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示范项目实施计划样本word参考模板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本项目旨在通过综合开发的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项目目标1. 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实现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 推动品牌农业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项目内容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a. 通过农业产业调研,明确本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产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b. 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引导农民转产转业,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c.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品牌溢价。
2.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a.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如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b. 建设农业生产服务平台,提供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
3.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a.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b. 推进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c. 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农村污水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4.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a. 发展农村旅游业,推出特色农产品旅游线路,提高农民收入。
b. 鼓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社员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
c. 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农业产业项目的金融支持。
四、实施方案1. 建立项目组织机构,明确项目实施责任和分工。
2. 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
3.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参与度和项目认可度。
4.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
5. 加强项目成果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
五、项目预期效益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预计农民人均增收10%以上。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供应能力,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项目目标:1.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2. 提高农产品的供应能力;3.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项目内容:1. 引进新的农业科技和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2. 建设和改造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的保存和运输能力;3. 培训农民,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4. 建设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5. 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6. 吸引投资,引进现代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7. 支持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经营能力;8. 加强农产品的宣传和市场推广,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项目实施步骤:1. 项目前期准备:对农产品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制定项目实施计划;2. 引进科技和技术: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新的农业科技和种植技术;3. 建设和改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农业设施,如冷库、加工厂和农产品运输设施;4. 农民培训:组织培训班,提供农技培训和管理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5. 建设产业园区:选址、规划和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6. 发展深加工和品牌:与企业合作,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7. 引进投资:招商引资,吸引现代农业企业入驻,推动技术和产业的升级;8. 支持合作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和组织指导;9. 市场推广:加强农产品的宣传和市场推广,开展农产品展销活动,扩大市场份额。
项目预期成果:1. 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2. 农产品供应能力提升;3. 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4. 农民收入增加;5. 农产品品牌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6. 农产品市场份额扩大。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示范项目实施计划样本

重庆市城口县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长江防护林人工造林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城口县林业局编制时间:二0一一年三月五日重庆市城口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一、城口县基本情况(一)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城口县位于重庆市最北端,地处大巴山南麓。
境域在东径108°15′43″至109°16′43″、北纬31°37′25″至32°12′13″之间。
东与陕西省平利县和镇坪县接壤,南与开县和巫溪县交界,西与四川省的宣汉县和万源市相连,北与陕西省的岚皋县和紫阳县毗邻。
2、地形地貌全县地势东南偏高,西北偏低。
一般相对高差多在1000米左右。
