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囊肿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外科淋巴管瘤诊断与治疗PPT

皮肤表面出现 肿块,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
肿块颜色多样, 可能为红色、 蓝色、紫色等
肿块质地柔软, 可移动,边界
不清晰
肿块可能伴有 疼痛、瘙痒等
症状
淋巴管发育异常:先天性淋巴管发育异常,导致淋巴管瘤的形成 淋巴管损伤: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淋巴管损伤,可能导致淋巴管瘤的形成 淋巴管阻塞:淋巴管阻塞,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可能导致淋巴管瘤的形成 淋巴管感染:淋巴管感染,导致淋巴管壁受损,可能导致淋巴管瘤的形成
药物治疗:根据 病情需要,调整 药物剂量和种类, 确保治疗效果
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随访观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复发或并发症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和治疗过程 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饮食调整:注意饮食均衡, 避免刺激性食物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 复查,了解病情变化
综合治疗:结合手术、药物、 放射等多种治疗方法,提高治 疗效果
手术治疗:选择 合适的手术方式, 避免损伤周围组 织
放射治疗:选择 合适的放射剂量 和照射时间,避 免过度照射
药物治疗:选择 合适的药物和剂 量,避免药物不 良反应
综合治疗:根据 病情选择合适的 治疗方案,避免 单一治疗效果不 佳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均 衡、适量运动等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 疾病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辐射、化 学物质等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 和焦虑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饮食均 衡、适量运动等
避免接触有害物 质,如辐射、化 学物质等
外科淋巴管瘤讲课PPT课件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 保护周围组织,避 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治疗后的护理也很 重要,应保持创面 清洁干燥,避免感 染。
淋巴管瘤容易复发 ,应定期进行复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 复发情况。
预防方法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 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淋 巴管瘤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辐射、 化学物质等
单击
淋巴管瘤的诊断
淋巴管瘤的预防 与护理
淋巴管瘤概述
淋巴管瘤的治疗
淋巴管瘤的康复 与预后
淋巴管瘤定义
分类:囊性、海绵状和混合 型
淋巴管瘤是由淋巴管异常增 生形成的良性肿瘤
发病部位:全身各处,但常 见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
区域
症状:肿块、疼痛、压迫周 围组织等
淋巴管瘤分类
单纯性淋巴管瘤: 由毛细淋巴管和小 囊扩张组成,多发 生于皮肤和黏膜。
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手段观察淋巴管瘤的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度
病理学诊断:通过组织活检或细胞学检查,观察淋巴管瘤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特征,是确诊淋巴 管瘤的金标准
其他检查:血液检查、生化检查等可以帮助了解淋巴管瘤是否影响其他器官功能
鉴别诊断
淋巴管瘤与血管瘤的区别:淋巴管瘤质地软,有囊性感,而血管瘤质地较 韧,且搏动感明显。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情况: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基本信息 诊断过程:医生如何通过检查和诊断确定为淋巴管瘤 治疗方案: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案,如手术、药物治疗等 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的恢复情况,是否出现复发等
案例分析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发 病部位等
