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白粉虱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白粉虱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白粉虱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一、白粉虱的危害特点温室白粉虱对作物及花卉蔬菜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①直接为害,连续吸吮使植物生长缺乏碳水化合物,产量降低。
②注射毒素,吸食汁液时把毒素注入植物中。
③引发霉菌,其分泌的蜜露适于霉菌生长,污染叶片与果实。
④影响产品质量,真菌导致一般果实变黑。
⑤传播病毒病,白粉虱是各种作物病毒病的介体白粉虱成虫排泄物不仅影响植株的呼吸,也能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
白粉虱在植株叶背大量分泌蜜露,引起真菌大量繁殖,影响到植物正常呼吸与光合作用,从而降低蔬菜果实质量,影响其商品价值。
二、白粉虱的防治措施1、轮作倒茬:在白粉虱发生猖撅的地区。
棚室秋冬茬或棚室周围的露天蔬菜种类应选芹菜、筒篙、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菜,既免受危害又可防止向棚室蔓延。
2、根除虫源:育苗或定植时,清除基地内的残株杂草,熏杀或喷杀残余成虫。
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
3、诱杀及趋避:白粉虱发生初期,可在温室内设置30~40厘米的方板,其上涂抹10号机油插于行间高于菜株,诱杀成虫,当机油不具钻性时及时擦拭更换。
冬春季结合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镀铝反光幕,可驱避白粉虱,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4、生物防治:当温室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一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成虫或蛹3一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放4次。
也可人工释放草岭,一头草岭一生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0多头。
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粉虱壳抱粉防治。
5、药荆防治: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每株有成虫2一3头时进行,尤其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
①白粉虱发生初期用10%吡虫威400一600倍液,或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或25%扑虱灵乳油1500倍喷雾。
能杀死卵、若虫、成虫,当虫量较多时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
一般5一7天1次,连喷2一3次。
②选用25%灭螨猛乳油1000倍液、50%克蚜宁乳油1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2000倍液、21%灭杀毙3000倍液,每隔5一7天1次,连喷3一4次。
白粉虱爆发不好治?高手防治用技巧,看细节,根除白粉虱

白粉虱爆发不好治?高手防治用技巧,看细节,根除白粉虱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在各种作物上都有发生,不管是茄子、西红柿,还是辣椒、黄瓜,叶片上都爬满了白粉虱!不仅吸食我们作物的营养,而且会携带病菌,易引发病害!轻则减产10%~30%,重则减产70%以上!当下8月初,各地种植的蔬菜上爬满了白粉虱,多次用药,效果都不好!问题出在哪?我们又该如何“根治”白粉虱?白粉虱简介白粉虱,同翅目,粉虱科,成虫体长1mm,白色,翅透明具白色细小粉状物,产卵期2~18天,每次产卵120粒左右,通常产在植株中部的嫩叶上。
喜欢无风温暖的天气,趋黄性!若虫、成虫刺吸植物汁液,受害叶褪绿、萎蔫或枯死!常携带病菌,传播病害!在温室中可全年发生,于4月中旬~5月下旬,7月底~9月下旬两个爆发时期!白粉虱的防治方法一、物理防治1、如果是温室种植,那不管是暖棚还是冷棚,都需要悬挂防虫网,使用40目~100目的防虫网即可,不仅能够防止白粉虱进棚,也能防止潜叶蝇、蚜虫、跳甲、菜青虫、小菜蛾等害虫进棚。
一般防效有10%以上。
防虫网2、利用白粉虱的趋黄性,在大棚内张挂黄板,能够起到诱杀白粉虱的作用,降低虫孔密度。
黄板可自制,把纸板用黄色颜料涂匀,再涂抹上10号机油,悬挂于种植行间。
悬挂黄板二、生物防治当温室内白粉虱发生前期,成虫平均每株有0.5一1头时,我们可以通过释放白粉虱的天敌来防治白粉虱。
1、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成虫或蛹3一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放4次。
