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

合集下载

血管淋巴管瘤病

血管淋巴管瘤病
• 钙、磷电解质(-) 本读片病例诊断为:血管淋巴管瘤病,病变多发,含血管成分
5cm,可见颅骨板障破坏性改变 脊柱、肋骨、肩胛骨多发骨破坏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K(-),TTF-1(-),CD34(+),CD31(+),D2-40(+)。
• 骨穿(-) 肿物多数之间有延续,切取部分肿物后,见其断面有明显稀薄乳糜样液体渗出。
骨髓瘤: 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痛,血、尿中单克隆 免疫球蛋白。
血管瘤:明显强化,椎体病变呈栅栏样表现
总结
血管淋巴管瘤病,病灶多发,血管、淋巴管混合 ①影像学表现因血管、淋巴管构成比例不同而异 ②骨病变罕见
病史: • 34岁男性,发现颅骨病变20多天 • 因鼻炎行头颅CT发现颅骨破坏 • 无头晕、头痛,无局部肿胀
颅骨多发斑点状骨质破坏,无软组织肿块
脊柱、肋骨、肩胛骨多发骨破坏
②海绵状淋巴管瘤:淋巴管较大,呈蜂窝状,沿组织间隙延伸包绕 本读片病例诊断为:血管淋巴管瘤病,病变多发,含血管成分 血管淋巴管瘤病属良性病变,而骨病变罕见,可以是全身性病变的一部分,表现为瘤样增生的脉管组织掺杂于骨小梁之间,蜿蜒迂曲 、节段性分布。 ②以血管瘤为主者则表现与血管瘤相近 ②海绵状淋巴管瘤:淋巴管较大,呈蜂窝状,沿组织间隙延伸包绕 ②以血管瘤为主者则表现与血管瘤相近 血管淋巴管瘤病:血管、淋巴管构成比例不同而表现不一 ①血管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管两种成分的脉管瘤 ②淋巴管瘤病:同时发生在2个不同脏器内或同一脏器内至少有2个以上相对孤立的淋巴管瘤,也称为多发性淋巴管瘤 血管淋巴管瘤病,病灶多发,血管、淋巴管混合 因鼻炎行头颅CT发现颅骨破坏 血管淋巴管瘤病:血管、淋巴管构成比例不同而表现不一 ①以淋巴管瘤为主者表现与淋巴管瘤相似 因鼻炎行头颅CT发现颅骨破坏 淋巴管瘤病依淋巴管扩张程度分3型: (颅骨)皮质骨增厚,部分区域可见纤维脂肪组织,其间可见不规则血管腔隙。 沿组织间隙“爬行性生长”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前纵隔多发匍匐条片状低密度影(平扫CT值13-23HU),无明显强化 ②以血管瘤为主者则表现与血管瘤相近 肿物多数之间有延续,切取部分肿物后,见其断面有明显稀薄乳糜样液体渗出。 鉴别诊断:骨血管淋巴管瘤 血管瘤:明显强化,椎体病变呈栅栏样表现 血管淋巴管瘤病_骨骼病变 转移瘤: 有原发病灶,多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少数为成骨性或混合性病变,局部持续性疼痛,伴消瘦、贫血和晚期恶液质等。 ②以血管瘤为主者则表现与血管瘤相近 脊柱、肋骨、肩胛骨多发骨破坏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K(-),TTF-1(-),CD34(+),CD31(+),D2-40(+)。 ①以淋巴管瘤为主者表现与淋巴管瘤相似 ①以淋巴管瘤为主者表现与淋巴管瘤相似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血管疾病,是由淋巴管和血管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

它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但在头颈部、肢体和躯干部位较为常见。

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是其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

一、影像征象1. B超血管淋巴管瘤在B超上呈多发小囊性或团单性回声,边界清晰,并可见呈乳头状突起的区域,可在囊性回声内见液平面。

血管淋巴管瘤可有明显的血流信号。

2. CTCT对血管淋巴管瘤的显示较好,其特征性CT表现是多房囊肿。

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可有壁间分隔和软组织结节。

增强扫描可见多发的结节状强化,血管淋巴管瘤缺乏明显的包膜,有时可见邻近组织和器官受压推移。

3. MRIMRI是诊断和评估血管淋巴管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表现为多房囊肿,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多发结节状明显强化,边界不规则。

