顺利地进行讲解;职高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强、观察力敏锐、敢于创新,这些都有利于课堂中各项活动的组织安排,但是学生成绩层次不清,所以在进行分组时要均衡分配,保证讲解环节的顺利进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悉大屋顶的各类形式。
(2)加强学生大屋顶形式的认识和区别。
(3)掌握大屋顶各个形式的关键点并能对各个屋顶进行讲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评,学生讲的方式,加强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课堂”这一理念。
动态课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让学生掌握本堂课内容,学会分析如何辨别一件事物并能通过语言表述出来,为以后自己踏上工作岗位做足准备。
【教学工具】【重点难点】重点:大屋顶的形式难点:大屋顶各种形式的区别以及运用导游讲解语言讲述各个屋顶 【教学方法及策略】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 【学习方法及策略】 【教学准备】 1、 制作课件 2、 准备资料3、 学生分组 【教学板书】建筑之上的美丽冠冕——大屋顶一、大屋顶的特色与功能中国特色——飞檐翘角形态美功能 防止雨水急剧下滑更好地采光通风 二、大屋顶的主要形式三、屋顶的建筑等级重檐>单檐单檐: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 悬山顶>硬山顶屋顶类型 屋脊坡面有无重檐备注庑殿顶 (四阿顶) 正脊*1 斜脊*4四面斜坡有庄重雄伟,等级最高,在宫殿中运用教多歇山顶 (九脊顶) 正脊*1 斜脊*4 戗脊*4四面斜坡有在园林中运用较多悬山顶 (挑山顶) 正脊*1 斜脊*4双坡无屋面两侧伸出山墙之外,民间店铺一般用此屋顶形式硬山顶正脊*1 斜脊*4双坡无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一般运用于配殿建筑攒尖顶若干屋脊圆形或多边形有一般用于亭、阁、塔中卷棚顶 (元宝顶)无明显正脊 双坡 无 一般用于园林建筑以及边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教师学生慧眼识图通过两幅图片让学生找出不同之处来回顾旧知——古代建筑的结构(台基、柱子、斗拱),并通过屋顶上的装饰不同引出本堂课内容——大屋顶。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装饰部分)

?
灭
鸱 尾
鸱是?
鸱
虬
鲸鱼
唐朝:鸱吻
清朝:龙吻
太 和 殿
巨大
神兽
装饰
屋 顶
脊 饰
结语
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是如此的宏大而又精细,以至于其中的一砖 一瓦都蕴含着先人数千年的心血,我们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又如何可 以言尽。故不得已采用了这种全直观的方式加以呈现,望大家理解。 通过这次的研究,我们选取几个细小的方面来反映整个宫殿建筑在 历史中的演变,尽己所能的展现宫殿建筑的发展。伴随着宫殿在历 史中的变化,我们慢慢的对建筑的意义有了新的认知。所谓宫殿, 就是人们希望美好舒适生活的意志的凝聚。正是这种希望的扩大才 造成了历代宫殿在各个方面体现的变化。无论是规模的小大还是对 非常有中国特色的风水理论的重视深浅,抑或是建筑技术的进步和 装饰的演变,都指向于人们对美好明天的渴望。借由人们对建筑的 理解来理解建筑,是我们未曾设想的,却意外的成为本次研究的收 获。
陶辰悦
张亚丽
小 组 成 员
付呈敏
刘晓立
许文钰 王巍
张龙明
谢 谢 大 家
!
回顾一下哦!
中国 古代 宫殿 建筑 的发 展
—— 以汉 唐清 为例
一,简述:基本概况
二,布局:风水 三,技术:榫卯 四,பைடு நூலகம்饰:屋顶与脊饰 五,结语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 化渊源初探》吴庆洲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楼庆西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 2001年9 月版 《风水与城市》和《风 水与建筑》亢亮 亢羽编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年2月版 特别鸣谢 :百科和 图片•等级渐臻
•硬山顶(卷棚顶?)
