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爱哭鼻子的小姑娘

合集下载

幼儿园小班个分析入园爱哭鼻子

幼儿园小班个分析入园爱哭鼻子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入园爱哭鼻子案例描述:刚入园时,坚坚小朋友每次还没走到教室门口,眼泪就流下来了,拉着爸爸的衣服,一个劲的哇哇大哭。

我迎上去不管怎么哄,不管我说什么他都不听。

拉着爸爸就是不放手,一定要爸爸和他一起上学。

等好不容易安抚了他的情绪时,爸爸就趁机溜走,他马上就发现爸爸不在,又是一顿嚎啕大哭,而且一哭就不收拾。

非等到爸爸来接他才不哭。

坚坚小朋友是我们班的“特殊人物”。

入园两个多星期了,在其他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快乐地享受着这乐园里的一切时,而他还是不爱上幼儿园。

每天一到幼儿园门口就嚎啕大哭,老师笑脸相迎,而她他却表现出过激反应:踢掉鞋子、满地打滚;午餐时也是老师连哄带喂他才吃一点,就连午睡眼里都含着泪珠。

分析与教育:天真可爱的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幼儿园。

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比的陌生,充满恐惧感,孩子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多数孩子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都会哭闹,这是正常现象,但像坚坚这样长时间哭闹的幼儿还真是“较特殊”。

通过与坚坚家长的沟通,我们了解到:坚坚从小就一直跟在父母身边,对父母的依赖很强,不喜欢和陌生人接触。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安全需要的缺失和分离焦虑以及幼儿心理能力有限所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由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变化及幼儿社会角色的转变造成的。

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家长首先要带幼儿熟悉幼儿的环境,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入园指导;教师要为幼儿营造温暖、快乐的幼儿生活,运用教育技巧,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解决坚坚的这种情况,需要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首先,我请坚坚的家长陪孩子在幼儿园玩,感受幼儿园各种玩具的趣味性;参观幼儿园的活动室、厕所、大型玩具等设施,使幼儿对幼儿园有初步的印象,消除陌生和恐惧;观看幼儿园小朋友的早操、游戏、活动情况,激发幼儿上幼儿园的兴趣,从心理上做好入园准备;另外,还让坚坚多与老师接触,结识幼儿园的新朋友,使幼儿入园后不感到孤独和无助。

案例分析 爱哭的丫丫

案例分析 爱哭的丫丫

案例分析
爱哭的丫丫
又到了开学季,小班又会连着一周左右传出哭闹声,这种情况一般只会有一周左右,依赖症强一点的幼儿也就半个月左右。

但有一个女小朋友,她整整哭了一个半学期。

这个女小朋友名字叫做丫丫,长的十分可爱,每天妈妈抱着她来幼儿园,丫丫都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再抱一会,再抱我一会”,妈妈把她放下后就一边原地蹦跳着一边喊“我不上幼儿园”,老师抱着她,妈妈才能自己走出幼儿园。

前两个月每天丫丫都从早哭到晚上妈妈来接,老师用过很多办法都没有成效。

两个月后可能丫丫习惯了幼儿园的模式,就变成早上入园到中午午睡前哭,因为睡醒不久妈妈就会来接丫丫了。

幼儿园里几乎每个人都哄过抱过丫丫,她见了每个人都说“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找妈妈”。

每天每一次问丫丫明天还哭不哭了得到的结论永远都是“不哭了”,可是第二天来了之后还是会哭会说“妈妈再抱一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小班下学期过去两个月,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丫丫的分离忧虑症减缓了很多,在下学期的某一天丫丫可以自己走到班级门口,笑着和老师说“早上好”
转过身和妈妈说“再见”。

老师们和妈妈看到这样的丫丫都觉得很开心,感觉丫丫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不少。

丫丫的分离忧虑的减缓离不开老师们和爸爸妈妈的努力,所以在
幼儿方面家园配合十分的重要,要能做到互相信任、互相体谅、互相理解,这样会更加有益于幼儿的成长。

幼儿园老师教育叙事 爱“哭”的小姑娘

幼儿园老师教育叙事 爱“哭”的小姑娘

幼儿园老师教育叙事爱“哭”的小姑娘每个孩子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器,她能感受出来谁是真的爱她,她也知道谁是她的“避风港”,她更能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找到属于自己达到目的的方式,而且学习的特别快。

我们班有个孩子,10月8号入园的,到现在有将近四周的时间了。

刚开始那几天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爸爸妈妈送她到幼儿园门口就拉着拽着b不让爸爸妈妈离开,很久情绪也平静不下来。

