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的管道设计

合集下载

泵的配管规定

泵的配管规定

第一章 总 则第1.0.1条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中泵的配管设计。

公用工程的泵的配管设计也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泵的配管设计除执行本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配管材料等级的设计规定。

第1.0.3条当泵制造厂对其配管有特殊要求时,应满足制造厂要求。

第二章 泵的配管第一节 泵的一般配管原则第2.1.1条当泵布置在管廊下面时,进出管廊的配管管底距地面净距除应满足泵的检修外,不应小于3.5m。

第2.1.2条输送腐蚀性介质的管道,不应布置在泵和电机的上方。

第2.1.3条水平吸入管道要避免由于热膨胀而形成“袋形”。

第2.1.4条泵的配管要有足够的柔性,泵口承受的反力必须在允许范围内。

输送高温或低温介质时,泵的配管要经应力分析,配管形状和长度应在热应力允许范围内。

第2.1.5条配管时要考虑泵的拆卸,公称管径小于或等于40的承插焊管道在适当的位置需设置拆卸法兰。

第2.1.6条泵的吸入管道应满足泵所需净正吸入压头(NPSH),管道尽可能短和少拐弯。

当管道长度超过设备和泵之间的距离时,应请工艺系统进行核算。

第2.1.7条几台并列布置的泵的进出口阀门应尽量采用相同的安装高度。

当进出口阀门安装在立管上时,一般安装高度为1.2~1.3m,手轮方位应便于操作。

第2.1.8条泵的基础高出地面不应小于0.2m,其具体高度应根据泵进口处放净管的安装高度确定。

第2.1.9条对输送可燃液体和有毒介质的泵,泵的放净管应按P&I图要求设计,不得采用明沟排放。

第2.1.10条往复泵的泵端和驱动端的管道布置不应妨碍活塞及拉杆的拆卸和检修。

第2.1.11条为使泵体少受外力作用,应在靠近泵的管段上设置合理的支、吊架或弹簧支、吊架。

一、泵的水平吸入管或泵前管道弯头处(垂直时)应设可调支架,见图2.1.11-1和图2.1.11-2。

图2.1.11-1 泵水平吸入管支架图2.1.11-2 泵吸入管弯头处支架二、不带底座的管道泵进出口管道支架应尽可能接近管口,见图2.1.11-3。

泵的管道设计说明

泵的管道设计说明

泵的管道设计1 泵的一般配管原则1.1 当泵布置在管廊下面时,进出管廊的配管管底距地面净距除应满足泵的检修外,不应小于3.5m。

1.2 输送腐蚀性介质的管道,不应布置在泵和电机的上方。

1.3 泵的进、出口管道应设切断阀和盲板用于切断,此切断阀常用闸阀。

若处理的流体是无毒、非可燃性的介质,盲板可以免去。

1.4 泵的回转机械属精密机械,一旦受到外力作用会发生变形、振动和噪声,是轴承烧坏和损坏的主要原因,应充分考虑热膨胀对泵出入口管道的要求,以减少管道作用在泵管嘴处的应力和力矩。

