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泵结构拆装实验报告
机泵拆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机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机泵的拆装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4. 增强对机械设备的认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台:1台2. 机泵:1台(例如:齿轮泵、离心泵等)3. 工具:扳手、螺丝刀、钳子、防尘罩等4. 配件:密封垫、轴承、轴套等三、实验原理机泵是一种将流体从低压区域输送到高压区域的机械设备。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叶轮或齿轮等旋转元件的旋转,使流体产生压力和流量。
本实验以齿轮泵为例,通过拆装齿轮泵,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1. 拆卸泵体- 关闭泵的进、出口阀门,确保泵内无介质流动。
- 使用扳手拆卸泵体上的螺钉,将泵体与泵盖分离。
- 观察泵体内的结构,记录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位置。
2. 拆卸泵盖- 使用扳手拆卸泵盖上的螺钉,将泵盖与泵体分离。
- 观察泵盖内部的轴承、轴套等部件,记录其名称和位置。
3. 拆卸齿轮- 使用钳子拆卸齿轮与轴套之间的连接螺栓。
- 将齿轮从轴上拆卸下来,观察齿轮的磨损情况。
4. 检查密封件- 观察密封垫、轴承等密封件的磨损情况,如有损坏,及时更换。
5. 清洗和组装- 使用清洗剂清洗各个部件,去除污垢和油脂。
- 将清洗干净的部件按原位组装,确保各个部件的配合紧密。
6. 测试- 启动泵,观察其运行情况,检查泵的流量和压力是否符合要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拆装齿轮泵,了解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了机泵的拆装方法和步骤。
2. 在拆卸过程中,发现了泵体内轴承、轴套等部件的磨损情况,及时进行了更换。
3. 组装后的泵运行正常,流量和压力符合要求。
六、实验总结本次机泵拆装实验,使我们对机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以下要点:1. 拆装机泵时,要注意安全,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
2. 拆卸过程中,要记录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位置,以便组装时能准确复位。
3. 定期检查和更换磨损的密封件,确保泵的正常运行。
实验一-液压泵拆装实验

实验一、液压泵拆装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常用液压泵的结构特点二、实验要求:通过对液压泵的拆装,加深对液压泵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的认识。
三、实验内容(一)、齿轮泵拆装分析1.齿轮泵型号:CB-B型齿轮泵2.拆卸步骤:1)松开6个紧固螺钉2,分开端盖1和5;从泵体4中取出主动齿轮及轴、从动齿轮及轴;2)分解端盖与轴承、齿轮与轴、端盖与油封。
此步可不做。
装配顺序与拆卸相反。
3.主要零件分析1)泵体4 泵体的两端面开有封油槽d,此槽与吸油口相通,用来防止泵内油液从泵体与泵盖接合面外泄,泵体与齿顶圆的径向间隙为0.13~0.16mm。
2)端盖1与5 前后端盖内侧开有卸荷槽e(见图中虚线所示),用来消除困油。
端盖1上吸油口大,压油口小,用来减小作用在轴和轴承上的径向不平衡力。
3)齿轮3 两个齿轮的齿数和模数都相等,齿轮与端盖间轴向间隙为0.03~0.04mm,轴向间隙不可以调节。
4.思考题1)齿轮泵的密封容积怎样形成的?2)该齿轮泵有无配流装置?它是如何完成吸、压油分配的?3)该齿轮泵中存在几种可能产生泄漏的途径?为了减小泄漏,该泵采取了什么措施?4)该齿轮泵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小泵轴上的径向不平衡力的?5)该齿轮泵如何消除困油现象的?(二)、限压式变量叶片泵拆装分析1.叶片泵型号:YBX型变量叶片泵2.拆卸步骤:1)松开固定螺钉,拆下弹簧压盖,取出弹簧4及弹簧座5;2)松开固定螺钉,拆下活塞压盖,取出活塞11;3)松开固定螺钉,拆下滑块压盖,取出滑块8及滚针9;4)松开固定螺钉,拆下传动轴左右端盖,取出左配流盘、定子、转子传动轴组件和右配流盘;5)分解以上各部件。
拆卸后清洗、检验、分析,装配与拆卸顺序相反。
