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河南省新乡市植保植检站刘珍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河南省1992 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及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

一、主要识别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

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病区别的主要症状。

二、传播途径

1.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cm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也逐年加重。而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2.粪肥传播: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3.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

1.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如小麦与玉米、谷子等作物1年连作多年连种,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故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土壤肥力低病情重。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的能力。反之,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

情就重。

3.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目前豫北地区种植使用的小麦品种还没有高抗小麦全蚀病的,但是,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的小麦品种较耐病,如新麦9号、豫麦41号、豫麦18—64等。

4.深翻改土病轻。深翻可加深活土层,有利于小麦生长,同时也可将土表层的病菌翻至底层,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5.小麦早播病重,晚播病轻。小麦全蚀病侵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12℃~20℃,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缩短了有效侵染期,因而适期迟播病情减轻。

6.气候的影响。冬前雨水大,越冬期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等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四、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小麦全蚀病主要是通过混杂在小麦种子间的病残体远距离传播蔓延的。在旱作麦区的小麦良种繁育田、留种田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发生小麦全蚀病的田块不准作种子用。同时,也不准从发病区调入种子,或病区的种子外调,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扩展蔓延。

2.农业防治措施:(1)轮作倒茬,可与甘薯、棉花、绿肥、大蒜、油菜等

非寄主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2)选种抗病品种,目前豫

北地区推广的小麦优良品种中,新麦9号、豫麦18—64、豫麦41号等品种较耐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种植。(3)深翻倒土,增施肥料,小麦播种前,将

土壤深翻40cm,以减少土表层菌源量,并结合增施无病菌的有机肥和磷肥,每667m2应施有机肥3~4m3,过磷酸钙50kg。同时,病场土、病麦糠、病麦秸和病麦茬等都不能用于沤肥,如需要时必须进行高温沤制。

3.药剂防治:根据近几年多点试验,筛选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最有效药剂为15亿/g蚀敌微粉剂(以下称蚀敌粉剂)。用蚀敌粉剂防治小麦全蚀病,防治后白穗率可降低80%以上,并可兼治小麦纹枯病和小麦根腐病。蚀敌粉剂属生物农药,应大力推广应用。使用方法:(1)拌种,根据病情轻重,每667m2用

药50~100g,先将药剂加水0.5~1kg充分搅拌均匀,然后拌麦种7~10kg,晾干后播种。(2)喷灌根部,分别于三叶期、返青期、拔节期进行,每667m2用药100~150g,加水80~100kg,充分搅匀,顺垄喷灌于小麦茎基部。(3)喷灌根部可视病情轻重分别处理,轻病田三叶期可不喷灌。

小麦全蚀病在豫北、豫西麦区局部地区有发生,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此病一量发生,蔓延速度很快,为害严重。一般一块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只需3年,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50%以上,甚至绝收,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表面和内部腐烂。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加重,植株矮化。抽穗灌浆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愈益明显,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叶鞘易剥离,内仉和茎基表面黑色。近收获时可见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由于根部和茎基腐烂,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秕粒。全蚀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以菌丝在士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混有病残体的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小麦从幼苗至抽穗均可侵染,但以苗期最易受侵染,造成的损失也最重。全蚀病以初侵

染为主,再侵染不重要。大麦、小麦等寄主作物连伤脑筋,小麦玉米复种发病重。土质松散、碱性,有机质,缺磷、缺氮、肥力低下的土壤发病均重。

小麦全蚀病防治要分类进行。无病区防止传入,初发区采取扑灭措施,老病区要采用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积极调节作物生态环境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有水源地区稻麦轮作,旱地小麦与非寄主作物如棉花、甘薯、烟草等轮作可明显减轻病情;对即将衰退田,要保持小麦玉米复种或连作,促进全蚀病自然衰退。

(2)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泞耕细耙,及时中耕,加强肥水管理等,都可减轻病情。

(3)药剂防治:播种时,可用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03%有效成分拦种,或12、5%特普唑可湿粉按种子量的0、05%拦种,可有效控制全蚀病。在小麦拔节期,可用15%粉锈宁可湿粉每亩150克--20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100毫升--150毫升,加水50千克----60千克浇麦,防效也可达60%发上。

小麦全蚀病防治获重大突破

由宁夏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主持、美国普渡大学联合攻关的“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研究推广”项目近日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区和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科技问题,是一项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研究成果,初步推广应用333.52万亩,实现经济效益3.36亿元。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由于受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防治十分困难,是植物病害研究工作者公认的“癌症”。我区土壤含碱量大、空气通透性差,是小麦全蚀病危害的重灾区。据初步统计,我区每年小麦全蚀病受灾面积约120万亩,造成小麦产量损失达1.5亿公斤。

自1992年开始,自治区科技厅立项由宁夏农林科学院植保所邀请国际公认的小麦全蚀病专家、美国普渡大学教授胡伯,美国孟山都公司以及石嘴山市惠农区农技中心共同攻关。项目组对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及初侵染源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小麦根病病原区的概念及划分标准,并将我区小麦根病病原区系划分为三种类型;首次确认了土壤残体、小麦种颖、假苇拂子茅、狗尾草上的小麦全蚀病病菌是我区小麦全蚀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披碱草等禾本科杂草是潜在的初侵染源;首次在国内外发现了小麦全蚀病病菌的新寄主假苇拂子茅;确认了小麦种子内不带小麦全蚀病病菌。建立了小麦全蚀病根部病情指数和产量数学模