地貌分低山河谷、中山和峰丛台地三种类型,层状地貌明显,层状结构为W型。
其中南部界梁山脉主峰光头山海拔2685.7米,为全县最高点,北部窝口大梁顶峰2260米,东部马家垭口顶峰2621米,西部卢池凼顶峰2131.2米。
而任河最低侵蚀基准面岔溪口仅481.5米,为全县最低点,同全县最高点相差达2204.2米。
全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
仁河、前河为境内两条主要河流,仁河属汉江流域,前河属嘉陵江流域。
3、气候及土壤条件城口县属北亚热带温湿气候,系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足,四季分明,冬长夏短。
常年平均气温13.7℃,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13.2℃。
平均无霜期234天,常年年均日照时数1356.8小时,年均降水量1245.5毫米。
三峡库区周边的生态区位,决定了营造长江防护林在城口县生态建设中显得极为重要。
土壤受地质、母岩、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的影响,各地段形成相应的地带性土壤。
海拔1500米以下,主要为山地黄壤;1500—2000米,主要为山地黄棕壤。
(二)社会经济情况行政区划及人口城口县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23个乡镇,188个村,15个居民委员会,2个国有林场,23个国有林管护站,到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为24.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2万人,非农业人口2.95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11.43万人。
农业示范实施方案范本

农业示范实施方案范本一、项目背景。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业示范项目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制定了本农业示范实施方案范本,旨在帮助各地开展农业示范项目,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旨在建立一批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示范项目,通过示范引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内容。
1. 选址规划,选择适宜的示范农场,考虑土壤肥力、气候条件、水资源等因素,进行选址规划,确保示范项目的顺利实施。
2. 种植结构,根据当地的农业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推广优质、高产、抗病种子,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3. 精准施肥,通过土壤检测和养分诊断,科学施肥,合理调配各种养分,提高施肥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4. 水资源管理,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5. 农药合理使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产品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田环境安全。
6. 农机装备更新,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动农业现代化。
7. 农民培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能,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8. 数据监测,建立农业生产数据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农田环境指标和作物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措施。
四、项目实施。
1. 组织领导,成立农业示范项目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统筹协调项目实施工作。
2. 资金支持,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为农业示范项目提供经费保障。
3. 技术支持,邀请农业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确保示范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宣传农业示范项目的成果和效益,吸引更多农民参与示范项目,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

内蒙古自治区XX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XX市林业勘察规划设计队2011年7月15日目录1﹑总论 (1)1.1项目概要 (1)1.2编制依据 (2)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1.4可行性研究结论 (3)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3)2.1项目背景 (3)2.2项目建设必要性 (3)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4)3.1建设地点或范围 (4)3.2项目区基本情况 (4)3.3项目建设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1)5.项目建设方案 (1)5.1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5.2规模与布局 (3)5.3人工造林技术措施方案 (3)5.4实施进度安排 (4)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6.1投资估算 (5)6.2资金筹措 (5)7. 效益与风险分析 (5)7.1生态效益 (5)7.2经济效益 (6)7.3社会效益 (6)7.4风险分析 (6)8.保障措施 (6)8.1领导保障 (6)8.2技术保障 (7)8.3组织保障 (7)8.4机制保障 (7)8.5宣传保障 (8)8.6资金保障 (8)9.结论 (8)附表: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2、项目建设任务安排表3、项目建设用苗量及苗木价格表4、项目建用工量表5、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表附图:1、项目区位置图2、项目区现状图3、项目布局图1﹑总论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内蒙古自治区XX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1.1.2项目实施单位:XX林业局1.1.3项目法人代表:1.1.4建设地点:XXXX林场1.1.5主要建设内容﹑规模:人工造林0.3万亩,林种为防风固沙林,树种为五角枫、锦鸡儿。
1.1.6项目建设期:2012年,期限一年。
1.1.7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1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100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32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4万元,旗级财政配套资金4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尊敬的领导:我们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向贵部门提出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的建议。