3.主要零件分析1)定子和转子定子的内表面和转子的外表面是圆柱面。
转子中心固定,定子中心可以左右移动。
定子径向开有13条槽可以安置叶片。
2)叶片该泵共有13个叶片,流量脉动较偶数小。
叶片后倾角为240,有利于叶片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外伸出。
齿轮泵结构拆装实验报告

齿轮泵结构拆装实验报告-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二、实验内容(主要对元件或系统的描述)掌握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而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三、主要实验步骤(认识性实验略)1.按次序选择不同的元件,拆卸齿轮泵。
(1)切断电动机电源,并在电气控制箱上打好“设备检修,严禁合闸”的警告牌。
(2)旋开排出口上的螺塞,将管系及泵内的油液放出,然后拆下吸、排管路。
(3)用内六角扳手将输出轴侧的端盖螺丝拧松,并取出螺丝。
(4)沿端盖与本体的结合面处将端盖撬松,将端盖板拆下。
(5)将主、从动齿轮取出。
2.按次序选择不同的元件,组装齿轮泵。
(1)将啮合良好的主、从动齿轮两轴装入左侧(非输出轴侧)端盖的轴承中,切不可装反。
(2)上右侧端盖,上紧螺丝,拧紧时应边拧边转动主动轴,并对称拧紧,以保证端面间隙均匀一致。
(3)装复联轴节,将电动机装好,对好联轴节,调整同轴度,保证转动灵活。
(4)泵与吸排管系接妥。
四、实验小结(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实验的意见和建议等)1.齿轮泵的拆装注意事项:(1)掌握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后再实施拆装。
拆装时对应图纸拆卸。
(2)尽可能地将拆装下来的零件按拆装顺序摆放,以防弄乱和丢失。
2.实验室实验中齿轮泵拆装不同于虚拟实验的地方如下:(1)实际拆装中要注意液压元件的防止污染。
液压元件一旦被污染,将会带来一系列故障隐患。
零件污染后,应用煤油清洗或绸子擦拭,切勿用棉纱擦拭。
(2)拆卸弹簧部件,注意防止弹簧部件的蹦丢;拆卸油封部件,注意使其不受损伤。
最后提醒同学们:学习完本次实验,请下载实验报告,并提交。
(15分)(本次实验报告是5个实验报告中的第1个,你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从5个实验中完成4次报告才能获得成绩。
)。
齿轮泵结构拆装实验报告(总3页)

齿轮泵结构拆装实验报告(总3页)
齿轮泵拆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齿轮泵的结构,学习齿轮泵的拆装技术,熟练掌握齿轮泵的维护和检修工作。
二、实验原理
齿轮泵是介质循环系统中流量调节、增压与其他操作功能的重要设备。
该类泵利用机械运动原理,采用齿轮、轴承等元件使压力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把外界的能量转换为流体的动能,完成介质的输送和调节功能。
三、实验室操作
1、检查齿轮泵各组件外观有无划伤和变形。
2、拆卸齿轮泵,首先拆下驱动轴;其次解开泵体上的法兰螺栓,取出泵盖;最后把内油箱带轴下落;
3、使用有关工具拆解并检查齿轮和轴承;
4、查看柔性轴承、油封件有无损坏;
5、测量齿轮掠动角、推力角差距,齿轮掠动角应不小于0.5°,推力角应低于1°;
6、逐件安装齿轮泵,首先把柔性轴承,油封件安装,保证安装尺寸和位置准确;其次把内油箱带轴组装,紧固螺栓,安装到泵体上;最后把泵轴组装,紧固螺栓,安装到泵头上。
拆装齿轮泵的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齿轮泵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掌握齿轮泵的拆卸和装配技巧。
3. 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4. 了解齿轮泵故障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实验原理齿轮泵是一种常用的液压泵,主要由泵体、齿轮、轴承、密封件等组成。
它通过齿轮的啮合,使液压油在泵内产生压力,从而实现液压系统的供油。
本实验主要针对齿轮泵的拆装进行实训。
三、实验内容1. 齿轮泵的拆卸(1)观察齿轮泵的外观,了解其结构组成。
(2)按照拆卸顺序,先拆下泵盖、轴承座、轴承、齿轮等部件。
(3)拆卸过程中,注意观察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并做好记录。
(4)拆卸过程中,注意保护齿轮泵的内部结构,避免损坏。
2. 齿轮泵的装配(1)根据拆卸时的记录,按照拆卸顺序进行装配。
