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如何防治小麦全蚀病

如何防治小麦全蚀病

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什么是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小麦全蚀病的预防措施•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与评估•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建议与展望什么是小麦全蚀病01小麦全蚀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引起,主要侵染小麦根部,造成全株系统性症状。

植株生长矮小、发黄,似“旱苗”或“黄脚”症状,根系变黑腐烂,轻则枯死,重则造成大片麦苗连根拔起,形成“黑脚”症状。

定义及症状症状定义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病原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

传播途径病原及传播途径小麦全蚀病会对植株的生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生长抑制由于病原菌的侵染,会导致小麦籽粒品质下降,如蛋白质含量降低、千粒重减轻等。

品质下降长期严重的小麦全蚀病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破坏,影响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生存,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土壤生态系统破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02不同品种的小麦对全蚀病的抗病性有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选用抗病品种与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如豆类、薯类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轮作倒茬实施深耕细作,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抗病能力的提高。

精耕细作科学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防止小麦徒长,提高其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使用杀菌剂进行拌种处理,如用咯菌腈、戊唑醇等药剂,可以有效地预防全蚀病的发生。

拌种处理在小麦拔节期、抽穗期等关键时期,喷施杀菌剂进行防治,如使用丙环唑、嘧菌酯等药剂。

喷药防治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集中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及时处理病株对于发病较重的地块,可采用药剂灌根的方法,如使用丙环唑乳油等进行灌根处理。

药剂灌根小麦全蚀病的预防措施030102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品种连作,以免造成品种抗病性退化。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

o l i v c r i n Gua nn a n Co un t y o f J i a n gs u
P r o v i n c e , t h e d y n a mi c r e g u l a i r y o t f Ga e u ma n n o my c e s g r a mi n i s( S a c c . ) Ar x .
c o nt r o l t e c h no l o g y o f Ga eu ma nn o my c e s
g r a m i n i s( S a c c . ) A r x . o l i v c r w e r e e l a b o —
r a t e d f r om f o l l o wi n g a s p ec t s, i n c l u di n g p r e — q ua r a nt i n e ,ag ic r ul t u r a l c o nt r ol me a — s u r e s , c he mi c a l c o nt ro l me a s ur e s , e t c .
综 合措 施 的 示 范应 用 效 果 。
GA 0 B o
( G u a n n a n 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v e
S t a t i o n i n J i a n g s u P r o v i n c e ,Gu a n n a n ,
病是 国内的植物检 疫对象之一 。2 0 0 2 年江苏省 灌南县 因引种 山东的小麦 品
种 泰 山 1号 而 导 致 小 麦 全 蚀 病 的 传
p e a k p e i r o d o f mo r b i d i y. t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浅析小麦全蚀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浅析小麦全蚀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浅析小麦全蚀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作者:邵高峰王金水王志青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第22期小麦全蚀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根部病害,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

是河南省补充检疫对象,小麦全蚀病自2002年在内黄县首次发现,2009年达到侵染高峰,发生面积8.8万亩。

一、症状特征1分蘖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重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死亡。

2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矮小、稀疏、分蘖少、生长衰弱、叶片自下向上变黄,似干旱、缺肥。

拔出观察植株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黑,横剖病根,根轴变黑,在茎基部表面和叶鞘内侧,生有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重病植株的种子根和部分次生根变黑,造成无效分蘖增加或枯死。

3抽穗灌浆期此时病株症状最明显,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特有的早枯白穗,或病株矮小、穗数减少、穗粒瘪、千粒重降低。

在潮湿麦田中,茎基部表面布满条点状黑斑(黑色菌丝鞘)形成黑脚,是病菌外生菌丝在茎基部表面形成的一层菌丝鞘,向黑膏药一样,这一典型症状是区别于其他小麦根腐型病害的主要特征。

在土壤干燥的情况下,多不形成黑脚症状,也不产生子囊壳,故黑膏药不明显。

二、侵染循环1土壤传病全蚀病菌集中分布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距地面15厘米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遗留在田间,病菌在土壤中逐年积累,病情日趋加重。

