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ppt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起始课 PPT教学课件(高一语文统编必修上册)

《峨哦日,朵香雪峰》之侧》 《致云雀》
高中语文
毛昌泽耀东 郭雪沫莱若 闻茹一志多娟
昌铁耀凝 雪莱
创作时间:1925 年 1962 年 8 月 2 日初稿 1983 年 7 月 27 日删定 创创作作时时间间::1820 年夏 1919 年 9、10 月间 创创作作时时间间::1923 年 1958 年 3 月 文章开头: 1946 年的中秋 创作时间: 19682 年 86 月 2 日初稿 1983 年 7 月 27 日删定 创作时间:1820 年夏
朗诵会分为:课内、课外、原创三个板块,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学习活动
1.课内: 活动的第一板块是朗诵课文中的五首现代诗歌和两篇小说的经典片段。 ①请你从《百合花》和《哦,香雪》中,各推荐一个片段,作为本次 朗诵会的素材,并写出推荐理由。 ②请你围绕朗诵会的主题,设计五首现代诗歌和两篇小说经典片段的 出场顺序,并请写出主持串词。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第一单元起始课
教师: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第一单元起始课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环节一:纲举目张
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的课文,看一看 本单元的课文构成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以尝试从文体的角度进行 分析。
高中语文
环节一:纲举目张
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的课文,看一看 本单元的课文构成有什么特点?
时间标记
时代背景 作品形象 形象特点
《沁峨园日春朵雪·峰长之沙侧》》 《《立致在云地雀球》边上放号》 《《红百烛合》花》
《峨哦日,朵香雪峰》之侧》
高中语文《致云雀》
毛昌泽耀东 郭雪沫莱若 闻茹一志多娟
昌铁耀凝 雪莱
创作时间:1925 年 1962 年 8 月 2 日初稿 1983 年 7 月 27 日删定 创创作作时时间间::1820 年夏 1919 年 9、10 月间 创创作作时时间间::1923 年 1958 年 3 月 文章开头: 1946 年的中秋 创作时间: 19682 年 86 月 2 日初稿 1983 年 7 月 27 日删定 创作时间:1820 年夏
高中语文
毛昌泽耀东 郭雪沫莱若 闻茹一志多娟
昌铁耀凝 雪莱
创作时间:1925 年 1962 年 8 月 2 日初稿 1983 年 7 月 27 日删定 创创作作时时间间::1820 年夏 1919 年 9、10 月间 创创作作时时间间::1923 年 1958 年 3 月 文章开头: 1946 年的中秋 创作时间: 19682 年 86 月 2 日初稿 1983 年 7 月 27 日删定 创作时间:1820 年夏
朗诵会分为:课内、课外、原创三个板块,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学习活动
1.课内: 活动的第一板块是朗诵课文中的五首现代诗歌和两篇小说的经典片段。 ①请你从《百合花》和《哦,香雪》中,各推荐一个片段,作为本次 朗诵会的素材,并写出推荐理由。 ②请你围绕朗诵会的主题,设计五首现代诗歌和两篇小说经典片段的 出场顺序,并请写出主持串词。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第一单元起始课
教师: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第一单元起始课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环节一:纲举目张
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的课文,看一看 本单元的课文构成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以尝试从文体的角度进行 分析。
高中语文
环节一:纲举目张
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的课文,看一看 本单元的课文构成有什么特点?