(2)装配过程中,注意各部件之间的间隙和连接方式。
(3)检查装配后的齿轮泵,确保其工作性能良好。
3. 齿轮泵的故障分析(1)观察拆卸下来的齿轮泵部件,分析故障原因。
(2)针对故障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齿轮泵的拆卸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拆卸了齿轮泵,并掌握了拆卸技巧。
在拆卸过程中,发现齿轮泵的主要故障原因有:(1)轴承磨损:轴承磨损会导致齿轮泵的噪音增大、泄漏量增加。
(2)齿轮磨损:齿轮磨损会导致齿轮泵的效率降低、噪音增大。
(3)密封件损坏:密封件损坏会导致齿轮泵的泄漏量增加。
2. 齿轮泵的装配通过本次实验,成功装配了齿轮泵,并掌握了装配技巧。
在装配过程中,注意了以下事项:(1)齿轮间隙:齿轮间隙应保持合理,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齿轮泵的工作性能。
(2)轴承间隙:轴承间隙应保持合理,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轴承损坏。
(3)密封件安装:密封件安装应正确,避免泄漏。
3. 齿轮泵的故障分析针对齿轮泵的故障原因,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定期检查轴承磨损情况,及时更换轴承。
(2)定期检查齿轮磨损情况,及时更换齿轮。
(3)定期检查密封件损坏情况,及时更换密封件。
(4)加强齿轮泵的维护保养,减少故障发生。
液压泵齿轮泵的拆装

液压泵、齿轮泵的拆装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液压泵的拆装可加深对泵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范围的了解,理解选择液压泵的原则和主要拫据;二、实验仪器齿轮泵、叶片泵、内六角扳手、固定扳手、螺丝刀等拆装工具;三、实验内容齿轮泵的拆装在各类容积式液压泵中,齿轮栗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容易制造、成本低、工作可靠、维修方便等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中低压系统中;它的缺点是容积效率低、轴承载荷大,此外,流量脉动、压力脉动和噪音都比较大;叶片泵的拆装叶片泵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运转平稳、输油量均匀、噪音小、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在中低压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随着结构、工艺材料的改进,叶片泵正向中高压和高压方向 I发展;它的缺点是结构复杂,吸油性能较差,对油液的污染较敏感;柱塞泵的拆装没做柱塞泵分为径向柱塞泵和轴向柱塞泵两种:1径向柱塞泵性能较稳定、工作较可靠,但自吸能力差、径向尺寸大、结构复杂、价格髙;柱塞数多为奇数2轴向柱塞泵性能稳定、工作可靠、结构紧凑、径向尺寸小、惯性小、容积效率高,但轴向尺寸较大、轴向作用力也大,结构复杂、价格高;柱塞泵多用于需要高压大流量和流量需要调节的液压系统中;四、实验步骤利用提供的拆装工具,按顺序拆装液压泵,并记录拆装顺序;了解完泵的结构后,按顺序将泵装配复原;检查装配完的泵,零件不可多一件,也不可少一件齿轮泵:拆装步骤如下:1 拆解齿轮泵时,先用内六方扳手在对称位置松开紧固螺栓,之后取掉螺栓,取掉定位销,掀去前泵盖,观察卸荷槽、吸油腔、压油腔等结构,弄清楚其作用,并分析工作原理2 从泵体中取出主动齿轮及轴、从动齿轮及轴; _3 分解端盖与轴承、齿轮与轴、端盖与油封;4 装配步骤与拆卸步骤相反;齿轮泵工作原理:在吸油腔,轮齿在啮合点相互从对方齿谷中退出,密封工作空间的有效容积不断增大,完成吸油过程;在排油腔,轮齿在啮合点相互进入对方齿谷中,密封工作空间的有效容积不断减小完成排油过程;二双作用叶片泵:拆装步骤及注意事项:1拆解叶片泵时,先用内六方扳手对称位置松开后泵体上的螺栓后,再取掉螺检,敲打使传动轴和前泵体及泵盖部分从轴承上脱下,把叶片分成两部分;2观察后泵体内定子、转子、叶片、配流盘的安装位置3取掉泵盖,取出传动轴,观察所用的密封元件4拆卸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发现进油出油路线,分析液压泵原理,多多请教指导老师5装配时,遵循先拆的部件后安装,后拆的零部件先安装的原则,正确合理的安装,注: 配流盘、定子、转子、叶片应保持正确装配方向,安装完毕后应使栗转动灵活,没有卡死现象;五.