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阅读彩虹的尽头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彩虹的尽头》教案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基本知识,知道彩虹是由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水珠折射而成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彩虹的成因:让幼儿了解彩虹是由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水珠折射而成的,知道彩虹的基本知识。
2. 彩虹的美丽:让幼儿观察彩虹的图片,用语言描述彩虹的颜色和形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彩虹图片、彩色笔、画纸等。
2. 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利于幼儿观察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幼儿观察彩虹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彩虹的颜色和形状。
2. 讲解:教师讲解彩虹的成因,让幼儿了解彩虹是由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水珠折射而成的。
3. 创作:让幼儿用彩色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彩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4. 展示: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幼儿对彩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积极参与观察、讲解和创作。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描述彩虹的颜色和形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也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幼儿自己探索彩虹的成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彩虹的故事: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彩虹的故事,如《彩虹公主》等,让幼儿感受彩虹的神奇和美丽。
2. 彩虹歌曲:学唱一首关于彩虹的歌曲,如《彩虹之上》等,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彩虹的欢乐。
七、教学活动:1. 彩虹游戏:组织一个彩虹主题的游戏,如“彩虹接力”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
2. 彩虹科学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彩虹科学实验,如“彩虹水珠”等,让幼儿在实验中了解彩虹的成因。
八、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大班语言课教案《彩虹的尽头》含反思

大班语言课教案《彩虹的尽头》含反思大班语言课教案《彩虹的尽头》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翻页、表达、交流、倾听进行感知和理解,能读出”宝贝”,读出”獾和狐的宝贝是,”“我和你的宝贝是,”学习词汇”尽头”,学习翻页阅读,知道”每个人的宝贝是不一样的,但都是自己最珍爱的”,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语言课《彩虹的尽头》含反思教案吧。
【教材与学情简析】1、教材简析:教材来自《东方娃娃》的绘本图书。
图书讲述了獾和狐狸寻着彩虹找宝贝的故事。
什么是宝贝?故事的开头,獾和狐狸认为的宝贝”一定是金子、银子、钻石”。
随着故事的进行,獾和狐狸发现,每一个他们遇到的动物寻找的宝贝既没有金子,也没有银子和钻石,而且每一位寻找的宝贝都不一样。
这是为什么呢?绘本图书引领着读者一边跟寻着獾和狐狸寻找着心目中的”宝贝”一边联想着: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宝贝又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是金子、银子和钻石?还是。
最后,獾和狐狸也找到了自己的最最珍贵的”宝贝”。
是什么呢?读完了图书你就知道了!2、学情简析:大班幼儿对”宝贝”这一概念并不陌生。
但是,要再追问下去,孩子又答不下去了。
这样的认知状态正符合”最近发展区”,因此,这一活动可以设计成阅读活动,在集体的情景中进行教学。
同时,大班孩子正处在”关注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敏感期,因此,通过此活动,可以自然地引领孩子发现:每个人的需要、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对”宝贝”的概念理解也会不同的!说不定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也是别人的宝贝呢!3、资料提供:獾,是住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上的一种动物。
据闻,只要有登山客因体力不支而昏倒,獾就会从林间窜出,用他卷曲的尾巴传递一份温热,让人们不至于因体温过低而失了性命。
没有任何一个因此得救的人见过獾,他们只在悠然转醒时,发现雪地里那小小的足印,清清楚楚地往山的另一头去。
于是獾,成了皑皑白雪中最耀眼的传说。
彩虹:彩虹是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水滴上发生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大班语言课教案《彩虹的尽头》含反思

大班语言课教案《彩虹的尽头》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彩虹的尽头》的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想象力,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语言表达能力;2.阅读,写作能力;3.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彩虹的尽头》原版故事书;2.多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制作手工的材料; 3.教师准备的讲解PPT。
四、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10分钟)教师先通过展示彩虹的照片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彩虹的颜色和形态,然后引导学生谈论彩虹的来源和形成的原理。
接下来,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要读的书是有关彩虹的,引导学生对彩虹的保有新的认知。
2.阅读故事(20分钟)教师在阅读故事前,先进行简单预习,让学生先浏览故事书,了解其中的图片和字数多少。
然后,教师开始给学生讲说故事。
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解故事人物的情感和情感变化,并在适当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和分享(30分钟)1.小组分组讨论:分成四个小组,每组5分钟时间,要求每个组呈现一个有关彩虹的选择题,并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合理解题方法。
2.收集观点分享:要求学生将不同阶段的彩虹解读分享给其他的小伙伴三十秒钟左右。
4.写作与表达(30分钟)1.情感分享:教师要求学生找到故事中最打动自己的情节,承认情感,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感悟表达:将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组织成一段短文,这样做有助于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分享感受。