1.5 要考虑泵的维修检查所需要的空间,使泵的管道、阀门手轮不影响其维修和检查。

1、管道布置时,泵的两侧至少要留出一侧作维修用。

2、往复泵的泵端和驱动端的管道布置不应妨碍活塞及拉杆的拆卸和检修。

3、立式泵上方应留有检修、拆卸泵所需要的空间。

4、当管道布置在泵和电动机上方时,管道要有足够的高度,不应影响起重设备的吊装。

5、配管时要考虑泵的拆卸,公称管径小于或等于40 的承插焊管道在适当的位置需设置拆卸法兰。

6、几台并列布置的泵的进出口阀门应尽量采用相同的安装高度。

当进出口阀门安装在立管上时,一般安装高度为1.2~1.3m,手轮方位应便于操作。

1.6 泵的基础高出地面不应小于0.2m,其具体高度应根据泵进口处放净管的安装高度确定。

对输送可燃液体和有毒介质的泵,泵的放净管不得采用明沟排放。

1.7 应考虑泵管道上的阀门及仪表同按钮操作柱的关系,便于泵的启动和切换操作。

1.8 布置大小不一样的泵时,一般有三种方式:1、泵出口中心线取齐:优点是操作面方便统一。

2、泵基础面取齐:便于设置排污管或排污沟以及基础施工方便。

3、动力端基础面取齐:优点是电缆接线容易且经济,泵的开关与电流表在一条线上取齐,电动机易操作。

当然如果泵的大小差异太大,会造成吸入管太长。

1.9 为使泵体少受外力作用,应在靠近泵的管段上设置合理的支、吊架或弹簧支、吊架。

1、泵的水平吸入管或泵前管道弯头处(垂直时)应设可调支架,见图1。

消防水泵管路布置要求

消防水泵管路布置要求

消防水泵管路布置要求
1、一组消防水泵,吸水管不应少于2条,当其中一条损坏或检修时,其余吸水管应仍能通过全部消防给水设计流量。

2、消防水泵吸水管布置应避免形成气囊;变径连接应采用偏心异径管件并应采用管顶平接。

3、消防水泵吸水口的淹没深度应满足消防水泵在最低水位运行安全的要求,吸水管喇叭口在消防水池最低有效水位下的淹没深度应根据吸水管喇叭口的水流速度和水力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600mm。

当采用旋流防止器时,淹没深度不应小于200mm。

4、消防水泵的吸水管,上应设置明杆闸阀或带自锁装置的蝶阀,但当设置暗杆阀门时应设有开启刻度和标志;当管径超过DN300时,宜设置电动阀门。

5、消防水泵吸水管的直径小于DN250时,其流速宜为1.0m/s~1.2m/s;直径大于DN250时,宜为1.2m/s~1.6m/s。

6、吸水井的布置应满足井内水流顺畅、流速均匀、不产生涡漩的要求,并应便于安装施工。

7、消防水泵的吸水管、出水管道穿越外墙时,应采用防水套管;当穿越墙体和楼板时,应加设套管,套管长度不应小于墙体厚度,或应高出楼面或地面50mm;套管与管道的间隙应采用不燃材料填塞,管道的接口不应位于套管内。

8、消防水泵的吸水管穿越消防水池时,应采用柔性套管;采用刚性防水套管时应在水泵吸水管上设置柔性接头,且管径不应大于DN150。

9、消防水泵吸水管可设置管道过滤器,管道过滤器的过水面积应大于管道过水面积的4倍,且孔径≥3mm。

简论泵的布置和管道设计

简论泵的布置和管道设计

Ar r a ng e me n t an d Pi p e l i n e De s i g n f or Pump
ZHOU Yu—g e
( L u o y a n g T r a c t o r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C o . , L t d , L u o y a n g I t e n a n 4 7 1 0 3 9 ,C h i n a )
o f p u mp s . Ke y wo r d s:p ump;a r r a n g e me n t ;pi pe l i ne
O 引 言
泵 属 于精 密机 械 , 尤 其 是 大 口径 、 高温、 高压泵 , 如果 布置 不 当或配 管 不合 理 , 不仅 会 对 其 安 装 、 操 作 和检 修带来 不 便 , 而且还 会使 泵本 身 因受外 力影 响而 发生 变形 、 产生 振 动和 噪音 , 引起 轴和轴 承 的损 坏 , 造 成装 置停 产 , 导致严 重 的经济 损失 。所 以泵 的配 管尽
泵 的布置方 式 有露 天布 置 、 半 露天 布置 和室 内布
Ab s t r a c t :I n t h e p a p e r ,t h e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 s f o r a r r a n g e me n t a n d p i p e l i n e d e s i g n o f p u mp s w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i f r s t l y .C o mb i n i n g w i t h t h e r e l e v a n t s t a n d a r d s .t h e p a p e r ma i n l y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a r r a n g e me n t me t h o d s o f t h e p u mp s ,t h e s p a c i n g b e t we e n p u mp s a n d t h e b a s e h e i g h t ,e t c ;a n d ma d e a b r i e f o v e r v i e w a b o u t t h e i n l e t nd a o u t l e t p i p e l i n e d e s i g n r e q u i r e me n t s

泵的出入口管线设计

泵的出入口管线设计

泵的出入口管线设计汽蚀现象:当液体进入泵内第一级叶轮时的静压力低于或等于该温度下饱和蒸汽压时,液体发生汽化产生汽泡,随液体流入较高压力处,汽泡突然凝结,周围液体快速集中,产生水力冲击。