实验报告根据拆装结果,完成下列问题的回答.1、选用液压泵的原则和根据有那些答:选择液压泵的原则是:根据主机工况、功率大小和系统对工作性能的要求,首先确定液压泵的类型,然后按系统所要求的压力、流量确定其规格型号;选择液压泵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工作压力、流量、转速、定量或变量、变量方式、合积效率、总效率、寿命及原动机的种类、噪声、压力脉动率、自吸能力等,还要考虑与液压油的相容性、尺寸、重量、经济性、维修性等;这些因素,有些己写在产品样本或技术资料里,要仔细研究,不明确的地方最好询问制造厂;2、通过拆装,从结构上理解齿轮栗的工作原理怎样的;答:依靠泵缸与啮合齿轮间所形成的工作容积变化和移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回转泵;由两个齿轮、泵体与前后盖组成两个封闭空间,当齿轮转动时,齿轮脱开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小变大,形成真空,将液体吸入,齿轮啮合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大变小,而将液体挤入管路中去;3、通过拆装,从结构上理解齿轮泵的困油、泄漏和径向不平衡现象及解决方法答:液压油在渐开线齿轮泵运转过程中,因齿轮相交处的封闭体积随时间改变,常有一部分的液压油被密封在齿间,称为困油现象,因液压油不可压缩将使外接齿轮产生极大的振动和噪声,影响系统正常工作;齿轮泵困油现象解决方法:是在齿轮啮合处的侧面向排油腔开一道卸油槽,使困于两齿间的油可以被排出以消除困油现象,齿轮泵工作时有三个主要泄露途径:1齿轮两侧面与端盖间轴向间隙2泵体内孔和齿轮外圆间的径向间隙3两个齿面啮合间解决泄露问题的对策是选用适当的间隙进行控制;端面间隙补偿采用静压平衡措施,高压齿轮泵往往通过在泵的前、后端盖间增设浮动轴套或浮动侧板的结构措施,以实现轴向间隙的自动补偿;齿轮泵工作时,在齿轮和轴承上承受径向液压力的作用;泵的右侧为吸油腔,在压油腔内有液压力作用于齿轮上,沿着齿顶的泄漏油,具有大小不等的压力,就是齿轮和轴承收到的径向不平衡力;另外压油腔因齿顶泄漏,其压力为递减;液压力越高,这个不平衡力就越大,其结果不仅加速了轴承的磨损,降低了轴承的寿命,甚至使轴变形,造成齿顶和泵体内壁的摩擦等;解决径向不平衡问题的简单办法是缩小压油口,使压油腔仅作用在一个齿到两个齿的范围内,也可以采用开压力平衡槽的办法来消除径向不平衡力4、通过拆装,从结构上理解叶片泵对油液污染敏感叶片泵的结构非常紧凑,间隙也非常小,它的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只有2~4丝,单面只有1-2丝,叶片与转子槽之间的配合间隙更小,如果液压油出现油渍那么可能会将液压泵卡住甚至于使其报废;5、通过拆装,从结构上理解为什么叶片泵比齿轮泵自吸能力差叶片泵和齿轮泵都属于容积泵的一种,若是加工在同等精度要求下他们的自吸能力是一样的;但是叶片泵一般多为输送有杂质的介质在生产时人为的将叶片与泵壳之间的间隙放大防止卡住,所以相对于一般输送洁净介质的齿轮泵来说他的配合间隙大了那么自吸能力相对产生影响也就降低了叶片泵的自吸能力;6、双作用叶片泵为什么会出现困油现象在双作用式叶片泵中,每个密封工作的容积,在通过定子长半径圆弧和短半径圆弧处的封油区时,—般按照原理来说是不会产生困油现象的;但由于定子上的圆弧曲线以及叶片泵都不可能做得很准确,所以还是有可能出现轻微的困油现象;这种困油现象虽然不像齿轮泵那样严重,但也会使液压泵产生液压冲击、振动和流置不均匀等危害;为解决这种困油现象产生的危害,可以将液压泵中配油盘的排油窗口,在叶片从封油区进入排油区的一边,开一个三角形截面的三角槽,用来减小油腔中压力的突然变化,以降低输出压力的脉动和噪声;当配油盘上开了三角槽以后,封闭的油液在还没有接通排油腔之前就通过三角槽与压力油相连,使其压力逐渐上升,这样就使泵的压力脉动、流量脉动和噪声都降下来了;1、3—吸油口2、4一排油口 d—三角槽7、柱塞泵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常见的柱塞泵分为径向柱塞泵,轴向柱塞泵,直轴斜盘式柱塞泵,液压柱塞泵1、轴向柱塞泵轴向柱塞泵是活塞或柱塞的往复运动方向与缸体中心轴平行的柱塞泵;轴向柱塞泵是利用与传动轴平行的柱塞在柱塞孔内往复运动所产生的容积变化来进行工作的;由于柱塞和柱塞孔都是圆形零件,加工时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配合,因此容积效率高,运转平稳,流量均匀性好,噪声低,工作压力高等优点,但对液压油的污染较敏感,结构较复杂,造价较高;2、直轴斜盘式柱塞泵直轴斜盘式柱塞泵分为压力供油型的自吸油型两种;压力供油型液压泵大都采用有气压的油箱,也有液压泵本身带有补油分泵向液压泵进油口提供压力油的;自吸油型液压栗的自吸油能力很强,无需外力供油;靠气压供油的液压油箱,在每次启动机器后,必须等液压渍箱达到使用气压后,才能操作机械;如液压油箱的气压不足时就担任执器,会对液压泵内的滑鞭造成拉脱现象,会造成泵体内回程板与压板的非正常磨损;3、径向柱塞泵径痴柱塞泵可分为阀配流与轴配流两大类;阀配流径向柱塞泵存在故障率高、效率低等缺点;国际上 