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8《咬文嚼字》 课件 (共32张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8咬文嚼字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47
24、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 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 强调这一点?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 的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这个观 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 本途径。
精选ppt课件
48
25、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咬文嚼字” 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 启示?
精选ppt课件
53Biblioteka 1.(2009,天津卷)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
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揩(kāi)油 痉(jīng)挛 笑靥(yè)
物阜(fù)民安 B.泥(ní)古 诤(zhèng)友 蹊(qī)跷
羽扇纶(guān)巾 C.滂(pāng)沱 摈(bìng)弃 聒(guō)噪
悄(qiǎo)然无声 D.洞穴(xué) 糟粕(pò) 酝酿(niàng)
小龙团
精选ppt课件
35
月下独酌
精选ppt课件
36
1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 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 “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1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 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精选ppt课件
37
精选ppt课件
50
二、用词严谨 ,语言准确精当 。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 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 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 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 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
精选ppt课件
51
三、体会文中正反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论述主要采用例证法,他举了大量实 例,但这些例证有正有反,于是形成了一种 对比论证。作者也用说理论证,说理论证与 举例论证比较密切,有理有据,论述得十分 全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8《咬文嚼字》 课件 (共43张PPT)

辞;漠;筹。 挛;僻。 孽; 霄;朔。
3、没有错别字的 C
惯,纵容养成不良
A. 拖沓 娇生贯养 伶俐 倜傥不羁
习惯
B. 造次 索然寡味 迁徙 惨绝人圜 寰,广大的地域。
C. 描摹 幅员辽阔 惶恐 法网恢恢
D. 窥测 慷慨激昂 装祯 提要钩玄 帧;字画的幅,量 词。
4、没有错别字的 B A. 间谍 喋血 最后通牒 谍谍不休
“厉”通“砺”,磨刀石的意思。由于特定含 义的限制,“再接再厉”的“厉”只能写作 “厉”。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都属于这种类型
• 默守成规 墨
针贬时弊 砭
• 名列前矛 茅
世外桃园 源
• (墨:指墨子,他曾经很成功地阻止鲁班的 攻城方略,有“墨子善守”的说法)
• (砭:中医治病的石针, 和金针一样都是 中医治病的工具)
19
如何辨认并修改错别字?
• 一、明义记字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 语境往往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 根据意义“巧记”字形,会平添许多趣味,
收到良好效果。
一、明义记字
• 脉膊
• “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 而“搏”具有“搏动、跳动”的意思。
• 融汇贯通
• 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的基本词义应该是 “参合多方面道理进行体会从而得到全面透彻 的领悟”,因而必须用“会”而不能用“汇”。
• 五、激趣记字
把枯燥的字形联想为有趣味的故事或形象的 场景,这样学起来不但兴味盎然,而且记 忆牢固。
• 一筹莫展:一根筷子(似的筹码)都摆 布不开,还能有什么办法呢?避免写成 一愁莫展。
• 按部就班:按部门上班。避免写按步就 班。
• 欢呼雀跃:麻雀似的颠颠跳跃。避免写 成欢呼鹊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上课课件(32张PPT)

(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品茶,赏月
(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4)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更加丰富、有意蕴
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王嫱、西施—— “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别离——柳岸灞桥 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
1、什么是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义时,看到 一事物立即联想到套语滥调。
请同学们试举一两例?
新闻里总结一套规律,名为“五子登 ”
• 路上捡到皮夹子, • 红绿灯下扶瞎子, • 上桥帮人推车子, • 公交车上让位子, • 放学后留在教室里擦桌子
2、有什么弊端?
弊端是创作的仇敌,引不起新鲜 而真切的情趣
标题引发的思考
1、什么是“咬文嚼字”? 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3、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 典》中的含义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 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 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 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 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
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 之,石也。
失去了: 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 味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 的意味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练习
下面两句话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品茶,赏月
(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4)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更加丰富、有意蕴
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王嫱、西施—— “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别离——柳岸灞桥 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
1、什么是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义时,看到 一事物立即联想到套语滥调。
请同学们试举一两例?
新闻里总结一套规律,名为“五子登 ”
• 路上捡到皮夹子, • 红绿灯下扶瞎子, • 上桥帮人推车子, • 公交车上让位子, • 放学后留在教室里擦桌子
2、有什么弊端?
弊端是创作的仇敌,引不起新鲜 而真切的情趣
标题引发的思考
1、什么是“咬文嚼字”? 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3、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 典》中的含义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 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 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 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 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
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 之,石也。
失去了: 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 味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 的意味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练习
下面两句话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29张

