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词语常用方法例谈
词语知识点(可用)

词语知识板块词语知识点①能正确读写学过的常用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大部分会用。
②能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辨析近义词,能正确搭配使用。
③能按一定要求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
主要题型如:(1)把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2)照样子写词语(3)根据意思写词语(4)用词造句(5)找近义词或反义词(6)选择恰当的词语(7)辨别每组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词(8)连线搭配词语等。
一、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1、弄清这个词语中,两个关键性的字的意思,然后考虑整个词语的意思。
例“凝神谛听”这个词,其中“谛”是“仔细”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注意力仔细地听”。
2、有些词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注意它们的比喻或引伸义。
例:“目瞪口呆”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惊讶的样子,而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
3、要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这茶叶的香味吓煞人。
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前一个“煞”是“杀”的意思,后一个“煞”是“极”的意思。
二、辨析词义辨析词义的方法:1、要搞清词语的感情色彩。
例:“团结”和“勾结”,都有一个“为了一个目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
“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2、注意运用的对象。
如:“爱戴”和“爱抚”,前者用于党、领袖、英雄,后者用于老一辈对后代。
3、注意范围的大小。
如:“辽阔”和“广阔”,都是指面积广大,但辽阔比广阔所指的范围更大。
4、注意程度的轻重。
如:“喜爱”和“酷爱”,都有爱好某事某物之意,但“酷爱”比“喜爱”的程度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
如“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改善生活”等。
词语积累知识点①对义务教材中要求学上掌握的词语,进行系统复习,对学生易错易混淆的词语进行再次回顾、默写。
②掌握常用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
③了解构词规律,懂得各类词的特点,对词语进行归类。
叠词的形式有:AABB式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风风雨雨风风火火堂堂正正偷偷摸摸轰轰烈烈ABAB式商量商量讨论讨论商量商量研究研究乐呵乐呵锻炼锻炼琢磨琢磨考虑考虑教育教育ABAC式有权有势大摇大摆AABC式恋恋不舍姗姗而来面面相觑面面俱到振振有辞窃窃私语息息相关ABCC式文质彬彬可怜巴巴热气腾腾人才济济书声琅琅神采奕奕生机勃勃ABB式静悄悄软绵绵明晃晃恶狠狠赤裸裸野茫茫红彤彤绿油油模仿词语结构,写词语的有:①什么—怎么样—什么—怎么样:头重脚轻语重心长②什么—怎么样:手脚发软四肢无力③并列的四种事物:天地山水花木禽兽④两个相关的动作相连:敲敲打打推推搡搡⑤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顾此失彼有口无心⑥给一种状态程度加深的:烫——(滚烫)热——(火热)⑦事物—这种事物所呈现的色彩:瓦蓝梨黄⑧颜色—叠词:红彤彤绿油油⑨两个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出没涨落⑩两个近义词组成的词语:开放凋谢成语归类描写人的品质:平易近人宽宏大度冰清玉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废寝忘食大义凛然临危不俱光明磊落不屈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描写人的智慧: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融会贯通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博大精深集思广益举一反三描写人物仪态、风貌:憨态可掬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相貌堂堂落落大方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威风凛凛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描写人物神情、情绪:悠然自得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神采奕奕欣喜若狂呆若木鸡喜出望外垂头丧气无动于衷勃然大怒描写人的口才:能说会道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滔滔不绝伶牙俐齿出口成章语惊四座娓娓而谈妙语连珠口若悬河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三顾茅庐铁杵成针望梅止渴完璧归赵四面楚歌负荆请罪精忠报国手不释卷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