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合集下载

白血病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白血病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白血病的研究与治疗进展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发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水平。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疗也日益成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白血病的定义和分类白血病,是一种以异常增生和发育的白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是由骨髓或淋巴组织中的恶性克隆细胞引起的。

根据其细胞学和分子遗传特点,白血病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类。

其中,急性白血病病程较短,病变发展迅速,细胞分化异常;慢性白血病可在多年内缓慢发展,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发育不成熟和增殖过程异常。

二、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白血病的具体病因还不十分明确,但已确认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环境、遗传、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因素。

其中,白血病的起病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而这些异常又往往与化学致癌剂、放射能、病毒感染等危险因素有关。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也比较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白血病的发生是由于细胞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改变,导致正常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产生恶性克隆细胞,随后出现病变。

三、白血病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白血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对该病致病机制和分子遗传力学的探索,以及白血病预防、治疗和转化研究的进展。

1、致病机制研究的进展白血病的致病机制是白血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已经发现了许多与白血病发生和发展有关的信号通路和分子遗传机制。

例如,白血病的发病进程中,免疫调节的兼职因子激活和基因变异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新的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成果的指导下,人们也开发出了针对白血病的新药物和治疗方案,其中一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

2、预防、治疗和转化性研究的进展白血病预防、治疗和转化性研究也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预防和治疗手段也得到了升级。

除了传统的化疗和放疗以外,现代医学还通常采用分子靶向新药、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疗法。

白血病确诊标准

白血病确诊标准

白血病确诊标准
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术等。

1. 临床症状: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通常与家族遗传、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等原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出血、贫血等症状。

2. 血常规检查:患者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的数量,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

3. 骨髓穿刺术:骨髓穿刺术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医生通过骨髓穿刺术,可以观察骨髓中的细胞形态,明确疾病类型。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细胞化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等检查明确诊断。

如果确诊患有白血病,患者可以遵医嘱通过注射用环磷酰胺、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

必要情况下,患者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手术治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身体不适请尽快前往医院就医。

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一、症状表现
白血病的典型症状包括但不限于:
贫血: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

发热:持续低热或高热,伴或不伴感染。

出血: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腹股沟、腋下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肝脾可触及肿大。

骨骼疼痛:胸骨、四肢骨等疼痛。

二、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白血病的初步筛查手段,主要观察指标有:
白细胞计数: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多数患者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下降,表现为贫血。

血小板计数: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多减少。

三、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是白血病确诊的重要手段,通过骨髓涂片、活检等可发现白血病细胞。

四、细胞遗传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是白血病分型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识别染色体异常和基因重排。

五、分子生物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可检测白血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基因融合等,对白血病的分型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六、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包括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等,有助于白血病的分型和预后评估。

七、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
完全缓解:无白血病细胞浸润证据,血象正常,骨髓象正常。

部分缓解:白血病细胞浸润减少,血象和骨髓象有所改善,但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

未缓解:白血病细胞浸润未减少或增加,血象和骨髓象无改善或恶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和治疗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白血病诊疗指南

白血病诊疗指南

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使用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重建患者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使用供体(他人)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重建患者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
04
白血病护理与康复
心理护理
理解和尊重
理解和尊重白血病患者的感受 和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建立信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问 题,提供有效的沟通和支持。
白血病有不同的类型,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等。每种类型的白血病在症状、诊 断和治疗上都有所不同。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 方式等。某些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可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例如TP53、RB1等基因的突变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结果
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生活质 量得到了提高。
案例三: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案例
患者
一名25岁的女性,患有急性淋巴细 胞白血病,经过多次化疗后病情复发 。
诊断
医生建议进行骨髓移植以治愈疾病。
治疗
患者在骨髓库找到了合适的供体,并 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术后接受了免 疫治疗和康复治疗。
结果
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治愈, 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病。
治疗
患者接受了为期12周的化疗 ,包括诱导缓解、巩固治疗和
髓外白血病的治疗。
结果
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 控制,并顺利完成了化疗。
案例二: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案例
患者
一名42岁的男性,首发症状为疲劳、脾肿大 和左上腹不适。

白血病基本知识

白血病基本知识


LOGO
AML M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急性红细胞白血病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LOGO
肝脾 淋巴结
睾丸 浸润 骨骼关节
其他
淋巴结浸润
肝脾肿大:轻到重度,但并非普遍存在:主要与 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及新陈代谢增高有关 淋巴结肿大:约50%的病人在就诊时伴有淋巴结肿 大(包括浅表淋巴结和纵隔、腹膜后等深部淋巴 结) 多见于急淋
LOGO

细胞化学染色 主要用于急粒、急单、急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常用方法过氧化物酶、糖原染色、非特异性酯酶、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等

