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1篇】一、解读教材《圆明园的毁灭》选自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第七组的21课,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本文是一篇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令人深思的精读课文。

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描写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以及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通过一美一毁,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是: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难点是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并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二、目标制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由于文中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也比较多,因此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课标要求五年级的学生要具有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鉴于此,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搜集、向别人请教等等的方式获取大量有关圆明园毁灭的史料。

上课时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因此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的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爱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又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认识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殿堂、损失、销毁等词语。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①以读激情,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②通过查阅圆明园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三篇)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三篇)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⑴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⑴以读促进,激发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1篇】【说教材】《圆明园的毁灭》是六年制小学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在北京西北郊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它过去是一座皇家园林,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圆明园遭到毁灭。

现在我们看到的只能是残垣断壁、一片灰烬。

本文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训练重点是"写文章要有中心"这篇课文流露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强烈仇恨。

根据本教材的育人点、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我把“通过语言文字的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学习写文章要有中心”作为本课的重难点,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宏伟”、“凡是”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了大纲“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文理结合、教书育人的要求。

”【说教法】“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文路,察感情,受感染,可以很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我在新授前,凭借插图,让学生感其情,激发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半扶半放到大胆放手的方法:教育学告诉我们利用知识的类比繁华,以便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让学生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以在新授中我采用此法。

3、以读代讲法: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训练。

再说本文所叙的事与学生存在着时空差,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运用。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通用5篇)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通用5篇)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通用5篇)《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训练组的第二篇讲读课文。

文章以简练的文字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指出了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是怎样的;第五自然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第六单元“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训练项目的继续。

这是教材小修改后所提出的单元训练重点,比修改前的教材要求有所降低,更加符合了学生学习实际。

因此本文教学重点可定为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或对侵略者仇恨这一思想内容。

就教材教学上的难点而言,我认为主要要从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来分析。

就本文标题来说,重点在于“毁灭”。

但从写法上看则是按圆明园及其毁灭这两个部分来分别安排材料的。

其中对圆明园的辉煌浓墨重彩,而对“毁灭”轻描淡写,给人以教材本身先天不足之势。

为此,我以为如何在教学中克服这一先天不足的劣势或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是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综合上述分析,即结合这篇教材的编排位置、写作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几点为本课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通过朗读、想象、整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抒发自己对圆明园这一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3、自学生字生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导学设计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本文拟安排3课时组织课堂教学。

教具准备有两项:1、写有重点句子的文字投影片三至四张。

2、《圆明园的毁灭》录像资料。

第一课时导学设计:在检查学生预习并粗读课文后,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处作者评价圆明园的句子(①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②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③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篇一设计理念1、“以读为本,以读导学,以读传情”,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结合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把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变为丰富的情感,将惋惜、赞叹、仇恨,相互交织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以情带讲,情中启迪,情中升华”,多媒体的展示使课文声情并茂;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学生想像、感悟、倾诉,与文本情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和要求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3 、把阅读、感悟、想像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备注栏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音乐渲染,名言导入。

2、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填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也是世界文化史上。

二合作探究,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爱祖国文化的情怀。

(一)走进圆明园,了解布局,理解“众星拱月”。

1、质疑: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提出疑难的问题。

2、多媒体展示,通过图标直观理解“众星拱月”。

3、指导感情朗读。

(二)读文感悟,想像圆明园奇特的景观,了解其丰富的收藏。

1、快速默读3、4自然段,画出一句能概括这两段内容的句子。

(抓过渡句)2、交流探究、细细品味。

①对比朗读,感受圆中景观的奇特。

A建筑风格②教师引读,了解圆中景观的分类。

(第三自然段)③资料扩充,填补园中景观的空白。

4想像朗读,品味园中景观的美妙。

①图片展示各种奇珍异宝。

B文物收藏(第四自然段)②师生交流收集资料,了解“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较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三)小结,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赞美圆明园。

三历史回顾,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1】篇〗一、说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由于这段历史与学生现在生活的年代相隔百年之久,所以单单对语言文字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上课前通过让学生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补充展示有关文字、、录像等资料,来丰富教学资源;并且在扩展性学习中,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从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材(一)在单元的地位和作用《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它讲述的是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毁灭的经过,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本课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在本组以“勿忘国耻”为专题的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

(二)教材处理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更应是教材的组织者和开发者。

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文中的一些抽象的语言描绘,整合为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源。

如将“众星拱月”通过课件直观演示,更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资源的效果。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请看大屏幕:(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奇珍异宝”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能力目标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