现在她活动玩耍的时候已经不会有这种情绪了,她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分离焦虑表现的已经不是明显了。

但是她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一有不如意的事情就哭,哇哇的哭,哭的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在阶梯入园的时候,孩子的爸爸对我说:“老师,您跟她说说,让她多吃点儿青菜,她在家一点儿都不吃。

”她爸爸跟我说过之后,我便关注着这个事情。

刚开始的那几天,她每次都是吃点自己想吃的,然后盘子里还剩很多菜就往洗碗池里送,我说:“怎么还有这么多就不吃了?”孩子说:“老师我不喜欢吃这个菜”我一看,我就蹲下来跟她说:“这个菜可有营养了,里面含有的营养物质对我们眼睛特别有好处,你再回去多吃一点眼睛会变得很亮哦”她一听我让她吃她不喜欢吃的菜,第一反正就是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嚷嚷着:“我不要吃,我不要吃”哭的特此厉害,我当时也懵懵的,就说了一句,孩子的反应就这么大?所以后来我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就没有特别强调让她吃,她到最后也是一口没吃。

刚开始对这个孩子不了解,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我发现,“哭”是她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她觉得“哭”就能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能达到目的,所以屡试不爽。

一般情况下家长们看孩子哭了,就会满足孩子的要求。

特别是家里的老人,孩子的爸爸妈妈批评孩子,老人会护短说:“孩子这么小,她知道什么呀,她不愿意做你就别让她做了呗。

”但她却没有想到,该知道的,孩子其实都知道。

所以爱孩子要有度,更要有原则的爱。

爱哭鼻子的小女孩

爱哭鼻子的小女孩

爱哭鼻子的小女孩
有一个小女孩,她今年9岁了,上小学二年级,聪明机灵,活泼好动。

可就是有一个弱点——爱哭鼻子。

别人说她一句或遇到不顺心的事,目良睛里就会流出“金豆儿”。

有一天,上课铃响了,老师已站在了讲台上。

她一推开门,老师问道:“你怎么迟到了?”“我……我……”“到底怎么回事?说清楚些。

”她一看老师的神情很严肃,又一看全班同学都朝自己看呢,更是六神无主,双手捂住了眼睛,竟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时同学们就议论开了:“你哭什么,有啥就给老师说啥。

”“就是,这样好哭鼻子还是个好学生啊?”“好吧,回座,希望今后注意遵守纪律。

”老师说完,她一步一步地挪到了座位上。

等老师开始讲课,她才把手慢慢地放了下来,还不时用眼睛瞟瞟身边的同学们。

还有一次,她正在学骑自行车,一不小心链子掉了。

她蹲在那里,好长时间也没上好。

她把嘴一撅,双手猛劲地摇着脚踏,又呜鸣地哭了:“我说不学,爸爸硬要我学,这下可好,不能骑了。

”“呜呜呜——”,声音也越来越大。

正巧,爸爸来到这里,问清了原由,又教她把链子上好,她这才擦去了脸上的泪花。

小伙伴们,你们知道这个爱哭鼻子的小女孩是谁了吗?不怕你笑话,她就是我——曹敏。

希望你们不要像我这样哟,我
也决心把这个弱点克服掉。

个案分析:爱哭的孩子(共5则)

个案分析:爱哭的孩子(共5则)

个案分析:爱哭的孩子(共5则)第一篇:个案分析:爱哭的孩子个案分析:孩子的转变鑫鑫小朋友每天到幼儿园的时候,总是哭着不让奶奶离开。

而且哭闹的很厉害,是什么原因使他这么不愿意到幼儿园?我进行了调查:问:你为什么不愿意到幼儿园?鑫鑫:我不愿意睡中午觉。

我说:不睡午觉不好,会影响下午的游戏活动的。

鑫鑫:奶奶说:不睡中午觉。

问:奶奶真的这么说了吗?鑫鑫:说了。

我说:如果奶奶真的这样说了,那是奶奶的不对,我明天会问你的奶奶的。

根据这个情况,我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鑫鑫现在读小班了长大了,明年还要升中班,天天到幼儿园哭,多不好。

班里的小朋友不哭,你一个人哭多难看,再说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喜欢哭的孩子,你想让老师喜欢你吗?‘想好’,我们从明天开始到幼儿园不哭好吗?‘好’我相信鑫鑫小朋友会做到的,同时老师和小朋友都会欢迎你的,会和你交朋友的。