时间标记
时代背景 作品形象 形象特点
《沁峨园日春朵雪·峰长之沙侧》》 《《立致在云地雀球》边上放号》 《《红百烛合》花》
《峨哦日,朵香雪峰》之侧》
高中语文《致云雀》
毛昌泽耀东 郭雪沫莱若 闻茹一志多娟
昌铁耀凝 雪莱
创作时间:1925 年 1962 年 8 月 2 日初稿 1983 年 7 月 27 日删定 创创作作时时间间::1820 年夏 1919 年 9、10 月间 创创作作时时间间::1923 年 1958 年 3 月 文章开头: 1946 年的中秋 创作时间: 19682 年 86 月 2 日初稿 1983 年 7 月 27 日删定 创作时间:1820 年夏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说明18张精选课件PPT

④ 曲,又称为词余。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补充关于词的知识
• 1.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盛行于两宋。 • 2.词还有另外一些称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
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词往 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3.(体裁上)分类:词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上)。按段分为单调(一段或一 阕)、双调(上下片或阕)(《沁园春长沙、雪》)和三叠 (三段)、四叠等。
• 5.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 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 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长沙是词的题目。每首词都按 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固定格律叫词牌。像忆江南、渔家 傲、西江月、沁园春等都是词牌名。
• 6.沁园春词牌的来历: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 证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后有人便作诗咏其事,沁园 春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 篇13句,四平韵;下篇12句,五平韵。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关城:潼关、函谷关。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 提问:首联、颔联的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 (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 考点解析
•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 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 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 现手法 (写作手法)的使用。
•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 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 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 情所起到的作用。
补充关于词的知识
• 1.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盛行于两宋。 • 2.词还有另外一些称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
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词往 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3.(体裁上)分类:词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上)。按段分为单调(一段或一 阕)、双调(上下片或阕)(《沁园春长沙、雪》)和三叠 (三段)、四叠等。
• 5.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 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 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长沙是词的题目。每首词都按 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固定格律叫词牌。像忆江南、渔家 傲、西江月、沁园春等都是词牌名。
• 6.沁园春词牌的来历: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 证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后有人便作诗咏其事,沁园 春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 篇13句,四平韵;下篇12句,五平韵。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关城:潼关、函谷关。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 提问:首联、颔联的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 (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 考点解析
•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 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 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 现手法 (写作手法)的使用。
•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 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 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 情所起到的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ppt精品课件(课件+练习+单元总结,7份)

《沁园春·长
沙》属于旧体诗,作于1925年——中国革命
运动蓬勃发展时期,通过写乐景、忆往事,抒发了革命青年 “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第一单元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版 ·语文 ·必修3
《雨
巷》作于 1927 年,这在历史上是一段黑暗时期。
诗中运用象征手法,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 反映了进步青年理想追求的幻灭与内心的惆怅。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通过对康桥秀美景色 的描绘,在鲜明的景象和生动的节奏中,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一单元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必修1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3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长沙》《雨 巷》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一单元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3
单元目标 本单元主要学习鉴赏中国新诗,选编的四首中国诗歌都 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学习中应通过反复诵读,体验诗歌的节 奏、韵律;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ppt(学案+课件+练习,12份) 人教课标版1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第 4 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三亚作为海蓝沙白、浪平风轻的“东方夏威夷”, 四季如夏,鲜花盛开,椰树成林,风.华.正.茂.,是国内著 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 )