所以,我把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圆明园的毁灭》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3篇课文。

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限愤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构思别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篇幅写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更让读者痛心。

(这部分主要包括课文所处的位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阅读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习作要素是“学习列提纲,分段表述”。

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已经懂得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课文表达的爱国情感,在《少年中国说》一课的学习中,也已经用板书作为示范,让学生感受“列提纲,分段表述”。

(这部分主要包括单元主题、阅读要素、习作要素、本课已有的学习基础。

)根据单元整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以及本课的特点,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 认识“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4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读出情感的变化。

3.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理解课文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圆明园的辉煌。

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的相似之处。

(注意:“三维目标”并不是“三类目标”,是三个维度更多地统一在目标中。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一般为: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目标。

)教学重难点:结合相关资料,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一般是和语文要素相关的目标)本课我准备分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15篇)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15篇)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15篇)《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1下面我对王传美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传美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相信王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

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

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

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优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说课稿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辛酸历史,全文向我们讲述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和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读完全文,会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而骄傲自豪,更会为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被毁灭而痛心惋惜,为英法联军的残暴、贪婪、野蛮而义愤填膺,爱恨满园,感慨无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太难,但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细细推敲,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精气神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从这样几方面进行了解读。

一、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可估量”,这个词在这一自然段中,连续出现了两次,强调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量和计算。

抓住“不可估量”,反复咀嚼这两个“不可估量”,传达出的是圆明园的价值不可估量。

两个“不可估量”,也深深刺痛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

伤感、痛恨、愤慨皆无法言表此时的心境,以一个感叹号化之!可这样的开头留给阅读者更多的是一个问号: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二、众星拱月的独特布局
1.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说它是皇家园林,因为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为万春园)三园组成。

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皇帝。

圆明园占地面积约5200多亩,是清朝
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

中国历代皇家园林有很多,但圆明园绝不是一般的皇家园林,而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就有它的特殊性。

2.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的独特性之一就是它“众星拱月”般的布局了。

圆明园的周围除了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以外,周围还有上百个的园子从东、西、南三面紧紧围绕着,就像是许多星星围绕着月亮一样,这宏大的地域规模在气势上已经让人称奇。

三、风格迥异的宏伟建筑
课文第三自然段一口气用了三个“有……也有……”或“有……还有……”的句式向我们描述了圆明园中不同的建筑风格。

1.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在圆明园中的建筑,据史料记载当时分布着40多个景区,有上百处景点。

作者重点介绍的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有金碧辉煌、大气雄伟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小巧精致的亭台楼阁。

显然这是一种对比的表达方式。

同样,有象征热闹的“买卖街”和那种宁静的山乡村野又是一种比较写法。

2.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这句也是如此,这些建筑有仿照现实存在的名胜建造的,也有根据诗中想象出来的景象建造的,一虚一实更是对比着在写。

3.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民族与西洋,一中一西也是比较着写。

这样,作者在介绍圆明园中的建筑时重点选取的是大气雄伟的、小巧精致的,是热闹的、宁静的,是虚幻的、现实的,是古今中外的建筑,这种描述涵盖了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全都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

作者又采用了“有……也有……”这种很有气势的排比句式来表达,使“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成为再自然不过的感叹了。

四、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
1.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是个典型的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

但是它帮我们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圆明园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上自”和“下至”这两个词用得到位,把先秦到清代大约2300多年的时间串了起来,同时罗列的“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朝代名称更是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圆明园中珍藏的历史文物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价值之珍贵。

自然的,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一点也不为过。

自此,圆明园的独特布局、宏伟建筑、珍贵文物在读者的脑海里应该有个整体印象: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拥有许多无价之宝的聚宝盆,是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

五、在强烈的对比中毁灭
照理,讲述完昔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第五段的出现之前应该有个过渡,因为下面描
述的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课文没有,而是直接写“1860年10月6日”,就是想有个突然的转折,给阅读者一个很大的冲击。

1.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这里的动作是连贯的:掠走、搬运、毁掉,把这些动作连在一起写,就想表达这句话的一个意思,什么也没剩下。

2. 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这是对前一句英法联军行径的一个递进描述,没有写任何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眼,诸如“贪婪、残暴、野蛮”,可是就是在“三千多名”、“三天”、“整个”等这样平静、客观的语言描述下让我们产生了对英法联军的愤恨和对圆明园被洗劫一空的惋惜。

根据课文内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等,我设计了第一课时的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过去,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为理解“不可估量”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

二、说教法
新课改倡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为了让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