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1 发 病情 况
小麦 全蚀 病 多发 于小 麦植 株 的幼
苗时期 以及成 株时期 , 越接近小 麦植株 的成熟时期 , 小 麦全蚀病 的病状 更加 明 显 。小麦 全蚀病 主要 多发 于 植株 的根 部 、 地下 茎 等位 置 , 导致 患病 植株 的基 部 附近 的叶片出现黄化 、 内部 叶片 出现 内卷 、 生长减 缓 , 病苗 整体表 现 为矮小
结 ,进 而 揭 示 小麦 全 蚀 病 的 发 病 症 状 、
是从切 断小 麦全蚀病 的传播病原 出现。 因此需要 加强 泌 阳县 内种 子 的产地 检 疫, 严禁种植从病 区调运来的种子 。若 需要 从病 区调运 粮食 等需要 对 粮 食以 及 运 输 车进 行 严 格 检 查 , 必 要 时 还 需 要 使用强力杀菌剂进行 消毒 。 3 - 2 抗 病 品 种 的 利 用
方法 。就 目前的培育情况 , 还是缺 少抗 性或者免疫 性 比较强 的小 麦 种 , 但 是 通 过 与 燕 麦 杂 交 培 育 的 新 品 种 表 出一定 的高抗性 , 为后期的降低小 麦伞 蚀 病 的 发 生 提供 了一 定 的基 础 。 3 . 3 农 业 防 治 其一 , 进行 合理 轮作 , 轮作 方式 需
培 育 和 选 用 小 麦 抗 病 性 品 种 来 进 行 种 植 是 目前 防 治 全 蚀 病 经 济 有 效 的
植 株 内养 分不 足 而出现 早枯 进而 形成
“ 白穗 ” 。小麦 田中病株主要 呈簇或点 片 状 分布 , 在 潮湿 条件 下 , 病株 叶鞘 内侧 的黑褐色菌丝 中有黑色颗粒 物存 在。
2 小麦 全蚀 病发 病规 律
2 . 1 发 病 时 期
理 位 置决定 县 内属 于亚热 带 与暖 温带 过 渡地带 , 不 仅 四季 分 明 、 雨量充沛 , 并 且光 照时 间长 、 有 霜 时期短 , 天 然 适 合 种植小麦作物 。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治

1 为害症状
❖ 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快成熟时病株症 状最为明显,表现点片麦穗发白。幼苗期病原菌 主要侵染根和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地上表现 病苗基部叶片发黄,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 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 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 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 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 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 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 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 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2、发病规律
❖ 该病病菌主要在麦残体或种子表面越夏、越冬, 也可以在玉米或禾本科杂草上存活,成为下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染小麦的初侵染源。小麦全蚀病在小麦上有两次 侵染期,一是:小麦播种后至三叶期,为主要侵 染高峰期;二是:小麦返青后,地温升高,菌丝 加快繁殖,沿根扩展,并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 拔节期至抽穗期,菌丝继续蔓延,根及茎部变黑 腐烂,阻碍了水分、养分的吸收、传输,病株陆 续死亡,至灌浆阶段田间就会出现早枯、白穗, 严重地块可造成绝收。
3 小麦全蚀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快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表现点片麦穗发白。 用全蚀净20-30毫升,先兑水300—500毫升,混合后与种子均匀搅拌; 因此,小麦播期拌种是控制小麦全蚀病最有效的方法。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 所以,田间发病情况是:第1年是点,第2年成片,第3、4年连块到面。 但要注意:先拌杀虫剂,闷种晾干再拌杀菌剂; 二小是麦: 全小蚀麦病返的青发后生,及地防温治升高,菌丝加快繁殖,沿根扩展,并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 重所病收株 小地麦上严部禁明留显种矮,化并,且发麦病秆晚、的麦植糠株不矮能化作不为明肥显料。施用。 通禁过止小 从麦病播区期引拌种种,,防可止以病杀害死蔓混延在。土壤中、种子表面的病菌,促进早出苗、苗齐、苗壮,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改拌种棉 时花需、在蔬塑菜料,膜以上切,断以全防蚀药病液菌流源失积,累拌,均控后制必病须情闷的6—发1展2小。时(使药剂充分浸沾在种子上,有利于药剂发挥并杀死种子所带病菌), 我在县阴2凉0处04晾年干出后现播点种状。发生,2005年清凉店镇的沙河、刘村出现大面积的点片发生,从2006年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发生范围逐渐扩大, 今拔年节, 后各茎乡基镇部均1-2有节发叶生鞘,内并侧且和部茎分秆村表发面生在非潮常湿严条重件,下如形武成邑肉镇眼的可小见河的、黑审褐坡色镇菌的丝前层苏,国称、为紫“塔黑乡脚的”南,王这政是、全清蚀凉病店区镇别的于中其豆他屯根、腐鲍病贤的 兰典等型村 症,状有。的地块减产在30%以上。 拌幼种苗时 期需病在原塑菌料主膜要上侵,染以根防和药地液下流茎失,,使拌之均变后黑必腐须烂闷,地6—上1表2小现时病(苗使基药部剂叶充片分发浸黄沾,在心种叶子内上卷,,有分利蘖于减药少剂,发生挥长并衰杀弱死,种严子重所时带死病亡菌。), 在 目阴前凉,处 小晾 麦干 全后 蚀播 病种 已。 成为制约我县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病害。 