清 代
•9等: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单檐庑殿, 单檐歇山,卷棚歇山,尖山式悬山,卷棚 悬山,尖山式硬山,卷棚硬山 •新出现:套方,套圆,勾连搭,扇面,盔 顶,十字脊,盝顶等
从建筑美学角度浅谈故宫之美

从建筑美学角度浅谈故宫之美摘要:故宫(紫禁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布局统一整体、气势磅礴,造型构造精妙绝伦,色彩华美艳丽,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故宫的整体布局、单体建筑形式、色彩构成三个方面浅析故宫之美。
关键词:故宫之美;建筑美学;美学价值引言故宫不仅是我国现存艺术成就最高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代表了东方艺术风格的艺术宫殿建筑群。
故宫代表了中国古代木制建筑的技术高峰,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无止境的。
在艺术形象上,故宫的审美价值是无穷的。
1 故宫建筑群的整体规划之美中国古代建筑讲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阴阳有序,追求道法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意境,有着坐南朝北、昭穆之制的方位观,相互依存,有着明确的社会等级和暨越之忌。
“故宫根据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分成外朝内延两部分,作为“王权”的集合体, 其中建筑有着近乎苛刻的等级划分, 为了表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 整体建筑群极力营造出一种宏大壮观的气势, “三朝五门” “前朝后寝” , “中轴对称” “左祖右代”的传流的方方正正的宫殿布局被提升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北京宫殿区的总体布局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由大明门开始经过皇城正门天安门, 再穿过端门直抵宫城正门午门, 共由三个宫前广场串连而成;第二节即紫禁城内部分,由前朝,后寝和御花园组成;第三节是紫禁城北门外人工堆起的景山,是宫殿区的结尾。
”[1]“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
有人以之比作中国山水画的长卷,能产生步移景异、引人入胜的效果。
”[2]故宫从中轴线从南到北由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间穿插着各个或狭长或宽大的庭院,配合高低大小不同的五门,形成五门五院,加之以一千六百多米长的轴线,其他内廷和外朝两侧的附属建筑与庭院配合轴线相对应的降低减小,从而在空间形式上和心理感受上来突出至上的权力。
从“立象以尽意”浅谈北京故宫建筑的文化精神

从“立象以尽意”浅谈北京故宫建筑的文化精神作者:李梦露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04期摘要:北京故宫建筑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是世界现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
“象”与“意”的概念源自于《周易》,也是中国古代美学史艺术精神的总括。
在建筑中,建筑的“象”是指其形式,“意”则可以理解为建筑所表达的精神。
从北京故宫建筑的整体布局、色彩特征、装饰特征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更好地解读北京故宫建筑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立象以尽意;故宫建筑;文化精神一、“立象以尽意”的来源“立象以尽意”源自《系辞传》:“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可不见乎?’”这句话说明了情感的表达用语言是有限的,语言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
那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立象以尽意”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即创造一种可以引起人无限遐想的可见的“形象、形态”以表达意思或者意境。
所以笔者认为“立象以尽意”是解决上述“言不尽意”的矛盾的方法,也可以说是“言”和“意”的桥梁[1]。
这种方法解决了语言在表达情感方面的有限性,用“象”来表达微妙的难以用语言直抒之意。
二、“立象以尽意”的特征《系辞下》有言:“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立象以尽意”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表及里[2]。
而分开来看,“象”的特征是具体的、外显的、变化无穷的[3],而“意”的特点则是深邃、晦涩的。
三、北京故宫中的“象”與“意”(一)北京故宫建筑群中的“象”——整体布局特征受“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天子必居天下之中,从地理因素来说故宫是北京城的中心。
在故宫建筑群的整体布局中,一条南北贯通的中轴线,左右建筑严格对称,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建筑序列,这种不得越雷池半步的布局不仅突显了贵中、贵正的理念,也充分体现了皇权为中心、皇权第一的思想。
大屋顶的样式—庑殿顶讲解稿

庑殿顶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进入旅游文化课程——建筑之上的美丽冠冕—大屋顶,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内容是大屋顶的样式——庑殿顶。
庑殿顶是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所以又叫五脊顶或五脊殿。
四条垂脊不像一般民居那样直着下来而是向四角分开,屋顶前后左右形成四个倾斜而且略呈弯曲的屋面,屋面向内凹陷形成弧度,屋角和屋檐向上翘起,弯曲度较屋面为大。
屋面形成四出水所以又称四阿顶,“阿”是建筑屋顶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顶。
据此记载,商代已有四阿屋顶,庑殿顶可能是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形式,不过那时候没有琉璃瓦只是四坡水的草房。
自从西周时代屋顶使用瓦件之后,人们对瓦当与屋脊逐渐重视,因为屋面两坡相交的地方必须把屋脊搭盖好,才不致漏雨。
矩形平面的建筑,由于面宽较长于进深,于是前后两坡相交成为屋顶的正脊,左右两坡同前后坡相交成为四条垂脊,加上正脊,形成四坡五脊的四阿顶屋面。
北宋时,四阿顶“俗谓之吴殿,亦曰五脊殿”,“吴殿”的“吴”字取自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姓。
据说唐玄宗时,吴道子曾画了两京寺观三百余壁,这些壁画主要画在壮丽宏伟的殿阁中,即四阿顶的屋殿中,此后就把四阿顶叫做吴殿。
吴殿这种建筑形式,经过数百年的师徒口传,在元代与清初的一些文献上又曾把“吴殿”误写为“吾殿”,直到雍正十二年,在颁布《工程做法》时,对“吾殿”的“吾”字有所推敲,从《说文解字》的“广”门中看出:“广”,古文读俨是房屋多用的字旁,而与吾同音的是“庑”,“庑”是堂下周屋,从“广”,无声。
而吴殿在明清多是前后带廊,或是周围带廊房的大殿,因而在清雍正以后才把“吴殿”称为“庑殿”。
庑殿顶分为重檐庑殿顶和单檐庑殿顶,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个挑角各有一条短垂脊,一共有九脊。
重檐庑殿顶显得庄重雄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其典型代表是故宫的太和殿和午门。