型、小麦全蚀病田间发展速率模式图;确定了我区灌区小麦全蚀病的最佳防治期。自主研制开发了全消拌种剂和全消颗粒剂,全消拌种剂防治效果达82.5%,挽回损失达35.4%;全消颗粒剂用于重病田小麦灌溉头水时,防治效果在70%以上。

小麦全蚀病

Wheat Take-all

中文别名:小麦立枯病、黑脚病

拉丁学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Arx et Olivier

为害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它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

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根部变黑加重。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 黑脚” 症状。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 白穗” 。剥开有病部位基部叶鞘,可以看到全蚀病特有的“ 黑膏药” 状物。近收获时,在潮湿条件下,根茎处可看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病原:

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 gramims (Sacc.)Arx et Olivier ,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异名为Ophiobolus graminis Sacc. 。自然条件下仅产生有性态,但在培养基中还发现属于根瓶霉属 ( Phialophora ) 的无性孢子。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 (Sacc.) Walker 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 (Sacc.) Walker 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病菌生长温度范围3~ 33℃。子囊形成适温20℃左右,14℃以下不利于子囊壳和子囊孢子产生。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0~25℃。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

12~18℃,土壤温度在6~8℃仍能侵染。病菌生长发育要求较高的空气和土壤相对湿度,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条件,低于50%则生长减慢,也不易产生子囊壳。病菌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以pH5.5~8.5为最适。子囊壳的形成需要光照,以室内散射光较好,光照过强不利于子囊壳产生。

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存活于未腐熟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以寄生方式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蚀病菌也可以传染下一季作物。上述各类初侵染源中以病残体上的菌丝作用最大。子囊孢子落入土壤后,也可侵染小麦,但作用不大。小麦全蚀病菌为土壤寄居菌,病原在土壤中存活年限从 1~2 年至 3~5 年不等。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也可传播病害。田间浇水、翻耕犁耙等导致病菌在较近距离的扩散。关于种子传病及新病区发病的初传染源,一直存在争论。病菌由麦苗的种子根、次生根及根颈下的节间侵入根组织,也可由胚芽鞘与外胚叶侵入。全蚀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不重要,因此,土壤中的初侵染菌源量是决定当年发病轻重的主要决定因素。

该病害有自然衰退现象:所谓“全蚀病自然衰退”(Take-all Decline, TAD) 即是指全蚀病田连作小麦或大麦,当病害发展到高峰后,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情况下,病害自然减少的现象。产生自然衰退的先决条件有两个,一是连作,二是危害达到高峰,二者缺一不可。病害达到高峰的标志是白穗率在60%以上,且病田出现明显矮化早死中心。经研究调查发现,小麦连作区全蚀病从田间零星发病到全田块严重危害一般经3~4年,如土壤肥力高则病害发展缓慢,一般需6~7年达到高峰。至于出现自然衰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发展有关。

发病条件:

(1)耕作措施:小麦-玉米-小麦连作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积累,病害逐年加重,合理耕作能减轻发病,但轮作不当则不一定减轻发病。实施免耕或少耕,降低土壤的通气性,能减轻发病。早播较适期迟播发病重。

(2)营养条件:主要营养要素缺乏有利于全蚀病发生,但营养元素对全蚀病发生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土壤缺氮引起全蚀病严重发生,施用氮肥后全蚀病严重度降低。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是全蚀病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钙等其他营养元素对病害也有一定的影响。

(3)土壤性质及温湿度:沙土保肥水能力差,利于发病。黏重土壤,病害较轻。偏碱性土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冬麦区冬季温暖、晚秋早春多雨发病重。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田间病残体的腐熟,降低菌量,能减轻冬麦发病。

(4)品种抗病性: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抗全蚀病的品种,小麦属和大麦属也缺乏可利用的抗源,仅在感病程度上有差异

五、防治方法:

1.保护无病区无病区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不用病区麦秸作包装材料外运。从病区调进种子要严格检验,播前用0.1%甲基硫菌灵浸种10min,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2.农业防治措施

(1)轮作倒茬,可与甘薯、棉花、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

(2)选种耐病品种,如烟农15号、济南13号、济宁3号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种植。

(3)平衡施肥,增施有机底肥,小麦播种前,增施无病菌的有机肥和磷肥,每667m2应施有机肥3~4m3 ,过磷酸钙50kg。同时,病场土、病麦糠、病麦秸和病麦茬等都不能用于沤肥,如需要时必须进行高温沤制。

(4)生物防治。美国用荧光假单胞菌防治全蚀病,大田增产30%,但效果不够稳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发的生防菌,山东农科院开发的生防菌剂“蚀敌”、“消蚀灵”均有防效。

(5)对全蚀病衰退的麦田或即将衰退的麦田,要推行小麦两作或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以维持土壤拮抗菌的防病作用。

3. 在已发生病害的麦田,由于不同田块的病势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在生产上应分类防治。

(1)轻病田 ( 白穗率20%以下 ) 选用对全蚀病有一定耐性的品种,在亩施有机肥4000kg 的基础上,每亩增施尿素22kg,过磷酸钙89.3kg 。小麦播种前将以上化肥与高效多元复配剂MF1.5kg 混匀,堆放2天后施入土壤。播种时,用羟锈宁或立克秀拌种 (100kg种子用25%羟锈宁干拌种粉剂150g,或20%立克秀湿拌种100~150g) 。小麦三叶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亩喷药液量75kg。采用以上措施后,病田白穗率可压低到0.58%, 相对防病效果为98.2%, 比生产对照增产73.4%。