特轻别者在 减危产害10盛%期~ 年20份%(,第重3者、减4年产)50是%减以产上最,严甚重至时造期成,绝也收是。难控制的发病时期。 改拌种棉 时花需、在蔬塑菜料,膜以上切,断以全防蚀药病液菌流源失积,累拌,均控后制必病须情闷的6—发1展2小。时(使药剂充分浸沾在种子上,有利于药剂发挥并杀死种子所带病菌), 目在前阴, 凉小处麦晾全干蚀后病播已种成。为制约我县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病害。 拔目节前后 ,茎小基麦部全蚀1-2病节已叶成鞘为内制侧约和我茎县秆小表麦面稳在产潮、湿高条产件的下主形要成病肉害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 典先型拌症 乳状剂。,待吸收晾干再拌粉剂。 先注拌意乳 氮剂、,磷待、吸钾收三晾元干复再合拌肥粉的剂合。理配比。 目 小前麦,全小 蚀麦 病全 在蚀 小病 麦已 上成 有为两制 次约 侵我 染县 期小 ,麦 一稳 是产 :、 小高 麦产 播的 种主 后要 至病 三害 叶。 期,为主要侵染高峰期; 2轻%者,减以产免1影0%响~发2芽0%),防重治者蝼减蛄产、5金0%针以虫上、,蛴甚螬至等造地成下绝害收虫。。 2全增蚀施病腐具熟有有发机生肥期,采、用发配展方蔓施延肥期技、术危,害增盛加期土、壤衰根退际期微和态自拮然抗控作制用期。,按照这样规律循环往复。 先所拌以乳 ,剂田,间待发吸病收情晾况干是再:拌第粉1年剂是。点,第2年成片,第3、4年连块到面。 2增施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态拮抗作用。 07%、有机质含量1%以上时,小麦全蚀病发展缓慢; 所收小麦严禁留种,并且麦秆、麦糠不能作为肥料施用。 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根和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地上表现病苗基部叶片发黄,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 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特别在危害盛期年份(第3、4年)是减产最严重时期,也是难控制的发病时期。 通过小麦播期拌种,可以杀死混在土壤中、种子表面的病菌,促进早出苗、苗齐、苗壮,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定稿)100830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邢台市植物保护检疫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柴同海小麦全蚀病又叫立枯病、黑脚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禾顶囊壳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危险性大,难以根除等特点,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在邢台市发生危害程度较重,而且呈快速扩展蔓延的态势。
该病自2002年在我市南和县首次发生,至今已迅速扩展为10个县(市),发生面积扩大到16.3万亩。
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主要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
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症状识别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
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变成灰黑色,重病株的次生根也局部变黑,严重时造成全株连片枯死。
“全蚀”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作物苗期被害严重时的状态。
返青期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黄叶增多,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横切病根,根轴变黑。
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
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麦株长势参差不齐。
抽穗灌浆期根部变为深黑色,茎基部1-2节形成典型的“黑脚”,即在被害叶鞘内侧生有灰黑色菌丝层,后期产生黑色点状突起(子囊壳)。
植株枯死,形成枯孕穗、枯白穗,在田间形成不规则的点片或条状枯死带。
枯死植株易于拔起,但不易倒伏。
干旱时,黑脚及黑膏药特征不明显,也不会形成子囊壳,但茎基部和根会变成黑褐色,出现白穗,穗不实或粒秕。
二、发生规律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
小麦全蚀病病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病残体、带菌粪肥中及寄主作物根部上越夏或越冬。
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是主要初侵染来源。
小麦种子萌发后病菌侵入种子根,沿根扩展。
小麦返青后随气温升高,病株根部变黑,同时病菌向上扩展至分蘖节至茎基部。
拔节至抽穗期,菌丝蔓延侵害茎基部1~2节,形成“黑脚”,由于茎基部受害腐解,阻碍了水分、养分吸收、输送,小麦灌浆期,病势发展最快,导致部分植株陆续死亡,形成早死白穗。
小麦全蚀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全蚀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别名:小麦黑脚病。
症状: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
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病原:病原为禾顶囊壳禾谷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 (Sacc.) Walker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 (Sacc.) Walke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
