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

合集下载

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

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
低碳城 市生 活方式 、低碳城 市 运行系 统之 间 的耦 合关 系, 并提 出 :
占地 1 6 m,将众 多节能减排的措 .5 h 施集中于一个小生态社区中,切实有 的比较 有代 表性 的还 有我 国天津 的 生态城和 以低碳技术 创新为特征 的 阿联酋的M s a 城[ l a d r 1 。关于具体的 D 料进行介绍,笔者不再赘述。
() 2 低碳 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
居民低碳的消费理念、企业低碳 的生 碳足迹,并通过对 巴 西首 ̄ a 1 地球生活”活动,旨在让可持续的居 Brz ]a B 产 方式 等。 和东南部的 C r i a两个城市燃料 住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变得易行、有 u1 tb () 3 低碳 的城市运行系统,包括 消耗量的对比研究,验证了低密度开 吸引 力,并提 出社 区开发建 造时需 遵
决二氧化碳减排问题,还需要以更加
多元的标准来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 与减少碳排量。通过城 市规划的手
10 3 个国家的科学家也达成共识并声 如联 合 国环境规 划署 确定 2 0 年 世 从城市结构与发展模式上整体控制 08
( 《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 也指出,全球 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世界自然 段 ,探 讨 适宜 的城 市 土地 利 用模式 ,
而流离失所0 。
了减排的目标;在 2 1 年 3 00 月中国
碳”城市发展模式为人类的进~步发
召开的两会上,低碳、环保成为与会 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目前急需改变
1. 2低 碳 城 市 建 设 是 缓 解 全 球 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联合国环境规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来应对 当前全

认为,没有 “ 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 “ 低碳经济” 日本环境大臣咨询机构 。

城市低碳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低碳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低碳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张旺;潘雪华【摘要】The abroad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low -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is including four points contents as follows : the integrated constitute of carbon emission, the density and space of oriented low - carbon city as well as its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energy consume in life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Whereas, the research content at home on city development theory of low - carbon are including its definition, planning, mode and path, as well as policy support, and evaluating standard system. From the above, the research on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should go deeper and be improved from its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scale and other aspects be- cause the existing theory are still in exploration stage and not very systematic.%国外城市低碳发展研究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碳排放的综合构成,低碳导向的城市密度和城市空间,城市低碳社会建设,生活用能和能源消费结构。

低碳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低碳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低碳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减少碳排放成为了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其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变革对于实现低碳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低碳建筑设计旨在通过优化建筑的能源利用、材料选择、空间布局等方面,降低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提高其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对低碳建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一、节能型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顶、门窗等,是建筑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的主要界面。

优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实现低碳建筑的重要手段之一。

外墙保温技术是常见的节能措施。

通过在外墙表面增加保温材料,如聚苯板、岩棉等,可以有效减少热量的散失。

同时,采用新型的保温材料,如真空绝热板等,能够在更薄的厚度下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节省建筑空间。

屋顶的节能设计也不容忽视。

绿色屋顶和太阳能屋顶是两种常见的选择。

绿色屋顶通过种植植物,不仅能够降低屋顶表面的温度,减少夏季空调负荷,还能吸收雨水,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太阳能屋顶则利用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部分电力需求。

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热损失较大的部分。

选择高性能的节能门窗,如断桥铝门窗、LowE 中空玻璃等,可以显著提高门窗的隔热和密封性能,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

二、高效的能源系统低碳建筑应采用高效的能源供应和利用系统,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太阳能利用是其中的重要方向。

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为建筑提供生活热水,太阳能光伏发电则能够为建筑的照明、电器设备等供电。

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太阳能设备的安装位置、角度和面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太阳能的收集效率。

地源热泵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能源利用方式。

它通过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实现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

与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地源热泵具有更高的能效比,能够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合理的能源管理系统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通过智能化的监测和控制设备,实时监测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根据实际需求自动调整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