描写人物动作:走马观花欢呼雀跃扶老携幼手舞足蹈促膝谈心前俯后仰奔走相告跋山涉水前赴后继张牙舞爪描写人间情谊:恩重如山深情厚谊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血浓于水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赤诚相待肝胆相照生死相依说明知事晓理方面: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温故知新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滴水穿石发奋图强开卷有益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买椟还珠描写事物的气势、气氛:无懈可击锐不可当雷厉风行震耳欲聋惊心动魄铺天盖地势如破竹气贯长虹万马奔腾如履平地形容四季特点:春寒料峭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满园春色春华秋实春风化雨骄阳似火暑气蒸人烈日炎炎秋风送爽秋高气爽秋色宜人冰天雪地寒气袭人寒冬腊月形容繁荣兴盛景象:济济一堂热火朝天门庭若市万人空巷座无虚席高朋满座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川流不息描写美的景和物:美不胜收蔚为壮观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玉宇琼楼美妙绝伦巧夺天工锦上添花粉妆玉砌别有洞天描写山水美景:锦绣河山高耸入云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湖光山色重峦叠嶂山明水秀高山流水白练腾空烟波浩渺描写花草树木:繁花似锦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古树参天万木争荣百花齐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桃红柳绿绿树成荫描写日月风云:大雨如注滂沱大雨银装素裹皓月千里晨光熹微云雾迷蒙风清月朗春风化雨暴风骤雨风驰电掣带有近义词的成语:兴国安邦翻山越岭百依百顺背井离乡长吁短叹道听途说丢盔弃甲调兵遣将甜言蜜语眼疾手快带有反义词的成语:东倒西歪南辕北辙前赴后继前俯后继左推右挡承前启后舍近求远扬长避短弃旧图新优胜劣汰表示思考的词语:深思熟虑冥思苦想左思右想思前想后思深忧远若有所思一、补充成词风流()洒气()轩昂神()奕奕满面()光威风()()相貌()()温()尔雅心地()良风度()()()()大方一元()始万象()新桃()柳()芳草如()()阳似火暑气()人秋高气()万里()云涸波()渺一望无()岁月()流尺()寸阴水中()月海底()针风平()静雷霆万()抛好()()高屋建()排山()海旋()转()诗词歌()琴()书()人定()天风雪交()寒气()人波光()()高山()水炉火()青棋逢()()虎()龙()笔走()()一气()()生()妙笔()()如生头头是()娓娓而()()中开河()()其谈胡()乱()无()之谈海()天()拾人()()老生()()高朋满()()友如云()()生辉宾客()()一见如()一往()深相见恨()交()言()形影不()难舍难()情同()()一望而()一目()然得()应()左右逢()言()意()要言不()开()明义开门见()胸有()()意在()()浮想()()文思如()二、按要求写成语(至少五个)1、描写人物仪表的:2、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3、反映技艺高超的:4、反映朋友间情宜深厚:5、反映景色优美的:三、写近义词:开拓()气魄()和蔼()沉浸()暴躁()害羞()忙碌()惬意()闪烁()推荐()推辞()茂密()嗜好()适宜()寻常()安稳()折服()发掘()庄重()拾掇()搭救()珍惜()光阴()宽大()凝聚()憧憬()炽热()不屈不挠()五颜六色()转眼间()四、一词多义:⑴给下面带点的词语找近义词,说说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词语常识

词语常识1、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可把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带有赞美、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叫做褒义词,如坚定、顽强等。
带有贬斥、厌恶、不定、轻蔑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贬义词,如毒辣、折磨等。
不带褒贬感情色彩,既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这类词是中性词。
如结果、影响等。
词的感情色彩有时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褒义词可带上贬义,贬义词也能带上褒义。
如狡猾、标致等。
2、词语解释常用的方法:(1)描述式解释:从词语反映出的状态、用途、作用等方面来描述词语的意义。
(2)用熟悉的同义词解释。
如:“少顷”就是“一会儿”;“徒手”就是“空手”。
(3)先分解后综合(即拆注法),就是先分别解释构成词语的较难的部分,最后综合概括。
(4)语源解释法:就是既指出词语的来源(出处),词语的本义,又说明了引申义。
活用成语情趣多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熟语。
平时在使用时,除了按照它原有的固定意义使用外,有时为了表达和修辞的需要,还可以活用成语,这包括成语的借用、成语语素的易位和改换、成语的扩展等。
这样使用起来,不仅可以让语言幽默、谐趣,增强气氛,还可以使文句表达得更具体、更明确,也更能让人充分理解。
为此,本文从下面几方面来谈成语的活用。
一、成语的借用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不按成语原有的意义使用,而暂时借用它的另一意义。
诸如,借用其字面“义”,或是望文生义。
