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淋巴管瘤的种类

概述淋巴管瘤的种类

【概述】淋巴管瘤的种类有哪些

【内容导读】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发育畸形所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是对人体还是有危害的,淋巴管瘤的种类很多,因此,很多患者朋友们都很容易混淆,那么淋巴管瘤的种类有哪些呢?

淋巴管瘤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1、毛细淋巴管瘤

表现为群集,深在,张力性水疱,组成斑片状,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常见于颈部、上胸部、肢体近端等处。有时带有血性水疱,呈淡紫或暗红色。水疱下方的皮下组织有轻度的弥散性水肿,偶见整个肢体肿胀。有些水疱间甚至顶部皮肤可呈疣状外观,破后可流出浆液性液体,损害的范围变异很大。

2、海绵状淋巴管瘤

这是淋巴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可以很小,但也可以很大,甚至侵及一个肢体。病损为境界不清、海绵状皮下组织肿块或弥漫性肿胀,质软,硬度如脂肪瘤。除非伴有血管瘤,一般表面无颜色改变。

发生在颊部及舌部者多为单纯海绵状淋巴管瘤,而发生在颈、腋、口腔底部及纵隔者以合并囊性者为多见。淋巴管瘤对人体并无害,可以生长得很大造成畸形,甚至死亡。

如侵及舌部,可以大得口腔都不能容纳,以至舌尖只能突出口腔之外,牙齿及下颌骨水平外移,口腔不能闭合。如发生周期感染、溃疡、肿胀,结果纤维化而进一步使肿瘤增大。如发生于头颈部,侵犯口腔底部、气管或纵隔,可引起呼吸道阻塞而致死。继发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的损害,可使病损增大而威胁生命。

3、囊性淋巴管瘤

囊性淋巴管瘤通常为多房性、张力性皮。下组织肿块,但不能压缩,大多发生于颈部,尤其是颈后三角,偶有发生于腋下、腹股沟及腹膜后区者。通常进行性增大,膨胀性扩大,但也可不变大,很少病例还可自然消退。

起源于颈后三角者有向颊、耳下腺区域发展倾向,或下达纵隔。在颈前三角者,则倾向于侵犯舌部及口腔底部。如有感染及出血,可使肿瘤迅速增大,以致呼吸障碍,发生喘鸣声、吞咽困难或死亡。继发感染后常伴随上呼吸道感染,最后引起败血症。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概述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是来源于造血淋巴组织的肿瘤。包括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杰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按发病人数统计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4-6位。属较常见的青少年和壮年的肿瘤。因病理类型及生物学行为不同,而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疗效各具不同特点。 恶性淋巴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它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接触化学毒物和放射性以及环境污染等有关。有研究发现,某些微生素感染与恶性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如EB病毒、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ATLV)、幽门螺旋杆菌和某些特殊衣原体等。有可能是由于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抗原的长期刺激,在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障碍的情况下,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失去正常的反馈调控,出现恶性增殖,导致淋巴瘤的发生。 淋巴细胞在分化、成熟和转化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生恶变,形成肿瘤。不同阶段发生的肿瘤,在形态和免疫特征方面虽与其相应的正常淋巴细胞有相似的一面,但恶性细胞内和细胞表面的分子结构也有其独特的变化。通过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单克隆抗体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及其它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认识各型淋巴瘤的发生及其特点。 病理及分类 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疗效及预后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淋巴瘤的病理分型决定如何治疗及判断预后。霍奇金淋巴瘤(HL)以瘤组织细胞多样性及肿瘤组织中找到特征性的Reed-sternberg细胞(R-S细胞)为特征。R-S细胞的来源尚未肯定。目前认为RS细胞98%以上来 源于生发中心或生发中心后B细胞,<2%来源于T细胞。2000年WHO新分类将HL 分为结节性富于淋巴细胞的HL(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NLPHL)和经典型HL(CHL),其中CHL占95%, LPHL仅为5%。CHL又分为淋巴细胞为 主型(lymphocyte predominance type,LP),结节硬化型(nodular