土壤中病残数量越多,土壤传病力越烈。

病害在田间开始往往成簇成片发生,随着农事操作,如耕地、流水、风的携带,使病原菌反复传播。

反复侵染,致使病害由点到面、由少到多地发展起来。

2粪肥传病内黄县小麦全部使用大型收割机收割,收割后麦秸大部分都遗留在田间,麦秸中都夹杂着病根、茎秆等病残体,将带病秸秆直接还田或不经过高温发酵沤制土粪,均不能杀死病菌,而只能把大量病菌带入田间,污染无病地块,导致病害蔓延。

3种子传病病株种子内部不带菌、不传病,所谓种子传病是种子间混有病残体,由种子携带病残体而传病。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摘要总结了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发生规律,并提出多种防治方法,以指导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减少全蚀病对小麦生产的危害,服务粮食生产。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发病规律: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5.121.4+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35-01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为全国植物检疫对象。

目前,我国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已有发生,尤以山东省发生重,危害大。

发病田轻者减产10%~20%。

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2005年在湖北襄阳区的石桥、黄集等镇首先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逐渐扩展蔓延到龙王、伙牌、古驿、双沟等镇。

目前全区已有约333.3hm2小麦受到全蚀病危害,少数田块已绝收毁种。

近年来河南省的襄城县、鄢陵县都有逐步加重危害的趋势。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全蚀病,现将其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危害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基腐性病害,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

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

茁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桔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2 病原病原菌主要有禾顶囊壳禾谷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graminis(sacc.)walker)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 et olivervat.tritici(sacg)walke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

小 麦 全 蚀 病 发 生 重 的 地 块 每
6 7 5 % 菌 灵 和 l % 锈 亍 可 湿 6 m用 0 多 5粉 性 粉 剂 各 1 g,混 匀 后 与 3 k 细 土 拌 k 0g
匀 , 于 地 表 , 后 翻 耕 整 地 播种 。 撤 然
般减产 1 % 2 % 重病区 减产 5 % 0 - 0 , 0
四、 防治方 法
( ) 禁 从 病 区 引 种 一 严 新 病 区 零 星 发 病 地 块 ,要 单 打 单 收, 茬1 c 留 6 m以 上 , 麦 粒 不 做 种 , 病 病 残体不沤肥 。
( ) 作 倒 茬 二 轮
年 的初 侵 染 源 。 活 于 未 熟腐 有机 肥 中 存 的病 残 体 也 可 作 为 初 侵 染 源 。 寄 生 方 以 式在 自生 麦 苗 、 草 或其 他 作 物上 的 全 杂 蚀 病 菌 也 可 以传 染 下 一 季 作 物 。 述 各 上 类 初 侵 染 源 中 以 病 残 体 上 的 菌 丝 作 用 最 大 。子 囊 孢 子 落 入 土 壤 后 , 发 和 侵 萌
很少 。 病 区 生产 用种 作 传 病 试 验 并 没 以
成 功 。无 病 区 禁 止 从 病 区 调 运种 子 。
悬浮剂2 ~ 0 ] 0 4 m ,兑 水 1 O 拌 麦 种 5g
1 k , 种 后 堆闷 3 \ 晾 干 播 种 。 g拌 O 日 J 寸 J
( ) 剂 灌 根 五 药 对 于 未 作 药 剂 土 壤 处 理 和 拌 种 的 病 田在小麦 3 期 、 青 期、 节期 , 叶 返 拔 每
以上甚至绝收。

( ) 齐 拌 种 四 药 1 J 每 6 m用 3 敌 委 丹 5 m + . % 6 % 7 0 1 2 5 适 乐日1 m , 水1 0 ] 匀后 , 寸 0 1加 5m 混 拌种 1 g 也 可每 6 7 1 . % 蚀 ) O 。 k 6 m用 2 5 全 争水