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
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
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
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
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
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
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朱死亡。
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
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
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原理及防治措施

: 考 上, 受环 境、品 种等因 素影响, 发 病程度
与范围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可使小麦减产
需注 意 防治 。
~l 5 个 月,但在湿土 中比在干土 内易死亡 。 仝 2 0 %~ 3 5 %,重病田减产近半甚至绝收, 可存 活 8
仲 1 症状及病原
1 . 1 症状 。小 麦全蚀 病 是一种 小麦 根 部病
小麦 全蚀 病菌 的寄主 范 围较广 ,包括 小 麦 、大 麦 、燕麦 、谷 子 、黍 及玉 米 ,人 工接 种 。还 可侵 染
鹅观 草 、看麦 娘 、画 眉草 、 早熟 禾 、蟋蟀 草 、狗 尾
霾 害 ’ 。 病 菌 仅 侵 染 麦 根 和 茎 基 部1 ~ 2 节 。
小 麦全蚀 病 是 小麦 上 的一 种 由真 菌 感 染 的检 疫性 病害 ,其发 生 危 害重 、传 播 速 度 快 , 一 般 病 菌 在 土 壤 中 能 存 活 7年 以
最高 3 5℃ ,致 死 温 度 5 2℃ ~5 3 ℃ 湿 热 环 境 1 0 mi n ,而 在 5 0℃ 的干 热 条 件 下 经 2 4 h不 失 去 侵 染力 。病 菌在 1 0 0 c m 土 层 深度 内均 有 分布 ,以 0~ 2 0 c m 的土 层 内含 菌 量最 多 , 向下 依 次 递减 。埋 入 田间 1 0 c m 的病根 茬 在无 寄主 的条件 下 ,其 中病 菌
佃 基 部及 其 叶鞘 内侧 可 出现 较 明显 的灰褐 色 埋 菌丝 层
。
1 . 1 . 3 抽 穗 灌 浆 期 。 田问 病 株 成 簇 或 点 、 片 出现 早枯 白穗 ,雨后 因霉 菌腐 生 ,病 穗 为污 褐 色 。病根 全 部变 黑 ,略具 光 泽 ,在 P D 茎基 部 表面 及其 叶鞘 内侧 布 满紧 密 交织 的 黑褐 色 菌丝 层 ,形 成 “ 黑 脚 ”症 状 。在 潮
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

小 麦 全 蚀 病 发 生 重 的 地 块 每
6 7 5 % 菌 灵 和 l % 锈 亍 可 湿 6 m用 0 多 5粉 性 粉 剂 各 1 g,混 匀 后 与 3 k 细 土 拌 k 0g
匀 , 于 地 表 , 后 翻 耕 整 地 播种 。 撤 然
般减产 1 % 2 % 重病区 减产 5 % 0 - 0 , 0
四、 防治方 法
( ) 禁 从 病 区 引 种 一 严 新 病 区 零 星 发 病 地 块 ,要 单 打 单 收, 茬1 c 留 6 m以 上 , 麦 粒 不 做 种 , 病 病 残体不沤肥 。
( ) 作 倒 茬 二 轮
年 的初 侵 染 源 。 活 于 未 熟腐 有机 肥 中 存 的病 残 体 也 可 作 为 初 侵 染 源 。 寄 生 方 以 式在 自生 麦 苗 、 草 或其 他 作 物上 的 全 杂 蚀 病 菌 也 可 以传 染 下 一 季 作 物 。 述 各 上 类 初 侵 染 源 中 以 病 残 体 上 的 菌 丝 作 用 最 大 。子 囊 孢 子 落 入 土 壤 后 , 发 和 侵 萌
很少 。 病 区 生产 用种 作 传 病 试 验 并 没 以
成 功 。无 病 区 禁 止 从 病 区 调 运种 子 。
悬浮剂2 ~ 0 ] 0 4 m ,兑 水 1 O 拌 麦 种 5g
1 k , 种 后 堆闷 3 \ 晾 干 播 种 。 g拌 O 日 J 寸 J
( ) 剂 灌 根 五 药 对 于 未 作 药 剂 土 壤 处 理 和 拌 种 的 病 田在小麦 3 期 、 青 期、 节期 , 叶 返 拔 每
以上甚至绝收。
一
( ) 齐 拌 种 四 药 1 J 每 6 m用 3 敌 委 丹 5 m + . % 6 % 7 0 1 2 5 适 乐日1 m , 水1 0 ] 匀后 , 寸 0 1加 5m 混 拌种 1 g 也 可每 6 7 1 . % 蚀 ) O 。 k 6 m用 2 5 全 争水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措施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发生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全蚀病发生规律复杂多变,因此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来有效防治。
本文将从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出发,结合现有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提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全蚀病的发生规律(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蚀病喜欢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雨水丰富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全蚀病。