这种汽化和凝结产生泵的冲蚀、振动和性能下降的现象,通常称之为汽蚀现象。

机泵安装顺序:技术准备→基础验收→开箱检验→设备吊装就位→初找平找正→次灌桨→精找平找正→二次灌浆→泵、电机联轴节对中→工艺管道安装→对中及应力复查→试车准备,单体试车→负荷试车→交工验收。

注意事项:与设备连接的管道内部应清理干净。

固定焊口应远离设备。

不允许有附加外力加在设备上。

设备的进出口应加临时盲板,等管道吹扫干净后方可拆除。

法兰间距以能顺利放入垫片的最小距离为宜。

最终连接管道时,应在联轴节上用百分表监测其径向位移。

转速≤6000 rpm时,其位移≤0. 05mm。

转速>6000rpm时,位移≤0.02mm。

否则,调整管道。

当泵入口管系统有变径管时,管径≥DN65采用偏心大小头以防变径处气体积聚。

变径管的安装方注如图所示,即入口法兰前弯头向下时,变径管顶平;弯头向上时,变径管底平。

现场安装展示:介质自上至下现场安装展示:介质自下至上双吸入泵的吸入口应设一段不小于3倍机泵入口管径长的直管段,大型泵应有7倍机泵入口管径以上的直管段,以使液体平稳入泵,避免产生偏流和旋转流,引起泵振动和产生噪音。

当双吸入泵的配管为上吸入时,不必考虑吸入口上所要求的直管段。

垂直管道可以通过弯头和异径管与吸入管口直接相连,要求尽量短。

当泵的吸入口和排出口在同一个垂直面上时,为便于安装阀门,进出口可用偏心异径管或两个45°弯头增大进出口管间距:T型过滤器:Y型过滤器:锥型过滤器:泵的出口管线要有一定柔性,特别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必须经过应力分析,根据热应力的大小来确定管线的几何形状。

泵的出口及深护管线设计: :泵出口不宜直接连接弯头。

泵出口的切断阀和止回阀间用泄液阀放净。

管道污水泵管道设计

管道污水泵管道设计

管道污水泵管道设计污水泵站内管道的敷设一般采用明装。

吸水管常设置于地面上,出水管由于泵房较深,多采用架空安装,通常沿墙架设在托架上。

管道的布置不得妨碍泵站内的交通和检修工作,不允许把管道装设在电气设备上空,不得妨碍站内交通、设备吊装和检修,通行处的地面距管底不宜小于2.0m,管道应稳固。

为了便于安装、拆卸,泵站内的管道一般采用法兰接口。

管道和阀门应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

1、管道排污泵的出水管自吸泵出水管的流速一般不小于1.5m/s,当两台或两台以上水泵合用一条出水管而仅一台水泵工作时,其流速也不得小于0.7m/s,以避免在管内沉积。

泵的出水管接入出水干管(连接管)时,不得自干管底部接入,以免水泵停止运行时,在该泵的出水管内形成淤积。

当两台及两台以上污水泵合用一条出水管时,每台水泵的出水管应装有阀门,并且在阀门与水泵之间设止回阀;如果水泵采用单独的出水管,且为自由出流时,一般可不设止回阀,所以阀门尽量装在水平段,以免污物沉淀在阀盘上。

2、自吸排污泵的吸水管每台自吸泵都应设置单独的吸水管路,并力求最短,以改善水力条件,减小水头损失,可减少杂质堵塞管道的可能性。

管道泵、排污泵吸水管的设计流速一般采用1.0-1.5m/s,最低不得低于0.7m/s。

为便于吸水管中储积空气的排除,吸水管的水平部分应顺着水流方向稍微抬高,管坡可采用0.005.。

吸水管与水泵连接处需要渐缩时,应采用偏心大小头。

吸水管入口处应装有喇叭口,其直径为吸水管直径的1.3-1.5倍。

喇叭口安装在集水池的积水坑内。

自灌式布置水泵,其吸水管上应安装阀门,以便检修。

如果泵是非自灌式工作的,应利用真空泵或水射器引水起动,而不允许在吸水管上设置底阀,因底阀在污水中容易堵塞,影响泵的起动,并且增加水头损失和电耗。

常用管路及其附件的布置和常用管路敷设应当保证水泵的使用和修理上的便利。

敷设互相平行的管路时,应使用管道外壁相距0.4~0.5m,以便维修人员能无阻挡地拆装接头和配置支墩、拉杆等。

泵的管道设计

泵的管道设计

1. 泵出、入口管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1 当泵入口管道和泵嘴子直径不同时,泵入口切断阀的直径不应小于下表规定:1.2 当泵出口管道的直径比泵嘴子大时,泵出口切断阀的直径至少比泵嘴子大一级。