解剖图加 CT 图 轻松掌握妇科肿瘤淋巴结转移途径

解剖图加CT 图轻松掌握妇科肿瘤淋巴结转移途径 2016-06-25 20:35来源:丁香园作者:木南41 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前分期评估以及术后随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泌尿系肿瘤类似,妇科肿瘤常沿着盆腔器官正常淋巴引流途径扩散到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作为影像科医生,熟悉淋巴结特征及转移途径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有效判断是否存在转移。对于引流途径内的淋巴结肿大高度提示淋巴结转移,对于引流途径外的结节则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小。 常规影像学方法包括CT 及MRI,主要根据淋巴结形态及大小进行良恶性鉴别,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18F-FDG 代谢显像、基于淋巴结生理活性的淋巴结显像以及淋巴结定位方法能够精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先来了解一下正常腹主动脉旁及髂腹股沟淋巴结解剖情况,帮助了解妇科恶性肿瘤(如卵巢、子宫内膜、宫颈、阴道及外阴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腹主动脉旁及髂腹股沟淋巴结正常解剖 图1~6 显示了五组淋巴结前后位解剖示意图及对应横断位CT 图,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髂总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以及腹股沟淋巴结。 图1 图中显示了与妇科肿瘤相关的主要淋巴结位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橙色)、髂总组淋巴结(紫色)、髂内组淋巴结(黄色)、髂外组淋巴结(绿色)、腹股沟组淋巴结(红色)

图2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 图(图b)显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根据与腹主动脉(a)及下腔静脉(b)的关系分为7 个亚组:腔静脉后(RC)、腔静脉前(PC)、腔静脉旁(LC)、主动脉腔静脉间(AC)、主动脉后(RA)、主动脉前(PA)以及主动脉旁(LA)淋巴结 图3 髂总组淋巴结。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 图(图b)显示髂总组淋巴结包括三个亚组:外侧组(LC),位于髂总动脉(a)外侧,由髂外淋巴结外侧链延伸而来;内侧组(M),位于两侧髂总动脉之间的三角区,包括骶岬淋巴结;中间组(MI),由腰骶窝淋巴结组成,内后方与下腰椎或上骶椎椎体毗邻,前外侧与腰大肌毗邻,前内侧与髂总动脉及髂总静脉毗邻 图4 髂内组淋巴结。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 图(图b)显示髂内组淋巴结由沿髂内动

腹腔内巨大囊状淋巴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腹腔内巨大囊状淋巴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探讨腹腔内巨大囊状淋巴管瘤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通过文献及我院收治腹腔内巨大囊状淋巴管瘤1例的临床资料、诊治方法、病理特点及短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腹腔囊状淋巴管瘤临床上较少见,早期诊断较困难,容易误诊及漏诊,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巨大囊状淋巴管瘤的首选有效方法。 标签:腹腔内;巨大囊状淋巴管瘤;外科手术;治疗 囊状淋巴管瘤(Intraperitoneal huge fetal cystic lymphangioma)又称囊状水瘤,是由原始淋巴管发育增生形成的肿物,婴幼儿,儿童多见,成人中极少见,而腹部淋巴管瘤更为罕见,我院于2014年8月11日收治1例成年女性腹部巨大囊状淋巴管瘤,因较为罕见特报告于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5岁,彩超检查发现左上腹巨大肿块2月入院,平时无明显腹痛腹胀发作,无发热等其他不适症状,病程内无体重降低病史,否认家族性传染病史和肿瘤病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心肺正常。腹平坦,全腹无压痛,左侧肋缘下2cm深触有囊性感包块,边界尚清,活动度一般,包块表面未触及结节状,肝脾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MRI、CT 和彩超提示左上腹囊性占位,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住院治疗经过:患者在全麻下,取左侧腹直肌纵切口,见横结肠近脾曲位置见一约7cm×5cm×3cm大小的囊性包块,其上端呈指状突起,深入胰尾后方,下端接近脾脏下极,完整游离切除囊肿。标本肉眼观:囊肿7cm×5cm×3cm,多房性,各房相通,囊壁菲薄、透明,囊内充满无色稀薄液体。术后病理诊断:囊状淋巴管瘤。患者术后随访2月复查未复发。 2 讨论 2.1病因淋巴管瘤目前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淋巴管的畸形或发育障碍,属先天性良性错构瘤。它的形成在多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管与淋巴系统隔绝后,原始淋巴管继续增长,导致淋巴液聚集,淋巴管扩张,形成淋巴管瘤。淋巴管瘤分为单纯性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弥漫性淋巴管瘤4种[1]。其中囊状淋巴管瘤: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伴有胶原和平滑肌,此型又可分为单纯型、空洞型及囊肿型3个亚型,囊肿型淋巴管瘤(水瘤)相对多见,呈单发或多发,以颈部、纵隔和腋下等区域多见。1913年Koch[2]发现并报道囊性淋巴管瘤,其在女性中的发现报道多于男性。在影像学检查中位于上腹部[3],婴幼儿多见,且多见于幼儿颈部、腋下,成人中极少见,而腹部淋巴管瘤更罕见[4]。本例为腹腔内囊状淋巴管瘤,临床发病罕见。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 一、概述 恶性淋巴瘤(也称为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制订我国常见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的诊疗规范。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内窥镜等。 1.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 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 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 增强者,或者作为CT 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 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 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 和MRI 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 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五)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病理诊断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 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粗针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来诊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尚无一种技术可以单独定义为金标准。