2、释放草岭,一头草岭一生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0多头。
草岭三、化学防治1、使用药剂灌根,像使用内吸性比较好的药剂像25%的噻虫嗪稀释2500倍,灌根处理,每株40~45毫升,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2、使用药剂喷施,联苯菊酯乳油10ml加有机硅助剂兑水15kg 喷施;吡丙·吡虫啉悬浮剂20ml加有机硅助剂兑水15kg喷施;有效成分22%的氟啶虫酰胺悬浮剂5ml~7ml加有机硅助兑水15kg喷施。
白粉虱的防治方法,白粉虱是如何危害农作物的

白粉虱的防治方法,白粉虱是如何危害农作物的白粉虱俗名小白蛾,属同翅目、粉虱科,多见于茄子、烟草、花卉等类植物上,危害作物生产。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白粉虱的防治方法,以及白粉虱是如何危害农作物的。
一、白粉虱的危害方式白粉虱主要危害,是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被害叶片褪绿、变黄、黄菊,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甚至全株枯死,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二、白粉虱的防治方法1、提前预防温室要尽量彻底消除前茬作物的残株、杂草,并带出室外处理,随后对温室进行熏蒸灭虫,力争做到定植温室干净。
2、释放丽蚜小蝉人工培养和释放丽蚜小蝉,控制白粉虱效果极好。
3、黄板诱杀利用白粉虱对黄色的趋向性,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当诱虫板沾满扬虱虫体和尘土时,重新再涂上一层重复使用。
4、药物杀除用25%灭满适乳油1000倍掖,对粉虱成虫、卵和若虫皆有效。
也可用2.5%联苯菊菌乳油3000倍液,或2.5%氯氖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或20%甲氰菊畴乳油2000倍掖,连续施用,可杀死成虫、若虫、假蛹。
三、白粉虱的危害规律白粉虱成虫体长0.9~1.5毫米,翅面有白蜡粉。
休息时双翅呈屋脊状盖于体背,卵有酣,产卵时以卵柄从叶背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
当若虫口针刺入叶组织后即不再移动,固定生活,足和触角退化。
若虫和伪蛹被天敌昆虫丽蚜小蝉寄生后,虫体发黑,死亡。
1年发生10余代。
冬季在室外不能越冬,但可在温室、花房内繁殖。
春、夏季可在温室外不断扩散为害。
成虫不善迁飞,高度密集,进行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7~9月份为害最重。
温室白粉虱的病害防治方法

温室白粉虱的病害防治方法温室白粉虱的病害防治方法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应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进行科学的栽培管理,同时应合理使用高效、安全药剂,适时进行化学防治,兼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会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农业防治:首先要培育栽植“无虫苗”育苗时把苗房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对苗房彻底清除残虫、杂草、残株,用高浓度药剂熏蒸,通风口增设尼龙纱网防止外来虫源。
其次注意温室内合理轮换蔬菜的种植种类。
生物防治:有条件的温室、大棚,可释放的丽蚜小蜂。
当温室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0.5—1头时,每株放丽蚜小峰成蜂3头或黑蛹5头,每隔2—3周放一次,自第2次起可根据当时白粉虱数量适当增加放蜂量达每株5头成蜂或8头黑蛹。
一般每株放蜂总数15头左右,连续放3次即可。
另外,也可放瘿蚊科昆虫和草蛉科昆虫,也可用白粉虱寄生菌轮枝菌进行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利用温室白粉虱有极强的趋黄习性,在大棚温室内设置1米×0.1米大小的橙黄色板,在板上蒙塑料膜涂上10号机油,每亩设32—34块。
板置于行间,与植物高度相平,隔7—10天重涂1次机油,与丽蚜小蜂结合使用更好。
化学防治:应注意针对温室白粉虱各虫态均可同一时间危害作物的特点有选择的用药,对同一类药剂应轮换使用,以减缓抗药性的发生。
同时,在采取化学防治时应考虑到一些防治指标。
如番茄每片叶上温室白粉虱10头开始防治,黄瓜每片叶上50—60头开始防治。
具体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2.5%天王星乳油3000—4000倍,亦可与扑虱灵混用。
2.5天王星具有驱避、击倒、毒杀作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可控制卵、若虫和成虫;2.5%保得乳油,2500—3000倍,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
温室白粉虱

起源
起源