LOGO
免疫学检查 针对白血病细胞所表达的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借 以分析细胞所属的系列、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 以区分急淋、急髓及其各自的亚型

LOGO
睾丸白血病
睾丸白血病:睾丸表现为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 性,另一侧虽无肿大,但在活检时往往也发现有 白血病细胞浸润 多见于急淋化疗后缓解后的幼儿和青年 是仅次于CNSL髓外复发的根源

LOGO
其他
白血病细胞还可以浸润至其他器官和组织如肺、 心、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
LOGO
化学因素 化学物质:笨及其衍生物 抗肿瘤的细胞毒药物:氮芥、环磷酰胺、甲基苄 肼、依托泊苷等 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
亚硝胺类物质
亚乙胺类衍生物

LOGO
放射因素 X射线、γ射线级电离辐射 白血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全身 级部分躯干收到中、大剂量辐射后均可诱发白血 病。小剂量的辐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不确定

白 血 病

白 血 病

0.5
CD24
急性白血病免疫学分型
分型 急性未分化性白血病(AUL)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 急性双克隆白血病 急性双系列白血病 伴有髓系抗原表达的ALL(My+ALL) 条件 髓系和T或B系抗原积分均≤2
髓系和B或T系抗原积分均>2
伴有淋巴系抗原表达的AML(Ly+AML)
T或B系积分>2,同时粒-单系 抗原表达,但积分≤2 髓系积分>2,同时淋巴系抗原 表达,但积分≤2
酸转移酶)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临床表现】 起病急缓不一,临床征象:贫血、发热、 出血(均为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 现) 、浸润(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表现)
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
贫血 ①部分患者因病程短,可无贫血 ②半数患者就诊时已有重度贫血,尤其是继发于 MDS者
单表型AL
表达淋巴系(T或B)者髓系积 分为0,表达髓系者淋巴系积分 为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亚型和分布
免疫表型 B系 早前B-ALL 普通B-ALL 前B-ALL 成熟B-ALL T系 前T-ALL CD19+,HLA-DR+ CD10CD10+ CD10+,CyIg+ CD10±,SIg+ CyCD3+,CD7+ CD2-,CD1a-,sCD3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毒 二、电离辐射 三、化学因素 四、遗传因素 五、其他血液病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定 义 : 急 性 白 血 病 ( a cut e l eu kem i a , 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 病 , 发 病 时 骨 髓中 异 常的 原 始 细 胞 及 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 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 器,抑制正常造血。主要表现为贫 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白血病

白血病

目前白血病的分型 MICM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FAB分类 2、免疫学分型(单克隆抗体) 3、细胞遗传学分型:染色体异常,例慢粒ph染色体
4、分子生物学分型: APL90%,有PML-RARa融合基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ph染色体阳性
(占90%)。 它们之间可相互弥补,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有力的证
2、缓解后治疗:长期无病生存(DFS) 方案交替:HD MTX→急淋 HD Ara-C急淋、急非淋 外血干细胞移植,FLG方案
大剂量的Ara-C→ANLL、ALL HD-MTX→ALL 高H→ANLL不用于ALL LASP→ALL COAP→AL、ANLL 急淋→要防CNSL
慢粒的治疗: 1、格列卫 2、干扰素Ara-C 3、羟基脲、马粒兰、靛玉红 4、骨髓移植
⑴急非淋:经典方案:DA 3+7、HA、IDA+Ara-C、COAP、 APL:维甲酸(ATRA)、ATRA+化疗、砷剂。 二个标准疗程未CR者为难治性,提示原发耐药。 ATRA:注意维甲酸综合征
⑵急淋:VP、VDLP 加用蒽环类药物(DNA、IDA、THP、表阿等) 大剂量(HD)、MTX、Ara-C、CHOP CNL防治:包括鞘内注射、头颅放射 急白的治疗效果: 完全缓解(CR) 部分缓解(PR) 未缓解(NR)
白血病
一、概述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使白 血病细胞大量堆积,并浸润组织器官,影响正常造血,临床表 现为:贫血、出血、感染、浸润四大症状。
Erythrocytes: transport oxygen
Neutrophil Basophil Eosinophil Monocytes/Macrophage

白血病

白血病

AML
AL
ALL
L1:小淋巴细胞为主 L2:淋巴细胞大小不等 L3:以大淋巴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骨髓形态学检测
正常骨髓象
AL 骨髓象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0)
骨髓原始细胞>30% MPO<3% 髓系标志阳性 淋系抗原阴性 血小板抗原阴性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白血病分类
按照外周血白细胞数量
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WBC>10×109/L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WBC数量不增多, 甚至减少
急性白血病FAB分类
M0 M1 M2 M3 M4 M5 M6 M7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红白血病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以原始、早 期幼稚细胞为主;起病急,自然病程少于6个月。
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以中、晚 幼细胞或成熟细胞为主;病情发展缓慢,自然病 程为数年。
白血病分类
按照细胞类型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
常见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其英文缩写
1. 缺失(deletion,del) 2.易位(translocation,t) 3.倒位(inversion,inv) 4.重复(duplication,dup) 5.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i) 6. 环状染色体(ring.chromosom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血病融合基因临床信息汇总查询
PML-RARα融合基因
绝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患者具有涉及17q21上维甲酸受体基因α(RARα)的染色体重排。

