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教案设计 印度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教案设计  印度

7.3 印度
【课程目标】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口特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举例说明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地图上找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了解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增长快的特点;理解印度根据降水和地形特点合
理安排农业生产的实例;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的对比,引导学生找出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印度地理位置;印度人口特点;印度农业发展特点;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特点。

【教学难点】
印度农业发展特点;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法、练习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 印度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 印度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培养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树立发展中国家经济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策略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适时补充各种图文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印度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

2.搜集一些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展示关于金砖国家的世界分布图,播放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关于介绍印度的视频——“不可思议的印度”。

教师多媒体展示:结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眼中的印度吧!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可以采取朗读文字资料、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和音乐等形式。

教师评价,并根据情况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七章第3节《印度》教学设计(7页)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七章第3节《印度》教学设计(7页)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七章第3节《印度》教学设计(7页)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印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印度的位置。

2、了解印度人口的特点。

3、了解印度的主要气候及水旱灾频发的原因。

4、了解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

二、情感目标:1、从印度的人口问题,懂得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印度实行的绿色革命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懂得“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3、通过对印度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重难点:1、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2、印度水旱灾频发的原因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通过对三张图片的认识,并提问:这几张图片反映是哪个国家?今天我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讲授新课:1、课件展示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学生齐读。

(让学生知道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2、课件展示学习的顺序:3、承转:了解一个国家我们应先知道它的位置,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印度的位置。

课件展示:(点上图问号展示的领国)由小组共同完成,并由教师提问检查完成情况。

4、了解印度的地形:课件展示我们可以看出雨季风向与旱季是相反的,那么风的性质也相反,请同学试着按照老师的来讲解。

点学生起来讲解,如有错误教师更正。

5、承转:我们了解了印度的气候和灾害,与它们相关的是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35页的活动,知道印度的粮食分布。

得出结论:①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水稻②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相对较少的地区。

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流。

③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相对较多和地势地平的地区。

沿海平原和恒河平原的下游。

④印度为了自给粮食,进行了两次绿色革命。

6、学生阅读教材35页至36页的内容:完成:①印度能迅速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原因?②为什么称印度是“世界的办公室”?③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印度带来了什么?补充知识:金装五国,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巴西——世界原料基地;南非——非洲的门户与桥头。

人教七年级下7.3《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七年级下7.3《印度》教学设计

《印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内容标准(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3)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印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及恒河、印度河,说出印度地形、河流分布特点。

(2)从衣、食、住、行、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了解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3)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阅印度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图,通过小组合作简要分析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阅读印度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图,理解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的原则。

(6)以“班加罗尔”为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分析印度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印度工业中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主要工业中心及分布。

难点:(1)分析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析工业中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4、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5、教学准备自制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多媒体课件二、教学设计第六集:古域晨辉。

印度教学设计

印度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1)》教学设计一、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总体分析:《印度》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七年级下学期主要是学习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因此第六章主要是从整体上学习了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本章是将第六章所学的内容进一步以地区和国家形式进行具体的应用和分析。

而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因此是本章的重要章节。

而且学好本章,可以为下一章节学习我们不太了解的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做好准备。

具体分析:教材简明的选取了“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和“发展中的农业”四个内容集中地反映了当今印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本节主要讲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两部分的内容,具体包括:利用书中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及活动问题的设置,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阅读资料结合视频内容了解印度文明古国的历史背景;结合数据分析印度的人口情况;通过书中活动掌握印度的气候特点,并探索其水旱灾害频繁的成因。

2、学情分析从年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往往是令他们感到“新、奇、乐”的材料,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由于空间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影音资料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手段,结合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活动中的思考及展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中提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为学习印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已有经验,通过活动的设置引导其自主进行分析、归纳,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但由于学生掌握程度不同所以在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时需要通过不断的引导,帮助其建立与新知识联系;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印度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 备课

《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 备课

《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代表小麦、水稻的两种颜色的磁铁课前准备:学生利用自习课对印度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根据老师板书的课题导入新课,播放课件第一张幻灯片。

指课件上的插图解释泰姬陵,引出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

与中国一样,也是发展中国家。

二.预习检测1.让学生看到,前面已经学习了临近的日本和东南亚。

在地图上找到印度,读图观察:与中国有几段国界?2. 提问并课件出示填空题印度是南亚面积、人口、经济实力的国家。

印度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位居南亚。

3. 看课件地图,说出邻国和方位。

三.活动探究老师提问,印度跟中国一样,都是世界人口大国。

人口众多有什么优势和劣势么?课件出示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过渡语:这样一个国家,却频繁发生洪涝灾害。

下面看一段视频。

并出示一组旱涝灾害发生时的图片。

四.问题解决问题一:印度为什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学生会说到印度的气候类型。

出示气候类型图。

并出示地图,让学生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印度为什么会成为热带季风气候。

要求学生独立观察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2.指出雨季是哪几个月?旱季是哪几个月?问题二:印度的雨季、旱季分别受到什么季风的影响?出示西南季风、东北季风图。

学生观察风向,判断说出两种风向盛行的时间、降水量区别。

西南季风让印度人民又喜又忧,为什么?对比涝灾、旱灾两种图片,分别填空。

西南季风来得太,来得太。

退得太,退得太。

风力太,风力太。

出示结论:水旱灾害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问题三:印度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哪两种?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分布特征?学生独立学习课本,完成问题三。

一学生到黑板地图上利用磁铁在印度地图上,贴出不同地区的粮食作物,其余同学观察、纠正,并说明理由。

深入思考:为什么东北部地区距离西南季风的发源地较远,却降水多?引出地形。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 教学设计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 教学设计
学生黑板填写出三大地形区的名称。
学生回忆印度的人口数量。
读图计算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
读材料了解印度的政策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差异。
学生通过总量与人均占有量相比,了解人口众多对经济的影响。
学生有感而发。
学生看图了解印度的自然灾害。
查找印度的气候,读图总结这种气候的特征。
了解两种不同的季风及带来降水的多少。




学习本节知识,可将印度同我国相比,从另一侧面加强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




(一)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及其对环境、社会的影响,认识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4.印度降水变化为什么这么大,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季风)对照“两种季风走向图”,明确不同源地、风向、盛行的时间、带来降水的多少?完成表格
西南季风对印度的农业影响最为严重,它的时间长短与风力强弱会造成不同的水旱灾害,分析讨论活动内容,弄清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6.如何抵御水旱灾害呢?印度人民做了哪些?结果怎样呢?(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仍显不足,但是,印度政府和人民一定会想尽办法,治理好水旱灾害,相信人的力量一定会战胜大自然的。
老师指导学生复习巩固,掌握知识要点。
应该说,印度和我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水旱灾害频繁,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相信我们都有信心团结起来,努力把我们国家爱建设的更美好。
学生互相交流。
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照世界地图,介绍印度的位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是关于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对南亚地区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作为一个复杂的国家,其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印度的宗教、美食、文化等方面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特点,认识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增进对南亚地区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3.印度的宗教文化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2.案例分析法:以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为例,分析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印度的宗教、文化、美食等,增进学生对印度的了解。

4.比较法:将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进行比较,突出印度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3.准备板书课题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印度的美食、舞蹈、电影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印度。

2.呈现(10分钟)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同时,介绍印度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三节印度(1)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3.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
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
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的水旱灾害、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启发、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学案、风向箭头,印度板图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