5.制作手工(20分钟)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通过手工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和彩虹的理解和感悟。
6.总结回顾(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和反思上述阶段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反思和整理,以促进知识和感悟的加深。
要求学生将反思写在笔记本上或通过电子掌上作业发送给教师。
五、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阅读故事的目标讲解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明确。
大班语言课教案《彩虹的尽头》含反思

大班语言课教案《彩虹的尽头》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多彩的世界》,详细内容为“彩虹的尽头”。
通过该故事,学生能够了解彩虹的成因,感受故事中主人公探索彩虹尽头的奇妙旅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彩虹的成因,学会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观察、想象、表达等方式,感受语言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乐于分享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彩虹的成因,学会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表达等方式,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故事课件、图片、录音机、磁带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雨过天晴后的天空,引导学生观察彩虹,激发他们对彩虹的好奇心。
2. 讲解故事(15分钟)教师播放故事课件,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彩虹的成因及主人公探索彩虹尽头的奇妙旅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彩虹的颜色和形状,学会用语言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讲述故事内容,分享彩虹的美丽。
5. 小组活动(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彩虹画”创作,要求用彩笔、剪刀、胶棒等学具,将心中的彩虹呈现出来。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彩虹的成因2. 彩虹的颜色及形状3. 故事主要内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画笔描绘出你心中的彩虹,并用文字描述它的美丽。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观察、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彩虹的成因,学会了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彩虹的颜色及形状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其他美丽现象,如晚霞、流星等,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教案《彩虹的尽头》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教案《彩虹的尽头》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多彩的世界》中的《彩虹的尽头》。
内容包括:理解故事情节,学习故事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故事中的句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 学习故事中的生词和短语,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的生词和短语,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虹挂图、故事卡片、生词卡片、磁性教具。
2. 学具:幼儿用书、画笔、彩色纸、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彩虹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彩虹,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讲解故事《彩虹的尽头》,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复述故事情节,检查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2)通过磁性教具,让幼儿练习拼摆故事中的生词和短语。
4. 语言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彩虹的美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彩虹的尽头》2. 板书内容:彩虹的尽头生词:彩虹、美丽、奇妙、寻找、尽头短语:五颜六色、弯弯曲曲、高高兴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复述故事《彩虹的尽头》。
(2)用画笔和彩色纸,画出自己心中的彩虹。
2. 答案:(1)故事复述:略(2)绘画作品: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注意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彩虹,让幼儿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同时,鼓励幼儿用所学知识,向家长描述彩虹的美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
幼儿园大班教案《彩虹的尽头》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彩虹的尽头》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多彩的世界》第四章《奇妙的自然现象》第二节《彩虹的尽头》。
内容主要包括彩虹的形成原理、彩虹的七种颜色、彩虹的形状特点以及寻找彩虹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认识彩虹的七种颜色,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表达彩虹形状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质,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彩虹的形成原理、彩虹的七种颜色、彩虹的形状特点。
难点: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能够描述彩虹的形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虹挂图、彩色笔、白板、水盆、喷壶、小石子。
学具:画纸、彩色笔、水盆、喷壶、小石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彩虹,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彩虹的美丽。
2. 讲解彩虹的形成原理(5分钟)教师利用彩虹挂图,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彩虹的形成原理。
3. 讲解彩虹的颜色和形状(5分钟)教师让幼儿观察彩虹挂图,引导幼儿说出彩虹的七种颜色,并描述彩虹的形状。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画有彩虹的图片,让幼儿根据彩虹的颜色和形状进行描述。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画纸和彩色笔,让幼儿动手画出自己心中的彩虹。