肿瘤的几种转移途径

一肿瘤的转移途径: 1 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 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 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 上。如:肺癌胸膜腔;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二此例的转移方式: 1.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 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三 (1)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染色检查;对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对

恶性淋巴瘤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恶性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组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年) 2006年12月

霍奇金淋巴瘤 一.WHO分类: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NDHL) 混合细胞型(MCHL) 淋巴细胞削减型(LDHL) 富含淋巴细胞型(LRHL)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 二.分期(COTSWALDS) I期:病变累及单个淋巴结区 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 E II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2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 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它的区域淋巴结, E 伴或不伴横膈同侧的其它淋巴结区受累 ) *注明受累的淋巴结区数目(如II 3 III期:病变累及横膈两侧淋巴结区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加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III E 期:病变累及脾脏,加以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 III S I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脾脏,加横膈两侧淋巴结E+S 区受累 IV期:弥漫性(多灶性)侵犯1个或以上淋巴结外器官,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受累;或侵犯单个结外器官伴远处(非区域)淋巴结受累 另外根据有无全身症状分为A、B。 A 无全身症状 B 有以下一个以上症状:不能解释的发热>38℃;盗汗;体重减轻>10% 三.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亚型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NLPHL) 肿瘤细胞(L&H细胞)表达CD45、CD20、CD79a、BCL6,Oct2+/BOB.1+,不表达CD15、CD30(少数病例CD30弱阳性),大多数病例肿瘤细胞还表达EMA、J链、CD75、及免疫球蛋白轻、重链。肿瘤细胞常被CD3+、CD57+的反应性小T细胞所围绕而形成花环样结构。但肿瘤细胞所在的淋巴样大结节基本由反应性小B细胞(CD20+、CD79a+)所构成。 临床实践中,石蜡切片免疫组化辅助诊断NLPHL常用抗体组合及典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45(LCA)+、CD20(L26)+、CD79a+、EMA+/-、CD15-、CD30-/+、CD3-、CD45RO(UCHL1)-、CD68(KP1)-、Ki-67+(检测瘤细胞增殖活性),背景细胞多为CD20+的小B细胞和散在分布的CD57+的T细胞。 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 CHL)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LRCHL)、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NSHL)、混和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MCHL)、和淋

肿瘤的几种转移途径.doc

一肿瘤的转移途径: 1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 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 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 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 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 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 上。如:肺癌胸膜腔;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 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二此例的转移方式: 1. 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 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 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 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 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道 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三 (1) 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 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淋巴瘤影像鉴别