通过该项目,我们将致力于推动农业发展与林业生态保护的良性结合,为地方农民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背景及目标当前,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传统农业模式下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林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资源,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保护价值,可以与农业相结合,实现多元化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同目标。
因此,我们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的建议。
本项目的目标是在现有农田基础上,通过引入林业要素,改善农田环境,提高农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并在林业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农业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二、项目内容及措施1.林果种植:在农田中引入优质水果树苗,如柑橘、苹果等,通过合理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2.竹木养殖:在农田缺少灌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适宜的竹木品种进行养殖,提供农田的生态保护和经济收益。
3.温室蔬菜种植:在有限的农田中利用温室种植蔬菜,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产量。
4.农田生态修复:通过种植花草、培育农田微生物等方式,修复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和农田生产力。
5.生态旅游:利用林地和农田的自然资源,开发农田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增加农民收入。
以上措施将通过科学规划、技术指导和政府支持来实施,同时,我们将积极推行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引导农民走上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三、预期效益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的实施,我们预期达到以下效益:1.提高农田生产效益:通过引入林业要素,提高农田利用率,增加农田产量和农民收入。
2.促进林业发展:通过在农田中引入林果种植和竹木养殖等方式,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增加林业贡献率。
3.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通过修复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和水体质量,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农业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农业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示范项目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农业示范项目旨在通过示范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
二、项目目标。
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示范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农机化等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
2. 提高农产品质量,引进优质品种和良好的养殖管理方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
3. 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4. 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农民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三、项目内容。
1. 选址规划,选择适宜的示范项目地点,考虑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选址规划。
2. 技术引进,引进先进的种植、养殖、农机化等生产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改良和适应性调整。
3. 培训指导,开展农民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4. 经济扶持,对参与示范项目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鼓励他们参与示范项目,增加投入,提高产出。
5.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示范项目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立项筹备,确定示范项目的内容、目标、投资规模等,编制项目立项申请书,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资金扶持。
2. 选址规划,进行示范项目地点的选址规划,考虑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示范项目的具体实施地点。
3. 技术引进,引进先进的种植、养殖、农机化等生产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改良和适应性调整。
4. 培训指导,组织农民参加相关的培训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5. 经济扶持,对参与示范项目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鼓励他们参与示范项目,增加投入,提高产出。
农业综合开发名林业生态示范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名林业生态示范项目1.项目背景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增长,给城市带来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也愈发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名林业生态示范项目。
该项目将综合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2.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1.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打造生态优美、景色宜人的生态环境;3.发挥生态优势,培育新型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3.项目规划3.1 土地规划我们将选用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作为项目建设基地,充分利用雨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等水资源,采用节水农业和智能化农业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2 生态环境规划项目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湖光山色和植被资源丰富。