70、80年发展的轴配流径向柱塞泵克服了阀配流径向柱塞泵的不足;由于径向泵结构上的特点,限定了轴配流径向柱塞泵比轴向柱塞泵耐冲击、寿命长、控制精度髙;变量行程短泵的变量是在变量柱塞和限位柱塞的作用下,改变定子的偏心距实现的,而定于的最大偏心距为5—9mm 根据排量大小不同,变量行程很短;且变量机构设为高压操纵,由控制阀进行控制;故该泵的响应速度快;径向结构设计克服了如轴向柱塞菜滑靴偏磨的问题;使其抗冲击能力大幅度提高;4、液压柱塞泵液压柱塞泵靠气压供油的液压油箱,在每次启动机器后,必须等液压渍箱送到使用气压后,才能操作机械;直轴斜盘式柱塞泵分为压力供油型的自吸油型两种;压力供油型液压泵大都采用有气压的油箱,也有液压泵本身带有补油分泵向液压泵进油口提供压为油的;自吸油型液压泵的自吸油能力很强,无需外力供油;对于自吸油型柱塞泵,液压油箱内的油液不得低于油标下限,要保持足够数量的液压油;液压油的清洁度越高,液压泵的使用寿命越长;。
油泵装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油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油泵的装配步骤和方法。
3. 熟悉油泵各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4. 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油泵是利用齿轮的啮合作用,将油液从油箱吸入并加压输送到需要润滑的部位。
本实验主要研究齿轮油泵,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一对啮合齿轮的旋转,实现油液的吸入和排出,从而完成油泵的泵送功能。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齿轮油泵一套2. 机油3. 钳工工具一套4. 检查工具一套5. 装配平台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清理实验台面,确保清洁无尘。
- 准备好所需工具和材料。
2. 油泵拆卸- 拆卸油泵,将泵体、齿轮、泵盖等部件分开。
- 清洗各部件,去除油污和杂质。
3. 部件检查- 检查各部件的磨损情况,如有磨损,需进行更换。
- 检查齿轮的啮合间隙,确保啮合正常。
4. 部件清洗- 将各部件清洗干净,去除油污和杂质。
5. 部件装配- 将清洗干净的齿轮安装到泵体上。
- 安装泵盖,注意调整其间隙,确保啮合正常。
- 安装传动齿轮和轴,确保其旋转灵活。
6. 油泵组装- 将组装好的油泵装回原位。
- 安装进油管和出油管,确保连接牢固。
7. 油泵试验- 向油泵内加入机油,检查油泵的吸入和排出情况。
- 检查油泵的压力和流量是否符合要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油泵的吸入和排出情况良好。
- 油泵的压力和流量符合要求。
2. 实验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油泵的装配步骤和方法。
- 熟悉了油泵各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 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完成了齿轮油泵的装配,并对其工作原理和装配步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验,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实验心得1. 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仔细操作,确保装配质量。
2. 遇到问题时,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共同解决。
3. 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
机油泵拆装实训小结报告

一、实训背景机油泵作为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为了更好地了解机油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拆装方法,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我参加了机油泵拆装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熟悉机油泵的结构和组成,了解其工作原理。
2. 掌握机油泵的拆装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训内容1. 机油泵的结构与组成机油泵主要由壳体、齿轮、轴、轴承、密封件等组成。