春季和秋季气候温暖、潮湿的条件有利于全蚀病的孢子萌发和传播,从而加剧病害的发生。
夏季高温、旱季干旱也会抑制全蚀病的发生。
气候变化对全蚀病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小麦全蚀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风雨传播、人工传播和种子传播。
风雨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当受感染的小麦叶片遇到风雨天气,病原菌便会通过雨滴或风传播到其他健康的小麦植株上,从而导致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人工传播与种子传播也是全蚀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二、全蚀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一)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抗全蚀病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全蚀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选择对全蚀病抗性好、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全蚀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育种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小麦全蚀病抗性的选育工作,培育出更加抗病的小麦品种。
(二)合理种植密度和密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密植对防控全蚀病起着重要作用。
适当的密植可以减少空气流通,增加小麦植株之间的接触和传播机会,从而降低全蚀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小麦种植密度和密植方面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调整。
(三)及时清除秋茬全蚀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残留植株、土壤和种子,其中残留植株是病害的重要来源。
在小麦收割后,应及时清除秋茬、埋藏或者烧毁残留植株,避免为病害的传播提供条件。
对于有全蚀病历史的田地,还应间种一些草本作物或者经济作物,以减少全蚀病的发生。
(四)科学施肥和灌溉科学施肥和灌溉是保障小麦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也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小麦全蚀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控措施

分蘖少,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 于小麦生长,植株抗病菌侵染能力和受
以上三种防治方法并用,防治效果
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 害后恢复生长能力增强而发病较轻。反 良好。
肥状。拔出麦苗,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 之,土壤瘠薄,氮、磷、钾养分比例失调, 小麦吸浆虫是毁灭性害虫,经过连
黑色,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 尤其是缺磷地块,病情较重。
(二)土壤肥力低病情重。土壤有机
土壤处理,也可用甲粉锈宁、多菌灵。
$、药剂拌种(包衣种子):用立克秀 !" 克拌麦种 !" 千克或蚀敌 !"" 克拌 麦种 !" 千克。
'、药剂灌根:小麦返青期,用蚀敌 或消蚀灵每亩 !""#!&" 毫升,对水 !&"
(二)拔节期症状:病株返青迟缓, 质含量高和氮、磷、钾养分供应充足,利 公斤灌根。
-、冬小麦适当晚播、早播发病重。
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个根系变黑麦苗连片枯死。发病轻的麦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流行与栽培管
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 理、土壤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
黄,植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生长不良, 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
(三)药剂防治:
!、土壤处理:播种前选用 ."%甲基 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 $#' 公斤加细 土 $"#'" 公斤均匀施入播种沟中进行
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存活于未熟腐有 !$—$",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
年防治、大面积基本可以得到控制,但
灰黑色菌丝层。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 (三)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加 由于该虫具有隔年出土的习性以及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摘要总结了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发生规律,并提出多种防治方法,以指导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减少全蚀病对小麦生产的危害,服务粮食生产。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发病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21.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35-01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为全国植物检疫对象。