而且我明天一定要找你奶奶谈话,是不是奶奶真的说不让鑫鑫睡午觉了,还要看见一个不哭不闹,高高兴兴到幼儿园来的好孩子。

”第二天,鑫鑫的爸爸送他到幼儿园,我看见他虽然没有哭,但是脸的颜色不怎么好看,而且还是躲着我进了自己的班级。

我找到了他的奶奶问了一些鑫鑫情况:“是你不让孩子睡午觉的吗?不是,鑫鑫不愿意睡午觉。

他不愿意到幼儿园,为了让他到幼儿园我就同意了,没想到让孩子骗了,钻进了孩子的圈套了。

”分析:今天,我看到他到幼儿园没有哭,是因为我昨天批评了他,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孩子今天做到了,所以我向你了解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教育孩子。

但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分析是否正确、有理,不能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思想情绪,以至影响孩子一天的学习、游戏活动。

鑫鑫经过小班一段时间的学习变化很大,从一个天天哭闹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懂文明、讲道理、爱学习、爱劳动的好孩子了。

楼燕红 2015年9月第二篇:个案分析个案分析马X X,女,13,于2009.11入校,至今已有5个月,在这5个月的学习中,我们对马X X 进行了一系列的评量,根据北京启智教培中心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评量的结果,对其进行分析:一沟通有与人交流沟通的愿望和动机,也能和老师、同学进行日常的基本交流,有时也能表现出活泼的一面,但理解能力较差,不能把一件事复述清楚,表达能力较弱,不能正确的回应别人的问题。

案例_爱哭鼻子的我

案例_爱哭鼻子的我

案例——爱哭鼻子的我研究背景:《纲要》中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纲要》着重提出了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父母和老师都希望孩子能开朗活泼,积极向上,当发现孩子在大庭广众一言不发、畏畏缩缩,往往会很着急。

有些家长会当面责骂幼儿,有些会简单地鼓动幼儿,这两种方法都会造成幼儿心理上的负担,使他更加畏缩。

更有些家长逢人便问:“我这孩子太不爱讲话,太内向,怎么办?”这种无意识的话无行中给孩子贴上了标签,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我不需要主动和别人说话。

最后的结果是家长越心急,幼儿越内向。

以下是我班一名“特殊”的幼儿,为什么说他特殊呢?因为他变了!幼儿基本情况姓名:王瑞性别:男年龄:4岁(小班)一、现状描述1、开学第一天:陌生的幼儿园新学期开始了,家长们陆续带着孩子来到幼儿园,突然听到一个男孩子的哭叫声,循声看去,一对父母正拉着一个男孩子往我们小(一)班走来。

原来是新生王瑞由父母带着来幼儿园,他的母亲告诉我们:我的儿子比较内向,不肯见生人,更不愿叫人,不爱说话,怕老师,自理能力非常不好,请你们多关照。

2、开学第二天:藏在爸爸背后的小男生“干老师,早上好!”“沈老师,早上好!”小朋友们又开始了新学期的生活。

大老远的就见瑞瑞由爸爸陪着来上幼儿园了,快走到教室门口时,瑞瑞躲到了爸爸的背后,不愿进教室。

瑞瑞被爸爸抱着进了教室,爸爸指着两位老师,让他叫一声,他却怎么也不肯开口,又躲到了爸爸的背后,一个劲儿地哭。

爸爸特无奈的说:“我这个儿子真内向,以后请老师多关照、多关照啊!“3、互动活动:一声不吭按照惯例,有新生来到就要先进行“自我介绍”,孩子们可积极了,奇怪的事发生了,轮到王瑞时好像时间停滞了,我叫了好几次他的名字,请他来做“自我介绍”,他却低着头,坐在位子上一动也不动。

爱哭鼻子的你-观察个案

爱哭鼻子的你-观察个案

幼儿园观察记录——爱哭鼻子的你告别过去,我来到了一个新的陌生的工作环境,带的年级是小班。

新生入园免不了哭闹。

对此,更多的是需要耐心,我也有了心理准备,上班的第一天我就遇见了一个非常爱哭的小朋友——华天赐。

天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手里拿着装满水的奶瓶,他奶奶送完她的时候,他就开始哇哇大哭了,眼泪汪汪的眼睛看着都心疼大哭之后就跑到教室门口那里去,试图开门去找奶奶。

老师们只有派专人看护他,原来以为只要哄他就行了,没想到我们怎么哄都没有用,他都以我要回家来应答。

到了中午的时候,她还在哭,饭也不吃,老师给他喂饭,他就说要回家。

拿着杯子喝着水,一直哭,抓住奶瓶牢牢不放,生怕别人抢他的奶瓶,第二天,天赐来的比第一天还早,依旧手里拿着一个奶瓶,奶奶离开的时候天赐要和头一天一样大声的哭闹起来。