6.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幼儿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彩虹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彩虹的形成原理2. 彩虹的七种颜色3. 彩虹的形状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彩虹。
要求:用彩色笔在画纸上画出彩虹,并描述彩虹的颜色和形状。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彩虹的美丽,学习了彩虹的形成原理、颜色和形状。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幼儿对彩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个别幼儿的疑问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在雨后寻找彩虹,并记录下彩虹的颜色和形状,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大班语言《彩虹的尽头》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主题:大班语言《彩虹的尽头》教案与反思二、教案目标:1. 了解彩虹的基本知识,知道彩虹的形成过程。
2. 听懂故事内容,能够简单描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 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彩虹的基本知识介绍。
2. 故事《彩虹的尽头》的讲述和解读。
3. 色彩的感知和欣赏活动。
四、教学准备:1. 彩虹图片或实物。
2. 故事课件或图书。
3. 色彩样品或画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彩虹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彩虹的颜色。
2. 新课:讲述故事《彩虹的尽头》,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彩虹的色彩变化和动物们的反应。
3. 活动:分组进行色彩感知和欣赏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色彩。
4. 总结:让幼儿谈谈对故事的感受,引导他们理解彩虹的美好和多彩。
5.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彩虹,并用画材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1. 幼儿对彩虹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幼儿在故事聆听过程中的反应和参与度。
3. 幼儿在色彩感知和欣赏活动中的表现。
4.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幼儿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部分,以及应对措施。
5. 对下次教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教案实施步骤:1. 导入:通过出示彩虹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彩虹的颜色,激发幼儿对彩虹的兴趣。
2. 讲述故事《彩虹的尽头》:使用故事课件或图书,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彩虹的色彩变化和动物们的反应。
3. 色彩感知和欣赏活动:分组进行色彩感知和欣赏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色彩,培养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
4. 故事讨论:让幼儿谈谈对故事的感受,引导他们理解彩虹的美好和多彩。
5. 作业布置: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彩虹,并用画材记录下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幼儿对彩虹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彩虹的颜色、形成过程等。
2. 幼儿在故事聆听过程中的反应和参与度,如能否跟上故事情节、能否回答问题等。
大班绘本《阅读彩虹的尽头》教案反思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彩虹形成的基本概念。彩虹是阳光通过水滴折射、反射和分散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大气光学的一种表现,也是自然界中美丽的景观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彩虹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彩虹形成原理和情感态度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彩虹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彩虹形成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彩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直接输出固定字符“五、教学反思”作为标题标识,再开篇直接输出。
-创作与表达:本节课还强调学生的创作与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写作等创作活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彩虹和友谊的理解。
2.教学难点
-科学原理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
-情感态度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珍视友谊等情感态度,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分享、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体会到这些情感态度的重要性。
-创作与表达的实践:学生可能在创作和表达方面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彩虹和友谊的理解。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如绘画的构图、写作的结构等,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阅读彩虹的尽头教案反思
大班阅读彩虹的尽头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教材与学情简析,活动重点,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设计意图,活动反思等内容,能读出宝贝。
读出獾和狐的宝贝是。
我和你的宝贝是。
学习词汇尽头。
学习翻页阅读,通过翻页、表达、交流、倾听进行感知和理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语言活动课,快来看看彩虹的尽头教案吧。
一、教材与学情简析:
1、教材简析:教材来自《东方娃娃》的绘本图书。
图书讲述了獾和狐狸寻着彩虹找宝贝的故事。
什么是宝贝?故事的开头,獾和狐狸认为的宝贝一定是金子、银子、钻石。
随着故事的进行,獾和狐狸发现,每一个他们遇到的动物寻找的宝贝既没有金子,也没有银子和钻石,而且每一位寻找的宝贝都不一样。
这是为什么呢?绘本图书引领着读者一边跟寻着獾和狐狸寻找着心目中的宝贝一边联想着: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宝贝又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是金子、银子和钻石?还是。
最后,獾和狐狸也找到了自己的最最珍贵的宝贝。
是什么呢?读完了图书你就知道了!