1.3 当需要降低泵进出口阀门的操作高度时,泵出口可选用异径止回阀,入口可选用异径过滤器,其直径分别根据泵出入口嘴子和切断阀的直径确定。

法兰型异径止回阀和过滤器的法兰压力等级及其密封面应与泵嘴子和切断阀的法兰严格匹配。

1.4 泵出、入口管道的布置,应充分考虑热膨胀的要求,以减少嘴子的受力。

1.5 在充分满足管道柔性要求的前提下,应使出口管道最短。

1.6 往复泵泵端出口管道应尽量少拐弯。

1.7 泵出、入口管道的布置,不应妨碍泵本体的检修。

1.7.1 往复泵的泵端和动力端的管道布置,不应妨碍活塞及拉杆的拆卸和检修。

1.7.2 立式泵的上方应留有检修、拆卸泵所需要的空间。

1.8 泵入口管道。

1.8.1 泵入口管道应尽量短,少拐弯,以减少阻力,提高有效汽蚀余量。

1.8.2 泵入口管道应尽量避免“气袋”,若不能避免,应在“气袋”顶部设DN15放气阀,并应引至排水沟或漏斗。

1.8.3 泵的水平入口管变径时,应选用偏心大小头。

当管道从下向上水平进泵时,大小头应取“顶平”,如下左图所示,当管道从上向下水平进泵时,大小头应取“底平”,如下右图所示,大小头应靠近泵入口嘴处布置。

1.8.4 泵入口过滤器应安装在泵入口与切断阀之间便于拆卸与清洗处。

1.8.5 侧面吸入的离心泵,泵入口嘴子的管道进泵前应有大于两倍公称直径的直管段,以避免对吸入叶轮产生偏流,否则应在入口处加整流器或导向板。

1.9 泵出口管道。

1.9.1 泵出口切断阀应尽量设置在方便操作的地方。

1.9.2 泵出口管上的放气管,工艺无明确规定时,应引至排水沟或漏斗。

1.9.3 泵出口不宜直接接弯头。

1.9.4 泵出口管道的布置,应考虑孔板前后直管段要求。

1.9.5 顶部吸入和排出的泵,在尺寸很小时,可采用偏心大小头加大间距。

水泵进出管径设计-2013.9.4

水泵进出管径设计-2013.9.4

一般按经济流速确定水泵管径,进水管的流速宜取1.0~1.2m/s,出水管道设计流速宜取1.5~2.0m/s。

所以说进水管一般比出水管大一号,流速限定不一样,流量是一样的。

一般情况下水泵进口大于或者等于出口,防止出大于进而出现气蚀。

水泵进水管安装的基本要求有三点:
1、不漏气。

吸水管路不允许漏气,否则会使水泵的工作发生严重故障。

当进入空气时,水泵的出水量将减少,甚至吸不上水。

2、不积气。

水泵吸水管内真空值达到一定值时,水中溶解气体就会因管路压力减小而不不断逸出,如果吸水管路的连接考虑欠妥,会在吸水管道的某段上出现积气,形成气囊,影响过水能力,严重时会破坏真空吸水。

为了使水泵能及时排走吸水管路内的空气,吸水管应有沿水流方向上升的坡度,使吸水管线的最高点在水泵吸入口的顶端,坡度一般大于0.005,以以免形成气囊。

吸水管断面一般应大于水泵吸入口的断面,这样可以减小管路的水头损失,吸水管路上的变径管可采用偏心渐缩管,保持渐缩管的上边水平,免形成气囊。

3、不吸气。

吸水管进口淹没深度不够时,由于进水口处水流产生旋涡、吸水时带进大量空气。

严重时也将破坏水泵正常吸水。

所以吸水管进口在最低水位下的淹没深度不应小于
0.5~1.0米。

水泵的进水管的管径等于水泵进口直径,为减小出水管的水头损失也可比水泵进口直径大一号(一般是大50毫米)。

例如水泵进水口为DN150,进水管用DN2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泵的管道设计1泵的一般配管原则1.1 当泵布置在管廊下面时,进出管廊的配管管底距地面净距除应满足泵的检修外,不应小于3.5m。