目前,我国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已有发生,尤以山东省发生重,危害大。
发病田轻者减产10%~20%。
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2005年在湖北襄阳区的石桥、黄集等镇首先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逐渐扩展蔓延到龙王、伙牌、古驿、双沟等镇。
目前全区已有约333.3hm2小麦受到全蚀病危害,少数田块已绝收毁种。
近年来河南省的襄城县、鄢陵县都有逐步加重危害的趋势。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全蚀病,现将其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危害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基腐性病害,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
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
茁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冬
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桔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2 病原
病原菌主要有禾顶囊壳禾谷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graminis(sacc.)walker)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 et oliver
vat.tritici(sacg)walke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对小麦、大麦致病力强,对黑麦、燕麦致病力弱。
禾谷变种(g.g.g)的子囊壳散生于茎基叶鞘内侧表皮下,对小麦致病力较弱,但对大麦、黑麦、燕麦、水稻致病力强。
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10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
3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内的植株病残体及带菌粪肥中越冬、越夏,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
以寄生方式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蚀病菌也可以作为小麦的侵染源。
上述各类初侵染源中以病残体和种子上的菌丝作用最大。
小麦全蚀病菌为土壤寄居
菌,病原在土壤中存活年限一般为3~5年,不同的土壤结构和耕作方式对存活年限有较大影响。
病害的发生轻重受多种因素影响。
连作重茬发病重;土壤沙质通气好、偏碱性发病重;土壤缺肥病重。
施用氮态氮肥及增施磷肥可明显减轻发病;春季多雨,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病;玉米秸秆还田有利于小麦全蚀病的发生。
4 防治方法
4.1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从源头防止带病种子流入非病区,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
4.2轮作倒茬
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
4.3种植耐病品种
各地农技部门应根据当地品种组成,选择抗病、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指导农民种植。
4.4增施腐熟有机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拮抗菌的防病作用。
玉米秸秆还田地块要使秸秆充分粉碎,通过深翻或压实土壤并结合增施氮肥等途径促使麦苗长势强壮,增强抵抗能力。
4.5药剂防治
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防效90%左右,或用15%三唑醇30g拌100kg种子。
小麦播种后20~30d,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250~3000g/hm2对水900l/hm2,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1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危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
在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后,对水2~3kg,拌麦种50k,拌后堆闷2~3h,然后播种,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
兼治地下害虫。
小麦白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田鼠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用75%的3911乳油15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ml,对水2~3kg,拌麦种50kg防治。
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
用750g/hm2对水300~450l/hm2于生长期或孕穗期开始喷洒,隔10~15d喷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