病程和治疗经过: 发现、诊断、治 疗过程
病理诊断和鉴别 诊断:淋巴管瘤 的病理类型和与 其他疾病的鉴别
淋巴管囊肿ppt课件

包头市肿瘤医院
放射科
徐剑
患者 男 25 MRI号:1169018
主因:发现颈部肿物2天入院。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颈部锁 骨上触及一8.0cmx8.0cm大小肿物,质软,活动 欠佳。
术后首程记录: 全麻成功后,取右侧颈部锁骨上作横切口约
10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外缘,见 肿物,约10cmX10cmX13cm大小,呈囊性,完整切 除肿物。
囊性淋巴管瘤。 T2加权:左 侧颈后间隙见 葡行性生长的 囊性肿块,呈 明显高信号。
(一)颈部神经源性肿瘤
特别是神经鞘瘤,因含有疏松粘液样组织 (Antoni B区)和中央退化囊变, 在T2加权呈高信 号,与囊性肿块相似。文献报道约30%以上的神经鞘 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囊性病变 。
特点:♠特定的解剖位置。 ♠增强后环状强化。
5.临床症状:无痛性、柔软或半实性颈部肿块,大小变化 大,巨大的肿块可压迫气管。并发出血、感染或外伤时可 突然肿大。 6.病理特征:由多发扩大的囊性间隙组成,囊内有薄的分 隔,囊肿直径从数毫米~10厘米,囊壁为上皮细胞和胶 元结缔组织组成。病变可以向邻近软组织生长,可侵入肌 肉内和血管周围。
8.CT特征:缺乏边界、多灶性、低密度肿块,典型 者是水样密度,感染后密度可增高。肿块常位于颈后 三角和颌下区。 9. MRI特征:能更好地显示淋巴水瘤与邻近软组织 的关系。典型表现: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如并发出血,可见液-液平和T1加权高信号的血块。
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 胸锁乳头肌
交感神经鞘瘤
(二)甲状舌管囊肿
(三)鳃裂囊肿:
右侧第二鳃 裂囊肿:囊 肿位于颈内 动、静脉的 外侧,颌下 腺后方、胸 锁乳突肌内 侧,呈水样 密度,无强 化。
放射科
徐剑
患者 男 25 MRI号:1169018
主因:发现颈部肿物2天入院。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颈部锁 骨上触及一8.0cmx8.0cm大小肿物,质软,活动 欠佳。
术后首程记录: 全麻成功后,取右侧颈部锁骨上作横切口约
10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外缘,见 肿物,约10cmX10cmX13cm大小,呈囊性,完整切 除肿物。
囊性淋巴管瘤。 T2加权:左 侧颈后间隙见 葡行性生长的 囊性肿块,呈 明显高信号。
(一)颈部神经源性肿瘤
特别是神经鞘瘤,因含有疏松粘液样组织 (Antoni B区)和中央退化囊变, 在T2加权呈高信 号,与囊性肿块相似。文献报道约30%以上的神经鞘 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囊性病变 。
特点:♠特定的解剖位置。 ♠增强后环状强化。
5.临床症状:无痛性、柔软或半实性颈部肿块,大小变化 大,巨大的肿块可压迫气管。并发出血、感染或外伤时可 突然肿大。 6.病理特征:由多发扩大的囊性间隙组成,囊内有薄的分 隔,囊肿直径从数毫米~10厘米,囊壁为上皮细胞和胶 元结缔组织组成。病变可以向邻近软组织生长,可侵入肌 肉内和血管周围。
8.CT特征:缺乏边界、多灶性、低密度肿块,典型 者是水样密度,感染后密度可增高。肿块常位于颈后 三角和颌下区。 9. MRI特征:能更好地显示淋巴水瘤与邻近软组织 的关系。典型表现: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如并发出血,可见液-液平和T1加权高信号的血块。
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 胸锁乳头肌
交感神经鞘瘤
(二)甲状舌管囊肿
(三)鳃裂囊肿:
右侧第二鳃 裂囊肿:囊 肿位于颈内 动、静脉的 外侧,颌下 腺后方、胸 锁乳突肌内 侧,呈水样 密度,无强 化。
囊肿型淋巴管瘤讲课PPT课件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囊肿型淋巴 管瘤较大或影响功能时
手术方法:切除肿瘤,尽 量保留正常组织
并发症:出血、感染、复 发等
术后护理:定期复查,注 意饮食和生活习惯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肿瘤药物进行 治疗,如顺铂、博来霉素等。
联合治疗: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等,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研究方向:探讨囊肿型淋巴管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分析囊肿型淋巴管瘤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相互作用,研究发病机制中的分子生 物学机制。
研究方法:采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病因和发病机制。
囊肿型淋巴管瘤概述
定义和分类
囊肿型淋巴管瘤是淋巴管瘤的一种类型,由淋巴管扩张和聚集形成。