4. 血管造影血管淋巴管瘤的血管造影显示为多房性肿块,呈毛细血管状扩张,边界清楚,可见扩张的小动脉和小静脉。

5. PET-CTPET-CT在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疗效方面有特殊优势,对于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和评估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病理特征1. 组织学血管淋巴管瘤主要由扩张的血管和淋巴管构成,肿瘤呈海绵状或囊性。

镜下观察可见异常扩张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部分血管壁呈不规则增厚,可见内皮细胞增生和核分裂。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见肿瘤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都为CD31、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

2. 分子生物学血管淋巴管瘤细胞中常常出现融合基因TIE1-FOS、FOS-TIE3和SUP15-TIE1。

研究表明,TIE1基因融合是血管淋巴管瘤的病理特征之一。

3. 免疫组织化学血管淋巴管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细胞通常表达CD31、CD34、D2-40和LYVE-1等淋巴管和血管特异性标志物。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它主要发生在皮肤和黏膜、软组织等部位,尤其是在头颈部、四肢和躯干等部位。

临床上,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病理特征可以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影像学征象和病理特征两个方面对血管淋巴管瘤进行探讨。

一、影像征象1. B超B超检查是血管淋巴管瘤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在B超图像上,血管淋巴管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可见颗粒状、片状或斑点状高回声,有时可见血流信号。

在血管淋巴管瘤囊壁呈现不规则增厚,囊内可见不均匀、点状或片状无回声。

B超检查还可以观察到血管淋巴管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其是否侵犯邻近组织。

2. CTCT检查是对血管淋巴管瘤进行定性和定位的重要方法之一。

血管淋巴管瘤在CT图像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晰,部分病灶可见出血、坏死等变化。

对于颅内血管淋巴管瘤,CT增强检查可以显示病灶的血供情况,明显强化的部分提示病灶内有大量血管成分。

CT检查还可以观察到病灶的大小、形态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放疗等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二、病理特征1. 血管淋巴管瘤的组织学特征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由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扩张形成的肿瘤,组织学上主要分为毛细血管型、淋巴管型和混合型。

毛细血管型血管淋巴管瘤以毛细血管为主,其内皮细胞和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和血栓形成。

淋巴管型血管淋巴管瘤以淋巴管为主,其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生,可见淋巴管壁增厚和瓣膜形成。

混合型血管淋巴管瘤则具有毛细血管型和淋巴管型的双重特征。

2. 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于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血管淋巴管瘤的内皮细胞可表达vWF、CD31、CD34等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淋巴管型血管淋巴管瘤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可表达D2-40等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还可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其组织学类型,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MRI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MRI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MRI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病史临床】男,25岁,左颈部包块,质软、无压痛,与周围边界清楚。

【影像图片】以上三幅图片分别为MRI横断T1WI 、冠状T2WI及T1WI增强【影像表现】左锁骨上窝见囊性病变,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内部信号略不均匀,可见多个线样细分隔,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尚可,增强扫描分隔呈轻度强化。

【诊断】淋巴管瘤(病理确诊)。

镜下见大量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管腔,管腔内衬内皮细胞,腔内未见血细胞成份,无增生内皮细胞团,周围为脂肪和纤维组织。

【鉴别诊断】血管瘤【讨论】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口腔、颈部、腋窝等部位,属于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

由增殖、扩张的淋巴管构成,大小不等,呈浸润性生长,多无包膜。

根据病变内所含淋巴管扩张程度不同,组织学上将其分为3型:① 毛细淋巴管瘤;② 海绵状淋巴管瘤;③ 囊性淋巴管瘤。

影像诊断要点:淋巴管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囊壁菲薄,囊内容物密度或信号均匀,与水接近。

合并感染时囊壁增厚,出血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瘤体可呈等密度或等信号。

淋巴管瘤沿组织间隙“爬行性生长”是其最具特征性的表现。

① 囊性淋巴管瘤常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囊性病灶,CT值与水接近,MRI显示为均匀的长T1 、长T2 信号。