我们将充分整合资源,保持自然生态风貌,打造名林业生态示范区,推动旅游业发展。
3.3 农业产业规划本项目将培育新型农业产业,打造农业综合体。
主要包括:1.现代化种植园区:引进新品种,推广技术,提高产量,提升农业综合效益;2.特色农产品加工:打造绿色加工基地,加工安全、高品质的特色农产品,提高附加值;3.生态旅游:充分利用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项目投资和预期收益4.1 项目投资本项目总投资为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土地投资为500万元人民币,建设投资为1500万元人民币。
4.2 预期收益本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为3000万元人民币,预计年利润为800万元人民币。
预计投资回收期为3.5年。
5.项目落地条件5.1 土地项目需要土地面积1000亩以上,具体土地位置、面积等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确定。
5.2 经济实力投资方需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具备充足的项目资金和运营资金,同时需具备相关的农业综合开发经验和管理能力,能够保证项目的高品质和高效益。
6.本文介绍了农业综合开发名林业生态示范项目的背景、目标、规划、投资和预期收益,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城口县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长江防护林人工造林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城口县林业局编制时间:二0一一年三月五日重庆市城口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一、城口县基本情况(一)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城口县位于重庆市最北端,地处大巴山南麓。
境域在东径108°15′43″至109°16′43″、北纬31°37′25″至32°12′13″之间。
东与陕西省平利县和镇坪县接壤,南与开县和巫溪县交界,西与四川省的宣汉县和万源市相连,北与陕西省的岚皋县和紫阳县毗邻。
2、地形地貌全县地势东南偏高,西北偏低。
一般相对高差多在1000米左右。
地貌分低山河谷、中山和峰丛台地三种类型,层状地貌明显,层状结构为W型。
其中南部界梁山脉主峰光头山海拔2685.7米,为全县最高点,北部窝口大梁顶峰2260米,东部马家垭口顶峰2621米,西部卢池凼顶峰2131.2米。
而任河最低侵蚀基准面岔溪口仅481.5米,为全县最低点,同全县最高点相差达2204.2米。
全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
仁河、前河为境内两条主要河流,仁河属汉江流域,前河属嘉陵江流域。
3、气候及土壤条件城口县属北亚热带温湿气候,系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足,四季分明,冬长夏短。
常年平均气温13.7℃,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13. 2℃。
平均无霜期234天,常年年均日照时数1356.8小时,年均降水量1245.5毫米。
三峡库区周边的生态区位,决定了营造长江防护林在城口县生态建设中显得极为重要。
土壤受地质、母岩、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的影响,各地段形成相应的地带性土壤。
海拔1500米以下,主要为山地黄壤;1500—2000米,主要为山地黄棕壤。
(二)社会经济情况行政区划及人口城口县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23个乡镇,188个村,15个居民委员会,2个国有林场,23个国有林管护站,到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为24.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2万人,非农业人口2.95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11.43万人。
城口县前河林场为生态公益型林场,下设 14个森林管护站,管辖面积26.8万亩。
到2010年底,全场职工总人数为75人。
专业技术人员14人,其中中级职称7人。
(三)森林资源现状全县森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700—2400米)、针阔混交林(1300—2400米)、暗针叶林(2300米以上)、灌木植物和草甸植物。
全县主要森林树种共97科526种以上。
构成全县森林的主要树种有桂花、柏木、马尾松、杉木、青杠、栎类、华山松、巴山松、日本落叶松、栾树、喜树、香椿、云杉、冷杉、桦木、香樟、楠木、银杏、油桐、杨树、水杉、核桃、板栗、桑树等。
灌木植物主要有木姜子、马桑、胡颓子、夹迷、杜鹃、高山东、悬钩子、山楂、卫茅、蔷薇、火棘、油茶、茶树、猕猴桃、盐肤木等。
草本植物主要是荩草、羊茅、五节芒、白茅、蒿类、蕨类、鹤稗、莎草、撕儿草、独叶草、葛藤、铁扫把等,森林覆盖率为57%。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本次项目区布局在城口县前河林场罗江管护站。
该区域年平均气温13.6℃,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6℃,年积温3300-5800℃,年日照时数1127小时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无霜期220-2280天;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766-2471m之间。
土壤主要为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
造林区基本情况如下:罗江管护站位于城口县西边,经营管护面积10879亩,管辖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大门到三排山梁一带。
管护站现有护林人员5人,交通方便,公路直抵项目区。
项目区地势坡陡谷深、地形险要,海拔高度766-2100m之间,土壤以山地黄壤为主,微酸性。
土壤厚度在40cm左右。
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280天,平均气温13℃,年降雨量1500mm,相对湿度80%。
项目区所在位置为罗江管护站,面积3000亩。
属国家重点公益林,林地类型为宜林地,立地条件一般。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长江防护林工程是以长江三峡库区为主线,以其流域水系为单元,通过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植,乔灌草并重,网带片点有机结合,建成以防护效益为主的生态公益型林业工程。
长江中游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已成为改善、恢复与重建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城口县结合各项林业工程营造了大量的人工林,造林绿化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森林资源总量仍然不足,质量仍然不高。
尤其是近年来的火毁迹地没有得到及时造林更新,植被恢复缓慢,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因此,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长江中游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十分必要。