根据病理特点,囊肿型淋巴管瘤可分为单纯性囊肿型淋巴管瘤和海绵状囊肿型淋巴管瘤。
单纯性囊肿型淋巴管瘤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囊状肿物,内含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海绵状囊肿型淋巴管瘤表现为囊状结构内有许多小隔,将囊腔分隔成许多小腔,腔内含有 液体。
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 科学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囊肿型淋巴管瘤的案例分享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症状等 诊断过程: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等 治疗方式:手术、药物治疗等 治疗效果:治愈率、复发率等
研究意义:深入了解囊肿型淋巴管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 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囊肿型淋巴 管瘤较大或影响功能时
手术方法:切除肿瘤,尽 量保留正常组织
并发症:出血、感染、复 发等
术后护理:定期复查,注 意饮食和生活习惯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肿瘤药物进行 治疗,如顺铂、博来霉素等。
联合治疗: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等,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研究方向:探讨囊肿型淋巴管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分析囊肿型淋巴管瘤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相互作用,研究发病机制中的分子生 物学机制。
研究方法:采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病因和发病机制。
囊肿型淋巴管瘤概述
定义和分类
囊肿型淋巴管瘤是淋巴管瘤的一种类型,由淋巴管扩张和聚集形成。
根据病理特点,囊肿型淋巴管瘤可分为单纯性囊肿型淋巴管瘤和海绵状囊肿型淋巴管瘤。
单纯性囊肿型淋巴管瘤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囊状肿物,内含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海绵状囊肿型淋巴管瘤表现为囊状结构内有许多小隔,将囊腔分隔成许多小腔,腔内含有 液体。
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 科学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囊肿型淋巴管瘤的案例分享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症状等 诊断过程: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等 治疗方式:手术、药物治疗等 治疗效果:治愈率、复发率等
研究意义:深入了解囊肿型淋巴管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 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2024年囊肿型淋巴管瘤护理查房PPT

患者年龄、性别、职业
诊断:淋巴管瘤类型、分期、 病理诊断
治疗方案:手术、化疗、放 疗、靶向治疗等
治疗方案及效果
手术治疗:切 除肿瘤,恢复
功能
药物治疗:使 用抗肿瘤药物,
控制病情
放疗:使用放 射线治疗,减
轻症状
化疗:使用化 学药物治疗,
控制病情
效果:患者病 情得到控制, 生活质量得到
改善
03
护理评估
水平
优化护理流程, 提高护理效率
和质量
加强与患者家 属的沟通,提 高患者家属对 护理工作的理
解和支持
下一步护理计划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减轻心理压力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07
总结与讨论
本次查房总结
患者可能出现疼痛、水肿等 症状,需要及时处理
患者病情复杂,需要密切观 察病情变化
患者需要长期护理,需要制 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饮食、运动等,以促
进康复
护理建议及改进措施
加强患者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 病的认识和自
我管理能力
加强护理人员 的培训,提高 护理人员的专 业素质和服务
评估患者的心理 适应能力,如应 对压力、适应环 境等
评估患者的心理 支持系统,如家 庭、朋友、社会 等
家庭支持情况评估
家庭成员的参与程度:家庭成员是否积极参与护理,提供支持和帮助 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况 家庭成员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经济状况是否影响护理质量 家庭成员的社会支持:家庭成员是否得到其他社会支持,如社区、朋友等