其中最常见的为t(15;17)(q22;q21),该易位使得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与15号染色体上的PML基因发生重排,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成为APL特异的分子标志。

PML-RARα融合基因对APL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也是APL治疗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此外,少数APL病人也存在其它罕见的染色体易位,分别形成PLZF-RARα、NPM1-RARα、STAT5b-RARα、PRKAR1A-RA Rα、MLL- RARα、FIP1L1- RARα、NuMA-RARα和ZBTB16- RARα等融合基因。

实时定量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可用于APL患者完全缓解(CR)后微小残留病变(MRD)的检测,对监测复发、判断预后和确定停药时机均有重要的意义。

BCR-ABL融合基因
95%的CML和部分Ph+-ALL患者有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

BCR-ABL融合基因主要有三种类型,即b2a2/b3a2(P210)、e1a2(P190)和e19a2(P230)。

CML中主要为b2a2/b3a2型, 而Ph+-ALL中e1a2型多于b2a2/b3a2型。

通过定量检测BCR-ABL 融合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可定量测定CML和Ph+-ALL患者的MRD水平,从而判断疗效、预测复发,并进行早期干预。

研究表明,CML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均可用于MRD检测,但部分患者两种标本的检测结果并不一致。

AML1/ETO融合基因
t(8;21)(q22;q22)是AML中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之一(约占15%),多见于FAB分型中的M2,易位结果是位于8号染色体上的ETO基因与21号上的AML1基因融合, 形成了位于8号染色体上的AML1-ETO融合基因。

≥75%的t(8;21)(q22;q22)患者伴有性染色体丢失及del(9q)等附加染色体异常,通常伴性染色体丢失不影响预后,而伴del(9q)提示预后不良。

该类患者治疗缓解率高且中位生存期较长,预后良好。

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约30%伴有t(8;21)(q22;q22)的患者存在c-KIT基因的突变,这些患者的复发率增高,预后不佳。

CBFβ/MYH11融合基因
inv(16)(p13q22)及t(16;16)(p13;q22)阳性患者约占AML的5%,形态学主要为M4Eo 亚型。

inv(16)(p13q22)/t(16;16) (p13q22)可形成CBFβ/MYH11融合基因。

由于16号染色体较小以及带型的限制,inv(16)(p13q22)难以被常规核型分析所检出。

RT-PCR
检出CBFβ-MYH11融合基因成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发现部分该类患者存在c-KIT 基因的突变,其复发率增高,预后不佳。

MLL基因重排
约8%的儿童AML和3%的成人AML患者可检出累及MLL基因的染色体异常,在婴儿AML 和继发性AML患者中发生率更高。

该类异常最多见于AML中的M4和M5亚型。

目前报道的涉及MLL的染色体易位有104种,已经明确的MLL伙伴基因有64种,常见的有包括编码核转录因子的AF-4(4q21)、AF-9(9p22)、AF-10(10p12)、ENL(19p13)以及编码胞浆蛋白的AF-1P(1p32)、AF-6(6q27)等。

MLL的不同伙伴基因也可能提示不同的预后,通常认为占AML患者11q23异常40%的t(9;11)为中危组,而其余的11q23异常则归为高危组。

MLL基因的部分串联重复(MLL-PTD)
大约5%的AML患者可检出MLL基因的PTD,在正常核型或伴有三体11的AML中更为常见。

突变导致5号外显子至11号或12号外显子之间的串联复制,但保留了MLL所有的功能性结构域,可能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使野生型MLL持续失活。

有报道采用巢式PCR 自部分正常个体的外周血中可检出较低水平的MLL-PTD,其中的原因并非是MLL基因存在基因重组,更可能是异常剪切的结果。

大约30-40%伴有MLL-PTD的AML患者可检出FLT3-ITD,而CEBPA和NPM1基因突变较为少见。

多项研究显示伴有MLL-PTD的AML 患者缓解期短,通常预后不良,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TLS/ERG融合基因
t(16;21)(p11;q22)是急性白血病中一种较常见的再现性染色体异常,该易位导致位于16p11的FUS基因和21q22的ERG基因相互易位,形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FUS-ERG。

主要见于AML,偶见于CML急变、B-ALL和尤文氏肉瘤患者。

TL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通常预后不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