小麦全蚀病的预防与防治技术要点

小麦全蚀病的预防与防治技术要点

小麦全蚀病的预防与防治技术要点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在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能发生,而以成株期的症状最明显。

小麦全蚀病并非不治之症,控制其危害的关键在预防。

具体措施是:
一、小麦全蚀病要提前预防
严格保护无病区,防止种子夹带病残体传病,禁止无病区到病区引种。

要及时铲除零星病点,将病害消灭在初发阶段。

对病点内的病株高割留茬,把病根茬就地点火焚烧,并用药剂消毒土壤。

对于初发病地块,除了采取以上措施外,有条件的可停种2年禾谷类作物
二、充分利用自然微生物控制病害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或小麦连作区,病害达到危害高峰期后,
抑制全蚀病的土壤微生物也随之大量增殖,再继续种植小麦,病害下降,直至控制为害,这种现象称为全蚀病衰退。

病害得到控制以后,只要保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或小麦连作,病害不会反复,但如果中间停种小麦而改种其它作物,以后再种小麦时病害又会严重发生。

因此,在没有轮作条件的地方,要建立稳定的耕作制度,充分发挥自然微生物控制病害的作用。

三、小麦全蚀病的药剂防治
在小麦播种期,用20%粉锈宁乳油按种子量的30%拌种。

上麦出苗后20-30天(病菌侵染高峰期),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20-200克,兑水50-60公斤,顺垄喷酒麦苗。

这两种方法均能显著降低小麦成株期发病率。

四、科学施肥
尤其要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的产量和品质对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小麦的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每年都给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随着农村生态条件的变化和复种指数的提高,病虫害的发生也呈加重趋势,一些过去局部零星发生的病虫害有时会大面积发生,有些过去已被有效控制的病虫害,近年来又有明显回升和加重。

如何防治小麦病虫害,是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重中之重,要防治必须要先了解,下面我们就先介绍几种常见的小麦病虫害。

片花:小麦常见病害小麦锈病小麦锈病,是小麦主产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疾病,又叫“黄疸病”。

根据锈病发生部位的不同,又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杆锈病。

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条锈病,大多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叶鞘、茎杆和麦穗也有发生。

从远处看上去,小麦的叶片是一片黄色,像生锈一样;仔细看过去,你会发现一行一行粉状的东西。

这些粉状的东西,就是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它是真菌性疾病,属于担子门菌中的锈菌。

锈菌的孢子,就相当于植物的种子,而且,是可以通过气流传播的种子。

在适合的气候条件下,孢子就会萌发,侵入小麦,最后发病。

这些孢子,在叶片上的传播蔓延速度非常的快,由于一个又一个的孢子挤破了表面,使叶片水分大量蒸发,叶绿素遭到严重破坏,光合作用的面积就大大减少,小麦的叶子也就提早枯萎了。

小麦如果感染条锈病,到了生长后期,就会蔓延到小麦中上部的所有叶片,由于叶绿素遭到破坏,小麦失去光合作用,便不能再维持正常的生长,更不能完成小麦的结实。

条锈病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西北还有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最近几年,在四川、甘肃、陕西、湖北等省份多有发生,另外还有新疆,云南,贵州,重庆和山东的部分地区。

条锈病,在我国历史上,曾经造成过重大的损失,一般发病越早,损失越重,最重的可减产80%左右。

小麦条锈病发病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条锈病喜凉怕热,在我国,有一些地区非常适宜条锈病病菌的越冬,所以往年经常发生条锈病的地区,土壤中存有一定数量的病原菌,来年容易引起条锈病的发生。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发生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全蚀病发生规律复杂多变,因此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来有效防治。

本文将从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出发,结合现有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提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全蚀病的发生规律(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蚀病喜欢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雨水丰富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全蚀病。

春季和秋季气候温暖、潮湿的条件有利于全蚀病的孢子萌发和传播,从而加剧病害的发生。

夏季高温、旱季干旱也会抑制全蚀病的发生。

气候变化对全蚀病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小麦全蚀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风雨传播、人工传播和种子传播。

