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胡龁觳觫衅不识有诸褊小忖度舆薪挟太山挟菜便嬖莅商贾赴愬惛放辟赡衣帛彘豚庠序畜养

二.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无以,则王乎

2.王说,曰

3.独何与

4.为长者折枝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6.盖亦反其本矣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0.是罔民也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无伤也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不能进于是矣

4.然后从而刑之

5.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6.凶年免于死亡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2.是心足以王矣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5.欲辟土地,朝秦楚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8.谨庠序之教

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五.解释下列实词含义.

1.保民而王

2.若无罪而就死地

3.以羊易之

4.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5.挟太山以超北海

6.莅中国而抚四夷

7.犹缘木求鱼也8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11俯足以畜妻子12.然后驱而之善

13.故民之从之也轻14.奚暇治礼义哉

15.百亩之田,勿夺其时16.申之以孝悌之义

六.解释下列虚词含义.

1.然则废衅钟与

2.诚有百姓者

3.即不忍其觳觫

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5.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6.物皆然,心为甚(若是其甚与)

7.夫我乃行之8.抑王兴甲兵

七、一词多义。

1诸:不识有诸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2. 其:

齐集有其一

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皆出于此乎

3. 若: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以若所为

若毒之乎

4. 殆:

殆有甚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5. 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吴广素爱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明:

.举头望明月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君治民之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7. 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失道者寡助

.任重道远

八..翻译下列句子.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7.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答案

一.胡龁(hé) 觳觫(húsù) 衅(xìn) 不识有诸(zhì) 褊小(biǎn) 忖度(cǔnduó) 舆薪(yú) 挟(xié)太山挟菜(jiā)便嬖(piánbì) 莅( lì) 商贾(gǔ) 赴愬(sù) 惛(hūn) 放辟(pì) 赡(shàn) 衣帛(yì) 彘(zhì) 豚(tún) 庠序(xiáng) 畜养(xù)

二。1。通“已”,止2。通“悦”,高兴3。通“欤”4。枝通“肢”5。通“刑”典范用作动词,作榜样。6。“盖”通“盍”,何不。“反”通“返”7。“涂”通“途”,道路。8。“愬”通“诉”,申诉。9。“已”通“矣”10。“罔”通“网”11。“颁”通“斑”三。1。伤,妨害。2。明,视力。3。于,到。是,这一步。4。从,紧跟着。而,连词,表承接。5。爱,吝啬。6.凶,庄稼收成不好。

四。1。名作动,称王天下。2。名作动,称王天下。3。前“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后“老”“幼”,形容词作名词,“长辈”“孩子”4。“小”“大”“寡”“众”“弱”“强”,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人口少的国家”“人口多的国家”“势力弱的国家”“势力强的国家”5。朝,使动用法,使朝拜。6.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7。衣,名词作动词,穿。8。谨,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9。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五。1。安定,安抚。2。走向。3。换。4。应该。5。跳过。6。莅,临,

统治。7。攀登。8。做官的人。9。憎恨,怨恨。10。规定。11。养活。12。往,走向。13。轻易,容易,14。讲求。15。失,耽误。16。反复说明。

六。1。既然这样,那么。2。的确,确实。3。就是。4。疑问代词,怎么。5。本来。6。厉害,严重。7。这样。8。难道。

七.1.之乎之于众2.其中的如果表揣测,大概 3.如果这样你4.恐怕危险,表约略,几乎,接近. 5. 吝惜爱护喜爱喜欢6. 明亮清楚明白贤明的视力

7. 论说,谈论说,讲道义,道理道路,路

八..1.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宾语前置)

2.(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主谓倒装)

3.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是说您这样的人啊(宾语前置)

4.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

5.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6.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7.(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8.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9.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

10.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11.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12.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