解析: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 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 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 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 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 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 见新,朴字见色。
明确: 2、“套板反应”安于滥调,毫不斟酌,无新奇;与创造是死敌,
倾向“套板反应”,与文艺无缘。 3、“套板反应”安于套语滥调,无新奇;而创作是创新,故动
机不相容,是死敌。 4、“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才能不至于滑到套板
反应中,在思想和情感上创新,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实例:
道理:
郭沫若改字
阅读下列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 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 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 么?请简要赏析。
(2004年高考辽宁卷)
第 三 单 元
第 8 课
学习目标:
1、文章是文艺小品文,但说理思路清晰。通 过把握文章的结构,强化议论文的思路。
2、学习讲道理的时候运用实例。
3、通过实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强化在文学创作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字谜:
小老鼠看书
(打一四字成语)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是,你不敢动我,我更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 课件 (32张PPT)

卢纶(唐)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实例分析: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 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有发现错误而 惊讶的意味
有失望而放弃得 很斩截的意味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射,终不能入。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咬文嚼字 。( C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
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A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B )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 的意思: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 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第三段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半夜三更子时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爱人妻子老婆问,你是哪个何人谁!
半夜归,掩柴扉。老婆问:你是谁?
人生四乐诗:
千年久旱逢甘霖, 万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 状元金榜题名时。
人生四悲诗:
千年久旱逢甘霖,一滴。万里他乡遇故知,债主 。 和尚洞房花烛夜,隔壁。状元金榜题名时,梦里 。
小老鼠看书
咬文嚼字
秀才聚餐
朱光潜(1897-1986),字 孟实,安徽桐城人,北京大学 著名教授,当代著名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他毕生从事美学 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 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 深。他是我国有名的美学大师,
学界泰斗,中国“美学”的真正 鼻祖。他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大 量的西方美学著作,而且他以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 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 的美学理论体系,代表作有 《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实例分析: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 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有发现错误而 惊讶的意味
有失望而放弃得 很斩截的意味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射,终不能入。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咬文嚼字 。( C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
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A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B )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 的意思: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 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第三段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半夜三更子时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爱人妻子老婆问,你是哪个何人谁!
半夜归,掩柴扉。老婆问:你是谁?
人生四乐诗:
千年久旱逢甘霖, 万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 状元金榜题名时。
人生四悲诗:
千年久旱逢甘霖,一滴。万里他乡遇故知,债主 。 和尚洞房花烛夜,隔壁。状元金榜题名时,梦里 。
小老鼠看书
咬文嚼字
秀才聚餐
朱光潜(1897-1986),字 孟实,安徽桐城人,北京大学 著名教授,当代著名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他毕生从事美学 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 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 深。他是我国有名的美学大师,
学界泰斗,中国“美学”的真正 鼻祖。他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大 量的西方美学著作,而且他以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 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 的美学理论体系,代表作有 《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2019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8《咬文嚼字》 课件 (共36张PPT)教育精品.ppt

? 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观点的
列举郭沫若的两个炼字的例子并进行分析:
你是(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附 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 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 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
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 身出现。
2、“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 “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不 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平添了搅 扰。
说明的道理:
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 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 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 让
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
——孟郊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到——过——入——满——绿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
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
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
2、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所叙之事是访 友,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 (贾岛)自家之门。
作者认为: 1、“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
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 他“推”。也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 的应是自家之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 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法]福楼拜指导莫泊桑
一、(第1-5段)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1、郭沫若改剧本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2、王若虚改《史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8《咬文嚼字》 课件 (共33张PPT)

