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重大项目三年建设计划
浙江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浙江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为实行国家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建立高质量、现代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聚焦数字基础设施、智能化基础设施、创新型基础设施三大重点方向,依据三年见成效的要求,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万亿计划(“NIIOOOO计划”),努力成为“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
------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领先的标杆省份。
到2022年,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比2019年增长2倍以上,2020-2022年累计完成投资近万亿元。
投资结构显著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比2019年翻一番,新型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整体效益迈向全国领先行列。
------ 建成领先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网络。
到2022年,领先建成以自主安全可控、自主深度算法、超强低耗算力、高速广域网络和互通数据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数字浙江基底,推动全域智慧化进展。
建成5G基站12万个以上,大型、超大型云数据中心25个左右,领先完成双千兆宽带网络布局,建成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
------ 打造领先的基础设施智慧化融合应用。
全面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文教卫体等传统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实现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升20%以上。
聚焦公共治理、生态环境、交通物流、清洁能源、美好民生等重点方向,开展一批基础设施智慧化融合应用。
—建设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生态。
数字技术核心领域的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装置、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基本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培育10个以上产业基地、100家以上标杆企业、100家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生态。
二、主要任务(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1.高质量建设5G网络。
鼓舞5G基站共建共享,优先开展中心城区、交通枢纽、生产基地等重点区域网络建设,重点打造杭州亚运会、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等5G应用工程,加快推动5G网络从主要城市向重点乡镇延长,实现连片优质掩盖。
嵊州市水库提升工程方案

嵊州市水库提升工程方案1. 项目背景嵊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上海-苏州-杭州-宁波金融走廊的重要节点。
市内水资源丰富,拥有多条河流和水库。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水需求的增长,市内水库的水位逐渐偏低,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的正常供水和工业生产。
因此,嵊州市政府决定实施水库提升工程,以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2. 项目范围本次水库提升工程的范围涵盖了市内主要水库,包括A、B、C三个水库。
其中,A水库是嵊州市的主要供水水库,B、C水库则主要用于工业用水。
本次工程将主要对这三个水库进行提升改造。
3. 工程目标本次水库提升工程旨在通过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改善水库的运行效率,保障城市的正常供水和工业用水。
具体工程目标包括:- 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增加水库的储水量;- 更新水库的水利设施,提高水库的防洪能力和抗灾能力;- 优化水库的运行机制,提高水库的供水效率。
4. 工程方案为实现上述工程目标,本次水库提升工程将采用以下方案:4.1 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通过对水库的下泄设施进行改造和扩建,提高水库的蓄水量。
具体措施包括:对水库的泄洪渠进行清淤和疏浚,扩大泄洪渠的截面面积;对水库的引水渠进行改造,提高引水渠的输水能力;对水库的堤坝进行加固和加高,增加堤坝的蓄水高度。
4.2 更新水库的水利设施通过更新水库的水利设施,提高水库的防洪能力和抗灾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对水库的泄洪闸进行改造,提高泄洪闸的泄洪能力;对水库的防渗设施进行加固,提高水库的防渗性能;对水库的泵站进行改造,提高泵站的排水能力。
4.3 优化水库的运行机制通过优化水库的运行机制,提高水库的供水效率。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水库的调度方案,合理安排水库的蓄水和放水时间;建立水库的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库的水位和水质;建立水库的管理制度,明确水库的管理责任和权限。
5. 施工进度安排本次水库提升工程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勘察设计阶段,主要对水库进行勘察和设计工作;第二阶段为施工阶段,主要对水库进行改造和扩建工作;第三阶段为验收投运阶段,主要对水库进行验收和投运工作。
嵊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嵊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嵊州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十二月目录一、规划总则 (1)(一)规划指导思想 (1)(二)规划依据 (1)(三)规划原则 (3)(四)规划期限与基数 (4)(五)规划范围 (4)二、嵊州市概况 (4)(一)自然资源条件 (4)(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7)(三)土地利用概况 (8)(四)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10)三、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18)(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18)(二)土地需求形势分析 (19)(三)土地供给形势分析 (26)(四)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27)四、规划目标 (28)(一)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28)(二)规划具体目标 (28)五、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 (31)(一)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31)(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 (33)六、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 (35)(一)空间管制总体思路 (35)(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导则 (35)(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划 (38)(四)特殊用地规划 (40)(五)基本农田空间管制导则 (42)(六)生态用地保护规划 (42)七、新一轮规划编制和实施特点 (44)(一)新一轮编制要求达到的规划目标种类 (44)(二)需分解并下达的规划指标 (45)(三)新一轮规划指标分解原则及方法 (45)(四)规划理念、修编方法、实施机制创新 (47)(五)实施规划的措施 (50)八、附图 (53)嵊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和实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
随着嵊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确定的控制指标和任务已提前或基本实现。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工业投资三年建设计划2011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工业投资三年建设计划2011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04•【字号】绍政办发[2011]73号•【施行日期】2011.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工业投资三年建设计划2011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绍政办发〔2011〕7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绍兴市工业投资三年建设计划2011年度实施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四日绍兴市工业投资三年建设计划2011年度实施计划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为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确保完成“三年建设计划”,特制订年度实施计划。
一、目标任务争取完成“三年建设计划”年度投资380亿元以上,全面完成“三年建设计划”。
重点实施重大工业项目“841”工程:力争实施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80项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40项以上,20亿元以上项目10项以上。