1. MRI对脑转移瘤和多发性恶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 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MRl的鉴别诊断要点有:①转移瘤患者年龄比胶质瘤大,常有原发瘤病史;②转移瘤易多发且位置表浅,瘤脑界面一般比胶质瘤清晰;③转移瘤单发时一,整个肿瘤均匀强化比胶质瘤多见,环状强化时转移瘤环壁相对规则;④胶质瘤多发时病灶相对集中。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 脑实质内转移瘤的临床及MRI的表现具有以下特点:脑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肺癌是其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他原发肿瘤还包括消化道癌肿、乳腺癌等,脑转移瘤可发生于脑实质、脑膜及脑室,内其中以脑实质最为常见。脑实质转移瘤常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可多发也可单发。病灶一般体积较小,无包膜,血液供应丰富,易于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临床表现常随转移瘤所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随之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以及颅内高压表现,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汇2一4J。MR嚷现为病灶多发,大脑半球或小脑内均可发生,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区或皮质内,呈膨胀性生长,多呈圆形及类圆形,其外缘较光滑、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一般为2. O一3.ocm,瘤内呈不均匀略长、长或等Tl及长、略长或等TZ信号,均有占位效应及水肿,常有坏死、囊变或出血。当早期转移,病灶为单发时,肿瘤体积较小。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性明显或中等度强化。 胶质瘤在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成人以幕上多见,儿童位于幕下较多,但以20一40岁年龄组最常见。胶质瘤多单发,但多发病例也不少见。胶质瘤病灶多位于髓质或皮质下区,位置相对较深。病灶大小不一,一般发现时较大,肿瘤周围水肿相对较轻l5]。因为星形细胞瘤无包膜,一般呈浸润性生长,致使外壁毛糙不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瘤体中心易发生囊变坏死,从而实质部呈一环状,不规则,环壁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 2.多发性硬化的MRI特征 MS的临床诊断要求具有不同部位神经损害反复发作的特征,即俗称的“2+2”(2个部位, 2次发作),这势必需要包括较长时间的病程随访。如何在首诊时将怀疑为MS的患者明确诊断或排除诊断是一项很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对于不具备典型临床特征,如首次发病或仅有1个部位损害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 具有重要意义。MS典型的头颅MRI表现为多发的分布于大脑半球白质部分的病灶,大小不等,呈边缘整齐、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T2WI高信号影。病灶也可见于内囊、皮质下、颞叶、脑桥与小脑等部位,严重者可见脑组织变性、萎缩[3]。本组MS患者头颅MRI的病灶分布大部分集中在侧脑室周围、额、顶叶深部白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文献[4]报道MS颅内病灶也可累及灰质如丘脑和基底节,在本组患者中也有类似发现。Kidd[5]研究提出MS可有大量的皮质病灶,但常规MRI却几乎不能显示小病灶,其原因可能是病灶小,病灶与皮质缺乏对比,或与周围脑脊液产生部分容积效应所致,采用对比剂或Flair扫描可有利于显示皮质小病灶。最近的免疫组化研究[6]证实MS慢性病程患者中也有广泛的灰质脱髓鞘,而灰质病灶的病理改变与白质不同,灰质病灶的炎性表现少,巨嗜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少见,而轴突的横断和神经元的丢失却很显著。许多研究报道胼胝体为MS的好发部位,并有相对特征性的诊断征象。Alsia等[7]统计了42

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题库1-1-7

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题库1-1-7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原发淋巴结病变影响淋巴结以外的器官组织(如胃肠道)浸润见于(). A.恶性肿瘤转移 B.霍奇金淋巴瘤 C.非霍奇金淋巴瘤 D.淋巴结炎 E.以上都不正确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原发灶可以在淋巴结,也可在结外的淋巴组织,例如扁桃体、鼻咽部、胃肠道、脾、骨骼或皮肤等。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晚期病变浸润骨髓后外周血常规为(). A.血红蛋白减少,其他正常 B.全血细胞减少 C.白细胞减少,其他正常 D.血小板轻度减少,其他正常 E.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减少 部分霍奇金淋巴瘤病人有轻度到中度的贫血,可为正色素正细胞型,或小细胞低色素型。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正常。但在疾病晚期,尤其病变浸润骨髓后,可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也有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增多者。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穿刺涂片可找到下列何种细胞(). A.幼稚淋巴细胞 B.R-S细胞 C.组织细胞 D.纤维细胞 E.白血病细胞 典型的R-S细胞在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辽宁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2163613.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确诊淋巴瘤的主要检查方法是(). A.血常规检查 B.淋巴结活检 C.骨髓检查 D.免疫学检查 E.淋巴造影 组织病理学上将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学诊断必须发现R-S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有赖于活体组织切片、淋巴结穿刺涂片或印片。瘤细胞较典型的有:淋巴细胞型、组织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未分化型四种类型。