1.2 输送腐蚀性介质的管道,不应布置在泵和电机的上方。

1.3 泵的进、出口管道应设切断阀和盲板用于切断,此切断阀常用闸阀。

若处理的流体是无毒、非可燃性的介质,盲板可以免去。

1.4 泵的回转机械属精密机械,一旦受到外力作用会发生变形、振动和噪声,是轴承烧坏和损坏的主要原因,应充分考虑热膨胀对泵出入口管道的要求,以减少管道作用在泵管嘴处的应力和力矩。

1.5 要考虑泵的维修检查所需要的空间,使泵的管道、阀门手轮不影响其维修和检查。

1、管道布置时,泵的两侧至少要留出一侧作维修用。

2、往复泵的泵端和驱动端的管道布置不应妨碍活塞及拉杆的拆卸和检修。

3、立式泵上方应留有检修、拆卸泵所需要的空间。

4、当管道布置在泵和电动机上方时,管道要有足够的高度,不应影响起重设备的吊装。

5、配管时要考虑泵的拆卸,公称管径小于或等于40 的承插焊管道在适当的位置需设置拆卸法兰。

6、几台并列布置的泵的进出口阀门应尽量采用相同的安装高度。

当进出口阀门安装在立管上时,一般安装高度为1.2~1.3m,手轮方位应便于操作。

1.6 泵的基础高出地面不应小于0.2m,其具体高度应根据泵进口处放净管的安装高度确定。

对输送可燃液体和有毒介质的泵,泵的放净管不得采用明沟排放。

1.7 应考虑泵管道上的阀门及仪表同按钮操作柱的关系,便于泵的启动和切换操作。

1.8 布置大小不一样的泵时,一般有三种方式:1、泵出口中心线取齐:优点是操作面方便统一。

2、泵基础面取齐:便于设置排污管或排污沟以及基础施工方便。

3、动力端基础面取齐:优点是电缆接线容易且经济,泵的开关与电流表在一条线上取齐,电动机易操作。

当然如果泵的大小差异太大,会造成吸入管太长。

1.9 为使泵体少受外力作用,应在靠近泵的管段上设置合理的支、吊架或弹簧支、吊架。

1、泵的水平吸入管或泵前管道弯头处(垂直时)应设可调支架,见图1。

泵水平吸入管支架泵吸入管弯头处支架图12、不带底座的管道泵进出口管道支架应尽可能接近管口,见图2。

图2 管道泵支架3、并联泵出口管固定架的一般位置见图3。

图3 并联泵出口固定架示意图4、泵出口后的第一个弯头处或弯头附近设吊架或弹簧支架。

当操作温度高于120℃或附加于垂直的泵口上的管道荷载超过泵的允许荷载时应设弹簧吊架,见图4。

在缺乏制造厂提供的数据时离心泵垂直接管管口上的允许最大荷载,见表1。

图4 泵出口管支架示意图表1 离心泵垂直接管口上的允许最大荷载5、往复泵的管道存在着由于流体脉动而发生振动的现象,为防止往复泵管道的脉冲震动,泵出口管道第一支架应采用固定架,管架间距应比一般管架间距小些,并且管道形状应尽量减少拐弯。

1.10 在充分满足管道柔性的前提下,设计时应使出入口管道最短。

图5~12和表2~10是根据操作经验,对泵在允许的最高操作温度下,泵出入口管道形状作初略描述,供设计初步规划用。

图5 形状Ⅰ表2形状Ⅰ最高允许操作温度200)~300)图6 形状Ⅱ表3形状Ⅱ最高允许操作温度图7 形状Ⅲ表4形状Ⅲ最高允许操作温度200)~300)图8 形状Ⅳ表5形状Ⅳ最高允许操作温度~200)300)图9 形状Ⅴ表6形状Ⅴ最高允许操作温度200)300)图10 形状Ⅵ表7形状Ⅵ最高允许操作温度~200)300)图11 形状Ⅶ表8形状Ⅶ最高允许操作温度~200)300)图12 形状Ⅷ表9形状Ⅷ最高允许操作温度2 泵入口管道设计2.1 泵入口管道的公称直径应大于或等于泵入口管嘴的公称直径。