(2)中度病田 (白穗率20%~60%) 采取小麦与双子叶作物轮作的方法,促使病菌自然消亡。在冬麦区,与小麦适宜轮作的防病种植模式有:① 小麦—复播豆类或芝麻或油葵→棉花→小麦;② 小麦—复播棉花→春播棉花→小麦;③ 小麦—复播豆类或油葵→油菜→复播棉花→小麦。该类病田经一年轮作后,全蚀病白穗率可降低到70%,轮作两年后白穗率可下降到30%左右。在生产中最好实行一年以上的轮作制。

(3) . 重度病田 ( 白穗率60%以上 ) 对于此类病田,可通过人为的措施加速和促进全蚀病衰退现象的早日到来。方法上,应通过合理的营养配比和使用高效多元复配剂MF来实施。施肥种类、用量等同轻病田。重病田采用此项措施后,在一年内即可将重病田改造为衰退田,其白穗率为3.6%,相对防病效果和增产率依次达84.1%和66.1%。一旦出现病害衰退的田块,要连续种植小麦,特别珍惜衰退现象的持续利用。经连年观察,促进衰退后的田块,白穗率一直控制在1%左右,亩产小麦300kg以上。

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石亚山

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发病重于单季晚稻和后季稻,轻者影响谷粒灌浆,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左右,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一、症状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圆秆拔节到抽穗期盛发,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逐渐增多,穗颈受害变成湿润状青黑色,严重时全穗枯死。病部的菌丝在表面集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暗褐色的菌核。 二、纹枯病的传播方式与发病规律 (一)传播方式 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为害引起的。病菌的菌核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染病的稻株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像菜籽粒大小的褐色硬粒就是菌核。收割时,大量的菌核被震落到田里,以后便在冬闲田或绿肥田的土壤中越冬,次年春灌水耕田时菌核漂浮于水面或沉入水中,待气温达到始病温度20℃-23℃时,菌核萌发菌丝侵入稻株基部叶鞘而引起发病;之后,病部再生出菌丝,蔓延为害。当气温达到28℃-30℃,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菌丝可以从水稻基部叶鞘叶片蔓延至植株顶部叶鞘、叶片和穗头。水稻孕穗、抽穗期遇连阴雨、饱和湿度时,病情发展最快。在发病后期的稻田里,由病斑上产生的菌丝,通过稻叶的接触传到健株上去,并在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形成菌核,导致该病的蔓延。 (二)发病规律 1、气候 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纹枯病发生轻重不同,主要是由于温湿度影响所致。温度在20%以上时,本病才会发生流行;在适温范围,则湿度对本病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当温度达到28℃-31℃,相对湿度在95%时,纹枯病大发生。因此,夏秋季节连续高温时间较长的年份,一般纹枯病的发生比较严重;而较低的温度则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栽培技术 稻田的水肥管理和密植程度对纹枯病的发生影响较大。一般重施、迟施氮肥,灌水过深或加大密度的稻田,发病就重。若在水稻生长前期过于集中使用氮肥,会引起稻苗猛发,提早封行;或是后期偏施氮肥,则会出现贪青陡长,致使田间郁闭,均能严重诱发该病。密植程度高的稻田,一般株间光照程度差,湿度高,适宜于纹枯病病菌的生长和侵染,因而发病往往较重。 3、品种和生育期

浅谈松材线虫病的防治

浅谈松材线虫病的防治 【摘要】本文分析了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原因、发生条件、发生规律,提出了具体的疫情普查监测措施,对松材线虫疫情普查监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松材线虫病是由线虫引起,以松褐天牛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松树病害。因其具有寄主植物多、适生范围广、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治理难度大的特点,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松树病害。 1 松材线虫病概述 松材线虫属垫刃目(Tylenehida),滑刃科(Aphglenchoididae),伞滑刃属(Bursaphelenchus)。松材线虫病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葡萄牙等国。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在我国被发现以来,到2011年已扩散蔓延至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6个县级行政区。 松材线虫病的自然传播扩散途径是松褐天牛成虫在病树体内羽化后携带大量松材线虫,当天牛飞到健康松树上取食补充营养或产卵时,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造成的伤口侵入木质部,寄生在松树树脂道中迅速繁殖,导致薄壁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破坏和死亡,使植株水分输导受阻,呼吸作用加强,树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减弱直致松树迅速枯死。松材线虫病的自然传播扩散因受松褐天牛飞翔能力和自然屏障限制,传播扩散距离、范围有限。而最危险的传播途径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即带有松材线虫和松褐天牛的松材及其加工制品(含包装材料)通过运输工具的调运而扩散,这种途径不受自然屏障限制,传播速度快,距离远,我国松材线虫病呈现多点、跳跃式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松材线虫病发生区的病木及制品人为调运而引起。 2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规律 2.1 松材线虫病的寄主 松材线虫的寄主种类均为针叶树,其中以松属树种为主,非松属树种很少。据国内外资料记载,自然条件下感病的松属树种有36种,其中我国有9种:日本赤松、日本黑松、马尾松、白皮松、海岸松、火炬松、黄松、湿地松、硫球松;非松属树种有8种:香脂冷杉、欧洲云杉、加拿大云杉、北美云杉、欧洲落叶松、美加落叶松、雪松、大西洋雪松。 2.2 症状和发病过程 受松材线虫侵染后,植株迅速枯死是松材线虫病的重要特点。被松材线虫侵