2、学情简析:大班幼儿对宝贝这一概念并不陌生。
但是,要再追问下去,孩子又答不下去了。
这样的认知状态正符合最近发展区,因此,这一活动可以设计成阅读活动,在集体的情景中进行教学。
同时,大班孩子正处在关注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敏感期,因此,通过此活动,可以自然地引领孩子发现:每个人的需要、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对宝贝的概念理解也会不同的!说不定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也是别人的宝贝呢!
3、资料提供:獾,是住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上的一种动物。
据闻,只要有登山客因体力不支而昏倒,獾就会从林间窜出,用他卷曲的尾巴传递一份温热,让人们不至于因体温过低而失了性命。
没有任何一个因此得救的人见过獾,他们只
在悠然转醒时,发现雪地里那小小的足印,清清楚楚地往山的另一头去。
于是獾,成了皑皑白雪中最耀眼的传说。
彩虹:彩虹是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水滴上发生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雨后,天空中布满了小水滴,这是一种天然的三棱镜。
阳光透过水滴时,由于折射和反向作用,被分解成七色光,只要太阳角度适当,就能看到美丽的弧形彩带。
二、教材(文字)
四、活动重点:
围绕找重点线索寻找宝贝的翻页方法引领幼儿进行自主阅读。
教学案例
活动目标:
1、能读出宝贝。
读出獾和狐的宝贝是。
我和你的宝贝是。
学习词汇尽头。
学习翻页阅读。
2、通过翻页、表达、交流、倾听进行感知和理解。
3、知道每个人的宝贝是不一样的,但都是自己最珍爱的。
活动准备:
1、视频《彩虹的尽头》
2、每人一本图书
3、幼儿收集来的我的宝贝,布置成荐宝会的环境
4、一包糖果。
5、汉字卡:宝贝
活动过程:
一、介绍自己的宝贝
1、幼儿将自己收集来的宝贝一一放在展示台上。
现场布置成荐宝会(自然的与孩子一起认识汉字:我的宝贝)
2、教师用一种神秘的动作闭眼、闭眼触摸展台上的宝贝引发幼儿快乐的表达自己的宝贝:这是我的宝贝!因为它是。
二、阅读图书《彩虹的尽头》,读出:松鼠、鸭妈妈、兔爷爷、獾和狐狸的宝贝是什么。
1、阅读图书的封面:
1)这里也有两位像你们一样开心的动物,它们是谁?为什么快乐?
2)读图书的名字,与孩子共同理解尽头。
2、翻书读图,感悟阅读的快乐
1)让我们跟着狐狸和獾走进图书里去,跟着他们一起高兴!
2)狐狸和獾们,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走进图书教师一页一页轻轻、神秘地翻阅图书,引领幼儿在跟随教师的翻页动作读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喜悦。
3)翻阅完图书,獾和狐狸,从书里出来吧!你们为什么那么高兴?
3、自主阅读,初步了解宝贝
1)教师翻书到第2页:用惊喜的表情和语言朗读第二页、第三页的文字。
獾和狐狸找到宝贝了吗?在找宝的路上遇到了谁?