2.2 在充分满足管道柔性的前提下,防止泵产生气蚀现象,应减少入口管道系统的阻力,尽可能缩短管道长度,减少弯头数,在任何情况下入口管道不允许有袋形。

2.3 泵入口管道的过滤器设置在施工过程中,管内不可避免地会残留些焊渣等杂物,因此在紧靠泵吸入管嘴与泵入口切断阀之间宜设置过滤器。

设置过滤器,应确保清扫时取出金属网所需空间。

抽取金属网的方向及所需空间,因过滤器形式而异,因此必须很好地了解过滤器的构造再进行管道设计,特别要注意过滤器安装方式受介质流向的限制。

一般DN25及以下的管线用Y形过滤器,DN40及以上用临时过滤器。

1、T型(直角)过滤器:角式T型过滤器必须安装在管道90°拐弯的场合。

直通式T型过滤器必须安装在管道的直管上。

2、Y型过滤器:它和直通式T型过滤器一样,安装于管道的直管部分。

3、锥形过滤器:此类过滤器也称临时过滤器。

在试运转时,泵吸入口装临时过滤器,以免杂物损坏泵。

当管道吹扫干净后,再把此过滤器取下,临时过滤器插入两法兰之间。

为了便于拆卸,临时过滤器前后要有一段可拆卸的短管。

图13 泵入口管道过滤器示意2.4 吸入管道中途不得有气袋,如难以避免,应在高点设放气阀。

因为吸入管系统气体的积聚,也会产生气蚀。

2.5 由装置外贮罐至泵的吸入管道,为了不出现气袋,应穿越防火堤,且使管墩上的管道在最低的位置。

2.6 输送密度小于0.65㎏/m的液体,如液化石油气、液氨等,泵的吸入管道应有1/50~1/100的坡度坡向泵。

由于日照的原因,管道内介质会部分气化,所以需设计成重力流动管道,使气化产生的气体返回罐内。

2.7 当泵吸入管较长时,宜设计成一定的坡度(i=5‰);泵比容器低时宜坡向泵,泵比容器高时宜坡向容器。

2.8 泵入口变径管的安装应使气体不在变径处积聚,避免因安装不当而产生气蚀。

泵的水平入口管变径时,应选用偏心大小头。

当管道从下向上水平进泵时,大小头应取顶平。

当管道从上向下水平进泵时,大小头应取底平;当管道水平进泵时,大小头应取顶平。

见图14。

图14泵吸入管道上的异径管为什么泵管道出入口要变径?泵出入口管径的大小是由泵本身的结构(流体动力性能)决定的,在实际工艺配管中管线口径分别比泵出入口大至少一个级别。

就出口而言,管径扩大降低静压能增加动能,介质流速增大,迅速排出,相当于减小管线阻力;就入口而言,介质本来就压力低加上管线阻力大,容易造成入口介质流量不足而泵抽空,扩大管径增大流量还减小管线阻力。

2.9 入口管一般不安装排液管,是防止误操作时空气进入泵。

但是,易堵、易凝流体应在靠近切断阀上游设置兼排液作用的吹扫管。

见图15连接线图152.10 高温吸入管道:管道应具有柔性,以便吸收热胀量。

一般的经验公式是ΣA尽可能与ΣB相等。

如图16。

图162.11 侧向吸入的泵:当泵出入口管道压差较大时,往往选用侧向吸入的泵,这种泵一般是多级泵。

当液体进入泵嘴时,如有偏流、旋涡流时,则会破坏液体在叶轮内的流动平衡,影响泵的扬程和轴功率,同时由于流体进入叶轮的角度与设计要求不同,会出现气阻,造成振动和噪声,因而使泵的性能变劣,泵的寿命缩短。

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侧面吸入的离心泵入口处要有一段长度大于三倍管径的直管段,然后才能连接弯头。