小麦全蚀病和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省市植保植检站珍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省植物检疫对象。省1992 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寄主围较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作 物及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 一、主要识别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 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侧形 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病区别的主要症状。 二、传播途径 1.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cm围 ,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 的病情也逐年加重。而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2.粪肥传播: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3.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 1.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如小麦与玉米、谷子等作物1年连作多年连种,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故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土壤肥力低病情重。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的能力。反之,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

水稻的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 一、主要病害 1.水稻稻瘟病 1.1发病原因 长期灌深水和稻田过分干旱以及氮肥施用过多等都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 1.2发病特点 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稻瘟病的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水稻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 1.3防治方法 首先要做好种子处理,1%的石灰水浸种或者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24小时催芽,然后将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1:500的比例兑好,将稻秧浸入药液中30s后取出栽插。对水稻叶瘟病可以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喷洒。 2.水稻纹枯病 2.1发病原因 稻秧密植、氮肥施用过量以及稻田灌水过多、过频是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2发病特点 水稻纹枯病呈现中间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的斑块。多在分蘖盛期和末期至抽穗期发病,其中抽穗期前后发病最为猛烈,水稻纹枯病主要侵害叶子,严重时可危害穗部以及茎秆部。 2.3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防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种植的时候基肥要施足,抽穗时要追肥,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以及锌肥的配合施用。施药不宜过早或过迟,最好在拔节期以后、抽穗期以前。药剂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2250 mL/hm2或20%纹霉清悬浮剂900~1500 mL/hm2,对水750~1050 kg/hm2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孕穗至齐穗期是水稻纹枯病的重点防治时期,应在稻株的中下部喷施药剂。

3.水稻条纹叶枯病 3.1发病原因 灰飞虱传播是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3.2发病特点 水稻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白色或黄绿色条斑。发病早的植株会枯死,发病迟的则抽穗不良,病株分蘖减少。 3.3防治方法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主要是采取治虫防病的综合措施。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是及时清理秧田、切断病毒的传播源。当发现发病可用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 g/hm210%加吡虫啉300 g/hm2防治。 二、主要虫害 1.水稻螟虫 1.1害虫特征 水稻螟虫分为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1.2危害症状 螟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水稻白穗。 1.3防治方法 用13.5%钻心炮乳油1350 mL/hm2或15%雷钻乳油1 350 mL/hm2,或13.5%决斗乳油750 mL/hm2喷雾。 2.稻飞虱 2.1害虫特征 俗称“蜢子”,白背飞虱及褐飞虱比较常见。 2.2危害症状 白背飞虱以危害水稻的前期生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附件 北京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4〕26号),按照现阶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统一部署,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林生发〔2018〕11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森林资源及松林资源概况 北京市行政区划16个区。全市林地面积1622.17万亩,有林地面积1101.8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2平方米。林业在首都生态环境建设、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及塑造国际型大都市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现有松林159.22万亩。其中油松林面积144.78 万亩,占林分面积的16.14%,在优势树种面积比例中居于第三位,仅次于侧柏、柞树面积。落叶松林面积14.44万亩,占林分面积的1.61%。主要树种林分面积情况见表1,松林面积分区情况见表2。 表1 北京市主要树种林分面积统计表

本表数据摘录于北京市第八次园林绿化资源普查成果报告 表2 北京市松林面积分区统计表 面积:万亩;占比:% 本表数据摘录于北京市第八次园林绿化资源普查成果报告 (二)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 我市积极开展了2018年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工作,春季普查4-6月,秋季普查9-10月,两次普查完成了对北京市16个区主要松树分布区全覆盖、拉网式排查,普查覆盖16个区、183个乡镇、77个街道、12个国有林场、15个木材经营场所,普查面积159万亩。

全市16个区累计发现死亡松树6588株,采样送检50余份,从目前各区上报数据和各专业检测机构对送检样品反馈结果来看,在我市尚未检出松材线虫。 二、目标与任务 (一)防治目标 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林生发〔2018〕110号)总要求,以有效截断松材线虫病传播扩散渠道为关键、快速彻底除治为目标,加强执法监管和检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目标管理,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手段,严防死守,有效防止松材线虫病入侵,保护我市松林资源安全。 (二)防治任务 1.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落实各级政府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控主体责任; 2.全市各区、有林单位等要监测到位,及时发现,及时处治; 3.提前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除治等相关物资储备; 4.组织开展全市各级森防部门和应急防控队伍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培训,熟练掌握相关操作和流程; 5.通过演练不断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疫情除治 (一)防治区划 北京市松材线虫病防治共区划为三个区,分别是除治区、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河南省新乡市植保植检站刘珍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河南省1992 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及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 一、主要识别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 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病区别的主要症状。 二、传播途径 1.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cm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也逐年加重。而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2.粪肥传播: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3.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 1.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如小麦与玉米、谷子等作物1年连作多年连种,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故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土壤肥力低病情重。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的能力。反之,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和危害 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有的时候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1·阶段特征 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天线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根和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地上表现病苗基部叶片发黄,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 2·小麦各生育时期的症状及诊断:①幼苗分蘗期至返青拔节期。