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少林寺大雄宝殿,也是重檐庑殿顶。
单檐庑殿顶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就是前面讲的五脊殿、四阿顶。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造型与功用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造型与功用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一脉相承。
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篇一律。
但我认为不应该简单绝对地或褒或贬。
建筑文化是历经几千甚至几万年发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
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
单从数量与种类上看,说数量零落的中国建筑艺术不如硕果累累的西方有一定道理,但正是这与希腊罗马风格如此迥异的中华,有着极大的互补性,添上了西方所缺乏的部分,若没了中国这支,整个世界建筑的面貌就干瘪了许多,这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个缓慢演变的历程,期间没有跌宕起伏的剧变,木构屋架的形式自始至终地贯穿其中,尽管随着技术的进步带来材料和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这也只属于自身体系内的进步和完善,并没有影响传统建筑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作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部分——屋顶,其变化也显然契合这一规律的,基本定型于汉代的几种屋型体制,也为后来的建筑所沿用,改动较少。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自宋代以后,建筑规范逐渐趋于定型化和程式化,至清明时,古代建筑文化发展已经趋于停顿的时刻,而屋顶艺术却因为技术的进步、文化的融合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其组合的形式也越发瑰丽夺目。
这或许是我们现在来考察屋顶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
一方面我们考察屋顶的气质演变显然不能够脱离文化与建筑的整体背景思考;另一方面,从中我们也要意识到屋顶艺术作为古代建筑艺术的冠冕,在传承古代建筑文化方面所应扮演的重要角色。
华夏先民告别天然洞穴,在“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之后相当的一段岁月里,房屋原本也无所谓“屋顶”、“屋身”和“台基”的明显区分,“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分为庑殿式顶、歇山式顶、悬山式顶、硬山式顶、攒尖式顶和录顶等形式。
按屋檐的层数分,庑殿顶、歇山顶和攒尖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
歇山式、悬山式和硬山式又分出一种没有正脊的卷棚式屋顶。
此外,歇山式还分出一种极少见的十字歇山顶。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顶。
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此处及后文中有关孔庙大成殿屋顶的叙述有误,孔庙大成殿应为重檐歇山顶——笔者注)。
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
曲阜孔庙大成殿(重檐庑殿顶)歇山顶又称九脊顶,除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
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
歇山顶主要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
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此处错误,乾清宫应为重檐歇山顶——笔者注)等均为此种形式。
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用歇山式顶(单檐)。
戗脊:上层屋檐角部的屋脊角脊:下层屋檐角部的屋脊博脊:1.歇山山花下的屋脊2.重檐屋顶,下层檐围绕屋身的屋脊(也叫做围脊)重檐歇山顶单檐歇山(蓬莱院后院三清殿)悬山顶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屋顶左右屋檐出山墙),又称挑山。
悬山式顶悬山(趵突泉公园西北围墙边)硬山顶五脊二坡,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屋顶左右屋檐不出山墙)。
硬山顶出现最晚,是随着明清时期房屋墙壁广泛使用砖砌以后才大量采用的。
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式或硬山式屋顶。
古建檐脊有神兽

古建檐脊有神兽朱有伟外出旅游,免不了要行走宫殿、府衙,进出山门、大院。
穿梭于那些古典建筑之间,你会在不经意地仰视中,发现古建的角檐垂脊上装饰着形态各异的小兽,心中蹦出这样的疑问:它们是什么,有什么用途……那么就让我们坐在树阴下,伴着蝉声,聊聊这些神秘的飞檐脊兽吧!看呐,这些高大的楼阁殿堂,形制多样,屋顶也各不相同。
一说顶,中国古代宫殿的殿顶多为庑殿顶,还有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
其中庑殿顶是我国古建屋顶中的最高级建筑形式。
其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前后两坡相交成为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形成四垂脊,合为五脊。
重檐庑殿顶则是在其下又有短垂脊,共九脊。
在这些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数目不等的神兽作为装饰,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
这些神兽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
二说吻,明清时期建筑的正脊两头安放面朝里的龙首形瓦件称“正吻”、“螭吻”(chī wěn)。
传说此兽好吞,故在正脊两端作张嘴吞脊状,又称“吞脊兽”。
还有一说其为海兽,喜登高眺望,喷水如雨不怕火,于是将之装饰于此,取喷水镇火保平安意。
其背后各有双角小兽头,称脊兽。
而在殿顶各条垂脊端部的龙首称“鸱吻”,即鹞鹰,因喜四方眺望,故置于此。
在殿顶岔脊的下端,又有一龙首,称“嘲风”,传说其胆大、好险,便置此。
在这五脊上安放六种角兽合称为“五脊六兽”。
三谈神兽,神兽由瓦制成,高等级建筑多用琉璃瓦,其功能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
后来神兽发展出了装饰功能,并被赋予了严格的等级意义。
在殿顶翘起的戗脊(qiànɡ jǐ)上安放着仙人和各种神兽,称“戗兽”,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放的戗兽数量和种类都有严格限制,神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常见为一、三、五、七、九不等,均为奇数,神兽的递减是从后面的行什开始的。
明清两代有明确规定,全国除皇宫太和殿(金銮殿)的神兽用十个外,其他建筑上都要用奇数,数目因建筑的等级而相应增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 游 基 础
------
中国古建筑基本构件——屋顶
游客:天安门美在哪里?