诊断:淋巴管瘤类型、分期、 病理诊断
治疗方案:手术、化疗、放 疗、靶向治疗等
治疗方案及效果
手术治疗:切 除肿瘤,恢复
功能
药物治疗:使 用抗肿瘤药物,
控制病情
放疗:使用放 射线治疗,减
轻症状
化疗:使用化 学药物治疗,
控制病情
效果:患者病 情得到控制, 生活质量得到
改善
03
护理评估
水平
优化护理流程, 提高护理效率
和质量
加强与患者家 属的沟通,提 高患者家属对 护理工作的理
解和支持
下一步护理计划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减轻心理压力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07
总结与讨论
本次查房总结
患者可能出现疼痛、水肿等 症状,需要及时处理
患者病情复杂,需要密切观 察病情变化
患者需要长期护理,需要制 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饮食、运动等,以促
进康复
护理建议及改进措施
加强患者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 病的认识和自
我管理能力
加强护理人员 的培训,提高 护理人员的专 业素质和服务
评估患者的心理 适应能力,如应 对压力、适应环 境等
评估患者的心理 支持系统,如家 庭、朋友、社会 等
家庭支持情况评估
家庭成员的参与程度:家庭成员是否积极参与护理,提供支持和帮助 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况 家庭成员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经济状况是否影响护理质量 家庭成员的社会支持:家庭成员是否得到其他社会支持,如社区、朋友等
囊性淋巴管瘤ppt课件

• 增强扫描:病灶本身无增强,囊壁和分隔可强化,伴海绵状血 瘤时可出现强化。
PPT学习交流
6
影像表现
• MR: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若有出血T1WI与T2WI可 为高信号;增强同CT。
• MRI由于可多方位成像,因而对估价病灶的范围较CT优越,且对于 内蛋白质含量较高或伴少量出血者,CT诊断有一定困难,但MRI通 病灶信号的变化,可给诊断带来有益的帮助。
PPT学习交流
5
影像表现
• CT平扫:淋巴管瘤呈单房或多房性,密度均匀的囊性水样密度 病灶,多房者可相互连通。如病灶为高密度或混合密度,多为蛋白 含量偏高、出血或继发感染改变,有时可见线状钙化,边缘不规 分叶状 , 边界清楚、锐利,常沿组织间隙匍匐性生长 ,形态与组 间隙形态吻合,但不侵犯周围结构。
PPT学习交流
7
鉴别诊断
• 发生于颅面及颈部的囊性淋巴管瘤需与神经鞘瘤囊变鉴别。神 鞘瘤常于血管鞘内,实质部分可增强,淋巴管瘤仅为囊性,囊内无强 化。
• 发生于纵隔的应与气管、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鉴别。后者多 生于中纵隔,气管旁及气管分叉处,心包囊肿于前下纵隔心包旁,病 灶常较小,而囊性淋巴管瘤常位于前纵隔偏右侧,病灶常可延伸至 颈部等,病灶常较大。
PPT学习交流
8
鉴别诊断
• 发生于腋下者需与慢性血肿鉴别。一般有外伤史,病灶形态规 密度不均匀,单房,囊内一般可见稍高密度血块影,增强一般 强化。
囊性淋巴管瘤(cysticlymphangioma)是一种自淋巴管发生的罕 良性病变[1~4],临床上和病理上命名较混乱,有的称为淋巴管 肿或囊样水瘤,有的称为单纯性淋巴管瘤或囊性淋巴管瘤。本 集了经我院收治的囊性淋巴管瘤14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
PPT学习交流
6
影像表现
• MR: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若有出血T1WI与T2WI可 为高信号;增强同CT。
• MRI由于可多方位成像,因而对估价病灶的范围较CT优越,且对于 内蛋白质含量较高或伴少量出血者,CT诊断有一定困难,但MRI通 病灶信号的变化,可给诊断带来有益的帮助。
PPT学习交流
5
影像表现
• CT平扫:淋巴管瘤呈单房或多房性,密度均匀的囊性水样密度 病灶,多房者可相互连通。如病灶为高密度或混合密度,多为蛋白 含量偏高、出血或继发感染改变,有时可见线状钙化,边缘不规 分叶状 , 边界清楚、锐利,常沿组织间隙匍匐性生长 ,形态与组 间隙形态吻合,但不侵犯周围结构。
PPT学习交流
7
鉴别诊断
• 发生于颅面及颈部的囊性淋巴管瘤需与神经鞘瘤囊变鉴别。神 鞘瘤常于血管鞘内,实质部分可增强,淋巴管瘤仅为囊性,囊内无强 化。
• 发生于纵隔的应与气管、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鉴别。后者多 生于中纵隔,气管旁及气管分叉处,心包囊肿于前下纵隔心包旁,病 灶常较小,而囊性淋巴管瘤常位于前纵隔偏右侧,病灶常可延伸至 颈部等,病灶常较大。
PPT学习交流
8
鉴别诊断
• 发生于腋下者需与慢性血肿鉴别。一般有外伤史,病灶形态规 密度不均匀,单房,囊内一般可见稍高密度血块影,增强一般 强化。
囊性淋巴管瘤(cysticlymphangioma)是一种自淋巴管发生的罕 良性病变[1~4],临床上和病理上命名较混乱,有的称为淋巴管 肿或囊样水瘤,有的称为单纯性淋巴管瘤或囊性淋巴管瘤。本 集了经我院收治的囊性淋巴管瘤14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
淋巴管囊肿ppt课件

淋巴管囊肿
?