请看下面文句:日本新剧先驱者小山内薰(1881-1928)先生,亲友帮他整理藏书时,发现好多书本里都夹有钞票,那是小山内薰先生为逃避夫人耳目而藏匿的私房钱,可能是藏后日久遗忘的。
为此,他的亲友只好一本书一本书一页一页翻阅,以免疏漏。
等所有藏书都仔细检查搜出许多钞票之后,才将小山内薰先生的藏书卖给旧书店。
古人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真的没有骗我们。
(《读者》1994年第9期)这段引文中“开卷有益”语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浅谈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

使用上下文来解释单词是帮助读者或听众理解不熟悉或复杂术语的含义的宝贵技巧。
结合上下文解释一个词时,说话者或作者提供额外的信息或例子,以帮助听众理解该词在其使用的特定上下文中的含义。
有几种策略可以用来结合上下文来解释单词:
定义单词:在上下文中解释单词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提供该术语的明确定义。
这可以通过使用字典或提供易于听众理解的简单解释来完成。
使用示例:提供单词在句子中或在特定上下文中使用的示例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澄清关系:在解释一个词时,澄清它与其他词或概念的关系会很有帮助。
例如,如果您要解释“同义词”这个词,您可以提供与所解释的词同义的词示例。
使用视觉辅助工具:图表或图表等视觉辅助工具可用于解释复杂或抽象的概念。
这些可以通过展示单词如何融入更大的概念或系统来帮助听众理解单词的含义。
总的来说,结合上下文解释单词有助于确保听众充分理解所用术语的含义。
通过提供额外的信息或示例,您可以帮助您的听众更好地理解该词的含义以及它在所讨论的特定上下文中的用法。
词语释义例谈

词语释义例谈作者:刘天虹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03期词语释义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词析义,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需要。
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词语释义的做法。
一.通过汉字的造字方法来解析词语的意义汉字是表意文字,应引导学生把握词语的古今渊源关系,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汉语中的许多词语可以通过其造字方法来解析意义,在确定词语本义的基础上逐步了解其它意义。
例如“向”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为“朝北的窗户”,了解其本义之后,便能逐步了解其“朝着、对着、方向、趋向”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其它意义。
对于形声字,要了解它的意符。
例如“月”从“肉”,从“月”的字“肺、脏、肝、腋、肘、腹、股”都是与肉体有关的字;“页”从“首”,从“页”的字“颁、颇、顿、顾、项、颈、颜”都是与头部有关的字,依照其形旁能够更准确地解词析义。
二.从词语的并列结构中推知和解释词义汉语中有不少并列结构的成语,这些成语中并列的语素一般是同义或反义。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成语的并列结构中推知和解释词义。
使用这种方法时要先确定成语是并列结构,然后根据已知的语素来推断未知的语素,便能对整个成语进行全面的理解。
例如“寻根究底”这个成语,“根”和“底”很明显是同义语素,据此可以推知“寻”和“究”也可能是同义,在确定“寻”是“寻求”的意思后,便可推知“究”是“推求”的意思。
再如“穷形尽相”这个成语,解释它应从“形”和“相”入手,“形”和“相”都是动词“描绘、描画”的意思,同理,可以推知“穷”和“尽”也应是同义,是“尽、全”的意思。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些并列结构的成语是由反义语素构成的,根据这个方法也可以推断出来,如“舍本逐末”,由于“本”和“末”是反义,可以推知“舍”和“逐”也是反义,分别为“放弃”和“追求”的意思。
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词语的意义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常见,有些词孤立地看很难准确地判断其意义,如果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容易判断了。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技巧指南方法实践(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技巧指南方法实践第一篇范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词语解释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它不仅要求学生对词语的基本含义有所了解,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词语造句,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和外延。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词语解释的技巧和方法。
1. 词语解释的基本原则在解释词语时,教师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准确性:词语解释要求准确无误,避免出现歧义。
教师在解释词语时,要确保词语的含义、用法和出处等方面均正确无误。
(2)简洁性:词语解释应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复杂。
