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肠草的功效与作用
【推荐】鹅不食草是什么中药,有哪些作用

鹅不食草是什么中药,有哪些作用
鹅不食草是什么中药,有哪些作用:鹅不食草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带花全草。
有祛风,散寒,胜湿,去翳,通鼻塞的功效。
鹅不食草别名:食胡荽、野园荽、鸡肠草、鹅不食、地芫荽、满天星、沙飞草、地胡椒、大救驾、三节剑、山胡椒、连地稗、球子草、二郎戟、小救驾、杜网草、猪屎草、砂药草、白地茜、猪屎潺、通天窍、雾水沙、猫沙、小拳头、铁拳头、散星草、地杨梅、三牙钻、蚊子草、白珠子草、二郎剑。
鹅不食草是一味中药,具有祛风,散寒,胜湿,去翳,通鼻塞功效,可治疗感冒,寒哮,喉痹,百日咳,痧气腹痛,阿米巴痢,疟疾,疳泻,鼻渊,鼻息肉,目翳涩痒,臁疮,疥癣,跌打等症。
鹅不食草传说
相传,过去有一个农家孩子,自幼患鼻炎,常年鼻塞流黄脓鼻涕。
孩子家里养了一群鹅,一天,他赶着鹅群到山边吃草,饿坏了的鹅群见草就吃,惟独一种又鲜又嫩的青草,却一口都不吃。
小孩觉得很奇怪,用竹竿把鹅群赶到那种青草旁,鹅群低头闻闻就跑开了,小孩感到更加好奇,拔了一株草闻了一会,忽然小孩觉得鼻头发痒,连打了几个喷嚏,鼻子顿时通了,此后也没有再鼻塞、流脓涕了。
同村几个患鼻炎的孩子,也试着用这种青草塞鼻,都很快治愈。
从此,这种草的功效逐渐传开,因为鹅不肯吃这种草,人们就给它取名鹅不食草。
鹅不食草的作用。
农村井边一种野草,人们看到就拔除,殊不知价值珍贵可治腹泻

农村井边一种野草,人们看到就拔除,殊不知价值珍贵可治腹泻新化县古称梅山,地处北纬27°31′~28°14′,东经110°45′~111°41′,位于湖南中部,资江中游,雪峰山北段的东南麓(古称梅山)。
辖区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8个镇,7个乡,2个国有林场,1个经济开发区。
境内多为山丘盆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根新化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全国武术之乡、中国山歌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农村井边、墙角,潮湿处常见的杂草,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可别看它长得不起眼,药用价值可不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作用】这种野草如果长在你家墙上,记得不要拔除,它是一种很好的止血药生活在农村的朋友都知道,农村不像城市有自来水,农村人喝的都是井水或者是地下水。
俗话说: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
农村地处偏僻,高山环绕,山上树木成群,郁郁葱葱,有高山的地方,井水就多。
在笔者湖南农村的山上,长满了很多的枞树及其它的小灌木,所以在我们那里山上有了几口井,而我们那边的生活用水全都是依靠这些井水来的。
在每个村子里至少都有一口井,有的甚至有好几口井,我村就有三口井,全是山上下来的泉水,冬暖夏凉的。
细心的朋友应该发现,在这些上了年纪的井边上,我们会看到一种草,这种草叫做井口边草。
井口边草有的地方叫线鸡尾、楚箭草、凤尾草、狼牙草、双凤尾、金鸡尾、大叶凤尾、背阴草、凤尾接骨草、大叶井口边草、玉龙草、鸡爪凤尾草、爬岩龙、八字龙等,它的名字挺多的,地方不同,叫法不一。
井口边草是一种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50-100cm。
根茎短,横走,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
叶纸质,密生。
孢子囊群生于羽片边缘至近先端而止;囊群盖线形,膜质,全缘,灰白色。
井口边草与其他的蕨类植物有点像,叶片光滑且带有一定的光泽。
在农村这种草大部分把它忽视了,没太在意如何利用,现在有的地方还把它用来当盆景使用,观赏价值挺不错。
鹅不食草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鹅不食草药材名称:鹅不食草拼音名称:EBUSHICAO别名:食胡荽、野园荽、鸡肠草、鹅不食、地芫荽、满天星、沙飞草、地胡椒、大救驾、三节剑、山胡椒、连地稗、球子草、二郎戟、小救驾、杜网草、猪屎草、砂药草、白地茜、猪屎潺、通天窍、雾水沙、猫沙、小拳头、铁拳头、散星草、地杨梅、三牙钻、蚊子草、白珠子草。
科属: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干燥全草。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味:[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肝经。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
中成药:共有28种中成药使用鹅不食草:鼻康片鼻宁喷雾剂苍鹅鼻炎片鼻通滴鼻剂复方鼻炎膏鼻通宁滴剂口鼻清喷雾剂伤风净喷雾剂克痢痧胶囊复方决明片等。
应用:1、感冒风寒。
本品发散风寒之力较弱,一般风寒感冒很少选用。
因其长于通鼻窍,故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兼鼻塞、流涕,头痛者,常与细辛、白芷、苍耳子同用。
2、鼻塞不通。
古方多以本品塞于鼻内,治疗鼻疸肉以及鼻渊鼻塞。
现代多用于各种鼻炎,可单用,也可以配合苍耳子、辛夷等药同用。
3、寒痰咳嗽。
本品兼能化痰止咳,平喘,因其性偏辛温,治疗咳嗽痰多,较宜于寒痰所致者。
可配伍麻黄、细辛、百部等。
4、疮痈肿毒。
本品单用或配伍穿山甲、当归捣烂,加酒,绞汁服用,药渣外敷患处治疗各种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6~10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阴虚发热、虚火上炎者慎用。
采收加工:5~10月花未开或正开放时采收,拔取全草。
炮制工艺:取原材料,洗去泥沙,切段后晒干或生用。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有蒲公英甾醇等三萜类成分,Β—谷甾醇、豆甾醇、挥发油、黄酮类、氨基酸、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挥发油及醇提取物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
水煎剂可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并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菌高敏感。
其蒸馏液在1:8400浓度有抑制流感作用。
临床应用:1、通关散5治疗突然气闭昏厥,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效果良好。
鹅不食草