我和他说,只要你吃完饭睡完觉,奶奶就来接你了。

于是天赐就赶紧去找他的床了,找到了就立马躺下来。

嘴里吸着奶瓶。

在他的潜意识里,只要睡完觉,奶奶就来了。

过了不久,天赐居然把自己的裤子脱了。

我见状连忙跑了过去,原来是尿湿了裤子,只是他不知道用语言表达出来自己要尿尿,但是有那个意识是尿湿了。

我耐心的和他说下次尿尿不要尿湿了裤子好不好?他依旧以我要回家来应答。

午睡快结束时,天赐又哭了,我连忙跑过去对他说:“老师打奶奶的电话,让奶奶早点来接你”。

他马上止住了哭声,于是他奶奶下午四点出现在幼儿园了,天赐赶紧跑过去,一把抱住了奶奶,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天赐来幼儿园又哭了,我赶紧带他去玩玩具或者看电视,转移他的注意力,渐渐的哭声不再那么响亮了,天赐可以一个人去玩玩具了,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天赐依旧不肯吃饭,我和他说,只要你吃了午饭,老师就打电话给奶奶,让奶奶早点来接你。

他好像明白了什么,不像前两天那么抗拒了,渐渐地喂他吃饭会吃了,起床之后,我和他说,“你吃完老师就打电话给奶奶”,天赐很开心。

于是就开始去吃点心了,就这样,他一直玩到了四点接人的那个时候才跟着奶奶回家。

个案分析:爱哭的孩子

个案分析:爱哭的孩子

个案分析:爱哭的孩子
个案分析:爱哭的孩子
这个月初有两个新入园的孩子,哭着不愿上幼儿园,看到孩子和家长离别痛苦的样子作为老师我心里也也很难受。

孩子离开家进入幼儿园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为尽可能减少孩子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家长的正确态度将有助于孩子适应新环境。

应该把孩子入园看作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而不要当成是一种感情上的分离。

如果家长抱有潜在的担忧,会被孩子觉察出来,这会给孩子的适应过程增加困难,入园之前的一段时间,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解一下幼儿园有趣的地方,并且带孩子实地去看一下。

正确的方法是积极引导。

让孩子一入园就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小朋友的友爱,就能对园中的活动感兴趣,从而乐意上幼儿园;我就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孩子适应。

如让孩子在幼儿园外观看园中的孩子玩耍,给孩子讲幼儿园中有趣的活动,从而达到满足他安全心理需求的目的。

同时,我注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情感。

懂礼貌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快就会赢得很多朋友,老师喜欢,小朋友也喜欢。

让孩子养成一定的好习惯,比如见人问好,懂得说“谢谢”“请”和“对不起。

富有同情心,乐于关心、帮助别人等等。

使幼儿真正感受到幼儿园的快乐生活,喜欢上幼儿园每天高高兴兴再也不哭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爱哭鼻子的小姑娘
体会与反思
促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纲要》提出“身心并重”的健康观,并且进一步认为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合则为幼儿身心健康的关键。

我国曾因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

而当前因为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在今后的幼儿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中,既要防止单纯重视幼儿身体健康,也要防止片面强调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对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合水平,我国儿科医学专家、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动作发展正常。

(2)认知发展正常。

(3)情绪积极向上。

(4)人际关系融洽。

心理不健康的幼儿,
其人际关系往往是失调的,或自己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者。

心理健康的幼儿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中能够谦让。

(5)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心理健康的幼儿,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合作等性格特征,而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常常具有冷漠、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性格特征。

(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如吮吸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

在我们带班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与众不同或表现为与集体格格不入的幼儿,比如象郑玉这样的孩子。

而《纲要》要求应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协助。

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去影响孩子或者说是实行早期干预,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树立准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健康观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实施策略,比如: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即寓学于乐,要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体会到来自成人对他的肯定,这样自然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反复、巩固。

又如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

”所以理应在盥洗,进餐,清洁,睡觉,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的理念,注重幼儿的表现,实施指导策略。

再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
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协助家长提升教育水平。

就幼儿健康教育来说,取得家庭、社区的积极配合更为重要,否则来自任何一方的消极影响都将抵消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纲要》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贯彻《纲要》实施过程中,的确持续出现一些新问题,比如:幼儿健康教育的策略如何有利于幼儿积极形成健康行为?教师的指导及环境创设如何有利于幼儿主动形成健康行为?
如何兼顾幼儿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如何摆正成人保护与幼儿独立的关系?
等等,需要我们继续深思和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