美国于1856年就有温室白粉虱危害作物的记载,1870年北美首次作为温室害虫加以报道。相关研究认为, 温室粉虱的发源地在南美的巴西和墨西哥一带,随寄主植物传至美国和加拿大,再由此传人欧洲。20世纪60年代 初,此虫传人亚洲的伊朗和斯里兰卡。70年代又在印度(FAO,1976)日本(中村启二,1975)出现。据报道, 此虫在国外的分布区有:加拿大、美国、中南美洲各国、夏威夷群岛、欧洲、非洲、亚洲西部、东南亚、东亚各 国及整个大洋洲。防治措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
农业防治
①培育“无虫苗” 严格把好育苗关,培育无虫苗,切断通过秧苗传人大棚的途径。即育苗时把冬、春季育苗房或苗床和生产温 室分开,育苗前清除残株杂草,苗房进行熏蒸消毒,消灭残余成虫,通风口增设尼龙纱或防虫等,以防外来虫源 侵入,增育无虫苗定植到无虫保护地内。 ②合理种植避免混栽 避免黄瓜、番茄、菜豆等白粉虱喜食的蔬菜先后混栽,提倡第一茬种植芹菜、甜椒、油菜等白粉虱不喜食、 为害较轻的耐低温蔬菜。二茬再种黄瓜、番茄。这样,既节约能源,又可免受其害。 ③加强栽培管理 结合整枝打权,摘除带虫老叶并烧毁或深埋,或带出田外妥善处理,可减少虫口数量。 ④调节播种期 粉虱嗜好的蔬菜应尽量提早种植,使其在粉虱大发生到来之前成熟,以减少危害。或推迟种植,尽量错过粉 虱种群迁移峰期以减轻危害。
生物防治
在粉虱的可持续治理中,生物防治占有重要地位。粉虱的天敌资源丰富,有膜翅目、鞘翅目等昆虫以及捕食 螨类和某些寄生真菌。如丽蚜小蜂、瓢虫、草蛉、花蝽等,寄生真菌有轮枝菌、伪青霉、座壳孢菌等。在世界上 许多国家利用天敌控制粉虱已取得了成功。当番茄平均每株白粉虱成虫在0.5头以下时,每隔2周连续3次释放丽 蚜小蜂每株共15头,可控制白粉虱的发生为害。
大棚黄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大棚黄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白粉虱,即我们常说的小白蛾子,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白粉虱是蔬菜和观赏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寄主范围非常广。
黄瓜的生长过程中及其容易受到白粉虱的袭击。
那么大棚黄瓜白粉虱应该如何防治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大棚黄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大棚黄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白粉虱又名温室白粉虱、白飞虱,其群居于番茄植株的叶背吸食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并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并传播某些植物病毒,加重病毒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通风口处设置防虫网;于白粉虱发生初期,可采取黄板诱杀的办法;可用灭蚜宁烟雾剂(每亩330克)、或22%敌敌畏烟剂(每亩400克)、或蚜虱一熏净烟剂(每亩300~400克)、或蚜虱克烟剂(每亩300~400克)进行熏杀,每7~8天熏1次,连熏2~3次。
可喷洒10%吡虫威乳油400~600倍液或25%扑虱灵1500倍液
等,先熏后喷效果更好;也可采用50%克蚜宁乳油1500倍液、或10%除尽乳油2000倍液、或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洒。
以上就是大棚黄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的相关解答了,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温室害虫“白粉虱”

温室害虫“白粉虱”曹国平白粉虱为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同翅目、粉虱亚目、粉虱科,小型昆虫,属不完全变态,刺吸式口器,具刺种类,前后翅均为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背上。
白粉虱又叫小白蛾子,成虫和若虫吸取植物汁液,使叶片褪色、变黄、萎蔫。
白粉虱能分泌大量蜜露,污染果实和叶子,引起煤污病,不仅影响果实质量,而且能减产20%——30%,严重者可绝收。
温室白粉虱,是近几年来新发展的害虫,对蔬菜、花卉及其它农作物影响很大,尤其对黄瓜、番茄、辣椒、草莓的危害严重。
白粉虱在温室,一年可繁殖十余代,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持续危害。
成虫有趋嫩性。
白粉虱的种群数量有春至秋持续发展,夏季的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到秋季数量达到高峰。
在北方,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此虫害,世代重叠繁衍,持续危害。
白粉虱的寄主很多,繁殖很快,抗药性强,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1、严格执行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主动积极防预,系统用药,使生物农药苦参碱的药效发挥到极致。