病灶为多房者其内可见不规则纤维分隔,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及纤维分隔轻度强化。

邻近组织受压移位或被包绕,但无明显浸润。

② 海绵状淋巴管瘤病灶囊腔较囊性淋巴管瘤小,边缘不规则,部分可沿组织间隙延伸、包绕,与邻近组织分界欠清。

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

X线平片可见软组织肿块,缺乏特征性。

与血管瘤鉴别:后者可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肿块内常有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环状钙化。

【问题】True or False(1)病变为囊性对: 错(2)病灶呈长T1 、长T2 信号对: 错(3)病变周围界限清晰,内可见纤维分隔对: 错正确答案:1:√ 2:√ 3:√最可能的诊断是A.脂肪瘤B.血管瘤C.滑膜肉瘤D.淋巴管瘤正确答案:D参考文献:。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由血管和淋巴管构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新生儿。

本文将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以及病理特征。

影像征象: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表现多样,可以呈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

常见的影像表现包括:1. 胎儿期:胎儿期血管淋巴管瘤通常表现为囊性肿块,显示为单个或多个囊性间隙,在超声检查中呈现为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

2. 新生儿期:新生儿期的血管淋巴管瘤可以呈现为肿块、肿块伴有囊性区域,或仅为囊性病变。

超声检查显示为不均匀回声。

MRI检查显示为低信号或高信号。

3. 婴儿期和儿童期:血管淋巴管瘤在婴儿期和儿童期通常呈现为软组织肿块,可有不规则的囊性或实质性区域。

超声检查显示呈不均匀回声或无回声。

MRI检查显示为低信号或高信号。

病理特征:血管淋巴管瘤的病理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 组织学特征:血管淋巴管瘤由血管和淋巴管组成。

血管通常呈片状或团状排列,淋巴管则较稀疏。

2. 血管特征:血管淋巴管瘤的血管由扩张的血管腔和增生的内皮细胞构成,血管壁较薄。

扩张的血管腔常常包含红细胞。

3. 淋巴管特征:淋巴管在血管淋巴管瘤中较少见,常常呈薄壁囊腔状结构,内含淋巴液。

淋巴管增生程度与临床表现及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总结: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病理特征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要完整地了解和诊断血管淋巴管瘤,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骨肌病变]“淋巴管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骨肌病变]“淋巴管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骨肌病变]“淋巴管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
收藏)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由扩张的及内皮细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所共同构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内含淋巴液、淋巴细胞或混有血液。

按照构成组织的淋巴管腔隙大小,可以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

【临床表现】
50%~65%患者出生即发病,属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

发生于表浅部位,表现为水泡状或丘状隆起;发生于深部软组织者,表现为柔软、无痛性肿块,肿块较大时,压迫邻近器官,出现压迫症状。

淋巴管瘤可以生长很大造成畸形,甚至引起死亡。

【MRI表现】
(1)呈长T1、长T2信号,其内可见低信号间隔(图1)。

(2)增强扫描无强化。

(3)合并出血、感染或手术后,病变信号强度可增加。

图1淋巴管瘤
A.轴位T1WI ;
B.轴位T2WI压脂;
C.冠状位T2WI压脂;
D.矢状位T2WI压脂。

左前臂皮下包绕肘关节走行的不规则混杂信号灶,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内夹杂少许短T1脂肪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本病根据临床表现、透光试验及穿刺抽吸等,不难诊断,一般不需进行影像学检查。

深部病变需用MRI显示病变大小、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2.鉴别诊断需要与血管瘤鉴别,后者可见流空信号,增强扫描血管瘤有明显均匀强化。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血管淋巴管瘤(vascular lymphatic malformation,简称VM)是一种由最小的淋巴管和血管构成的良性肿瘤。

该病有着很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本文旨在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

一、影像征象(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VM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VM在超声检查中呈低回波结构,常被诊断为囊性、均质性或混合性肿块。

