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课件全集

合集下载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习题:1 沁园春 长沙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习题:1 沁园春 长沙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4.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请举几例说明。毛泽东笔下的秋有怎 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1)在古典诗词中,“秋”多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 雨愁煞人”等。
(2)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词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词 人笔下,秋虽然给人以”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竞自由”的欣欣向荣 的景象,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有关。毛泽东不是普通的 书生,他是一个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他有博大的胸襟和奋 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词作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他眼中的秋景也是蓬勃绚烂的。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读准字音
加点字
湘.江
百舸.
寥.廓
峥.嵘

观看. 看.护
读音 xiāng gě liáo zhēng kàn kān
加点字பைடு நூலகம்
橘.子洲
苍.茫
携.手
挥斥方遒.

尽.然 尽.快
读音 jú cāng xié qiú jìn jǐn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写对字形
词语 雄 yīng 义愤填 yīng yàn 品 chóu 怅 chóu 密 未雨 chóu 缪
【知义明理】 这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包括“内修” 和“外治”两个方面:“修身、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外治”。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生命的历 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铸就了伟岸的人格。时至今日,它仍然在 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沁园春 长沙》
《天净沙 秋思》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5课 荆轲刺秦王(共66张PPT)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5课 荆轲刺秦王(共66张PPT)
刺。 (4)右手揕其胸:_______ 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5)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烧红了的铁器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使之 (6)以药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赠送。 (10)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__________
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 (11)自引而起,绝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剑鞘。 (12)操其室:_________ 掷击。 (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________ 伤。 (14)被八创:_______ 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1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硬化。 _______ 逆,迎着。 (7)人不敢与忤视:____________ 没用的人,对人的蔑称。 (8)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9)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微,即使;谒,拜会、前往。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凭信之物;亲,接近。 (2)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封地。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_________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同步课件:第2单元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同步课件:第2单元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答案】 1.不得志,走投无路。 2.可以用来。 3.袒露一只臂膀。 4. 不回头。 5.宫廷的侍卫。 6.声调激愤。 7.宽容、原谅。 8.……的原因。 9.有心意。 10.没有信物。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译文: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变徵之声的悲凉,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的激愤,让众人“瞋 目”“发尽上指冠”。而“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 纸上,有力地突出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侠士性格和英雄气概。易水送别,渲染了 一种悲凉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 勇气。
下一页
【答案】 1.形容词,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动词,尽,完结 2.动词,环 绕 动词,回来 动词,回转,掉转 动词,归还 3.动词,看,回头看 连词, 不过、只是 动词,拜访 4.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动词,举起 5.动词,成功 动词,登上,坐上 6.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士兵、武士 名词,军队 7. 介词,被 通“现”,显露 动词,接见 8.动词,打开 动词,出发 名词, 头发 9.副词,如果真的 副词,的确,确实 10.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 用 介词,按照 介词,因为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函.封之
(
2.进兵北.略地
(
3.发尽上.指冠
(
4.箕.踞以骂曰
(
5.又前.而为歌曰
(
6.皆白.衣.冠.以送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课件汇总ppt精品课件(32份)8

【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课件汇总ppt精品课件(32份)8

研习第五部分 1、思考:“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 不是干干净净的”如何理解?
既是实写,也是日本人内心肮脏的写照。 “投降书脏了”,作者借机把日本代表又 嘲弄了一番:签字的位置搞错了,与日本人的 运气本没有什么因果关系,这里不过是借题发 挥,发泄一番而已。
作者写一位年轻水手的话,想到要把今天见到的日 本投降仪式上的情景,告诉孙子孙女听,有怎样的 用意?
他后来在谈这篇通讯的写作时说,我想我必须以 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
文体常识 消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又称新闻。包括导语和主体。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主 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 写作要求:客观叙述 迅速及时 简短概要 生动活泼
思考: 通讯与消息的不同点? 消息简单地报道了发生了什么事,不多写情节,而通 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而通讯则综合采用叙 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生动形象。
正当他准备升入协和医学院就读之际,一 二.九运动爆发,朱启平改读了新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自荐到美国太平 洋舰队当随军记者。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朱启平被派往日本横须 架港现场采访,9月2日,他亲眼目睹中、英、法代表 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 的仪式。 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 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后被列为大学新闻系 典范教材。
写中国代表“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文字虽然不 多,但是显得庄重。在中国代表签字以后,作品补充一笔。 “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 从对比中表现出中国代表的风采。 这段最后点出签字仪式结束的时间并由时间引发联想.把 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抒发感慨。三个“9•18”,写出了历史 的无情和有情。两个民族,三个历史片段.两种状态。“天网 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用近于史家的凝练的笔致吐 露出作者对于历史的认识。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 第1课时 ppt课件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 第1课时 ppt课件

词的下阕,词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回忆来展示的。 以一 “忆” 字总起,点明下阕都是“忆往昔”的内容。词人高度凝练地概括 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 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词人自己,而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 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表现了词人 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2.这首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答:
[自我核对]描绘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 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诗歌的意象是诗 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在本词中,词人是抓住哪些意 象展开联想的? 答:
[自我核对]词人抓住了寒江、 霜天(气候)、 万山(层林尽染)、 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等意象展开联想,描绘了一 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
2.“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的诗人。毛泽东创作的许多 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一幅幅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 表现了一位伟大革命家的情怀。毛泽东不提倡旧体诗,但擅长旧 体诗词创作,发表了五十余首诗词。毛泽东诗词记载了伟人近半 个世纪的革命生涯,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沁园春”,词牌名,始于初唐,其词调取名于东汉沁水公主 之园苑。“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 “长沙” ,是词的题目,也显示了词的内容。 《沁园春 长沙》 一词,正是通过对长沙一带秋景的描绘,以及作者青年时代在长 沙的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 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微评】多角度描写,色彩绚丽。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 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从情感表达、内容 结构等方面分析。