2、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来系统使用苦参碱农药。
第一步,用苦参碱干粉杀虫剂进行土壤处理和潙根;第二步,用苦参碱浸种;第三步,在植物生长期间按使用方法喷洒苦参碱0.3%液体杀虫剂,每隔15天喷雾一次。
3、堵绝传染源。
温室门窗应没有防虫网。
杂草及时拔掉集中销毁。
生产中打下的枝杈、枯枝败叶、病残体及时集中烧掉。
把草木灰埋于土中以减少种群数量。
4、把好育苗关,培育无虫苗。
进行土壤处理和浸种。
5、尽量避免混栽,特别是黄瓜、西红柿、菜豆、辣椒等蔬菜。
调整生产茬口也是一种有效方法,即头茬安排芹菜、甜椒等白粉虱危害轻的蔬菜,二茬再种黄瓜、西红柿。
6、释放丽蚜小蜂和草蛉,当白粉虱成虫在每株0.5头时,每隔两周3次释放丽蚜小蜂15头/株。
7、轮枝菌能寄生白粉虱,并致使种群病害流行。
白粉虱种群密度越大,就越利于轮枝菌的浸种、传播及流行。
轮枝菌属真菌侵染所致林木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目前尚缺乏有效地防治手段。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技术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技术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是温室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给温室种植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技术措施。
一、物理防治技术1. 温室通风:保持温室内外空气流通,提高温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均匀性,减少白粉虱滋生的环境。
2. 温室清洁:定期清除温室内的落叶、残枝和病虫害植株,减少白粉虱的滋生源。
3. 温室隔离:使用隔离网等物理隔离措施,阻止白粉虱的入侵。
二、生物防治技术1. 引入天敌: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天敌,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的数量。
2. 利用昆虫杀菌剂:如白僵菌、绿僵菌等杀菌剂对白粉虱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 利用植物抗虫性:种植具有抗虫性的植物,如洋葱、大蒜等,可有效减少白粉虱的滋生。
三、化学防治技术1. 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白粉虱的生命周期和温室环境,选择适用的农药进行喷雾处理,如氟虫腈、乙醚菊酯等。
2. 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施药,避免过量使用或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以防白粉虱产生抗药性。
3. 定期轮换农药:使用不同机制的农药轮换使用,减少白粉虱对某种农药的抗药性。
四、栽培管理技术1. 选择抗虫品种:选择具有抗虫性的温室作物品种,减少白粉虱的侵害。
2. 控制温室湿度:保持适宜的温室湿度,避免湿度过高,以减少白粉虱的繁殖。
3. 定期检查:定期巡查温室内作物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白粉虱的危害。
五、综合防治技术1. 综合利用多种防治技术: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技术,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2. 定期监测:建立温室白粉虱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虫情,做好防治措施的调整和补充。
在实施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技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并结合实际操作经验进行调整。
同时,加强对温室白粉虱的研究,提高防治技术的效果和可行性,为温室作物的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室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温室白粉虱的形态特征和发病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为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粉虱;发病规律;综合防治;温室
温室白粉虱又叫“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1]。原产于北美,为温室害虫。
近几年,保护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利用温室培育种苗和生产
蔬菜、花卉等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温室内特殊的生产环境,白粉虱危害发生急剧
上升[2]。温室白粉虱是一种多食性刺吸害虫,可为害各种蔬菜、花卉、牧草等281
种植物。在国内,受害最重的是温室黄瓜和番茄。温室白粉虱以其幼虫、成虫的