各种肿瘤的分期

肺癌的分期 非小细胞肺癌T分期:T分级根据肺癌的大小,在肺内的扩散和位置,扩散到临近组织的程度。Tis:癌症只限于气道通路的内层细胞。没有扩散到其它的肺组织,这期肺癌通常也叫做原位癌。l 非小细胞肺癌的N分级:N分期取决于癌症侵犯了附近的哪些淋巴结。 非小细胞肺癌的M分期:M分期取决于癌症是否转移到远处组织或者器官。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TNM分期采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2009年第七版分期标准(IASLC 2009)。 1. 肺癌TNM分期中T、N、M的定义。 (1)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不能评估,或痰、支气管冲洗液找到癌细胞但影像学或支气管镜没有可见的肿瘤。T0 :没有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T1:肿瘤最大径≤3cm,周围被肺或脏层胸膜所包绕,支气管镜下肿瘤侵犯没有超出叶支气管(即没有累及主支气管)。 T1a:肿瘤最大径≤2cm。 T1b:肿瘤最大径>2cm且≤3cm。 T2:肿瘤大小或范围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肿瘤最大径>3cm; 但不超过7cm;累及主支气管,但距隆突≥2cm;累及脏层胸膜;扩展到肺门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但不累及全肺。 T2a:肿瘤最大径≤5cm,且符合以下任何一点:肿瘤最大径>3cm;累及主支气管,但距隆突≥2cm;累及脏层胸膜;扩展到肺门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但不累及全肺。 T2b:肿瘤最大径>5cm且≤7cm。 T3:任何大小的肿瘤已直接侵犯了下述结构之一者:胸壁(包括肺上沟瘤)、膈肌、纵隔胸膜、心包;或肿瘤位于距隆突2cm以内的主支气管,但尚未累及隆突;或全肺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肿瘤最大径>7cm;与原发灶同叶的单个或多个的卫星灶。 T4:任何大小的肿瘤已直接侵犯了下述结构之一者: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喉返神经、椎体、隆突;或与原发灶不同叶的单发或多发病灶。 (2)区域淋巴结(N)。 NX:区域淋巴结不能评估。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转移至同侧支气管旁淋巴结和(或)同侧肺门淋巴结,和肺内淋巴结,包括原发肿瘤直接侵犯。N2:转移至同侧纵隔和(或)隆突下淋巴结。 N3:转移至对侧纵隔、对侧肺门淋巴结、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 (3)远处转移(M)。 MX:远处转移不能评估。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M1a:胸膜播散(包括恶性胸膜积液、恶性心包积液、胸膜转移结节);对侧肺叶的转移性结节。M1b:胸腔外远处转移。 大部分肺癌患者的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是由肿瘤所引起的。但如果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的多次细胞学检查未能找到癌细胞,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又是非血性或非渗出性的,临床判断该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与肿瘤无关,这种类型的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不影响分期。 小细胞肺癌的分期 虽然小细胞肺癌可以像非小细胞肺癌一样分期,但绝大多数的医师医生发现更简单的2期系统在治疗选项上更好。这个系统将小细胞肺癌分为“局限期”和“广泛期”(也称扩散期)。

淋巴瘤概述和发病机制

第一节概述 淋巴瘤(Lymphoma)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淋巴瘤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淋巴瘤通常以实体瘤形式生长于淋巴组织丰富的组织器官中,淋巴结、扁桃体、脾及骨髓是最易受到累及的部位。淋巴瘤如累及血液及骨髓时可形成淋巴细胞白血病,如累及皮肤可表现蕈样肉芽肿病或红皮病。 组织病理学分类: 霍奇金病(Hodgkin discase,HD)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 共同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可伴发热、消瘦、盗汗及瘙痒等全身症状。晚期因全身组织器官受到侵润,可见到肝、脾大及各系统受浸润的临床表现,最后可出现恶病质。 发病情况: 我国淋巴瘤的死亡率为1.5/10万,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11~13位。城市的发病率高于农村。总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各国及日本。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多,约占50%左右。HD仅占淋巴瘤的8%~11%,与国外HD 占25%显然不同。 第二节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 Burkitt淋巴瘤——Epstein-Barr(EB)病毒。 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1)。 逆转录病毒HTLV-II——T细胞皮肤淋巴瘤—蕈样肉芽肿病的发病有关。 宿主免疫功能 遗传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伴发淋巴瘤者较正常人为多; 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发生恶性肿瘤者,1/3为淋巴瘤。 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淋巴瘤发病数比一般人为高。 第三节病理和分类 (一)霍奇金病以在多形性、炎症浸润性背景上找到R-S细胞为特征,伴有毛细血管增生和不同程度纤维