说明的道理: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而 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 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 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例子
分析
“你是没有骨气的 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 不同意味
《史记》中李广射虎一 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 意味不同
不同字眼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意境
《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句的剖析
分析结构,归纳各部分改变)
咬 文
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 贾岛推敲(字眼不同)
嚼 第二部分(6一7)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字
善用联想义
反对套板效应
第三部分(8)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 的联系。
2.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让读者明白: 1、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
的完美。 2、咬文嚼字的要求:思想感情和语
言的精练与吻合。 3、咬文嚼字的方法:以严谨的态度
,刻苦自励,精心玩索,推陈出新。
1、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 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明确: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 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 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 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 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 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 地使用语言文字。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 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 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 、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 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例子
分析
“你是没有骨气的 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 不同意味
《史记》中李广射虎一 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 意味不同
不同字眼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意境
《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句的剖析
分析结构,归纳各部分改变)
咬 文
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 贾岛推敲(字眼不同)
嚼 第二部分(6一7)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字
善用联想义
反对套板效应
第三部分(8)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 的联系。
2.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让读者明白: 1、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
的完美。 2、咬文嚼字的要求:思想感情和语
言的精练与吻合。 3、咬文嚼字的方法:以严谨的态度
,刻苦自励,精心玩索,推陈出新。
1、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 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明确: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 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 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 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 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 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 地使用语言文字。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 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 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 、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 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3.8《咬文嚼字》2 (共33张PPT)