2.12 泵入口管道上阀门的设置(1)泵入口管道上应设置切断阀,一般使用闸阀或其他阻力较小的阀门。

当入口管道尺寸比泵管嘴大一级时,切断阀与管道尺寸相同;当管道尺寸比泵管嘴大二级以上时,切断阀尺寸比管道尺寸小一级。

详见下表。

泵入口切断阀选用(2)泵入口切断阀主要用于切断液体流动。

因此,切断阀应尽可能靠近泵入口管嘴设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阀与泵嘴之间的滞留量。

(3)当阀门高度在1.8~2.3m时,应设移动式操作平台;阀门操作高度超过2.3m时,宜设固定式操作平台。

也可采用链轮操作,但阀门的位置不允许链条接触泵及电动机的转轴,以防止产生火花,引起爆炸或火灾事故。

(4)装置外管墩上的泵管道,应考虑阀门的操作及通行性,一般情况下应设操作走廊式平台,阀门统一布置在操作走廊两侧。

2.12 双吸入泵的吸入口要设一段至少有 3 倍管径长的直管段,对大型泵则直管段长应为5~7 倍管径,见图13。

图13双吸入泵入口管配管2.13 当双吸入泵的配管为上吸入时,垂直管道可以通过弯头和异径管与吸入管口直接相连,要求尽量短,见图14。

图14双吸入泵入口管配管2.14 当泵的吸入口和排出口在同一垂直面上时,为便于安装阀门,进出口可用偏心异径管或两个45°弯头增大进出口管间距,见图17。

图17 增大泵进出口管间距的做法示意2.15 当泵从中心线以下抽吸时,应在吸入管端安装底阀,并加注液管口或加自引罐抽吸或加真空泵抽吸,见图18。

图18 离心泵抽吸时配管示意3泵出口管道设计3.1 泵的出口管道虽不像入口管道那样影响泵的性能,但是管系的压降和热应力仍必须认真考虑。

当输送带有固体颗粒的液体时,出口管宜采用大曲率半径弯头和小交角的接管方式。

3.2 为防止流体倒流引起事故,在泵出口与第一道切断阀之间设止回阀,其管径与切断阀相同。

由于止回阀容易损坏,由于止回阀容易损坏,泵出口止回阀应当靠近泵出口安装以便切断后对止回阀检修。

止回阀上方应加装一排液阀(注意:排液阀设在止回阀与切断阀之间),以便止回阀拆卸前泄压。

为了节省安装位置,可以在止回阀和切断阀之间加装一泄液环(短管),而把泄液阀装在泄液环上,如图19所示。

DN50以上的止回阀,可以考虑在止回阀的阀盖上钻孔安装放净阀。

对于泵出口压头不高或停泵后不致发生叶轮倒转时可不设止回阀。

图19出口阀门设置的位置一般有三种形式:见图20。

从支架安装难易等情况看,止回阀设置在水平段较好,旋启式止回阀设置在立管上也是可行的。

但是管道布置时应考虑切断阀增高这一因素,如使用形体短的对夹式止回阀可降低切断阀的标高。

设排液阀(a)一般情况(b)大型泵(c)中小型泵图20切断阀位置最好设置在易接近电动机按钮操作柱位置,即阀组布置在按钮操作柱的同侧。

离心泵出口切断阀直径可与管道相同,也可比管道直径小,但不得小于泵嘴直径,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泵出口管道与泵嘴直径相同或大一级时,切断阀直径与管道直径相同,当大于泵嘴二级时,切断阀直径比泵嘴大一级。

对于进出口压差大于4.0MPa的离心泵,宜在泵出口管道上设置串联的双切断阀。

3.3 异径管:泵出口管道一般应配异径管,当排出口在上部时,应配同心异径管,当排出口在侧面时,一般取偏心异径管,斜边在上面(底平)。

与吸入管道相比,出口管道的压力损失不是严重问题,所以异径管可安装在泵嘴与止回阀间的任意位置。

顶部吸入和排出的泵,在尺寸很小时,可采用偏口异径管加大间距。

3.4 泵出口切断阀应尽量考虑用阻力比较小的阀门,如闸阀,尽量不要用截止阀,以降低压力降,防止对泵造成损伤。

3.5 泵出口管应设置放气管,以便泵开工时排气。

液化石油气泵的出口或入口放气管应排入火炬总管。

4 压力表、温度计安装4.1 泵出口压力表,应安装在泵出口与第一个切断阀之间。

这是因为此处最能直接反映泵的出口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