零碳建筑设计的实践思路探索

零碳建筑设计的实践思路探索

零碳建筑设计的实践思路探索摘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零碳建筑建设。

零碳建筑建设与使用不依赖城市能源供应、也不会破坏环境,也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居住和使用需求。

为此,需要设计人员准确理解零碳建筑,灵活地应用低碳设计技术进行建筑各个部分的设计,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的。

以下本文将从概述零碳建筑设计现状展开,分析和探讨零碳建筑设计的实践思路。

关键词:零碳建筑;建筑设计;设计实践;设计思路一、零碳建筑设计现状(一)零碳建筑的概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虽然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自然环境日渐恶劣,甚至威胁到国民生存。

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各行各业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迈进。

建筑行业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提出“绿色建筑”理念,积极探究绿色建筑之路。

时至今日,绿色建筑课题讨论的重点是建筑如何脱离能源而存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由此引申出“零碳建筑”,即在任何环境下均可建设建筑物,不依赖城市能源供应,也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

对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落实情况予以了解,可知要想打造零碳建筑,需要提出零碳建筑标准;需要实施装配式的建造模式;需要掌握零碳建筑建造的相关数据。

(二)零碳建筑设计现状伴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节能环保相关政策的颁布等,给建筑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注重系统化的、规范化的低碳设计技术的运用,打造零碳建筑,尽可能地避免能源的消耗及影响环境,为人们营造清新自然、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回顾分析近些年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状况,低碳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零碳建筑的发展,但同时也有诸多行业人士并没有准确理解零碳建筑,在建筑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建筑本身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零碳建筑的发展。

这也侧面说明了建筑人士对于零碳建筑的认识与了解程度不尽相同,思想认识不强,会影响零碳建筑研究与发展。

总体而言,零碳建筑是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但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基于CiteSpace中国城市碳排放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CiteSpace中国城市碳排放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CiteSpace中国城市碳排放研究可视化分析一、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承担着巨大的碳排放压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城市碳排放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通过CiteSpace对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研究,揭示城市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分析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各城市的碳排放潜力和优势领域,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探讨影响城市碳排放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为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可视化分析,展示中国城市碳排放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A. 中国城市碳排放现状及问题中国城市碳排放总量呈现上升趋势,自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碳排放总量逐年增长,特别是在21世纪初,碳排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快速扩张,尤其是工业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增加。

中国城市碳排放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中国城市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能源和交通等领域。

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占比最大,达到45左右;能源消费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30和25。

这种结构表明,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消耗方式转变的压力。

中国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CiteSpace的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碳排放与GDP增长率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碳排放的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的重视,未来城市碳排放将受到更多的限制和约束。

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从CiteSpace的空间分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碳排放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较低。

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浅析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摘要:“低碳、生态、宜居,是21世纪的理想城市。

”所谓“低碳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生态城市建设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环保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生态型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abstract: “low carbon, ecological, livable, is the ideal city in twenty-first century. “ the so-called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 is refers to the city economy to low carbon industry,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s the dominant mode with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life as the idea and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with low carbon, ecological society as a bluepr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city, ec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transfor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keywords: low carbon city;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中图分类号: tu984s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问题也日益尖锐,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低碳建筑设计研究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低碳建筑设计研究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低碳建筑设计研究摘要:以“绿色”“低碳”为核心,以“生态”、“节能”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对“绿色、低碳”的建筑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将绿色、低碳的设计思想与知识系统应用于建筑业。

建立“绿色低碳建筑”的设计概念。

同时,从低碳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等多个方面,向低碳设计模式和绩效进行评估,并将设计思维的绿色、低碳以及创新能力进行提升,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推进绿色低碳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低碳;建筑设计;绿色建筑引言实现低碳、绿色建筑设计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建筑学专家对低碳的设计进行研究是必然的趋势。

在此之前,国外一些著名的大学就已经开始重视绿色建筑,并将可持续的建筑环境、绿色建筑、环境工程等学科进行了开放,并发展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绿色建筑设计体系。