风雨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当受感染的小麦叶片遇到风雨天气,病原菌便会通过雨滴或风传播到其他健康的小麦植株上,从而导致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人工传播与种子传播也是全蚀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二、全蚀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一)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抗全蚀病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全蚀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选择对全蚀病抗性好、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全蚀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育种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小麦全蚀病抗性的选育工作,培育出更加抗病的小麦品种。

(二)合理种植密度和密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密植对防控全蚀病起着重要作用。

适当的密植可以减少空气流通,增加小麦植株之间的接触和传播机会,从而降低全蚀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小麦种植密度和密植方面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调整。

(三)及时清除秋茬全蚀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残留植株、土壤和种子,其中残留植株是病害的重要来源。

在小麦收割后,应及时清除秋茬、埋藏或者烧毁残留植株,避免为病害的传播提供条件。

对于有全蚀病历史的田地,还应间种一些草本作物或者经济作物,以减少全蚀病的发生。

(四)科学施肥和灌溉科学施肥和灌溉是保障小麦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也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河南省新乡市植保植检站刘珍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

河南省1992 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

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

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及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

一、主要识别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

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

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

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

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

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

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病区别的主要症状。

二、传播途径1.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cm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也逐年加重。

而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2.粪肥传播: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3.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

1.连作病重,轮作病轻。

如小麦与玉米、谷子等作物1年连作多年连种,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故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土壤肥力低病情重。

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的能力。

反之,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情就重。

3.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

目前豫北地区种植使用的小麦品种还没有高抗小麦全蚀病的,但是,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的小麦品种较耐病,如新麦9号、豫麦41号、豫麦18—64等。

4.深翻改土病轻。

深翻可加深活土层,有利于小麦生长,同时也可将土表层的病菌翻至底层,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5.小麦早播病重,晚播病轻。

小麦全蚀病侵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12℃~20℃,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缩短了有效侵染期,因而适期迟播病情减轻。

6.气候的影响。

冬前雨水大,越冬期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等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四、防治措施1.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小麦全蚀病主要是通过混杂在小麦种子间的病残体远距离传播蔓延的。

在旱作麦区的小麦良种繁育田、留种田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发生小麦全蚀病的田块不准作种子用。

同时,也不准从发病区调入种子,或病区的种子外调,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扩展蔓延。

2.农业防治措施:(1)轮作倒茬,可与甘薯、棉花、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

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

(2)选种抗病品种,目前豫北地区推广的小麦优良品种中,新麦9号、豫麦18—64、豫麦41号等品种较耐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种植。

(3)深翻倒土,增施肥料,小麦播种前,将土壤深翻40cm,以减少土表层菌源量,并结合增施无病菌的有机肥和磷肥,每667m2应施有机肥3~4m3,过磷酸钙50kg。

同时,病场土、病麦糠、病麦秸和病麦茬等都不能用于沤肥,如需要时必须进行高温沤制。

3.药剂防治:根据近几年多点试验,筛选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最有效药剂为15亿/g蚀敌微粉剂(以下称蚀敌粉剂)。

用蚀敌粉剂防治小麦全蚀病,防治后白穗率可降低80%以上,并可兼治小麦纹枯病和小麦根腐病。

蚀敌粉剂属生物农药,应大力推广应用。

使用方法:(1)拌种,根据病情轻重,每667m2用药50~100g,先将药剂加水0.5~1kg充分搅拌均匀,然后拌麦种7~10kg,晾干后播种。

(2)喷灌根部,分别于三叶期、返青期、拔节期进行,每667m2用药100~150g,加水80~100kg,充分搅匀,顺垄喷灌于小麦茎基部。

(3)喷灌根部可视病情轻重分别处理,轻病田三叶期可不喷灌。

小麦全蚀病在豫北、豫西麦区局部地区有发生,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此病一量发生,蔓延速度很快,为害严重。