鹅不食草文章目录*一、鹅不食草的概述*二、鹅不食草的功效与作用*三、鹅不食草的分类*四、鹅不食草的药方选录*五、鹅不食草的服用方法*六、鹅不食草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鹅不食草的概述1、鹅不食草的概述鹅不食草,我国各地普遍分布,入药具有发散风寒、通窍止咳的功效,对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等症有治疗作用。
2、鹅不食草的别名石胡荽、地胡椒、三芽戟、鸡肠草、野园荽、通天窍。
3、鹅不食草的性状形态扭集成团。
须根纤细,淡黄色。
茎细,质脆,断面黄白色。
叶小,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
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个锯齿。
头状花序黄色或黄褐色。
气微香,久闻有刺激感,味苦、微辛。
4、鹅不食草的性味归经性温,味辛。
归肺经、肝经。
5、鹅不食草的来源菊科植物鹅不食草的全草。
6、鹅不食草的产地分布生于稻田、阴湿山地及路旁或湿润草地。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地。
鹅不食草的功效与作用1、鹅不食草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全草含甾醇类成分,如蒲公英醇、蒲公英甾醇及三萜皂苷类成分。
2、鹅不食草的功效作用通鼻窍、止咳。
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3、鹅不食草的毒副作用气虚胃弱者忌用,胃溃疡及胃炎患者慎用。
鹅不食草的分类无鹅不食草的药方选录治伤风头痛、鼻塞:鹅不食草(鲜或干均可)搓揉,嗅其气,即打喷嚏,每日2次。
(《贵阳民间药草》) 治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鹅不食草、辛夷花各3克。
研末吹入鼻孔,每日2次;或加凡士林20克,做成膏状涂鼻。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阿米巴痢疾:鹅不食草、乌韭根各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血多者加仙鹤草15克。
(《江西草药》)治膀胱结石:鹅不食草60克。
洗净捣汁,加白糖少许,1次服完。
(《贵阳民间草药》)治痔疮:鹅不食草50克,无花果叶15~18克。
煎水,先熏过再洗。
(《贵阳民间药草》)治黄疸型肝炎:鹅不食草9克,茵陈24克。
水煎服。
(《河北中草药》)治支气管哮喘:鹅不食草、瓜蒌、莱菔子各9克。
鹅不食草治鼻炎

鹅不食草治鼻炎(2011-12-10 09:22:38)转载▼标签:过敏性鼻炎偏方过敏性鼻炎怎么娱乐方法1:鹅不食草,处方别名石胡荽、野园荽、地芫荽,为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带花全草。
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主产于湖北、江苏、浙江、广东和广西。
野生于田埂、路边、房前屋后或荒野草地阴湿处。
夏、秋两季采收。
在植株生长旺盛期,拔起全株,用水洗去泥沙,除去杂质,摊在太阳下晒直全干备用。
关于鹅不食草的得名,还有一传说。
从前,有一个农家的孩子,自幼患鼻炎,长年鼻塞流黄脓鼻涕,臭哄哄的。
孩子家里养有一群鹅。
一天,他赶着鹅群到一个山边的地方吃草。
饿坏了的鹅群见草就吃,惟独有又鲜又嫩的青草,鹅群却一口都不吃。
小孩用竹竿把鹅群赶到草旁,鹅群只低头闻闻,又跑开了。
小孩心里好奇,拔一株草用鼻子闻了一会,忽然打了几个喷嚏,鼻子顿时也开通了。
后来,他再不流浓臭鼻涕了。
同村还有几个患鼻炎的孩子,也用种青草塞鼻,都很快治愈了。
从此,这种草的药用功效逐渐流传开。
因为鹅不肯吃这种草,人们就给它取名“鹅不食草”。
据科学分析,该品含多种三萜成分,蒲公英赛醇、蒲公英甾醇、山金车烯二醇、豆甾醇、谷甾醇、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酸等。
中医认为,鹅不食草味辛,性温,归肺经,具有祛痰止咳、解毒消肿、通鼻窍的功能,适用于百日咳、鼻塞不通、疮痈肿痛、蛇咬伤、跌打损伤、慢性支气管炎、疟疾等病症。
一般煎服量5~10g,外用适量。
其常用方剂如下:治疗百日咳用鲜鹅不食草150g,煎取汁液500ml,再加入等量糖浆,按患儿年龄每日服20~40ml,分4次服;或用鲜品500g,煎取汁液500ml,再加入糖浆至1000ml,1~4岁小儿每次服3~4ml,5~8岁每次服10~20ml,每日3次。
治疗鼻炎(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等)用鹅不食草适量,研成细末吸入鼻孔,每日数次。
或用棉花浸湿拧开,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入鼻腔,20~30分钟后取出,每日1次。
【每日一味药】鹅不食草