加快项目结构调整优化,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0%以上,投资比重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二、项目安排2011年全市计划安排重大工业项目401项,计划总投资1561.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28.9亿元。
其中新建项目176项,计划总投资788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17.5亿元;续建项目225项,计划总投资773.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11.4亿元。
(一)按项目规模分。
单体投资规模在5亿元以上项目85项,当年计划投资191.3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41项,当年计划投资109.2亿元;20亿元以上项目14项,当年计划投资45.1亿元。
争取单体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有实质性突破。
(二)按区域分布分。
市区77项(其中越城区3项、绍兴经济开发区2项、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65项、镜湖新区2项、滨海新城5项),当年计划投资68.7亿元;绍兴县96项,当年计划投资81.3亿元;诸暨市108项,当年计划投资162.2亿元;上虞市67项,当年计划投资82.3亿元;嵊州市35项,当年计划投资15亿元;新昌县18项,当年计划投资19.4亿元。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12.25•【字号】绍政办发〔2020〕48号•【施行日期】2020.1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绍政办发〔2020〕48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绍兴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12月25日绍兴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2020—2022年)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动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抢抓新机遇,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明确行动任务,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数字经济与基建融合发展为契机,重点实施“新信息、新产业、新民生、新治理”等四大领域专项行动,加强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创新供给、激发需求、培育动能,强化构建互联感知、智能高效、创新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加快绍兴重返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全国“30强”注入强劲动力。
(二)基本原则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加强规划引领,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统一,做好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力量的主体作用。
2.新老一体、远近统筹。
做好统筹规划,确保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发展,远期发展与近期目标相适配。
3.建用兼顾、适度前瞻。
加强示范应用,加大新基建与工业、民生、社会治理等领域深度融合,在重点领域超前谋划、前瞻性布局,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前瞻性乡村工程项目

前瞻性乡村工程项目为有力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绍兴市将实施十大类标志性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
十大工程涵盖农村产业、环境、民生、基层治理、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投资大、针对性强,同时具有科学可操作性和相当前瞻性,将有力补齐乡村各方面的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
安排嵊州飞翼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新昌十九峰省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等8个项目,总投资99.63亿元,年度投资28.92亿元。
主要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特点,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深度开展农业与商贸、旅游、文化创意以及健康养生等产业的融合,培育新业态,拓展增效增收空间。
农业“两区”提升工程。
包括农业“两区”提升工程项目和优质粮油产业链建设工程,总投资21亿元,年度投资2.76亿元。
主要通过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严格保护粮食生产功能区,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农业科技园等整合提升,加快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
美丽森林、河湖、湿地生态保护工程。
安排新植珍贵树和珍贵彩色森林建设、“美丽河湖”建设、新昌黄泽江省级湿地公园建设等6个项目,总投资39.83亿元,年度投资7.85亿元。
继续实施精准绿化,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美丽河湖62条,河道综合治理43.5公里。
美丽乡镇建设工程。
安排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万村景区化工程等10个项目,总投资195.31亿元,年度投资38.5亿元。
以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乡镇为目标,在深入开展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坚持点、线、面结合,全力打造一批美丽乡镇。
善治示范村建设工程。
包括善治(示范)村建设工程项目及文化礼堂全覆盖工程项目,总投资23亿元,年度投资5.4亿元。
通过项目建设,旨在进一步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长效管控水平和服务能力,着力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先行区。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嵊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嵊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2025)嵊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八年一月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入了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党中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高度、实践深度、推进力度前所未有。
浙江省委、省政府以“两个高水平”为奋斗目标,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美丽浙江”建设是“两个高水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之路。
嵊州市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本规划立足于“实力嵊州、品质嵊州、美丽嵊州”的区域发展战略,确立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生态文化为灵魂、生态环境为基础、生态经济为动力、美好生活为目标的建设方略,提出六大建设内容、十五类重点建设项目,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引。
通过近十年努力将嵊州市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目录第一章基础背景 ............................................................................... - 1 -一、基础优势 ............................................................................. - 1 -二、发展机遇................................................................................ - 5 -三、面临问题................................................................................ - 6 -第二章规划总则与规划目标 ......................................................... - 10 -一、规划总则.............................................................................. - 10 -二、规划目标.............................................................................. - 15 -第三章健全空间规划,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 23 -一、构建生态安全空间 ............................................................. - 23 -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 - 24 -三、保障农业发展空间 ............................................................. - 25 -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 - 27 -五、科学规划城镇空间 ............................................................. - 28 -六、明确城镇开发边界 ............................................................. - 30 -第四章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 32 -一、推进工业智造化转型 ......................................................... - 32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 - 35 -三、促进绿色服务业发展 ......................................................... - 37 -四、推动融合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 - 40 -第五章实施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 44 -一、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 ......................................................... - 44 -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 - 49 -三、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 - 55 -四、维护生态系统功能 ............................................................. - 58 -第六章建设美丽城乡,全域实现美好生活................................. - 63 -一、提升城区风貌品质 ............................................................. - 63 -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 - 68 -三、构建绿色低碳交通 ............................................................. - 69 -四、营造全民绿色生活 ............................................................. - 72 -第七章健全生态制度,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 75 -一、建立健全政府绿色高效决策制度 ..................................... - 75 -二、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 - 76 -三、执行空间管控并探索空间规划体系 ................................. - 77 -四、执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 ................................. - 78 -五、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 - 80 -六、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 - 81 -七、推行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 - 84 -第八章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社会文明风尚................................. - 86 -一、传承弘扬嵊州传统文化 ..................................................... - 86 -二、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 - 89 -三、深化生态绿色示范创建 ..................................................... - 91 -第九章重点项目 ............................................................................. - 93 -第十章保障措施 ........................................................................... - 101 -一、组织管理保障 ................................................................... - 101 -二、政策制度保障 ................................................................... - 102 -三、建设资金保障 ................................................................... - 102 -四、科技人才保障 ................................................................... - 103 -附表:重点问题清单 ....................................................................... - 104 -第一章基础背景一、基础优势(一)自然资源优越独特,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嵊州,四面环山,溪涧纵横,中为盆地,剡溪贯穿其中。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2.08•【字号】浙政办发〔2024〕5号•【施行日期】2024.02.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的通知浙政办发〔2024〕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项目表》《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服务保障政策》由省发展改革委另行印发。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2月8日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为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抓紧抓实项目建设各项工作,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投资对稳增长优结构的关键作用,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主要目标(一)投资总量保持合理增长。
确保202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
(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确保2024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2023年有所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以及生态环保、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增速均快于面上投资增速。
(三)重大建设项目全力提速提效。
2024年推进省重大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计划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
第一批安排省重大建设项目1101个,年度计划投资10313亿元。
力争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100%,投资完成率超过100%。
(四)各设区市投资总量持续增长。
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10%、6%、7%、6%、8%、10%、10%、6%、6.5%、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嵊州市重大项目三年建设计划
根据《浙江省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浙政发[]号)和《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重大项目和工业投资三年建设计划(年)的通知》(绍市委发[]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精神,积极实施“工业强市、和谐惠民”战略,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服务业提升工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重点构建比较完备的能源网络、交通网络、市政设施网络,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新增变电容量万千伏安,及以上输电线路公里;基本建成吨级货运泊位个,改建一级公路公里,二级公路公里,条县乡道设置钢质波形护栏;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绿地和城市景观系统;高度重视安全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
垃圾处理率。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推进体育事业更快发展;努力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以上。
.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
组织实施一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引进新型业态,促进消费升级,提升服务水平,基本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二、重大项目安排
为实现上述目标,按照项目编制的总体要求,我市-年实施基础设施网络、社会事业、服务业提升三个方面“六大”工程,共个项目,总投资亿元。
(一)能源保障工程:个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
加快实施苍岩输变电工程、嵊东输变电工程、甘北输变电工程、嵊州市(中宅、双塔、阮庙、长乐、浦黄)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
(二)交通网络工程:个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努力建成畅通、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建设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积极推进嵊张公路改建工程、嵊义线爱湖头环岛至长乐段改建工程、嵊州市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基本建成嵊州市中心港码头,启动上三高速复线嵊州段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