基部叶发黄,并自下而上似干旱缺肥状。苗期初生根和地下茎变灰黑色,病重时次生根局部变黑。拔节后,茎基1-2节的叶鞘内侧和病茎表面生有灰黑色的菌丝层。诊断:将变黑根剪成小段,用乳酚油封片,略加温使其透明,镜检根表如有纵向栗褐色的葡萄菌丝体,即为全蚀病株。②抽穗灌浆期。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潮湿时出现基腐(基部一、二个茎节)性的“黑脚”,最后植株旱枯,行成“白穗”。剥开基部叶鞘,可见叶鞘内表皮和茎秆表面密生黑色菌丝体和菌丝结。小麦近成熟时,若土壤潮湿,病株叶鞘内表皮可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3·传播途径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言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4·发病条件 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是目前巍山县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农民认识最少、受害损失最严重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该病在巍山县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从不同的种植方式来看,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栽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7.2%,前作是玉米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9.6%,连作种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25.7%。 1.发生原因 1.1种植制度因素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1.2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

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1.3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2、防治技术 2.1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培训,加强田间监测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稻作区的高发和危害,对水稻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有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前,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不佳,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水稻纹枯病危害的日趋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做好统筹安排,保障水稻生产的安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本着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加强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田间病情调查,掌握水稻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趋势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准确地测报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趋势的同时,应掌握好防治指标,当发现纹枯病田间病丛率达15%,应适时施药防治。

关于松材线虫病防控的实施方案

关于松材线虫病防控的实施方案(最新) 为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保护我区森林资源,保障林业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法律法规和 《X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特制定《X区X年度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林业基本情况 X区下辖4个镇、1个国有林场、2个国营农场、6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马尾松林9933亩,占有林地面积的6.7%,主要分布在X国有林场和浦X镇、X镇。近年来,受持续高温天气、松墨天牛等因素影响,各地松枯死木数量增加。经过几年的林分改造和综合治理措施,松枯死木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但松材线虫等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侵染破坏的风险仍居高不下。 (二)疫情发生情况 X年秋季普查我区共调查松林面积9933亩,发现松枯死木23株,其中:自然因素致死或濒死的12株,人为因素致死的2株,原因不明的9株,经取样镜检未发现松材线虫病。对比X年秋普数据,枯死木数量有所下

降。 (三)上一年度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1、全面完成松枯死木清理工作。我区成立了一支除治专业队,专门负责清理松枯死木工作。同时,制定松枯死木除治方案,严格按照《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规程》(DB35/T1451-X)技术要求进行清理,GPS每株定位,做到“发现一棵,清理一棵”。X年全区全年清理松 枯死木103 株,清理率100%。采伐松木的伐桩均控制在5 厘米以下,松木及枝桠全部进行焚烧或装袋药物熏蒸处理,松木与伐桩除害处理率100%。 2、挂设诱捕器50 个,与护林员签订监测协议,确保按时更换诱捕药物,全年共诱捕天牛1082只。 3、施放白僵菌粉炮4000 粒,防治面积691 亩。 X年秋季普查我区共发现松枯死木23株,主要分布在浦X镇和X 镇,较X年的秋普数据,松枯死木发生呈现下降趋势。 二、防控目标 X年防控目标:加强预防,巩固成果,防止疫情入侵。全面完成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责任,全区松材线虫病监测覆盖率100%,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并及时处置。 三、防控类型区划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纹枯病是水稻栽种普遍的病害,其伤害大,一旦产生预防不及时会造成水稻变枯而死,危害水稻生产量,那麼造成水稻纹枯病病发的原因是什么?下列是详尽的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缘故及预防对策。期待对诸位栽种户有一定的协助。 1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缘故 水稻纹枯病病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在基本标准下对其开展观查,真菌始初没有颜色,成熟时出現浅褐色的菌核。病原菌菌核的具体抗旱性较强,在各种极端自然环境上都能存活,是水稻纹枯病大规模散播的主要诱发病原菌。除此之外,水稻栽种相对密度过大、肥水管理方法不善、治疗药物预防对策不科学等,都是造成产生纹枯病,危害防效。 2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特性 水稻纹枯病是高溫、高低温标准下造成的病害,当水稻栽种地区田里溫度持续上升以后(大概在20 ℃,环境湿度在80%时),纹枯病刚开始逐渐产生与散布。栽种地区田里溫度超过25 ℃、空气湿度超过90%时,病害快速传播会持续加速。水稻栽种田园中远期存水,