•请
说 “风华正明茂”:风理采才华正盛由,形容朝: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 1.本词开篇三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 [对应考点:考查诗歌重要句子的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答案】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1)开篇三句点明时间、地返点回菜、单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 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 色,触景生情,关注到祖国的命运、革命 的未来,从而陷入深沉的思索:国家民族 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中流 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主宰。抒发 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 中国歼-15舰载机成功在航空母舰“辽 宁舰”起降,这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一次历
史性跨越。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
罗阳同志因劳累过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牺
牲在工作岗位上。从罗阳身上,我们看到
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品质。他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创造了新机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ppt(学案+课件+练习,12份) 人教课标版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以例说法之二]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有许多经历已经 流逝,但也有许记忆得到沉淀。有人说, 凡是放不下的一切,那些都是平凡的、触 手可及的幸福和快乐。犹如水的馨香,表 面上无色无味,本质上又香之隽永,唯品 能知,有人谓之掬水留香。 • 对 服/务/教/师 此免/,费/馈你/赠 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返,回菜单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 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不得少于 800字。记叙文或议论文。
• 【方法指导】
• 一、多向辐射审题法
• 1.从时间角度立意
• 2.从空间角度立意
• 3.从不同对象角度立意
服•/务/教4/师.从免/费其/馈/赠它不同角度立意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 审题时要关注以下几点:
RJ语文·必修1
[整体训练]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其《幽梦影》中说: “花不可无蝶,山不可无泉,石不可无苔, 水不可无藻,乔木不可无藤萝,人不可无 癖。”
• 对此,你从中悟出什么样的道理?请就 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整体训练]
• 阅读下面作文题目,完成后面的问题。 • 著名作家海明威总结其创作经验时,提 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海明威说: “我总是按照冰山原则来写作,那就是浮 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 下。你知道的东西可以略去不写,这样反 而加固你的冰山。”海明威的创作原则, 不仅用在文学创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作中,也用于日常生活返,回菜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课件(共33张PPT)

【参考答案】 B A.“溯”读sù;C.“怩”读ní,“戛”读jiá;D.“荇”读xìng,“谥”读shì。
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伴侣 慷概 主宰 风华正茂 B.岐视 草霉 废墟 激浊扬清 C.奥丧 追朔 斑斓 鱼翔浅底 D.榆阴 摸索 星晨 天纶之乐
• 天伦叙乐lún 纽niǔ扣 冰屑xiè 炖肉dùn火钵bō 忸怩不 安niǔ 咒语zhòu 叱骂chì荆棘jí
•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 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这首诗是艾青自由诗的代表之一,试着分析这首诗形式上自由的表现。
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 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共13节, 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个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 押韵,但有11节的结尾句相互重复,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排比 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形上与前两首诗有鲜明的对比。
事件……等等,一桩桩令人发指的“医方人为悲剧”,不仅拷问着我们的医德医风,更拷问着我们的社会责 任。
C.2011年,“动荡”的翅膀轻扇,在中东、北非的土地上刮起一阵“变革”的风暴,让很多人大吃一 惊,措手不及。有人质疑谁在此作怪?
句,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
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
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
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也是一代著名的豪放派诗人、书法家。课文所选作品: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人民解 放军占领南京》《长征》 《卜算子·咏梅》等。
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伴侣 慷概 主宰 风华正茂 B.岐视 草霉 废墟 激浊扬清 C.奥丧 追朔 斑斓 鱼翔浅底 D.榆阴 摸索 星晨 天纶之乐
• 天伦叙乐lún 纽niǔ扣 冰屑xiè 炖肉dùn火钵bō 忸怩不 安niǔ 咒语zhòu 叱骂chì荆棘jí
•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 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这首诗是艾青自由诗的代表之一,试着分析这首诗形式上自由的表现。
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 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共13节, 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个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 押韵,但有11节的结尾句相互重复,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排比 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形上与前两首诗有鲜明的对比。
事件……等等,一桩桩令人发指的“医方人为悲剧”,不仅拷问着我们的医德医风,更拷问着我们的社会责 任。
C.2011年,“动荡”的翅膀轻扇,在中东、北非的土地上刮起一阵“变革”的风暴,让很多人大吃一 惊,措手不及。有人质疑谁在此作怪?
