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共38页文档

合集下载

陈氏太极拳缠丝劲的练习

陈氏太极拳缠丝劲的练习

陈氏太极拳缠丝劲的练习陈氏太极拳缠丝劲的练习“缠法”这个词是陈氏十六代陈鑫(字品三)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来的。

他说:“太极拳,缠法也。

”又说:“不明此,即不明拳。

”肯定了缠法在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重要地位。

他又具体说明:“此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

”根据我体会,应当是顺、逆二法是它的自转基本变化,而且自转的顺、逆,也都自然有进退、左右、上下、里外的区别。

至于大小则属于公转的范畴。

但根据什么来定顺、逆,陈鑫却未说明,也没把手部公转的正旋、反旋和双手运转中的配合方式说明,更没有谈到手部的缠法规律,不免使学者茫然莫知要领。

今就我从陈师所传,并参考陈鑫菱在眼、身、步、手方面的缠法,加以介绍。

沈家桢、顾留声所著《陈式太极拳》将缠法的顺、逆定为基本缠丝,其它五对为方位缠丝,这比陈鑫将六对缠法并列,较为明确,是进步的。

但沈说:“顺着时针旋转方向为顺,反之为逆。

”我认为这还不能说明手足缠法的顺逆。

因为手足是左右各二,右手顺时针旋转为顺,左手的顺时针旋转反为逆了。

所以我把他这个说法仅用于躯干的旋转,即身向左转为顺,右转为逆。

腿部缠法的顺逆,则应以身体旋转的方向而变。

凡身向左转,则左顺而右逆;右转则右顺而左逆。

顺缠应膝向上提,逆缠应膝向下垂。

但只许一提一垂,没有双顺,双逆的变化,而且绝对不许向左右摇摆。

手部自转比较容易区别顺逆。

凡大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上,则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掌心转到向下,则为逆缠。

手与臂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则为公转。

公转的方向有左、右、前、后、上、下、的区别。

左右及上下公转中的自转,只有一顺、一逆。

即:凡右 (左)手向右(左)转,逆缠上开顺缠下收的为正旋。

开时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从心口前下颏旁斜向右(左)上转,转到手高齐眼为度,这是上半圈。

接着松肩、沉肘、塌腕、手指上扬,将肘收到肋旁,肘贴肋部,只用小臂带转以肚脐上转到心口前为度。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打太极拳就要练内劲,内劲就是缠丝劲。

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在,行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回四梢通七窍,增长内力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怯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力也,缠丝劲分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

初学缠丝功时,我们从单手、双手正面缠丝、双手斜步缠丝开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太极拳缠丝功的学习,将在缓慢的开、合、松、落的动作过程中,感受以丹田为核心、节节贯穿的缠丝运动,和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身心内外合一。

通过缠丝功的习练,慢慢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培养太极拳的气感。

修习方式:正面单手缠丝(右手)准备口令:身体中正站立,两臂下垂,然后左手叉腰,拇指在后,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向右开一大步,右手伸于腹前,掌心朝上。

口令1,右手向左上方划弧于左胸前口令2,重心移向右腿,右臂外旋向右划弧于右前方,与肩同高。

口令3,松胯,右手内旋向右下划弧。

口令4,重心移向左腿,右手内旋向左下划弧,回到准备口令。

(单手正面缠丝-左手)口令同右手一样,口令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单手正面缠丝,左右手练习时,可按照口令步骤,循环练习若干次。

斜步双手缠丝(右侧)准备口令:身体直立开始,先右脚外摆70-80度与身体右转同时完成。

随之重心右移,屈膝下蹲,提左脚向左前方开一大步;同时两手捋至右侧,掌心向右后方。

口令1,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外旋,右手内旋,由右向左前运至左腹前,掌心朝左下;口令2,随之,左手内旋,右手外旋,由左下向左上划弧掤于左肩上方。

口令3,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

同时双手由左肩前上方划弧掤于右肩前。

口令4,随之,左手外旋,右手内旋,向下划弧成准备口令姿势。

双手缠丝(左侧)同右侧双手缠丝,口令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练习时,按照口令步骤,循环练习若干次。

缠丝功教学详解明白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学会了如何通过站桩形成丹田核心,使内气贯通全身。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

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玻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下面店铺整理了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欢迎阅读。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

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玻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到此阶段,不但在健身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在技击自卫方面更能达到其奥妙的境界、古人云:“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白长。

”陈式太极拳是“培根润源”的方法。

1.缠丝劲在健身方面的作用通过太极拳放松性的缠绕螺旋运动,可使肌腱和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增大,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单位体积内细胞核数目增多,关节软骨增厚,加上肌肉力量的增强,这就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加大了关节囊周围肌腱.韧带和肌肉的延展性.从而使关节活动幅度加大,柔韧性较好。

螺旋式的缠绕螺旋运动,通过反复拧转绞动,使全身各部肌纤维都参加活动,使肌纤维拉长到一般运动难以达到的长度。

锻炼日久,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增多,毛细血管及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都增加。