环境湿度很大,为纹枯病大规模产生和散播出示了基础标准。假如在上肥管理方法全过程中加上基肥过多,会是禾苗抽穗提早封行,促进纹枯病产生。在一切正常栽种的状况下,不一样种类的具体抗病力及其患病率存有一定差别,高秆水稻种类患病率较低,矮秆水稻则病发较重。 3 水稻纹枯病的基础发病症状 纹枯病对水稻叶柄、叶子、穗部和叶茎都是造成不一样水平的危害。最初产生环节关键在主茎与水面挨近的叶子和叶柄位置。水稻前期感柒全过程中,病部大部分都展现深绿色浸水状模糊不清黑斑,病斑进一步外扩散后,逐步完善云纹状。病斑正中间部位会出現浅绿色或者暗红色,对水稻机构被毁坏后,边沿展现暗褐色。在病害产生比较比较严重时,好几个较小的病斑并集以后会造成很大的病斑,造成叶子刚开始变黄随后慢慢枯萎。茎杆部位被害状况与叶子比较类似。当穗部受损害后,最初会展现出深绿色,伴随着损害時间的增加,会展现暗红色,水稻不可以一切正常抽穗。在高溫、高低温的生长发育自然环境中,纹枯病病发位置会出現菌核,菌核色调较深,非常容易掉下来。 4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规律性 水稻纹枯病是念珠菌性病害,病原菌的菌核在栽种*壤、禾秆病部、野草等自然环境中过冬,是产生病害的基本病原体。在春天开展耕地时,大部分取得成功过冬的菌核都是在水面上飘浮,随后粘附在水稻主茎上。当地理环境溫度比较适宜时,菌核会持续出芽,产生真菌,浸染水稻,使水稻病发,而在高溫、高低温标准下,可造成水稻纹枯病流行性感冒暴发。在水稻栽种后,病害产生太早、过多、太重,是当今稻区普遍现象的状况。 5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性预防对策 5.1 取种抗病力不错的种类 水稻栽种关键取决于水稻种类挑选,由于好的种类可以阻拦病菌体,降低病害产生几率。根据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所知,当今籼稻主茎果蜡保护层厚度偏厚,硅化物质较多,具体抗病力不错,籼稻其次,糯稻具体抗病力最烂。在同样的栽种自然环境中,成熟种类的抗病力较低,迟熟种类的抗病性工作能力不错。 5.2 立即消除病原菌 在水稻开展栽秧以前必须立即捞起来水稻田水面上飘浮的菌核,全方位降低菌源数。操作过程以下:根据放高水位线(水位线高宽比3.3~6.6 cm)耙田,使菌核飘浮在水面上,并滞留一段时间以后,使飘浮在水面之中的干枝、野草、菌核等浪渣随风飘荡飘浮集中化到低处田角、田边以后,根据泥沙网等有关专用工具立即捞起来水面上飘浮的干枝和野草、

四种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菌抑制中浓度

四种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菌抑制中浓 度(EC50)的测定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450008 ) 摘要:为了选择可有效防治小麦全蚀病茵的杀菌剂,通过FAO推荐的茵落直径法测定其对四种杀茵剂剂其混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麦全蚀致病菌对申嗪霉素最为敏感,其EC50为0.000768mg/mL。对敌委丹、适乐时和二者的混剂中度敏感,其EC50分别为0.002913mg/mL、0.002028mg/mL、0.00132mg/mL。对硅噻菌胺低度敏感,其EC50为0.00239543mg/mL。由此可见,申嗪霉素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在试验药剂中效果最好。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菌;杀菌剂;抑制中浓度(EC50);测定 1引言 全蚀病是目前小麦生产上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由于缺乏高抗品种,药剂防治仍然是一种主要的防治手段,近些年来市场上并没有对全蚀病效果特别好的药剂。高效、低毒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微生物源抗菌剂申嗪霉素(M18)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原创性农药。该产品已经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药登记证,其主要的有效成分是吩嗪-1-羧酸。本试验通过申嗪霉素对全蚀病菌的抑菌情况来,考察是否可以作为防治全蚀病的药剂。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杀菌剂 3% 敌委丹 SC (先正达公司生产公司)、2.5% 适乐时 SC (瑞士诺华公司生产)、1% 申嗪菌素 SC (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2.5% 硅噻菌胺 SC (孟山都公司生产)等四种药剂。 2.2 供适病菌 病原菌: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v.Arx & Oliver),由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实验室分离保藏。 2.3 母液配置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什么是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什么是松材 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为保护我国松林资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指导各地科学开展疫情防治,切实提高疫情防治的整体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疫情监测普查(一)日常监测。 1.监测范围。辖区内所有松树,重点是电网和通信线路的架设沿线,通信基站、公路、铁路、水电等建设工程施工区域附近,木材集散地周边,景区,以及疫区毗邻地区的松树。 2.监测时间。定期巡查辖区内松树,每月至少一次。 3.监测内容。调查是否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取样鉴定是否发生松材线虫病。 4.监测方法。 (1)踏查。根据当地松林分布状况,设计可观察全部林分的踏查路线。采取目测或者使用望远镜等方法观测,沿踏查路线调查有无枯死松树,或者出现针叶褪色、黄化、枯萎以及呈红褐色等松针变色症状的松树。一旦发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按照本方案中有关要求进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详查。 (2)遥感调查。采取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对大面积松林进行

监测调查,一旦发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根据遥感图像的卫星定位信息,开展人工地面调查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详查。 (3)诱捕器调查。适用于松材线虫病非发生区林分的监测,严禁在疫情非发生区和发生区的交界区域使用。在媒介昆虫羽化期设置诱捕器引诱媒介昆虫,将诱捕到的媒介昆虫成虫活体在室内剪碎后进行分离鉴定(或者经过培养后鉴定),确认是否携带松材线虫。一旦发现携带松材线虫,应当立即对设置诱捕器的林分及周边林分进行详查。 (4)详查。详细调查疫情发生地点、寄主种类、发生面积(以小班为单位统计,不能以小班统计发生面积的以实际发生面积统计,四旁松树的发生面积以折算方式统计)、病死松树数量、林分状况,以及传入途径和方式等情况,并对病死松树进行精准定位,绘制疫情分布示意图和疫情小班详图。调查病死树数量时,需将疫情发生小班内的枯死松树、濒死松树一并纳入病死松树进行调查和统计。 (二)专项普查。 1.普查范围。辖区内所有松树。 2.普查时间。每年2次。一般于每年3-6月进行春季普查,于每年8-10月进行秋季普查。 3.普查内容。调查本辖区内所有松树是否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 4.普查方法。同日常监测方法。其中,对已确认发生疫情的小班,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水稻纹枯病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为住,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病源,那纹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大家知道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吗? 一、农业防治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