化。目前较普遍采用1965年Rye会议的分类方法(附表1)。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198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订了一个国际工作分类(IWF) 当前NHL的分类是以IWF为基础,再加以免疫分类,如“弥漫型大细胞淋巴瘤,B细胞性”。如应用新技术,发现符合新的淋巴瘤类型,则直接给予诊断,如诊断为“外套细胞淋巴瘤”。 新的淋巴瘤类型: 国际工作分类未列入的新的淋巴瘤类型: (1)边缘带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边缘带系指淋巴滤泡及滤泡外套(mantle)之间的地带,从此部位发生的边缘带淋巴瘤系B细胞来源,CD5+,表达bcl-2。临床经过较缓慢,属于“惰性淋巴瘤”的范畴。 本型从淋巴结发生者,由于其细胞形态类似单核细胞,亦称为“单核细胞样B细胞淋巴瘤(monocytoid B-cell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组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 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人员(按汉语拼音排列): 曹君1、曹军宁1、陈治宇1、郭海宜1、郭晔1、胡夕春1、洪小南1、吕方芳1、刘晓健1、 李小秋3、罗志国1、马学军2、潘自强2、孙慧1、王碧芸1、王惠杰1、王佳蕾1、王磊苹1、王中华1、吴向华1、印季良1、应江山1、张文1、赵欣旻1、郑春雷1、朱晓东1、朱雄增3、左云霞1。 注:1化疗科、2放疗科、3病理科 2009年9月(第二版) 1

霍奇金淋巴瘤 一.WHO分类: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NSHL) 混合细胞型(MCHL) 淋巴细胞削减型(LDHL) 富于淋巴细胞型(LRCHL) 二.分期 I期:病变累及单个淋巴结区 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 E II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2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 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它的区域淋巴结, E 伴或不伴横膈同侧的其它淋巴结区受累 ) *注明受累的淋巴结区数目(如II 3 III期:病变累及横膈两侧淋巴结区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加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III E III 期:病变累及脾脏,加以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 S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脾脏,加横膈两侧淋巴结III E+S 区受累 IV期:弥漫性(多灶性)侵犯1个或以上淋巴结外器官,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受累;或侵犯单个结外器官伴远处(非区域)淋巴结受累 另外根据有无全身症状分为A、B。 A 无全身症状 B 有以下一个以上症状:不能解释的发热>38℃;盗汗;体重减轻>10% 三.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亚型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NLPHL)

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 【概述】 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和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在我国恶性淋巴瘤虽相对少见,但近年来新发病例逐年上升,每年至少超过25000例,而在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发病率可高达11/10万~18/10万,略高于各类白血病的总和。在美国每年至少发现新病例3万以上。我国恶性淋巴瘤的死亡率为1.5/1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位数的第11~13位,与白血病相仿。而且,恶性淋巴瘤在我国具有一些特点:①发病和死亡率较高的中部沿海地区;②发病年龄曲线高峰在40岁左右,没有欧美国家的双峰曲线,而与日本相似呈一单峰;③何杰金氏病所占的比例低于欧美国家,但有增高趋向;④在非何杰金淋巴瘤中滤泡型所占比例很低,弥漫型占绝大多数;⑤近十年的资料表明我国的T细胞淋巴瘤占34%,与日本相近,远多于欧美国家。 【诊断】 (一)详细询问病 史,包括首发症状、淋巴结肿大出现的时间与以后的增大速度、有无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皮肤搔痒、消瘦等,非何杰金淋巴瘤应询问有无消化道症状等。

(二)体征 1.全身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皮肤及附件有否侵犯,应注意咽淋巴环、乳腺、睾丸等有否侵犯。 2.其他静脉或淋巴回流受阻,气管受压,上腔静脉综合症等。 (三)特殊检查 1.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血小板计数、血沉率等。 2.血化学检查,包括尿素氮、非蛋白氮、肌酐、硷性磷酸酶、总蛋白与白蛋白、球蛋白、转氨酶及转肽酶等测定。 3.血清免球蛋白检查。 4.尿常规检查。 5.髂骨穿刺涂片或活检。 6.放射学检查:胸部正侧位x线片及双下肢淋巴造影。 7.病理学检查:淋巴结、皮肤活检及必要时肝脏穿刺活检。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作者:————————————————————————————————日期: ?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李小秋汝昆陈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刘卫平姜文奇朱雄增 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 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范,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 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当前,对于绝大部分病例而言,经典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淋巴