壳体用于固定和支撑机油泵各部件,齿轮用于传递动力,轴用于旋转齿轮,轴承用于支撑轴,密封件用于防止机油泄漏。
2. 机油泵的工作原理机油泵通过齿轮的旋转,将机油从油底壳吸入,经过滤清后,通过齿轮间隙压送到发动机各润滑部位,实现发动机的润滑。
3. 机油泵的拆装步骤(1)准备工作:准备好拆装工具、机油、清洗剂等。
(2)拆卸壳体:使用专用工具拆卸机油泵壳体,取出齿轮、轴、轴承等部件。
(3)清洗:将拆卸下来的部件放入清洗剂中清洗,去除油污和杂质。
(4)检查:检查各部件是否有损坏、磨损等情况,如有问题及时更换。
(5)组装:将清洗干净的部件按照拆卸时的顺序组装回去,确保各部件间隙合适。
(6)密封:检查密封件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及时更换。
(7)安装:将组装好的机油泵安装到发动机上,确保连接牢固。
四、实训心得1. 机油泵的拆装过程要求操作者认真、细致,严格按照步骤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损坏。
2. 在拆装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各部件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以便在组装时能够正确安装。
3. 清洗和检查是拆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确保各部件的清洁和完好,避免因杂质和损坏导致机油泵性能下降。
4. 在拆装过程中,要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5. 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机油泵在发动机润滑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拆装机油泵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五、总结本次机油泵拆装实训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还对机油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拆装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齿轮泵结构拆装实验报告-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二、实验内容(主要对元件或系统的描述)
掌握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而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三、主要实验步骤(认识性实验略)
1.按次序选择不同的元件,拆卸齿轮泵。
(1)切断电动机电源,并在电气控制箱上打好“设备检修,严禁合闸”的警告牌。
(2)旋开排出口上的螺塞,将管系及泵内的油液放出,然后拆下吸、排管路。
(3)用内六角扳手将输出轴侧的端盖螺丝拧松,并取出螺丝。
(4)沿端盖与本体的结合面处将端盖撬松,将端盖板拆下。
(5)将主、从动齿轮取出。
2.按次序选择不同的元件,组装齿轮泵。
(1)将啮合良好的主、从动齿轮两轴装入左侧(非输出轴侧)端盖的轴承中,切不可装反。
(2)上右侧端盖,上紧螺丝,拧紧时应边拧边转动主动轴,并对称拧紧,以保证端面间隙均匀一致。
(3)装复联轴节,将电动机装好,对好联轴节,调整同轴度,保证转动灵活。
(4)泵与吸排管系接妥。
四、实验小结(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实验的意见和建议等)
1.齿轮泵的拆装注意事项:
(1)掌握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后再实施拆装。
拆装时对应图纸拆卸。
(2)尽可能地将拆装下来的零件按拆装顺序摆放,以防弄乱和丢失。
2.实验室实验中齿轮泵拆装不同于虚拟实验的地方如下:
(1)实际拆装中要注意液压元件的防止污染。
液压元件一旦被污染,将会带来一系列故障隐患。
零件污染后,应用煤油清洗或绸子擦拭,切勿用棉纱擦拭。
(2)拆卸弹簧部件,注意防止弹簧部件的蹦丢;拆卸油封部件,注意使其不受损伤。
最后提醒同学们:学习完本次实验,请下载实验报告,并提交。
(15分)(本次实验报告是5个实验报告中的第1个,你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从5个实验中完成4次报告才能获得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