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5.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 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策略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策略 发表时间:2019-10-09T13:27:06.1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作者:杨韵[导读] 松材线虫病严重影响松木生长,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松木大面积死亡。 广州蓝宝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摘要:松材线虫病严重影响松木生长,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松木大面积死亡。基于此,为了提高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水平,本文结合松材线虫病的病症、发病规律、病害机制及表现,提出科学的综合防治策略,希望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以提高对于该病的防治效率。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病症;发病规律;综合防治 一、松材线虫病危害症状 松材线虫是一种寄生于松树的、非常常见的寄生虫,寄生在松树上导致松树慢慢干枯直至死亡,是林业中危害最大的几种害虫之一。其以松褐天牛为媒介,卵通过树表创伤进入松树体内,并在其树脂道内寄生并大量繁殖。繁殖后的松材线虫可以侵犯寄生部位的薄壁细胞、上皮细胞,从而阻断松树的水分代谢,并减弱其蒸腾作用。由于这种损伤是全株性的,因此会造成松树全株损害,包括针叶变色、针叶萎蔫、光合作用受阻等,严重时可以导致松树死亡。 通常,松材线虫病的发病阶段可以分为病害初期、发展中期、发展后期、发病末期4个阶段。在病害初期,松树的外观往往正常,然而由于寄生虫侵犯树脂道上皮细胞,因此可造成树脂分泌减少。同时,由于松材线虫的入侵媒介是松褐天牛,因此发病松树往往还伴有天牛寄生,即针叶出现被啃食痕迹。随后,由于蒸腾作用的进一步减弱,针叶颜色逐渐变黄,树脂分泌更少,且常見天牛产卵的刻槽。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针叶进一步萎缩,光合作用开始减弱。由于松树的水分供应和营养供应均得不到保障,因此植株开始萎蔫,各种昆虫的蛀屑逐渐增多。到了发病末期,由于真菌寄生,通常也称为“木质蓝变期”,未脱落的针叶几乎全部变为红褐色,全株枯死,且伴有次生害虫及真菌大量栖居[1]。 二、松材线虫病发病规律 由于松褐天牛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是5—10月,因此这段时间的松材线虫倾向于产卵并使虫卵随松褐天牛在松树上的咬食缺口而进入松树内部,并在其中繁殖扩散。由于虫卵孵化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从松材线虫虫卵进入松树到虫卵孵化持续三四个月。随后,由于松材线虫幼虫逐渐生长,被感染的松树逐渐出现以上几种病态特征,若不及时治疗通常于10月枯死。同时,若某年平均温度高于日常且湿度相对较低,松材线虫孵化的时间会有所提前,其孵化率也会提高,从而造成更为严重的松材线虫病。 三、松材线虫病病害机制及表现 严重的松材线虫病将极大程度地威胁松树健康生长。由于该种疾病具有广泛传播、病死率高等特点,人们通常称其为“松树枯萎病”。虫媒传播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其媒介即松褐天牛。通常,松材线虫在侵入松树之前,会首先寄生于松褐天牛体内,并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增强其自身的致病性。此外,由于松材线虫可在松树树脂道内繁殖、移动,使得松树的受害细胞面积广泛,大体表现为针叶首先丧失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能力,并因缺水、缺乏营养物质而逐渐枯黄。同时,松材线虫病的特点之一是病树不落叶,而是缓慢降低自身的树脂合成分泌效率,最终干枯而死。然而,即便松材线虫的致病过程和致病机理早已明确,要想彻底除去该种疾病,仍然受到发病快、病死率高、松褐天牛辅助致病等因素的阻碍。同时,幼虫往往广泛栖居于松树表面的疮孔中,因此一方面会加速松树病死,另一方面会促进病虫害的传播。 松材线虫病的受害植物种类主要包括黑松、湿地松、马尾松等松属植物,其传播方式主要有以松褐天牛为虫媒的自然传播、以调运患病松木或松木半成品为媒介的人为传播。无论是自然传播还是人为传播,根本原因都在于将携带有松材线虫卵或幼虫的媒介带入易感松树聚集生长地区,从而造成地区内的病虫害蔓延。此外,由于部分地区相关工作人员的防控意识不足,使得松材线虫病难以得到防控且难以得到有效治理。 四、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疫情检测系统准确掌握疫情进展、建立完善的疫情检测系统是及时解决松材线虫病危害、防止松材线虫病在当地迅速蔓延的有效途径。借助完善的疫情检测系统,当地的疫情监控便能获得提早发现、提早防治、提早消除的效果,从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发展。首先,应严格检测出入林区的往来木材运输车辆,切段人为传播途径,将携带病虫害的木材或木材半成品与林区隔离[2]。其次,应加大检疫的执法力度,及时销毁已患松材线虫病的树木及树木制品,同时严禁将此类木材用于市场销售和商业活动。再次,要从流通环节入手,坚决抑制患病虫害的木材在市场上流通,让相关商家转变思想认识,意识到松材线虫可能对当地松树林区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免留下安全隐患。最后,应从法律法规方面入手,及时制定合理的相关规定,并将处罚方案细化、落实到位,让政府和林业部门的职责落实情况受到法律监督,从而保证松材线虫病防治措施的具体落实,以此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二)科学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治方案 1.控制传染源 由于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植物传染病,因此,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林区等方面对其进行防治。首先,由于此病虫害的致病过程已经明确,那么就应在松褐天牛羽化成虫之前除去此类昆虫媒介,从传染源头阻断自然传播途径。即砍伐松褐天牛寄生的松树,并及时处理砍伐后的松树。这种以小面积的损失换取整个林区的利益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切断传播途径 正如上文所说,切段自然传播途径的主要方式是控制松褐天牛的数量与生长繁殖。经文献查阅得知,每年4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松褐天牛活动的集中时间,因此应在此阶段安装诱捕器捕杀松褐天牛,以阻断松材线虫的自然传播途径。 3.提高林区抵抗力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一、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未,即夏孢子。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 1、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 2、有大面积感病品种; 3、3-5月份雨量较多; 4、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现在市面比较好的拌种剂:先正达的锐胜、福戈+亮盾 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或是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等 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摘要: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一带和南方稻区发生较普遍。此病为害叶鞘、叶片,致叶片枯死,使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0%~30%,严重时达50%以上。南方稻区由于此病普遍而常发,其引致的总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成为水稻稳产高产的严重障碍。 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 1 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稻穗和茎秆。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互相联合成云纹状大斑。干燥时,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至灰绿色后变灰白色。潮湿肘呈水渍状,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病鞘常因组织受破坏而使其上的叶片枯黄。 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病重的叶片因病部扩展快,呈水渍状污绿色,最后枯死。剑叶的叶鞘受侵染,轻者使剑叶提早枯黄,重者可导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植株于抽穗后,如穗颈受侵染,则病斑呈灰绿色,并直接造成谷粒不实和秕谷增加。 纹枯病严重发生常引致植株倒伏或整丛枯死。 湿度大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并且还可在病部见到白色至暗褐色菌核。菌核扁球形,直径1.5~3.5mm。粘附在病斑的部分扁平并略凹陷。菌核大小似萝卜子,或不规则形。菌核借少量菌丝联系于病斑表面,易脱落。发病中后期有时可见病组织表面有一层灰白色粉状物,为病菌的有性子实层,当气候干燥或其他环境不适时则很易消失。 2 病原