一是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面貌的迫切需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长江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于根治长江水患,确保三峡库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长治久安,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据调查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5%,土壤侵蚀模数为6558吨/年·平方公里,裸露的荒山和瘠薄坡耕地每年有上千万吨的泥沙流入长江,直接威胁三峡水库各项工程的顺利运行。
环境意识就是绿化意识,搞好国土绿化,保护母亲河,解决国土生态安全,治理和改善我区生态环境面貌已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目标。
因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实施长防林工程建设项目已成为我区森林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帮助农民致富增收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环境恶化,生产条件恶劣,严重制约着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迫切希望调整种植结构。
因此城口县作为重庆市的最北端区县,林业发展定位为生态公益型林业,我县林业工作也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做到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外,新造林工作应该坚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栽树要栽摇钱树,造林要造产业林”。
力争通过示范带动,充分发挥林业生态、经济、社会功能与效益,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实现兴林与富民的和谐统一。
(二)项目建设条件分析1、种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
为搞好城口森林工程建设,在2008年森林工程启动之初,城口县就新添苗圃3处,面积为1000亩,为工程造林提供大量的优质苗木,出苗量可达500万株/年。
因此,长防林建设所需种苗供应充足。
2、劳动力量组织是长防林建设的有利条件。
项目区所在地的人口较多,中青年农民工数量充足,且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对项目施工极为有利,能够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当地农民对林业有深厚情感受,非常便于组织,能够顺利开展长防林建设。
3、交通便利的是开展造林工作的重要条件。
本次所有项目区都选在公路附近,交通十分方便,有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一)编制依据1、国家林业局《森林采伐作业规程》(资用(2005)49号)2、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国农办财发[2005]30号)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林业项目实施细则(试行)》(办计字[2009]39号)4、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国农办[2005]30号)5、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09]59号)6、《重庆市林业局关于编报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的通知》7、《重庆市林业局关于编报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实施计划的通知》(二)指导思想以国家“十五”计划为指导,从林业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遵循客观规律,用最新技术成果,实行集约经营,促进森林资源的科学培育和可持续经营,充分发挥基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
(三)设计原则1、立足森林资源培育、实现森林健康和可持续经营的原则。
2、满足最佳经营目标,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长期与中、短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运用森林生态学和森林经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原则。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原则。
5、新造为主的原则。
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五、建设地点、规模及目标(一)建设地点、内容及规模2011年城口县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示范项目新造林项目人工造林任务安排在城口县前河林场罗江管护站区域内,总规模为3000亩。
项目建设树种选择为香樟、桂花和水杉。
(二)建设目标通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建设,达到保持水土、函养水源、保障生态安全,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林分质量,建成林业生态示范样板。
(三)建设年限建设年限为1年,即2011年实施并完成。
六、人工造林技术措施人工造林采取人工植苗方式造林。
1、规划设计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施工人员一起在实地搞好规划、确定造林小班。
2、整地细致整地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层厚度,增强土壤通气透水的性能,提高造林成活率。
本次设计沿等高线采用大窝整地,整地均要求熟土回填,穴内土碎,窝面平整,无杂草、石块、树根等。
3、清理根据栽植地块的植被状况采取带状清理。
以栽植行为中心,两侧各清理1米宽。
清理时,应将清理带内的灌木、藤蔓和杂草全部砍除,伐桩控制在10厘米以下。
对清理的灌木、藤条等,采取就地带腐、堆腐的方法,变废为宝,提高土地肥力。
4、造林技术措施(1)树种选择根据此次新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本次项目建设的宗旨,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此次新造林地造林树种主要选择为香樟、桂花和水杉。
(2)初植密度香樟和桂花株行距为3.5×4米,造林密度为50株/亩。
水杉株行距为2×3米,造林密度为110株/亩。
(3)整地整地方法采用穴状整地方式,整地规格为60×60×40cm。
整地时间:提前整地,有利于土壤熟化。
采用在秋季进行,在栽植前半个月内完成。
同时在整地时要避开雨季,以免造成泥土被冲刷流失。
要求做到回填熟土、穴内土碎,无杂草、石块、树根,窝面隆起呈“泡粑状”。
(4)种苗供应县林业局负责种苗管理和供应工作,负责种苗的质量检验,种苗技术咨询与技术指导。
对种苗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公开采购就地就近培育的种苗。
中标单位提供的种苗必须具备“一签两证”;苗木规格严格执行国家标准(GB6000—1999),杜绝使用劣质种苗。
(5)造林造林时间应在冬季进行。
在雨后或阴天起苗,当天将苗木运到造林地进行植苗造林,以减少苗木水分流失。
苗木当天植不完的要进行假植,不能将苗木随意乱放。
植苗造林时,应做到苗正、根舒、分层复土,先复表土,埋根后填心土,分层压实,使苗根与土壤紧密接触,浇足定根水,栽植深度一般为苗木根径以上2—3厘米。
(6)造林时间:2011年10月——12月。
(7)配置模式香樟、桂花树种配置采用混交,混交比例1:1。
水杉树种沿等高线带状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