瘤最主要的方法,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判断肿瘤免疫表型以及检测部分遗传学异常的重要手段。所以,几乎所有淋巴瘤病例均需接受包括免疫组化在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之后方能确诊,部分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还需辅以其他必要的检测技术。淋巴瘤首次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切除或切取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标本做出。一般而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宜作为淋巴瘤确诊(特别是首诊)和分型的可靠依据,但可用于淋巴瘤疑似病例的初筛以及确诊病例的其他可疑受累灶或复发病变的确认,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例如:白血病等非实体性肿瘤、体液标本或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时),细胞学检查亦可用于疾病诊断,但通常需辅以细胞块制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或细胞遗传学分析等辅助检查。独特的临床特点也是某些类型淋巴瘤确诊的重要依据,因此,申请病理检查的临床医师有义务通过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向病理医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活检部位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阳性发现、既往病理检查记录等。病理医师亦可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直接与相关临床医师沟通或参加淋巴瘤病例临床多学科讨论等多种形式获得相关信息。二、标本获得、组织处理与切片制作足量、合格的诊断性组织是对淋巴瘤进行形态观察以及开展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标本获得、组织处理和切片制作等环节也因此直接影响到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方案(2017版)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2015年版) 一、概述 恶性淋巴瘤(也称为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规我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制订我国常见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的诊疗规。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窥镜等。 1.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 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 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 增强者,或者作为CT 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 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 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 和MRI 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 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五)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病理诊断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 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粗针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来诊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尚无一种技术可以单独定义为金标准。

肿瘤的转移途径

第4题.资料 肿瘤的转移途径: 1 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 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 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 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上。如:肺癌胸膜腔; 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 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此例的转移方式: 1.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第3题 (1)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4)坏死、出血、感染: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癌组织常常因为供血不足而发生坏死,如果癌变组织侵犯血管,可引起出血,肺癌病人常常合并肺部感染。 (5)疼痛:由于癌组织压迫或侵犯神经,可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如晚期肝癌、胃癌都有剧烈疼痛。另外,癌症继发感染后,也可以引起疼痛。 (6)发热:肿瘤组织的代谢产物、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以及继发的细菌感染,都可以引起癌症病人发热,一般表现为中低度热。 (7)恶病质:恶病质也有人称为"恶液质",是指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它是癌症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第2题 1.胃、肝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 2.胃、肺发生出血、坏死、溃疡、脱落 3.出现浸润性生长 4. 胃肝肺 组织分化程度分化差,异型性大分化差,异型性大分化差,异型性大

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过程

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过程 颈部淋巴结最常见的病变方式是肿大或诱发其他疾病,这看似是一种小毛病,但长期拖延病情不治疗的话就有可能会转移为肿瘤,称为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那么,为了让大家都能对常见的颈部淋巴结疾病引起重视,现在就一起去看看颈部淋巴结转移过程是怎样的,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症的严重后果。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指浸润的肿 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淋巴液被带到汇流区淋巴结,并且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同样肿瘤的现象。 转移过程 淋巴结转移,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 结(第一站),然后依次在距离较远者(第二站、第三站的,当瘤 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同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部分患者,也可循短路绕过途径中的淋巴结

直接向较远一组淋巴结(第二站或第三站)转移。临床上称这种转移方式为跳跃式转移。如宫颈癌在盆腔腹膜后,纵隔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首先出现颈淋巴结转移。 另外还可出现逆淋巴汇流方向的转移,转移到离心侧的淋巴结,这可能是由于顺流方向的淋巴管已有阻塞的结果。如宫颈癌转移到腹膜内淋巴结,胃癌转移到髓窝淋巴结或腹膜内淋巴结。这些特点增加了肿瘤转移的复杂性,使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颈部淋巴结己证实转移癌,却最终也找不到原发病灶者,这是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案时颇为特殊的问题,有时会因寻找原发灶而拖延治疗时间,从而影响了患者治疗的预后。 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英文名: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carcinoma,颈部淋巴结转移癌(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carcinoma)约占颈部恶性肿瘤总数的3/4;在颈部肿块中发病率仅次于慢性淋巴结炎和甲状腺疾病。原发癌灶绝大部分(85%)在头颈部,尤以鼻咽癌和甲状腺癌的转移最为多见。锁骨上窝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癌灶多在胸腹部(包括肺、纵隔、乳房、胃肠道、胰腺等);但胃肠道、胰腺癌肿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经胸导管多发生在左锁骨上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