病理结果
腹膜后淋巴管囊肿
讨论
淋巴管瘤最常见于颈部,亦可发生于纵隔、口腔、 腹腔、四肢骨骼等。 腹膜后淋巴管囊肿多来源于胚胎残余组织,内衬 单层扁平或柱状上皮,有时由于感染的关系,无 内衬上皮,多见女性,多位于肾附近、结肠后或 胰尾处。 CT 检查可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 缘境界清楚、光滑锐利,密度均匀,较大者变换 体位时肿块大小、形态可随之改变。增强扫描无 强化, 极少见有钙化。
Case 2
M,33y 腹胀三月余 (外院)腹部CT示:1.中腹部后腹
膜区占位,脂肪肉瘤?2肝右叶小 囊肿 上腹部MRI增强:腹膜后占位,倾 向于间叶组织起源类肿瘤(肉瘤)
平扫
增强
?
手术病理
术中:探查腹腔,见肿瘤位于后腹膜、小肠系膜 内,大小约15X13X8CM,从肿瘤左侧边缘打开后腹 膜,将肿瘤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表面分离开, 发现肿瘤紧密包裹肠系膜血管且与屈氏韧带十二 指肠处肠管粘连致密,试图从肿瘤中分离血管及 肠管,但发现要切除肿瘤必须横断肠系膜上动静 脉,这样整个小肠也将坏死,故放弃手术,予肿 瘤活检送病理 病理:(后腹膜)镜下见管腔不规则扩张的脉管,部 分区见红细胞充填,部分区见淋巴液,符合脉管瘤
文献复习
CT特点:多发、大小不等、密度各异结节 融合而成的无定形肿块,边缘清楚,周围无索 条影,可包绕部分肠管,强化不明显,病灶内 见肠系膜血管者可明确诊断 MRI特点:单纯淋巴管瘤为T1 低信号T2 高 信号,瘤内有出血或感染时T1W I高信号或 与等信号, T2W I高于脂肪信号,瘤内分隔 呈低信号,若内部有血管瘤成分,可见供血 血管的流空低信号影
文献复习
?
病理结果
腹膜后淋巴管囊肿
讨论
淋巴管瘤最常见于颈部,亦可发生于纵隔、口腔、 腹腔、四肢骨骼等。 腹膜后淋巴管囊肿多来源于胚胎残余组织,内衬 单层扁平或柱状上皮,有时由于感染的关系,无 内衬上皮,多见女性,多位于肾附近、结肠后或 胰尾处。 CT 检查可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 缘境界清楚、光滑锐利,密度均匀,较大者变换 体位时肿块大小、形态可随之改变。增强扫描无 强化, 极少见有钙化。
Case 2
M,33y 腹胀三月余 (外院)腹部CT示:1.中腹部后腹
膜区占位,脂肪肉瘤?2肝右叶小 囊肿 上腹部MRI增强:腹膜后占位,倾 向于间叶组织起源类肿瘤(肉瘤)
平扫
增强
?