针状口器吸食品寄主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色、变黄、萎蔫,使植物光合作用降
低,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成虫和幼虫还能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和果
实,引起霉菌病的发生,此外,还可以传播病毒病。
1形态特征
白粉虱成虫的体长0.94~1.40 mm,雌雄均有翅,身体淡黄色,全身及翅面覆有
白色蜡粉。卵椭圆形,长径0.20~0.25 mm,宽约0.09 mm。端部具有0.10~0.12 mm
长的小柄,初产时淡黄色,后期变黑褐色。幼虫为长卵圆形,扁平,共3龄。体长随着
龄期的增加而加大,为0.29~0.52 mm。蛹的体长为0.7~0.8 mm,椭圆形,扁平,中
央略高,黄褐色,体背具5~8对长短不齐的蜡丝。
2发生规律
温室白粉虱在东北不能在露地越冬,但可以在温室内继续繁殖危害。随着秋
季气温下降,白粉虱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开始陆续向保护地、温室内栽培作物
迁移,秋末进入迁移盛期。翌年春暖时,白粉虱便从室内向露地迁移,春末夏初进入
向室外扩散盛期。
白粉虱的生长发育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在温度20~25 ℃条件下,卵期6~
8 d,幼虫共3龄,8~9d,卵至成虫羽化约为20d。在24℃条件下,成虫期15~57d,
卵期7d,幼虫期8d,蛹期6 d。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2 ℃,幼虫的抗寒力较弱,成虫
活动最适温度为25~30 ℃,温度高于40.5 ℃时,成虫活动能力显著下降。因此,
可以考虑控制温度或大棚内的环境条件来压低虫口密度。成虫是唯一活泼的虫态,
对黄色具有强烈的趋性,喜欢群集在植株上部嫩叶背面产卵,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
生殖。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播种或在育苗移栽前,彻底清理温室内外杂草和残枝败叶[3]。整枝时打下的
腋芽、残株、叶片应及时处理,要用药物熏蒸、高温闷棚等方法消灭成虫、幼虫
及卵,以减少虫源。在通风口处设置尼龙纱网,避免外来虫子源飞入温室。另外,
合理安排茬口,头茬品种安排芹菜、甜椒等白粉虱危害轻的蔬菜,二茬再种黄瓜、
番茄、菜豆等,可有效减轻危害。
3.2化学方法
温室白粉虱体表有一层蜡粉,抗药能力较强,多种药剂对卵几乎无效。因此,
在初见为害时(即未扩散之前),应及时喷药[4]。喷药最好在早晨进行。由于白粉虱
繁殖快,世代重叠,在同一作物上各种虫态同时存在,需连续几次用药,一般5~7 d喷
1次,连喷3~5次效果较好。目前,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有50%敌敌畏乳油、25%
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50%巴丹可湿性粉剂1 000~
1 200倍液、25%扑虱灵乳油1 500~2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
液。另外,还可选用80%敌敌畏熏烟剂在温室内熏蒸成虫,用药3 000~4 500
mL/hm2;然后用40%乐果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雾,消灭幼虫,效果良
好。上述农药轮换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3.3生物防治
人工释放白粉虱的天敌,控制效果比较好的有寄生性天敌如丽蚜小蜂等,捕食
性天敌有中华草蛉等,还有寄生菌如粉虱座壳孢菌。1头草蛉一生平均能捕白粉虱
幼虫172.6头,在温室内释放草蛉应用前景较好。丽蚜小蜂主要产卵在3龄幼虫体
内,被寄生后,经8~10 d变黑,寄主死亡,丽蚜小蜂寄生在尸体内,称之谓“黑蛹”,每
株番茄释放5~10粒黑蛹,隔14 d放1次,共放3次,可以控制危害。
3.4其他防治
利用黄板诱杀白粉虱既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又可避免化学防治对环境的污
染。根据白粉虱的成虫有趋黄性,在白粉虱发生期间,推广应用黄板诱杀是一项简
便易行、经济实惠、有效期长的防治方法。在苗期田间设置1.0 m×0.1 m的黄板,
设置480~510块/hm2,黄板要稍高出作物一些或平行,可诱杀大量成虫。当栽培作
物过多,栽培面积过大时,白粉虱轻微发生往往不容易发现,这时黄板还有很好的
预测预报作用。
4参考文献
[1] 丁岩钦.昆虫数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 张履鸿,李国勋,赵奎军.农业经济昆虫学[M].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
社,1993.
[3] 李淑琴,张立今,陆杰.日光温室蔬菜生理障害与病虫害防治[J].北京:中国
农业出版社,1996.
[4] 权桂芝.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天津农林科技,2000(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