【每日一味药】鹅不食草
【别名】鸡肠草、野园荽、食胡荽。
【来源】本品为菊科一年生植物鹅不食草的干燥全草。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经。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
【主治】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
【用量用法】6~9克。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内服本品对胃有刺激性。
【养生药膳】鹅不食草猪瘦肉汤
原料鹅不食草15克,鸡内金(研碎)5克,猪瘦肉50克,盐适量。
制法将鹅不食草布包,与鸡内金、猪瘦肉一同放碗中,加水适量,置锅中蒸至肉熟。
去药包,加少许盐调味服食。
用法每日1剂。
功效散疮肿。
适用疳积。
鹅肠草的功效与作用

鹅肠草的功效与作用
鹅肠草是一种常见的野生草本植物,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1. 清热解毒:鹅肠草含有丰富的苦味成分,对于热毒、湿毒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中暑、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
2. 利尿消肿:鹅肠草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够促进身体废物的排出,减轻水肿症状。
对于尿路感染、浮肿等问题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活血化瘀:鹅肠草可活血化瘀,促进小血管的血液循环,加速瘀血的吸收和消散。
适用于跌打损伤、淤血瘀阻等情况。
4. 缓解炎症:鹅肠草含有较高的黄酮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
可用于外用药膏治疗皮肤炎症、湿疹、疮疖等问题。
5. 润肠通便:鹅肠草富含纤维素,能够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可缓解便秘问题。
鹅肠草的功效与作用丰富多样,然而还是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
在使用鹅肠草时,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一种野草,既除风热止瘙痒,又治胃肠炎,夜盲与风湿

一种野草,既除风热止瘙痒,又治胃肠炎,夜盲与风湿千金名方中医知识,名医典籍在野外看到几大丛野草,开的花既像动物尾巴又像鸡冠。
上部粉紫,下部白色,在风中摇曳生姿,又直冲冲指天盛放,野性中透着精致,别名狐狸尾、指天笔,牛尾巴花,犬尾鸡冠花。
正名分不清是小姐还是丫鬟:青葙。
青葙,为苋科植物。
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见,野生或栽培均有。
茎叶或根入药,性味苦寒,入肝又入膀胱,有燥湿清热,杀虫止痒,散血中风热,凉血止血等功效。
古代一郎中,夏季看病途中夜宿湿地,导致皮肤受风,生出了疹子,瘙痒不已。
郎中第二天边走边蹭痒,总是难耐。
看到路边尚未开花的青葙,绿色或红紫色的茎虽上部劈叉有分枝,但下部直立,有条纹,用来抓痒似乎不错,于是直接扯了一大把来边走边搔,疹子竟然慢慢散了,痒也慢慢止了。
郎中何等聪明,当即想到这是一种可用于止痒的佳药。
于是直接割取了好多,背在背上带回家去。
后来,郎中发现自家居住的地方,不知何时生长出了很多青葙,他用其治疗更多病症,竟然效果不错。
比如湿热带下,小便不利,尿浊,泄泻,阴痒,疮疥,风瘙身痒,痔疮,衄血,创伤出血等,均可用青葙而治。
1、治风湿身疼痛:青葙子根30g。
猪脚或鸡鸭炖服。
(《泉州本草》)2、治痧气:青葙全草、腐婢、仙鹤草各15g。
水煎,早、晚饭前服。
(江西《草药手册》)痧气又称痧胀,是在夏秋之间感受风寒暑湿之气,或因接触疫气、秽浊之邪,阻塞于内,导致腹痛闷乱。
因痧气胀寒胃肠,壅阻经络,故又名“痧胀”。
痧在皮肤气分的,皮疹隐现红点,称“红痧”;若痧毒蕴于肌肉血分的,全身胀痛,且有黑斑,称“乌痧”。
若证情深重,则见发寒热,头、胸、腹或胀或痛,或神昏喉痛,或上吐下泻,或腰如束带,或指甲青黑,或手足麻木等。
腐婢,为马鞭草科植物豆腐的茎、叶。
有清热解毒之效。
仙鹤草苦涩平,工作于肝脾肺经。
有补虚扶正止血之功。
二味与清热燥湿,凉血止血的青葙共同清热燥湿,解毒补虚,共治痧气。
3、治皮肤风热疮疹瘙痒:青葙茎叶,水煎洗患处,洗时须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