手术病理
术中:探查腹腔,见肿瘤位于后腹膜、小肠系膜 内,大小约15X13X8CM,从肿瘤左侧边缘打开后腹 膜,将肿瘤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表面分离开, 发现肿瘤紧密包裹肠系膜血管且与屈氏韧带十二 指肠处肠管粘连致密,试图从肿瘤中分离血管及 肠管,但发现要切除肿瘤必须横断肠系膜上动静 脉,这样整个小肠也将坏死,故放弃手术,予肿 瘤活检送病理 病理:(后腹膜)镜下见管腔不规则扩张的脉管,部 分区见红细胞充填,部分区见淋巴液,符合脉管瘤
文献复习
CT特点:多发、大小不等、密度各异结节 融合而成的无定形肿块,边缘清楚,周围无索 条影,可包绕部分肠管,强化不明显,病灶内 见肠系膜血管者可明确诊断 MRI特点:单纯淋巴管瘤为T1 低信号T2 高 信号,瘤内有出血或感染时T1W I高信号或 与等信号, T2W I高于脂肪信号,瘤内分隔 呈低信号,若内部有血管瘤成分,可见供血 血管的流空低信号影
文献复习
淋巴管瘤PPT课件

瘤和囊性淋巴管瘤三型。囊性淋巴管瘤发生于腹腔肠系膜时称 为肠系膜囊肿。CT扫描显示为腹腔内囊性占位性病变,密度通常 较均匀,以牵拉并压迫相邻肠管为其特征。诊断时需注意与肠重 复畸形、大网膜囊肿等鉴别。 淋巴管瘤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 多发人群是10岁以下的儿童,常为先天性的。
9
影像表现
• CT平扫,淋巴管瘤呈单房或多房性,密度均匀的囊性水样密度病灶,多房者 可相互连通。如病灶为高密度或混合密度,多为蛋白含量偏高或继发感染 改变.有时可见线状钙化,边缘不规则分叶状 , 界清楚,锐利,常沿组织 间隙匍匐性生长 ,形态与组织间隙形态吻合,但不侵犯周围结构. 增强扫描:病灶本身无增强,囊壁和分隔可强化,伴海绵状血管瘤时可出 现强化。
淋巴管瘤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1
病例4
• 女,55y;以“反复发作胸闷1年”入院 • 体格检查:T 36.5℃ P70次/分 R18次/分 BP180/100mmHg 神清,精神差,查体合
作,伸舌居中、面唇对称、全身皮肤及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 侧瞳孔等大等圆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巩膜无黄染,结膜无充血浮肿。颈软、无抵 抗,甲状腺无肿大,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两肺未及闻干湿性啰音,心率70 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无明显扩大,腹软,无压痛及反 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 未引出。舌暗淡,苔黄腻,脉沉。 •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最高约190/100mmHg,未口服降压药物;否认 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病史 • 右腰部胀痛
10
淋巴管瘤
11
鉴别诊断
• 囊性畸胎瘤:以儿童机青少年多见,一般含有脂肪组织或钙化、 骨化,增强后壁明显强化
9
影像表现
• CT平扫,淋巴管瘤呈单房或多房性,密度均匀的囊性水样密度病灶,多房者 可相互连通。如病灶为高密度或混合密度,多为蛋白含量偏高或继发感染 改变.有时可见线状钙化,边缘不规则分叶状 , 界清楚,锐利,常沿组织 间隙匍匐性生长 ,形态与组织间隙形态吻合,但不侵犯周围结构. 增强扫描:病灶本身无增强,囊壁和分隔可强化,伴海绵状血管瘤时可出 现强化。
淋巴管瘤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1
病例4
• 女,55y;以“反复发作胸闷1年”入院 • 体格检查:T 36.5℃ P70次/分 R18次/分 BP180/100mmHg 神清,精神差,查体合
作,伸舌居中、面唇对称、全身皮肤及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 侧瞳孔等大等圆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巩膜无黄染,结膜无充血浮肿。颈软、无抵 抗,甲状腺无肿大,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两肺未及闻干湿性啰音,心率70 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无明显扩大,腹软,无压痛及反 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 未引出。舌暗淡,苔黄腻,脉沉。 •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最高约190/100mmHg,未口服降压药物;否认 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病史 • 右腰部胀痛
10
淋巴管瘤
11
鉴别诊断
• 囊性畸胎瘤:以儿童机青少年多见,一般含有脂肪组织或钙化、 骨化,增强后壁明显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叶组织起源类肿瘤(肉瘤)可能
6
平扫
7
增强
8
9
10
11
?