导游:
导游: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天安门,本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 (1417),最初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而改名天安门,含“受命于天”和 “安邦治民”的意思。 城楼通高34.7米。城台上的大殿宽九楹(62.77米),进 深五楹(27.25米),象征封建帝王的“九五”至尊。天花、斗 拱、梁枋等处、均绘满了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金碧辉煌, 雄伟壮观。 大殿为重檐歇山式,朱墙黄琉璃瓦顶。
课后作业
• 调研山海关古城,认识山海关古城建筑的 屋顶形式?写一篇调研报告
重 檐 歇 山
重檐歇山顶——故宫保和殿
攒尖顶
特点:
1.无正脊,只有垂脊。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 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 脊 2.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
3.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 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顶,而故宫的中和殿、交 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却使用的是攒尖顶。
1.庑殿顶
2.歇山顶
3.攒尖顶 4.悬山顶
5.硬山顶
庑殿顶
特点: 1.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面坡。也称五脊殿。
2.单檐 和重檐之分
3.重檐庑殿顶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 主殿,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重檐庑殿顶——曲阜孔庙大成殿
歇山顶
特点:
1.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也称九脊殿。 前后两个全坡,左右两个半坡。 2.单檐 和重檐之分 3.歇山式建筑,在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中,级别低 于庑殿式建筑,常作为皇宫里的非主体建筑及王府、 达官贵人(五品以上官员)的府邸、官署、寺庙、敌 楼等建筑的形制。
屋顶等级排序
• 单檐: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 悬山顶>硬山顶 • 重檐>单檐
考点 考题
• 1.选择题(2009)屋面两面坡、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 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 ) • A 硬山顶 B 歇山顶 C 悬山顶 D 庑殿顶 • 2.判断题(2011)庑殿顶和歇山顶为皇家专用,又以重檐 歇山顶顶等级最高,重檐庑殿顶次之。
中国古建筑基本构件——屋顶
二、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特色与功能
– 特色:形态美 飞檐翘角 飞动的风景 – 功能:1.排水2.防热3.防冷4. 更好的采光和通风5. 美观
屋檐弯 向上翻
像巨鸟
下凡间
本课小结
• 建筑之上的美丽冠冕——大屋顶
• 一、大屋顶的主要形式 庑殿顶——五脊、四面斜坡 歇山顶——九脊、前后两个全坡、左右两个半坡。 攒尖顶——若干屋脊交与顶端 悬山顶——五脊、双坡、两侧屋檐伸出山墙之外 硬山顶——五脊、双坡、山墙与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 三、屋顶的建筑等级 单檐: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 悬山顶>硬山顶 重檐>单檐 • 二、中国古代建筑大屋顶的特色与功能 中国特色——飞檐翘角 功能
学习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屋顶
学习目标:
1.能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中大屋顶的样式、等级。 2.能够在导游讲解中熟练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知 识,把中国建筑文化传播给游客。 3.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
教学重难点:屋顶样式、屋顶样式区分
中国古建筑基本构件——屋顶
一、中国.有五脊两坡。 2.悬,四面出檐。 3.悬山式建筑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属级别较低的一 种建筑,多为宫廷、官署、寺庙中的杂用性建筑,也是民居的 一种形制。
硬山顶
特点: 1.有五脊两坡。 2.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 使用青板瓦,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建筑。 3.屋顶不伸出山墙之外。两侧山墙从上到下把檁头全部封住。 4.硬山防风火,悬山防雨,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多硬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