句,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
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
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
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也是一代著名的豪放派诗人、书法家。课文所选作品: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人民解 放军占领南京》《长征》 《卜算子·咏梅》等。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课件ppt(3份) 人教课标版2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2.诗人是如何刻画“大堰河”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通过对她的动作描写来刻画,包括她的几乎 无休止的劳动,如第四节中的八个“在你……之后”句式以 及第七节中的六个“她含着笑……”句式等等,这些描写既突 出了她的勤劳,更突出了她对乳儿的爱,因为她在完成奴隶一 样的繁重的劳动后,使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 我”,而她“含着笑”去从事繁杂的劳动,也表明她的勤劳, 更可以看出,她活着,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她的一家, 也为了她深爱的乳儿。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第3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诗林漫步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3.“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一句连 用两个“乌黑”,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堰河家“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与 后文“生我的父母家”的“红漆雕花的家具”“油漆过的安了 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 她家的极度贫穷,而这样贫穷的农妇却给乳儿带来了无尽的温 暖,更显出她的伟大。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PPT课件 图文

❖ 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
比喻性和象征性的意象——“姑娘”,象征理想。(《
描述性意象——物象:山、林、江、舸、鹰、鱼; 人象:革命青年群像。(《沁园春·长沙
意境
❖ 意境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 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 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 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 意境是一个整体观念,同样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句,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 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 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 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意象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 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 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 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 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 鹰、鱼,达6种之多。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必修一
第一单元:现代诗歌 (《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 第三单元:记叙散文 (《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新闻报告文学 (《短新闻两篇》《包身工》《飞向太空的
发展历程
❖ “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诗是中国现代诗歌主体。 物《新青年》,此刊最早新诗作者:胡适、刘半农、 1918年底 胡适是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的作者。 1919年,刘大白、俞平伯、康白情、叶绍钧、宗白 继创办《星期评论》、《新潮》、《少年中国》等刊 1月,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 不仅把“五四”前后一批诗人集合在一起,还扶植了 周作人、谢冰心、戴望舒、朱自清、郑振铎、王统照 延陵、郭绍虞、梁宗岱、朱湘、徐志摩、徐雉、梁实 真情实感“表现社会人生”(文研会的主张)。 冰心 《春水》开创小诗一派。 1921年朱自清、叶绍钧、 陵在杭州组织了中国第一新诗社“中国新诗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叶绍钧、朱自清等创办新诗杂志 ——《诗》 1922年1月15 日,第一本新诗刊物《诗》创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汪静之的《蕙 的风》等七首诗,叶绍钧、朱自清、刘延陵任主编辑,中华书局印 行,是文学研究会的刊物之一。 《 诗》是中国第一份新诗杂志,
主要撰稿人有朱自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刘延陵、叶绍钧、 王统照、郑振铎、徐玉诺、陈南士、汪静之、冯雪峰、潘训(潘漠 华)等。 1923年5月15日停刊,共出17期。 此后,又发表了冯 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的小诗。在《诗》月刊中,他们并 不引人注目,但这四个年轻诗人于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了湖畔诗 社,这是中国第二个新诗社,他们的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 以请新自由的格调,歌唱美与爱,成为当时别具异彩的湖畔诗派。
发展历程
❖ “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诗是中国现代诗歌主体。 最早新诗刊 物《新青年》,此刊最早新诗作者:胡适、刘半农、沈尹默。 到 1918年底 胡适是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的作者。 1918—— 1919年,刘大白、俞平伯、康白情、叶绍钧、宗白华、田汉等相 继创办《星期评论》、《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 1921年 1月,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它 不仅把“五四”前后一批诗人集合在一起,还扶植了一批后起之秀: 周作人、谢冰心、戴望舒、朱自清、郑振铎、王统照、徐玉诺、刘 延陵、郭绍虞、梁宗岱、朱湘、徐志摩、徐雉、梁实秋等。他们以 真情实感“表现社会人生”(文研会的主张)。 冰心以《繁星》 《春水》开创小诗一派。 1921年朱自清、叶绍钧、俞平伯、刘延 陵在杭州组织了中国第一新诗社“中国新诗社”。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 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 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 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 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 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 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 歌的主体。
❖ 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比喻性和象征性的ຫໍສະໝຸດ 象——“姑娘”,象征理想。(《雨巷》)
描述性意象——物象:山、林、江、舸、鹰、鱼; 人象:革命青年群像。(《沁园春·长沙》
意境
❖ 意境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
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 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 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意境是一个整体观念,同样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 句,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 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 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 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第一单元:现代诗歌 (《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第三单元:记叙散文 (《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新闻报告文学 (《短新闻两篇》《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文学常识部分
词的相关知识
词: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
于宋代,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词,
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起初称作 “曲子”“杂曲子”或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 “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 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的种类:
1、依字数多少 :小令( 58个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2、按片数多少:单调(仅有一段) 双调(上下两片) 三叠或四叠(三段或四段)
3、按创作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 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 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 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 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 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 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 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 (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 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 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 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诗初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
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 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 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 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 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 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 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意象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 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 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 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如毛泽东《沁 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 鹰、鱼,达6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