但VM有时由于含有过多的淋巴管而使其回声呈中等到高回声。

VM的内部常含有乳头状突起,部分可见壁内分隔,提示肿瘤内有较多的间隔积液。

一旦淋巴管和静脉血管连接处发生错误,淋巴管无法腰受血管的反向脉动和血液回流影响,将导致该区域的血管扩张,造成血管瘤。

(二)CT检查CT扫描常可显示VM呈低密度囊性或混合性肿块,但有时也可呈高密度表现。

由于VM内含有不规则的间隔和瘤壁,可造成虚假印象,误诊率相对较高。

因此,CT检查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相辅相成,可为VM的诊断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三)MRI检查MRI检查是VM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MRI能够展示VM的大小、形态以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MRI对于确定VM的病灶范围、内部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更加精确地展示VM的病理性质。

二、病理特征(一)VM的组织学结构VM是一种由淋巴管和血管组成的混合型肿瘤。

VM内的淋巴管和血管均为异常构造,其壁层细胞不完整且排列紊乱,表现为“没核细胞”现象。

血管较为薄壁,其间质混杂有血液,在组织学上表现为散在的纤维环结构。

(二)VM的发病机制VM在胚胎发育期间,由于淋巴管和血管的分离发生错误而形成。

此外,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放射线、感染等也可能导致VM的形成。

VM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具体的遗传机制仍未明确。

(三)VM的临床表现VM的临床表现通常与其病灶范围和部位有关。

VM多位于头、颈、面部和肢体等部位,其症状主要包括皮肤潮红、肿胀、紫斑、疼痛等。

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

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
搜 集 经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的血 管淋 巴 管 瘤 1 ,其 中 C 2例 T扫描 2 ,M I 例 R 扫描 l 1 例 。 回顾 性 分 析 血 管 淋 巴 管瘤 的 影 像
原发性血管淋巴管瘤 ( e o p a g o a h m 1 m h n i m )是脉管系统的先天性 y 发育异常。本文搜集经 手术病理证实且有较完整临床及影像学 资料 的
A l t optl f uinMeia U iesy F j n3 30 , hn i ad f i e H si j dcl nv r t, ui 6 0 0 C ia aoF a i a
【 s at O jci os d e maig nfs t n f e lmp ago a n Abt c1 bet eT u y h g i t i s moy h n im do r v t t i n ma e ao o h a t
C NES J HI E OUR NAL OF C AND MRI T . DEC 2 O V 1 . . It l . 5 01 . o . No6 o a No 3 8
I : i ‘ g s 0 1 a ’ 0 m a ng D no i CT nd N1 g Di a ‘ f s t a n RI n K
i r v h e o n t n o e d s a e M a e i l n e h d we v ah l g c l mp o e t e r c g i o ft ie s . i h tra sa d M t o sT l e p t o o i a
血管淋巴管瘤的 C T 及 MI R 诊断
【 ywo d 】 moy h n ima T mo rp yX—a o ue ; g ei s n n e Ke r s He lmp a go ; o g a h ryc mp td Ma n t r o a c 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URNAL OF CT AND MRI,DEC 2010,Vol.8,No.6 total No.35
重度强化;囊液均无明显强化。 2 . 3 手术及病理表现 病灶
多呈多房囊性或囊实性,外形不 规则或分叶状,边界多清楚,部分 病例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灶 范围相差较大,最小者约 34mm × 38mm × 72mm,最大者约 200mm × 100mm × 100mm;囊腔大小不一, 最小者直径约 1~2mm,最大者直 径约 35.0mm。病灶内含有血管及 淋巴管成分,囊腔内可见淡黄色 液体、乳糜液或暗红色血液。
体检发现腹膜后肿物 4 个月(
产前检查)
12 男 51岁 右上腹膜后
胆囊炎行 CT 及 MRI 发现
结 果