因而经常练陈式太极拳的人皮肤会逐渐变得细腻光泽,肌肉弹性好,健美有力。

过瘦、过胖的人练习陈式太极拳都有明显的矫正效果。

一个人每天二十四小时每分每秒气血都在周流循环,如果血液有停滞现象,人就会生病。

气血在人体走的不是直线,随筋脉走的是曲线。

练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引导内气在体内循经络沿曲线旋转,它能引导气血周流,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疾病.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也正是水流不腐,户枢不蠢的意思。

缠丝螺旋运动还有助于肠胃有序的蠕动,改善肠胃的血液循环,消化酶分泌增多,使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更顺利。

所以有助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溃疡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提高生命质量 储蓄健康 美善人生 造福人类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1.陈氏太极拳缠丝功为太极入门基础,尤为重要。 2.练习缠丝功过程中,内要专心致志,精神内守,神 不外驰。外要虚领顶劲,尾闾下沉,立身中正,八面 支撑,上下前后左右都要顾及。 3.内外三合圆满到位,要做到意在先,眼在先,身形 紧跟,手的运动在视野范围内。三合和合,十方兼顾, 上下相随,完整和谐。 4.反练亦复如是,缠丝功既是基本功夫也是健身功法 有极强的健身效果。 5.每式练习以5—10次为一组合,有时间多多益善。
• 第二式:黄龙绞水(侧面缠丝) • 1.预备式,开三脚宽,右弓步。左手背贴命门,自然放松。右上肢展 开在右前方,右肘右膝合好,右手在右眼右前方。(上不过眉),坐 腕舒指。眼前视,余光照右手。立身中正(图5)。
• 2.腰微右转,胸右转,渐弓右腿,成右弓步。右掌逆缠向右、向上、 向后划弧。眼视右侧,余光照手(图6)。
• 3.续前,腰微左转,渐成左弓步,右手逆缠向下、向前划弧至腹前中 • 线(约腹前3-4拳距离)。立身中正,余光照手【图7】。
• 4.续前,腰左转,成左弓步。右手继续向左向上顺缠至眉平,立身中 正,眼看右手方向【图8】。
5.腰微右转,胸右转,渐成右弓步。右手塌掌根转成逆缠丝(塌掌根 • 是顺逆缠丝转换的关键),向右、向前、向上呈弧状运至右眼右前方。 • 眼先看右手方向,再转看前方,立身中正。余光照右手【图9】。
• 第五式:二龙盘旋(双手缠 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预备式,马步蹲立,右手位胸前中线,离胸约3-4拳,指尖向右, 掌心向上,坠肘护胸。左手位左肩左前方,离胸约3-4拳距离,指尖 向右,掌心向前,左手虎口与右掌根合住劲,注意坠肘护胸,左逆右 顺,两手保持一小臂距离。眼看右方,兼顾左右【图18】。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

缠丝功是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可称作缠丝劲。

在陈氏太极拳缠丝功的练习过程中,需要要明确的一点,那就是缠丝功分为顺缠和逆缠两种。

与此同时,太极拳缠丝功练习的手型和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包含顺缠和逆缠两种。

顺缠是手外旋,即掌心由内向外翻,顺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

而逆缠是手内旋,即掌心由外向内翻,逆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

无论是顺缠还是逆缠,始终要做到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劲。

太极缠丝功是内在的功力,见形与否视个人情况而定。

太极八法中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就要求有正确的手型作为基础,手型有拳、掌、勾。

手法是手臂的运使方法,太极拳技法的主体是手法,十三式中前八法主要依靠手法实现,接手的部位和形状分为掌法、拳法、肘法、臂法,这些统称手法。

太极的手法较多,一般有棚、捋、挤、按、平拳、立拳、栽拳、撇拳、贯拳、抱掌、推掌、穿掌、分掌、挑掌、云手、开手、合手、以及采、挒、肘、靠等。

李恩久老师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

李恩久老师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

李恩久老师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右式正旋圈1、正马步站立,目视前方。

右脚向右侧跨一步,右脚尖朝右侧前方。

成右侧马步;左手按于腰侧。

腰微左转,右手顺缠屈小臂转至胸前,手指上扬朝右前斜方,形成上掤之法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眼看右侧斜方,腰右转,随之右手逆缠向右上侧45度方向展开,手指与眼高3、转至右侧45度,臂保持微曲,手腕下榻,手指上扬松肩坠肘,眼注视右手指尖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右手顺缠,沉右肩,肘收右肋侧,相距十公分左右,手腕手指下塌,走下弧线收至胸前,手指仍扬向右前斜上方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动作要点:以练习右手顺缠下收,逆缠上开的单正旋法为主,眼转向前斜角,身左右回转,步行为侧马步;出手的角度右侧前45度;出手的高度不过眼,收手低不过肚脐;出手的顺序是手领肘,肘领肩,收手的顺序是沉肩收肘再收手;出手走逆缠上开,收手变顺缠收掤的挤采正旋。