一般一块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只需3年,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50%以上,甚至绝收,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表面和内部腐烂。

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

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加重,植株矮化。

抽穗灌浆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愈益明显,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叶鞘易剥离,内仉和茎基表面黑色。

近收获时可见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

由于根部和茎基腐烂,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秕粒。

全蚀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以菌丝在士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混有病残体的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小麦从幼苗至抽穗均可侵染,但以苗期最易受侵染,造成的损失也最重。

全蚀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不重要。

大麦、小麦等寄主作物连伤脑筋,小麦玉米复种发病重。

土质松散、碱性,有机质,缺磷、缺氮、肥力低下的土壤发病均重。

小麦全蚀病防治要分类进行。

无病区防止传入,初发区采取扑灭措施,老病区要采用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积极调节作物生态环境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有水源地区稻麦轮作,旱地小麦与非寄主作物如棉花、甘薯、烟草等轮作可明显减轻病情;对即将衰退田,要保持小麦玉米复种或连作,促进全蚀病自然衰退。

(2)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泞耕细耙,及时中耕,加强肥水管理等,都可减轻病情。

(3)药剂防治:播种时,可用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03%有效成分拦种,或12、5%特普唑可湿粉按种子量的0、05%拦种,可有效控制全蚀病。

在小麦拔节期,可用15%粉锈宁可湿粉每亩150克--20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100毫升--150毫升,加水50千克----60千克浇麦,防效也可达60%发上。

小麦全蚀病防治获重大突破由宁夏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主持、美国普渡大学联合攻关的“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研究推广”项目近日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区和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科技问题,是一项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研究成果,初步推广应用333.52万亩,实现经济效益3.36亿元。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由于受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防治十分困难,是植物病害研究工作者公认的“癌症”。

我区土壤含碱量大、空气通透性差,是小麦全蚀病危害的重灾区。

据初步统计,我区每年小麦全蚀病受灾面积约120万亩,造成小麦产量损失达1.5亿公斤。

自1992年开始,自治区科技厅立项由宁夏农林科学院植保所邀请国际公认的小麦全蚀病专家、美国普渡大学教授胡伯,美国孟山都公司以及石嘴山市惠农区农技中心共同攻关。

项目组对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及初侵染源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小麦根病病原区的概念及划分标准,并将我区小麦根病病原区系划分为三种类型;首次确认了土壤残体、小麦种颖、假苇拂子茅、狗尾草上的小麦全蚀病病菌是我区小麦全蚀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披碱草等禾本科杂草是潜在的初侵染源;首次在国内外发现了小麦全蚀病病菌的新寄主假苇拂子茅;确认了小麦种子内不带小麦全蚀病病菌。

建立了小麦全蚀病根部病情指数和产量数学模型、小麦全蚀病田间发展速率模式图;确定了我区灌区小麦全蚀病的最佳防治期。

自主研制开发了全消拌种剂和全消颗粒剂,全消拌种剂防治效果达82.5%,挽回损失达35.4%;全消颗粒剂用于重病田小麦灌溉头水时,防治效果在70%以上。

小麦全蚀病Wheat Take-all中文别名: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拉丁学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Arx et Olivier为害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它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

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

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

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

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根部变黑加重。

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

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 黑脚” 症状。

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

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 白穗” 。

剥开有病部位基部叶鞘,可以看到全蚀病特有的“ 黑膏药” 状物。

近收获时,在潮湿条件下,根茎处可看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

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

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病原: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 gramims (Sacc.)Arx et Olivier ,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异名为Ophiobolus graminis Sacc. 。

自然条件下仅产生有性态,但在培养基中还发现属于根瓶霉属 ( Phialophora ) 的无性孢子。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 (Sacc.) Walker 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 (Sacc.) Walker 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病菌生长温度范围3~ 33℃。

子囊形成适温20℃左右,14℃以下不利于子囊壳和子囊孢子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