精编2018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实用课件:雨巷 (共25张PPT)

精编2018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实用课件:雨巷 (共25张PPT)

课文分析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营 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 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 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 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 伞的迷梦意境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 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 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 梦一 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 可
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
美丽
高洁 冷艳 愁怨 哀婉
本诗主题: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 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 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 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 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 世界的表露。
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 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 “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 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作家简介
创作背景 教学要求 诗歌内容 课文分析 课后作业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 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 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 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 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 学法国、西班牙。 1938年赴香港,主编 《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 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 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 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 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 戴望舒(1905—— 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 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 1950) 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 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最新-2018年高中语文 218课件 必修1 精品

最新-2018年高中语文 218课件 必修1 精品

固定的。形容词。
意动用法。 以...为师。
不一定。
状语后置。 比弟子贤能。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之。
状语后置。 “不被世俗限制。”
状语后置。 “向我学习。”
古人从师之道。 名词。
以:连词,表目的
整 理
对了! 你真棒!
判断失误。继续努力!
你错了! 继续努力!
错了!继续努力!
介词,相当于“于”, 此处翻译为“在”。
A、老师。名词。 B、以......为师。意动用法。 C、学习。名词活用为动词。 D、效法。动词。
判断失误。 继续努力!
对了! 你真棒!
也,与“亦”相同。 不翻译,助词,舒缓语气。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差不多。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先和后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赶不上
7、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一定——不需要
end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3、本段阐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
框 段落 图一

段意
阐述从师的道理
评述当时不从 师的不良风气。 (反面论证)
以历史事实证明

从师原则、师生 关系
(正面论证)
交代写作缘由, 四 激励后学。
论点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你错了!
正确! 你有两下子!
A、老师。名词。 B、以......为师。意动用法。 C、学习。名词活用为动词。 D、效法。动词。
判断失误。 继续努力!
对了! 你真棒!
无论。连词。
第二段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重点知识梳理ppt课件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重点知识梳理ppt课件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
戴望舒,现代诗人,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 《灾难的岁月》。 现代派诗歌,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 启发和影响,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 特有的青春怅惘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 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 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夜》《猛虎集》。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 《北方》《归来的歌》《光的赞歌》。从诗歌风格上,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 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 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自成一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 张。
重点字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 吾其还也
疑问代词 为什么 于此 兼词
增加
假如没有, 否定副词
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夜缒而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因人之力而敝之
这(是)
zhuì 用绳子栓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已经 凭借,依靠
生字积累
徘徊 洋溢 菲薄 屠戮 桀骜 淋漓
huái yì fěi
溯洄 狭隘 芳菲 拔擢 攒射 洗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阕主要写什么内容?与下阕有何关系?
写生机勃勃的深秋景物,
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在起句中讲述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环境。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 有些成分省略。请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 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 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 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 联想起什么? •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 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 原之势。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透:强调江水的清澈见底 • 争:渲染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气 氛
“击‛改成‚飞‛可以吗? •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 空的强劲有力。 • 突出雄鹰的矫健。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 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 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 样。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 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 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像飞翔一样。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 什么?用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的特征。
• 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 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 委员会并任书记。 • 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 活动, • 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 他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 长沙,重游岳麓山、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 朋友游聚的旧地,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 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时代背景
• 这首词作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 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 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 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 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 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这时 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 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 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 不妥协的心志。
“看‛字统领哪几句?
•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 这样的字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 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 ‚看‛是领字,读时要稍加停顿。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 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 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 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 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 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 秋‛,坦荡从容。
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 谁还记得吗?
在‚看‛的统领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为 我 们展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 远望 ‚万山红遍‛ (高)‚群山‛ • 近看 ‚漫江碧透‛ (低)‚江水‛ • 仰视 ‚鹰击长空‛ (高)‚长空‛ • 俯视 ‚鱼翔浅底‛ (低)‚水面‛
•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 • 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 驶。 • 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 • 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 展、蓬勃生长。 •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 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 景,准备了气氛。
• 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 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 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中 调、长调,如《沁园春》共114字,上 片13句,下片12句,属长调。
• 韵脚(句尾押韵的字)分别为“秋”、 “头”、“流”、“由”、“浮”、“游”、 “稠”、“遒”、“侯”、“舟”。
诗人简介
•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 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 湘潭韶山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 逝世于1976年9月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 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兴盛于宋 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 “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 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 • 唐诗 宋词 元曲
• 每一首词都有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 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 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 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 等。 •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沁园 春 长沙》,长沙是题目。 •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 “阕”。
在这几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遍:红得范围广 染:红得深透
‚染‛字,写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 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 到杜牧《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 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 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 李可染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桑梓,指家乡)
• 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 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 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 泽东的大气!
• 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 事革命活动13年。 • 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 书, 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 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 “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 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 一系列重要文章。 • 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 敬尧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