松材线虫病防治施工合同

山阳县2012年夏季松材线虫病除治施工合同 甲方:山阳县林业站(森防站) 乙方:孙建虎 为了切实做好我县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全面清除病害木,减少病源,降低传播媒介虫口密度,控制疫情扩散蔓延。经双方协商,甲方同意乙方承包天竺山林区的松材线虫病病害木、疑似病害木和华山松大小蠹危害木的伐除清理施工作业,特签订如下承包合同: 一、作业内容 松材线虫病病害木、疑似病害木、华山松大小蠹危害木以及其它原因死亡树木的伐除、枝桠梢头木屑(1厘米)的清理、烧毁、伐桩施药防治,本次共规划清理除治200株。 二、施工时间 自签订合同之日起30天时间全面完成作业任务。 三、甲方责任 1、负责提供除治所需的农膜、农药、油锯等物料。 2、负责除治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全程督促检查工作。 3、确定需要除治的病害树木,并逐株打号标记。 4、为乙方伐木工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各1份。 四、乙方责任 1、负责组建25人施工专业队,要求队员年龄在20-55周岁,身体健康,吃苦耐劳,有伐木经验。 2、严格按照甲方制定的作业要求和有关技术操作规程施工;凡打号标记的病害树木全部按要求伐除、清理,对伐桩进

行全面除害处理。伐桩高度均低于5厘米,所有伐桩施药处置率和处置合格率均达到100﹪。 3、自备伐木工具和工人食宿,费用自理。 4、承担施工作业过程中的一切安全责任,包括民工的人身安全、药品使用安全、森林防火安全及其它安全责任。 5、在县森防站、天竺山林场技术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开展施工作业,按照要求实施伐除,不得乱砍滥伐。 6、伐除的木料、枝梢、木屑等必须全部运到甲方指定地点(东坡工区门前)集中烧毁。 7、木料运输车辆必须车况良好、手续齐全。 8、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按时完成除治作业任务。 五、合同金额 1、除治费用:按要求完成整个清理除治施工作业,经验收合格后,甲方按工人实际出工天数付给乙方工资,每人每天150元。付给乙方工队代工负责人每天200元。 六、兑现办法 乙方严格按照作业要求施工结束后,甲方组织人员进行验收,根据验收结果,由甲方按实际除治合格株数核算兑付工程款。 七、奖惩办法 在甲方验收过程中,如存在以下问题,均予以罚款处理,并要求自费限期改正,直至达到验收标准: 1、作业区内发现遗留有疫木的每根罚款1000元; 2、伐桩漏施的每个罚款500元; 3、伐桩处理不合格的每个罚款10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