2)、幼儿自己翻书阅读。
3)、教师与幼儿自然的进行阅读中的个别交流,了解:他们找到的有关宝贝的图画是哪一张?他们能找到图画中表现的有关兔爷爷的宝贝吗?
4、集体交流:獾和狐狸的宝贝是什么?松鼠、鸭妈妈、兔爷爷的宝贝是什么?
5、兔爷爷的宝贝到底是什么?听听故事吧教师有表情地读书给幼儿听(阅读时,关注孩子的反应,随时停下来进行自然的交流)。
6、狐狸和獾有没有找到宝贝与孩子共同翻到图书的P22--23页,教师引领幼儿阅读P22--23页中的文字(对照宝贝两字)读出:我找到宝贝啦!
7、对照图书中狐狸和獾的表情和动作一起进行表演:狐狸和獾找到朋友时的
惊喜。
三、感受:每个人的宝贝不一定是一样的。
1、教师小结:獾和狐狸的宝贝是--;松鼠的宝贝是--;鸭妈妈的宝贝是--;兔爷爷的宝贝是--。
他们的宝贝一样吗?
2、幼儿下位来到听课教师的身边,询问听课老师的宝贝是什么
1)幼儿与听课的教师互动:请问,您的宝贝是什么?为什么呢?
2)幼儿回到座位上,教师用神秘的表情激发幼儿:你们还没有问一个离你们最近的老师宝贝是什么呢?
3)在幼儿询问以后,教师神秘的给每位幼儿发一颗小糖:吃一吃,想一想,你一定知道老师的宝贝是什么了!
4)在幼儿回答不了时,可以尝试询问其他老师
5)教师:读完了这本书,你们对自己的宝贝是不是有了新的想法?
6)请幼儿尝试着换、添上新的宝贝在我的宝贝展台上(添加的方法可以是在自己手上空画一个宝贝放上去)
延伸活动:
1、回家询问自己的家人:您的宝贝是什么?
2、将询问到的答案写出来。
设计意图
●引起注意
布置荐宝会
●激发幼儿对已有的陈述性知识的回忆、再感受。
幼儿介绍自己的宝贝,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自己理解的宝贝
●呈现本活动的新知识信息
1、阅读图书的封面,认识彩虹、狐狸和獾、尽头。
2、用翻页寻找彩虹呈现阅读的情感线索。
3、用翻页寻找宝贝呈现阅读的认知线索
●阐明新旧知识的关系。
促进理解
1、用翻页寻找彩虹感知阅读的情感线索。
2、用翻页寻找宝贝理解阅读的认知线索
3、用动作引领孩子表达对宝贝的珍惜和找到宝贝的欢喜:
1)亲吻鸭妈妈找到小鸭的一页;
2)对照图书中狐狸和獾的表情和动作两两结对进行表演
4、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图书。
●提供新情景进行变式练习
1、留白,让幼儿参与表达
2、询问听课教师的宝贝;执教教师的宝贝。
进而知道,每一个人的宝贝是不一样的哦!
3、尝试将文本中的宝贝:物质的(松鼠)、人文的(鸭妈妈)、精神的(兔爷爷)通过这一环节表现出来。
4、对自己原有的对宝贝的理解进行自然有趣的再提升
自我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的重点--让幼儿走进图书;让图书走进幼儿
围绕着活动的重点,比较前几次的教学有这样几处改动:
1、拉近幼儿的高兴与图书中动物高兴的关系--策略
这里也有两位像你们一样开心的动物,它们是谁?为什么快乐?(观察封面)让我们跟着狐狸和獾走进图书里去,跟着他们一起高兴!(教师翻页幼儿读书)狐狸和獾们,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走进图书(教师翻页幼儿读书)
2、我的读书努力地寻找让幼儿走进图书的感受--策略
他会是什么样子呢?是大还是小?是什么颜色?
宝贝是什么?我想他应该金的、是银的、或者是宝石的反复的出现。
以帮助孩子有我就是狐狸、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