练习时注意:要达到各关节要相连、相随、相催。

劲力要始于足、发于腿、传于腰、达于梢。

只有这样不断地坚持练习才能达到外形松柔内里刚的刚柔相济的效果。

左式正旋圈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右式反旋圈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浏览1、成右侧马步,腰微左转,右手顺缠曲小臂至胸前。

手指上扬,朝右前斜方。

形成上掤之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眼看右侧斜方,腰微右转,随之右手逆缠向下、上45度方向展开,手指与眼高3、手转致右侧45度,臂保持微曲,手腕下榻,手指向上碾转,走上弓弦线,松肩坠肘,眼注释右手指尖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右手顺缠,沉右肩,肘收至右胸下方(乳头下方),手指仍上扬至右前斜上方,然后右手逆缠落至胸前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动作要领:以练习右手逆缠下开,顺缠上收的单反旋法为主。

眼转向右前斜角,身左右左右回转,步型为右侧马步出手的角度、高度、顺序,顺逆缠法相同。

唯独正旋不同之处,反旋圈是由下出手由上收手。

陈氏太极拳套路拳谱

陈氏太极拳套路拳谱

陈氏太极拳套路拳谱一、陈氏太极缠丝功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

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

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

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1无极桩2正面单手缠丝3侧面单手缠丝4正面上下缠丝绸5正面里外缠丝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8正面双手缠丝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11斜步上下缠丝12斜步双手缠丝13斜步左右缠丝14前后缠丝15大小缠丝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2上下缠丝3上步缠丝绸4倒步缠丝5拗步缠丝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

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1预备势2金刚出庙3懒扎衣4上步斜行5上三步6左掩手肱拳7双推手8倒卷肱9闪通背10右掩手肱拳11六封四闭12运手13高探马14右蹬一跟15左蹬一跟16野马分鬃17玉女穿梭18金刚捣碓19收势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1预备势2金刚捣碓3白鹤亮翅4上三步5斜行6搂膝7前蹚拗步8掩手肱拳9撇身捶10双推手11三换掌12肘底捶13倒卷肱14退步压肘15白蛇吐信16闪通背17前蹚拗步18左青龙出水19击地捶20二起脚21护心拳22前招23后招24右蹬一跟25左蹬一跟26玉女穿梭27懒扎衣28六封四闭29单鞭30雀地龙31上步七星32小擒打33运手34高探马35双摆莲36当头炮37金刚捣碓38收势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

难练的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法

难练的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法

难练的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法中华武术家 2017-09-14 06:29“缠丝劲”的训练缠丝劲的形体训练“缠丝劲”的形体训练,是指肢体各部位在太极拳运动中得以“螺旋形”地缠绕锻炼。

正如拳谚所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

”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的“以形导气”阶段必须借助肢体外形的螺旋缠绕,来带动身体内部气机的运行与聚合。

如此,才能渐悟“缠丝劲”的意义和内涵。

躯体缠丝运动规律,可分三种表现形式。

1.躯干部位:以身躯正中为轴线(上通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一线贯串,即中气之通道),腰为主要动力,以“套腰劲、花腰劲、螺旋腰劲”为训练方法,同时旋脊转腰,胸腰折叠蛹动和以胸腰运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为轴线(以中气贯串),双肩对拉拔长,松开似脱,互为催领,互相传递。

同时旋腕转膀,促使肱骨旋动,尺桡二骨拧擦翻转,双手做顺缠与逆缠,双肘松垂随之同步旋转。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气贯串)为轴线,双胯同时松开,争横前绻里合,裆劲撑圆,开膝合膑,双腿里缠,双足缠丝法,有了体会后再练两手足和两臂腿的同步缠法,及其身体一侧的同步缠法,逐步掌握身体各部和整体的缠法。

在其缠绕的运动中,必须细心地体会揣摩“筋骨的对拉拔长,关节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顺而又敏捷的状态下,进行自然的缠绕旋转。

在一动无有不动之中,一动即缠,一运即缠。

对形体缠丝的总要求是:从腰部缠至四梢,再从四梢缠绕回腰间,循环往复。

其紧要者在于腰、肩、胯必须旋转一致,互为传递并相合相随。

(二)内缠外绕互为里表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较为难练,难就难在功夫,犹难者,长久功夫。

陈式太极拳有一个大原则,讲究处处皆有阴阳开合,随处皆有圈。

可见,周身缠丝运动应当始终在“中气”贯串下协调一致、和谐完整。

尤其要注意的是,气由精变,由弱而壮,生于肾,养于丹田,发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脊而行,循经走脉,充于肌肤缠绕运行,复归丹田之中。

正如冯志强老师说:“心为一身之主,腹为内气之源,腰为发劲之机,胸为运化之府,脊为督气之径,肢为运动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36、如果我们国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