2.1 CT 表现 2 例行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1 例发生于脾脏,表 现脾脏前下部类圆形低密度肿块,浅分叶,边界清楚,大小约 49mm × 48mm × 50mm,CT 值约 17~24Hu,壁薄,内见数个薄的间隔,增强扫 描肿块呈边缘性及网格状轻度强化,延时 5 分钟强化更明显。另 1 例 发生于右上腹膜后,表现为腹膜后腔静脉前及右前方类椭圆形单房囊
【 关 键 词 】 血 管 淋 巴 管 瘤 ; 体 层 摄 影 术; X 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735.4;R445.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2-5131. 2010. 06.017
通讯作者:(363000)福建省医科大学 附属漳州市医院磁共振室 詹阿来
讨 论
血管淋巴管瘤是起源于间胚 叶组织的一类良性肿瘤,病因上 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血管淋巴管 瘤。原发性血管淋巴管瘤是脉管 系统先天发育异常,胚胎塑形不 良的血管组织与大循环之间的静 脉淋巴管通路闭塞导致肿瘤形成 [ 1 ] 。继发性血管淋巴管瘤可由外 伤或手术引起淋巴管损伤,导致 淋巴液引流不畅最终发展而成[2]。 病理学上血管淋巴管瘤内既 含有静脉,又含有淋巴管。大体病 理上看,肿瘤巨大,通常由多发大 小不一的囊腔构成,囊壁及囊内 间隔薄,囊液类似血液成分,或由 清亮的淋巴液构成。光镜下,肿瘤 由异常多囊样的淋巴管及血管组 成,囊腔部分相通,被覆内皮[3]。 血管淋巴管瘤为良性占位, 无明显性别倾向,可发生于任何 年龄。本组 12 例中,男 6 例,女 6 例,年龄 2~59 岁,儿童及青少 年占多数。该病可发生于身体的 任何部位,但主要发生于疏松结 缔组织。本组中 6 例发生于体表疏 松结缔组织间隙,其中锁骨上窝 2 例,上颈部 1 例,腹股沟区 2 例, 腋窝及胸背部 1 例;6 例发生于深
性占位,边界清楚,大小约 34mm × 38mm × 72mm,左侧部呈细蒂状 延伸于下腔静脉与胰头之间,病 灶 CT 值约 17Hu,增强扫描囊液无 强化,囊壁薄、显示不清。
2.2 MRI 表现 11 例行 MRI 检查,其中 8 例增强。11 例病例 均为不同程度沿组织间隙蔓延生 长,其中上颈部病例病灶与周围 组织略粘连,横截面呈海星状(图 1);腹膜后病例中 1 例沿右侧腹膜 后间隙蔓延,上抵十二指肠水平 段下缘、下达盆腔(图 2);1 例腹 股沟区病灶明显沿局部皮下疏松 组织间隙蔓延,部分延及腹内斜 肌、腹横肌、腹膜之间,局部见异 常增粗血管影,大隐静脉被部分 包绕其中(图 3 );右腋窝及胸背 部病灶与右侧腋动静脉关系密 切,境界不清并累及斜方肌及背 阔肌。11 例病例中 1 例单房囊性, 另 10 例为多房囊性或囊实性,以 囊性为主,囊壁及间隔均薄。2 例 见“液 - 液”平,其中 1 例上层囊 液 T1WI 及 T2WI 均为高信号,下 层囊液 T1WI 及 T2WI 均为稍高信 号;另 1 例上层囊液 T1WI 为稍低 信号,T2WI 为高信号,下层囊液 T1WI 为等信号,T 2 W I 呈稍高信 号。7 例病例各囊腔内囊液信号一 致,T1WI 呈低或稍低信号 6 例,等 信号 1 例,T2WI 及 STIR 均呈高信 号。另 2 例病变各囊腔囊液信号不 全相同,1 例 T1WI 部分囊腔呈低 信号,部分呈高信号,T2WI 部分 囊腔呈高信号,部分呈稍高信号, 另 1 例 T1WI 部分囊腔呈等信号, 部分呈高信号,T2WI 囊腔均呈高 信号。本组 8 例行 DWI 扫描,4 例 呈稍高信号;1 例呈高信号,3 例 部分囊液呈高信号,部分呈稍高 信号。8 例增强扫描中,4 例囊壁 及间隔呈轻度强化,4 例表现为中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hemolymphangioma and to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disease.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lve pathological proved hemolymphangioma cas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re were two cases underwent CT and eleven cases underwent MRI scan. Results Eleven lesions were polycystic mass, one lesion was single cystic mass. In eleven cases the mass extended to surrounding Interstitial space. On MRI fluid-fluid levels was found in two cases. There were slight to obviously contrast enhanced in septum and mass wall. Conclusion Hemolymphangioma has characteristic imaging features, was polycystic mass or single cystic mass, often extend in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Key words] Hemolymphangiom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5 女 49岁 左侧腹股沟区 发现左侧腹股沟肿物1年