教师在解释词语时,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出词语的含义,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针对性:词语解释要针对具体语境,避免泛泛而谈。
教师在解释词语时,要结合词语所在的具体句子或段落,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2. 词语解释的技巧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巧和方法来解释词语:(1)同义词解释法:通过解释与词语意义相近的其他词语,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词语的含义。
例如,解释“懒惰”时,可以先解释“懒散”、“怠惰”等词语,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懒惰”的意思。
(2)反义词解释法:通过解释与词语意义相反的其他词语,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词语的含义。
例如,解释“伟大”时,可以先解释“渺小”、“平庸”等词语,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伟大”的意思。
(3)词根词缀解释法:通过分析词语的词根和词缀,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例如,解释“欣喜”时,可以先解释“喜”的意思,再解释“欣”的意思,最后结合两者解释“欣喜”的含义。
(4)举例说明法:通过列举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例如,解释“谦虚”时,可以列举一些谦虚的例子,如“爱因斯坦谦虚地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学生在语境中感受“谦虚”的含义。
(5)词性分析法:通过分析词语的词性,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用法。
例如,解释“况且”时,可以先分析“况且”的词性,即副词,再解释副词的用法,最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况且”的意思。
词语释义的七种解题技巧

词语释义的七大解题技巧一篇文章是由一连串的词语组成的,对词的意义和用法含含糊糊、解释不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失之肤浅,甚至造成误解;写起文章来也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以致不能正确的表情达意。
要准确、鲜明、生动的使用词语,除了靠平时的学、说、用外,掌握一点解释词语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导入既然要解释文中某个词语,首先就要学生在文中找到该词语,找到词语后,还要将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找到,然后反复的读。
当然,有时仅读一句话可能还不够,这就需要去读更多的话,这样才能找到这个词语的意思。
方法一:替代法有时,一些词语的意思很难判定,反复读它所在的句子也难判定,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替代法”来解决,这一方法对形容词尤其管用。
替代法是指当一个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时,我们可以先不看这个词语,而是根据全文,用另外的语言(一句话或词语等)去替代它,只要与全文表达的意思不矛盾、把它与“词语”所在的句子连起来读的通顺,那么,这句话就是这个词语在本文的意思。
当然,这需要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这也正说明“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对理解全文有重要的作用。
案例一:有一篇描写漓江的短文,第一句话是:“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漓江”,然后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讲漓江的美。
文章最后:漓江的景色美不胜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美不胜收”的意思。
对于这道题,可以采用“替代法”,按下面步骤进行:(1)先暂不看这个词语,则该词语所在的句子就只剩下:漓江的景色()(2)本文主要描写漓江的景色,我们就该自问:“漓江的景色到底怎样呢?”(3)从文章一开始就知道漓江美丽,学生读了全文后也很容易知道漓江景色美,这时,我们把“美”放到括号中去,就变成“漓江的景色(美)”,与全文不矛盾,因此,就能判定“美不胜收”的意思与“美”相关。
(4)如果只写一个“美”字,显得不够理想,我们只需加一些修饰词:“非常,特别”,该词语的意思就是:“非常美,特别美”。
(5)强调其在文中的意思:本文指“漓江的景色非常非常的美,特别的美”。
小学语文阅读词语解释

例:驻守——驻扎+防守 、反义词解释法
方法详解:找到被解释词语意义最相 近的词,就是它的词义。
例:可心——称心、合意。
稀罕——稀奇、罕见
反义词
方法详解:有些词语先找到它的反 义词,再加上表示否定的“不”字, 就能解释词义。
例:贫瘠——不肥沃 拘束——不自然
小学语文阅读词语 解释
词语解释题你怎么做?
死记硬背呀!
你竟然还在 死记硬背? 简直太out啦~
1、串字成句解释法
方法详解:将自称一个词的几个字 中间加入几个字,串字成句,就是词 义。
例:争先恐后——争着抢先,唯恐落后 舍己为人——舍弃自己,为了别人
2、拆分合并解释法
方法详解:先把词语中的每个字义 弄清楚,然后合起来,就是这个词语 的意思。
6、引申解释法
方法详解:有些词义含义较深,不 能单从字面理解,必须深入思考,引 申理解。
例:掩耳盗铃——自己欺骗自己 人面桃花——物是人非
7、联系语境法,结合词语感情色彩.