12
手术病理
术中:探查腹腔,见肿瘤位于后腹膜、小肠系膜 内,大小约15X13X8CM,从肿瘤左侧边缘打开后腹 膜,将肿瘤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表面分离开, 发现肿瘤紧密包裹肠系膜血管且与屈氏韧带十二 指肠处肠管粘连致密,试图从肿瘤中分离血管及 肠管,但发现要切除肿瘤必须横断肠系膜上动静 脉,这样整个小肠也将坏死,故放弃手术,予肿 瘤活检送病理
CT 检查可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 境界清楚、光滑锐利,密度均匀,较大者变换体 位时肿块大小、形态可随之改变。增强扫描无强 化, 极少见有钙化。
5
Case 2
M,33y
腹胀三月余
(外院)腹部CT示:1.中腹部后腹
膜区占位,脂肪肉瘤?2肝右叶小
囊肿
上腹
部MRI增强:腹膜后占位,倾向于
病理:(后腹膜)镜下见管腔不规则扩张的脉管,部 分区见红细胞充填,部分区见淋巴液,符合脉管瘤
13
文献复习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源性少见的良性病变,可 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颈部、腋窝、 腹股沟等部位,发生于肠系膜的淋巴管瘤非 常罕见
当淋巴管瘤内既有紫红色的静脉,又有含有 清亮液体的淋巴管,病理学病理上称之为“海 绵状血管淋巴管瘤”(或脉管瘤)
16
文献复习
CT特点:多发、大小不等、密度各异结节 融合而成的无定形肿块,边缘清楚,周围无索 条影,可包绕部分肠管,强化不明显,病灶内 见肠系膜血管者可明确诊断
MRI特点:单纯淋巴管瘤为T1 低信号T2 高 信号,瘤内有出血或感染时T1W I高信号或 与等信号, T2W I高于脂肪信号,瘤内分隔呈 低信号,若内部有血管瘤成分,可见供血血 管的流空低信号影
脉旁淋巴结肿大。
20
15
文献复习
本病多发生在小儿颈部,成年患者更多见 于皮肤或腹内,腹内病变男多于女,发病年 龄分散
腹腔内淋巴管瘤常位于肠系膜,呈囊状生长, 体积大,内脏罕见
常表现为无痛性腹部巨大包块,可长期无症 状,即使有, 多无特异性,如数月乃至数年的 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便秘、腹泻, 甚至急腹症。儿童发病较为急剧,表现为腹
Case 1
1、患者,男性,60岁 2、体检B超发现腹部囊性占位。
1
2
?
3
病理结果
腹膜后淋巴管囊肿
4
讨论
淋巴管瘤最常见于颈部,亦可发生于纵隔、口腔、 腹腔、四肢骨骼等。
腹膜后淋巴管囊肿多来源于胚胎残余组织,内衬 单层扁平或柱状上皮,有时由于感染的关系,无 内衬上皮,多见女性,多位于肾附近、结肠后或 胰尾处。
良性病变,但有浸润性生长特性,少数可 恶变
14
文献复习
肉眼观,肿块无包膜,境界不清楚,切面灰红色 呈蜂巢样,有大小不等的腔,腔内充满淋巴 液
光镜观,瘤组织由许多扩张呈囊状的淋巴管 组成,管壁衬以单层扁平内皮细胞,少数内皮 细胞增生呈乳头状突入囊内,腔隙内充满蛋 白样液体,并可见淋巴细胞,偶见红细胞。间 质为较多纤维组织、少许平滑肌组织、脂 肪以及一些淋巴细胞浸润
17
肠系膜血管淋巴管 瘤
18
右大腿血管淋巴管瘤
19
鉴别诊断
恶性淋巴瘤
肠系膜转移瘤 CT呈单或多个软组织块,小圆形或 大的不规则形,包绕肠系膜脂肪和血管,形成“三明 治”
平滑肌肉瘤 罕见的肠系膜平滑肌源性原发恶性肿 瘤,呈分叶状,边界清,表面光滑,密度不均,厚壁环 状强化
以上3种病变常同时伴腹膜种植性瘤结节、腹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