一、绿色低碳建筑设计的意义(一)“双碳”目标是绿色建筑的基础在2021年年初制定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之后,绿色、低碳的建筑已经成为研发工作的重点,建设产业的低碳化。

构建绿色、低碳的价值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绿色设计才能成为自觉的行为。

所以,它也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绿色”建筑的仿真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建筑学专业需要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变革为了满足加工和制造业升级的新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智能建筑等传统建筑、工程技术作为一门学科,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和升级,促进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在快速发展的低碳绿色建筑设计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资源、环境和建筑的能耗,对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引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种方法和策略,探索绿色建筑设计、模型和设计过程。

(三)建筑学专业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目前,很多地区的施工单位都把重点放在了提升绿色工程的实用水平上,而建筑业则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促进低碳、永续发展的概念上。

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1刘沛摘要:城市是人类活动的核心,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聚集区,而城市家庭碳排放又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现在国内外对家庭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属性、居民出行特征方面,对家庭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的探索涉及很少,忽略了家庭住宅区位这个限定性因素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将对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本文以《空间规划与低碳武汉》问卷调查和基础地理数据位基础,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空间数据处理平台,探索判断研究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

发现武汉的家庭碳排放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并且在空间上有一定的集聚特征,并计算分析出这些区域在武汉市出现的区位。

最后,依据研究结果,从空间规划方面,提出旨在降低武汉居民日常家庭碳排放的策略。

关键词:空间分布;家庭碳排放;空间自相关分析1.前言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也是能源消耗的聚集区。

第二届全球大城市气候峰会公布,全球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5%和80%。

并且城市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居住、交通和工业生产[1]。

而随着世界城市化率的不断升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活动也将消耗更多的能源。

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发展阶段,2010年世界城市化率是50.6%,这一数据到2030年将会上升到60%,而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也将达到60.3%[2],高能耗与高碳排放是这一发展阶段的核心特点。

2007年,中国化石燃料排放产生的CO2高达60.71亿吨,占全世界碳排放量的20.96%[3],1本文得到了澳洲研究基金(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ARC)项目“低碳城市的配置:空间参数在中国单中心和多中心城市中的作用研究”(Configuring low carbon cities: an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spatial parameters in monocentric and polycentric examples in China)(项目号:ARC DP1094801)的资助,特此感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
作者:李菁贺薪竹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
摘要: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越来越恶劣的地球天气使世界对可持续未来发展的意愿愈发强烈。

本文从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入手,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系统梳理涉及低碳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一系列问题,旨在较为全面的梳理空间结构所包含的设计因素,将研究框架变得清晰明朗。

论文首先界定了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概念,其次梳理了低碳城市的国际国内发展理论与实践,从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入手探讨论文研究重点;涉及城市交通、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

论文的最后,对前面做系统总结的同时,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与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作了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低碳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低碳城市”相关基本概念
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在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低碳城市
所谓低碳城市,本质就是在城市实施低碳经济。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其概念就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动理念及行为指导、政府管理部门以创建低碳社会为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目标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

二、低碳城市的理论及实践发展
1国内外低碳城市理论及实践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先驱,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问题也较多,并且英国作为岛国,资源稀缺,深刻理解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未来可持续的重要性。

英国在 2008 年正式通过《气候变化法案》。

2004 年,日本政府制定《面向 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境》的研究计划;2007 年,美国发布《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报告;2008 年,印度政府发布
《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而联合国也于 2007 年出台“巴厘岛路线图”,提出节能减碳的目标。

2007 年 11 月,中国与新加坡共同签署了两国合作建设天津中新生态城框架协议,目的是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8 年 1 月,全球性保护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总结可行模式,然后陆续向全国推广;截止 2009 年末,全国已有保定、上海、天津、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低碳城市,还有不少城市正酝酿低碳城市策略。

2 我国现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利于“低碳城市”的构建
中国人口众多,在未来三四十年里每年将有 1500万~2000 万农民进入城镇,这从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走集约、紧凑、高密度的城市发展结构,摒弃美国的汽车城市化模式。