阅读第5段
第5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
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
想情感上‘推敲” 。
1. 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2.与前几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 是什么? 推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A、过分地斟酌字句。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 A ) 切不可一 味地咬文嚼字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
(1)在文字的运用上,无论阅读或写作,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
由不得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或强词夺理。
一、咬文嚼字的含义
请选择每句中“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内容梳理
咬 文 嚼 字
第一部分(1—5段):举了三 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 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段):讲文字 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反两面。 第三部分(8段):最后一段 是总结性的话语。
阅读1、2段
思考: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 作方式?作用何在? 3.所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 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 例 : “推 敲 ”的 故 事
说明的道理: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 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事 例 : “烟 ”的 直 指 意 义 和 联 想 意 义
说明的道理: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 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的,难以控制的。既可 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 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 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 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 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 感情。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并做到以下几点: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 学家、文艺理 论家。笔名孟 实、孟石。安 徽桐城人。代 表作《文艺心 理学》《诗áo)字 释义字典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 不领会精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 味地 。
①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说明了哪些“道理”?
②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 说明这些“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辨析比较句子的含义:句式不同 感情不同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问题:这样改好不好? 辨析明确: 不好 “这”字带有贬义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 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辨析明确: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文字与情感、情境有关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关于“推敲”的故事 提问:“推”一定比“敲”好吗? (联想意境)
辨析明确: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事例:郭沫若剧本《屈原》中的例子 《红楼梦》中的例子 郭沫若不好的援例
说明的道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 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 文字的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6.⑧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 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B 推敲文字是为了语句通晓漂亮 C 文学是艰苦的事 D 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
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朱光潜
讨论二: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 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 道理”。
水到渠成,加以总结(8)
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心随 思处 索留
自刻 励苦
出推 炼时 吻求
新陈 合精
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不无 肯论 放阅 松读 (或
炼 调字 整
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 为
文字与情境有关
什
文字与意境有关
么
达 到 艺
咬写 思
文作 想
嚼, 和
字必 情
善用联想意蕴丰
)须 的有 谨一
事例:写美人、才子等的用语(反面事例)
说明的道理: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 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 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实例
郭沫若改字
道理
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
王若虚改《史记》 文字与情境有关
韩愈改诗
文字与意境有关
苏东坡写《惠山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烹 小龙团》
辨析明确: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 妙的艺术效果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套板效应”
分析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1、2)
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 论证中心论点(3、4、5)
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 ,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6、7)
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1.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五段)
2.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 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八段)
分析作者观点
1.试说一说本文的中心论点。 2.在作者看来, “咬文嚼字”体现了一种什么态
度和精神?其实质又是什么? 3.在作者看来,阅读或写作中为何要“咬文嚼
字”? 4.文章第①②段、 第③④ 、 第⑤段各是从什么
角度来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的道理的?
5. ⑥⑦两段是论述什么是“咬文嚼字” 呢,还是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还是如何做到“咬文 嚼字” 的?这两段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
做诗文的人从古籍 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中找辞藻、乞灵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
字
意
数
味
不
不
同
同
思想感情
意
字
境
眼
不 同
不 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套板效应
讨论一:
作者在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对“咬 文嚼字”的内涵进行了解说?
请结合课文内容各用两个字概 括。
炼字
用字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1、画出下列词语,借助课本及工具书准确掌握它们 的音、形、义。
援例 锱铢必较 斟酌 镞 岑寂 词藻
蕴藉 付梓 尺牍 陈言务去
2、给各自然段标号,并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全文 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速读全文,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
1.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2.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
感用 字
富(正面) 套语滥调全无新
严字
奇(反面)
术 的 完 怎美 么 样
必须有谨严精神,不偷懒、不粗心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
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
色。
——清·沈德潜
咬文嚼字示例 例一
•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 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 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 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 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 行。那雪正下得( ) 。(A大 B快 C紧 D密) ——施耐庵<<水浒>>第10 回
说明的道理: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 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事 例 : “烟 ”的 直 指 意 义 和 联 想 意 义
说明的道理: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 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的,难以控制的。既可 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 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 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 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 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 感情。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并做到以下几点: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 学家、文艺理 论家。笔名孟 实、孟石。安 徽桐城人。代 表作《文艺心 理学》《诗áo)字 释义字典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 不领会精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 味地 。
①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说明了哪些“道理”?
②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 说明这些“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辨析比较句子的含义:句式不同 感情不同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问题:这样改好不好? 辨析明确: 不好 “这”字带有贬义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 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辨析明确: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文字与情感、情境有关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关于“推敲”的故事 提问:“推”一定比“敲”好吗? (联想意境)
辨析明确: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事例:郭沫若剧本《屈原》中的例子 《红楼梦》中的例子 郭沫若不好的援例
说明的道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 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 文字的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6.⑧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 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B 推敲文字是为了语句通晓漂亮 C 文学是艰苦的事 D 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
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朱光潜
讨论二: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 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 道理”。
水到渠成,加以总结(8)
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心随 思处 索留
自刻 励苦
出推 炼时 吻求
新陈 合精
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不无 肯论 放阅 松读 (或
炼 调字 整
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 为
文字与情境有关
什
文字与意境有关
么
达 到 艺
咬写 思
文作 想
嚼, 和
字必 情
善用联想意蕴丰
)须 的有 谨一
事例:写美人、才子等的用语(反面事例)
说明的道理: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 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 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实例
郭沫若改字
道理
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
王若虚改《史记》 文字与情境有关
韩愈改诗
文字与意境有关
苏东坡写《惠山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烹 小龙团》
辨析明确: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 妙的艺术效果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套板效应”
分析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1、2)
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 论证中心论点(3、4、5)
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 ,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6、7)
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1.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五段)
2.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 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八段)
分析作者观点
1.试说一说本文的中心论点。 2.在作者看来, “咬文嚼字”体现了一种什么态
度和精神?其实质又是什么? 3.在作者看来,阅读或写作中为何要“咬文嚼
字”? 4.文章第①②段、 第③④ 、 第⑤段各是从什么
角度来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的道理的?
5. ⑥⑦两段是论述什么是“咬文嚼字” 呢,还是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还是如何做到“咬文 嚼字” 的?这两段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
做诗文的人从古籍 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中找辞藻、乞灵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
字
意
数
味
不
不
同
同
思想感情
意
字
境
眼
不 同
不 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套板效应
讨论一:
作者在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对“咬 文嚼字”的内涵进行了解说?
请结合课文内容各用两个字概 括。
炼字
用字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1、画出下列词语,借助课本及工具书准确掌握它们 的音、形、义。
援例 锱铢必较 斟酌 镞 岑寂 词藻
蕴藉 付梓 尺牍 陈言务去
2、给各自然段标号,并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全文 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速读全文,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
1.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2.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
感用 字
富(正面) 套语滥调全无新
严字
奇(反面)
术 的 完 怎美 么 样
必须有谨严精神,不偷懒、不粗心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
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
色。
——清·沈德潜
咬文嚼字示例 例一
•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 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 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 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 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 行。那雪正下得( ) 。(A大 B快 C紧 D密) ——施耐庵<<水浒>>第10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