方法详解: 如下是<个窃贬读义记词>中,形"贪容婪非常"一谈词心,一,但般在情文况 本中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中"。我像一匹恶狼,贪婪的读着"这个句子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4、添加程度副词法
方法详解:有些词语不好解释,只 要加一个程度副词,词语的意思就清 楚了。
例:盛誉——很大的荣誉 瑰丽——异常美丽
5、突破难字解释法
方法详解:有的词语中有一两个字 较难理解,只要突破了这几个难字, 词义就一目了然。
最、极
例:奉为至宝——看做最好的宝贝
心急如焚——
心里急的像火烧一样,比喻十分焦急。
从《沁园春·雪》例谈词语解读方法

《 园 春 ・ 》 词 中就 有 最 能 能 在 现 实 中 出 现 的 , 但 却 被 作 者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分 析 可 以 大 功 告 成 , 沁 雪 一
说 明 以 上 情 况 的 两 个 词 语 : 、 。 “ ” 了 , 得 真 真 切 切 , 得 生 解 读 还 可 以继 续 进 行 。 望 惜 望 见 望 望
一 一
点 手 下 留情 的 意 思 , 至 用 了较 甚
流 凭 《 园 春 ・ 》 者 的 眼 力 , 为 强 烈 的 嘲 讽 语 气 , 露 出 对 他 的 沁 雪 作 点 眼 望 尽 这 所 有 场 景 , 常 情 况 下 不 屑 。 这 种 前 后 语 义 的 不 统 一 , 正
问 题 是 : 哪 些 词 语 不 值 得 分 是 不 可 能 实 现 的 , 他 却 在 诗 歌 中 出 了 “ ” 所 隐 含 的复 杂 感 情 : 但 惜 字 一
析 ? 哪 些 词 语 应 该 深 入 解 读 ? 前 绘 就 了 如 此 壮 丽 的 图 景 , 种 艺 术 方 面 是 赞 美 崇敬 , 一 方 面 是 叹 惜 这 另
一
问题 还 好 解 决 , 一 问题 却 需 要 与 实 景 的 矛 盾 , 恰 揭 示 了 作 者 展 遗 憾 , 有 就 是 揶 揄 和 不 敬 。 这 种 后 恰 还
腾 的 黄 河 , 能 看 见 巍 峨 的 大 山 , 的反 映 , 作 者 在 极 力 表 现 自 己超 须 建 立 在 它 在 全 文 中 理 应 占 有 举 能 是 看 见 壮 阔 的 高 原 , 一 般 的 看 所 能 越 现 实 的 一 种 强 烈 追 求 和 渴 望 。 非 汇 聚 , 非 ~ 般 的 登 高 望 远 就 能 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词语的方法
一、查工具书:对于课文中的名词术语,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来理解。
二、组词法:解释单个字的意思时,只要把这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就能将词义解释出来。
如“教室里充满了同学们的欢笑声”中的“满”,可以组成词语“充满”,这样,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表达出来了。
解释两个字的词语也是一样,如“柔美”,柔──柔软;美──美好。
因此,”柔美”的词义一般可解释为“柔软、美好”。
三、分合法:
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
如“勘测”,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
四、近义词替换法: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
如:不畏──不怕;一瞬间──一刹那。
五、反义否定法: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如: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六、抓关键词:一个词语中,常常有一、两个关键性的或疑难的字,只要理解好这一两个字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难理解了。
例如:“热泪盈眶”,较难理解的是“盈”字,从字典上查出“盈”是“充满”的意思,就可以知道“热泪盈眶”的意思是“激动得泪水充满了眼眶”。
七、定义法:即用简明的语言,对该词所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做确切的解释。
如: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八、描绘法: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
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九、比喻法: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
如:车水马龙──车子像流水,马好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十、语境联系法:有些词语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即它们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再如:“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原指春风从脸上轻轻擦过,但这里用来形容叶老先生的批改使我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十一、举例法: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
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
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
十二、联系上下文:如《向沙漠进军》中的“不毛之地”可联系文章中“沙漠所到之地,森林全被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废墟”这些话语可知此词意思指“不长草木的地方”。
十三、结合生活实际:如“背井离乡”一词可以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后,当地的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地去谋生来理解。
十四、展开想象:如“花团锦簇”一词,可引导学生想象春天到了,各种颜色的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情景来体会词义。
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仅只有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解词时,既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又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