中国的城市尺度大部分适宜步行与自行车交通。

中国一直是自行车大国,城市有良好的绿色出行需求与习惯。

在未来发展中,如果规划尺度适宜的街区地块与环境优美的自行车路线与自行车管理系统,将自行车运行系统纳入公共交通层级中,会有效减缓甚至改变私有交通城市趋势。

最后,中国近年来提倡的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形态为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城市建设将为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实体物质空间与建设管理经验。

三、“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1 适度密度与紧凑城市发展
紧凑城市(Compact City):“城市的经济和社会重要性最终依赖于由空间密度提供的使用方便的交通,以及利用这种机会的人们和机构的绝对多样性”。

“紧凑城市”符合低碳城市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一是适度密度的紧凑城市占用更少的用地,可以更多保留乡村、农田、绿地等开敞空间,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侵占;二是紧凑城市形态可以减少机动车出行,减少碳排放。

此外,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我们不可能走美国郊区式、小汽车式蔓延扩张模式,在中国走适度密度(中、高密度)紧凑城市路线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 步行城市、自行车城市、公共交通城市
城市交通决定城市空间已被历史证明。

19世纪以前,由于工业化的出现,铁路逐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造成城市沿铁路线扩展,而后来出现的电车与汽车,使得城市规模在扩展的同时有了进一步的集中;而1945年后,小汽车的大量入户,城市开始有了大规模低密度扩散。

城市交通决定城市的密度和尺度,以城市“摊大饼”现象为例,城市放射路之间联系需求加大,城市中心交通压力增大,城市拥堵现象严重,这迫使在放射路之间修建城市环路,北京已经发展到了六环,结果就是城市越摊越大,慢慢吞噬周围的乡村和农田。

欧洲国家近年来极力倡导
的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相互决定论,目的就是改善城市交通、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增加公交分担率以达到减少消耗与污染等。

3 低碳城市的土地利用
低碳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总体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分区和土地适宜性分析、产业用地布局、居住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

低碳土地利用最重要的是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增加单位土地的产出,减少日益蔓延的城市扩张问题,从而能得以保留乡村、农田等开敞空间,这也是在中国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下的必经之路。

我国在未来数年内仍然是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国家,所以规划建设可持续低碳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规划的作用为工业转型提供实体基础,所以对产业布局的研究对创建低碳城市非常重要。

四、“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未来发展
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一门科学,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管理等领域发挥着战略性作用。

低碳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指导原则是改变以经济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变革现有的城市规划系统,引入了新的规划理念与设计。

1)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低碳指标体系贯穿于规划的各个阶段,有明确的减排控制数据指导,并区分强制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

2)低碳城市理论框架与数据支撑
各城市应建立本市的低碳课题组,深入挖掘市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环境承载力、历史发展进程、现状发展情况、未来发展建议。

并将本市城市数据建立系统数据库,以备随时查询与使用。

3)低碳城市规划各层次创新研究
从城镇群也即大区域层面,到城市及其周边层面,到社区层面,再细致到单体及其周草木。

将自然山水、阳光、空气、谁、绿地都纳入研究领域,将低碳排放贯穿规划设计实施哥阶段。

4)低碳城市专项规划
重点内容包括:低碳产业规划布局、低碳城市生活模式研究、低碳城市能源系统规划、低碳城市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低碳城市扩大碳汇系统规划等。

5)低碳城市规划管理
从政府角度来说,制定低碳指导政策及实施反馈奖惩体制;从公众角度,提高居民的低碳意识。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同作用创建低碳生态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顾朝林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城市规划刊,2009(3)
[3] 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4] 潘海啸等,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城市规划学刊,2008(6)
[5] 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 (4)
[6] 柴方营杨文月,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机遇,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7]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2009(1)
[8] 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学习与实践,2009(1)
[9]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2009(1)
[10] 崔功豪等,城市地理学,南京:江苏出版社,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