6 男 3岁 小肠系膜 腹痛伴发热7天
7 女 59岁 脾脏下极 胆囊炎彩超偶然发现
8 女 5岁 左颈深部 发现左颈部肿物3月余
血管淋巴管瘤的 CT 及 MRI 诊断
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磁共 振室 卢艳玉 詹阿来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 C T 及 MRI 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淋巴管瘤 12 例,其中 CT 扫描 2 例,MRI 扫描 11 例。回顾性分析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 学特点。结果 12 个病例中多房囊性或 囊实性 11 例,均以囊性为主;单房囊 性 1 例;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 11 例;MRI 显示液-液平 2 例。CT 或 MR 增强扫描 囊壁及间隔轻度或中重度强化。结论 血管淋巴管瘤多呈多房囊性或囊实性, 以囊性为主,易沿疏松组织间隙蔓延, 影像学表现具特征性。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DEC 2010,Vol.8,No.6 total No.35
论 著
Imaging Diagnosis of CT and MRI on Hemolymphangioma
LU Yan-yu, ZHAN A-lai. Zhangzhou Municipal Hospital of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363000, China
原发性血管淋巴管瘤(hemolymphangioma)是脉管系统的先天性 发育异常。本文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较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 原发性血管淋巴管瘤 12 例,分析 M R I、CT 表现特点,旨在加深对该 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1 . 1 临床资料 搜集我院 2006 年 6 月 -2009 年 11 月经病理证实 的 12 例血管淋巴管瘤,均为首发,其中男 6 例,女 6 例,年龄 2~59 岁,平均 24 岁。其中发生于左锁骨上窝 2 例;左中上颈深部 1 例;肠 系膜 2 例,1 例累及小肠系膜,1 例广泛累及左半结肠肠壁及系膜;腹 膜后 3 例,左侧 1 例,右侧 2 例;腹股沟区 2 例,左、右各 1 例;右 腋窝及胸背部 1 例;脾脏 1 例。累及左半结肠肠壁及肠系膜者以血便 8 个月为主述入院;发生于小肠系膜者并发脓肿形成者,以腹痛伴发 热入院;发生于腹膜后者,1 例表现为上腹部闷痛,病史 1 年半,1 例 产前体检时发现,另 1 例因胆囊炎术前检查发现;发生于脾脏者因胆 囊炎行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发生于腋窝及胸背部者出生即发现肿 块,局部皮肤青紫。发生于锁骨上窝、中上颈深部、腹股沟区均为无 意中发现,病史均较长,局部皮肤未见明显异常。见表 1 。
1.2 检查方法 CT 为美国 GE 公司的 Lights 4 层 CT 机,层厚 5 mm,床速 7.5 mm/rot,造影剂为典比乐,1.5 ml/kg 体重,注射速 度为 3.0 ml/s;MR 为 PHILIPS Achieva 1.5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 用横断面 T1WI、T2WI(部分病例 DWI)及冠状面 STIR 序列扫描。T1WI: T R 4 0 0 ~ 6 0 0 m s 、 T E 1 5 ~ 3 0 m s , T 2 W I :T R 3 0 0 0 ~ 4 0 0 0 m s 、 T E 80~150 ms ,STIR:TR 1 500~2 000 ms、TE 60~90 ms,矩阵 256 × 256,层厚 4.0~6.0 mm,层距 0.4~0.6 mm,对比剂钆 Gd- DTPA,0.1 mmol/kg 体重,注射速度 2.0 ml/s。仰卧位扫描,扫描 范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