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合集下载

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

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

《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篇一】《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除了人为催熟儿童,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也正在渐渐提前消逝。

我曾从事教师工作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淡漠而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孩子眼里越来越没这让人困惑的境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翻开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我找到了关键的答案一览无余的媒介。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的深刻见解,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颇具创意的论题: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 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如今电视、电脑日益繁盛,特别是电脑,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电子媒体迅速.肆无忌惮地在孩子而前展示成人世界的内容,海量的怪力乱神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头脑,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渐渐消失,成人的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 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己经被逐岀儿童这个乐园了°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学业太重,家长望子成龙让孩子压力过大,罗大佑《童年》歌词里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而的童真情趣在日渐远离,捉迷藏之类儿童游戏己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谁还看见九岁以上的儿童玩抛石子、滚铁环、跳橡皮筋这样的游戏?孩子的主要娱乐是看电视、玩电脑,充斥电视屏幕的战争、婚恋、魔幻题材的电视剧,无益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长;电脑里的暴力游戏、八卦新闻和各种丰胸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这些都在暗淡着童年纯真的天空。

童年在提早消逝,成人们请不要再拿儿童来消费了,而应好好探问拿什么来拯救孩子们的童年?净化媒介信息,设置儿童观看专区,减轻孩子学业压力努力保护孩子充满好奇、幻想、纯洁、烂漫的童年净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

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

”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

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儿童面前,如果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

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成人世界的“秘密”。

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

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

这是最卑鄙、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仿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仿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察觉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感触动的书籍,它让我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以及那段美好时光的逝去。

书中描述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故事,她在书中经历了许多成长的磨炼和困难,
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

在这个过程中,她失去了许多童年时代的美好,也体会到了成长的痛苦和无奈。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童年的消逝。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充
满好奇心和幻想,对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压力,渐渐地失去了那份纯真和天真。

书中的故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童年的消逝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回忆和珍惜,让那段美好的时光永远留在心中。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停下来回顾自己的成
长历程。

然而,通过阅读这样的书籍,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成长之路,也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

《童年的消逝》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
一切。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阅读这样的书籍,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之路,珍惜现在的时光,也让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永远留在心中。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

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假设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容许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

”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非常微薄,无力改变场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方”一览无余的媒介“。

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创造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成人世界的机密毫无保存的展如今儿童面前,假设没有了“机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

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成人世界的“机密”。

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惧、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

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损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

这是最卑劣、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拟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拟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怒,她愤怒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怒自己的忽略,没有及时觉察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1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1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篇1童年是个充满梦幻而又色彩斑斓的名字,每每想起童年往事,我的嘴角总会情不自禁地扬起。

如果说人生如天空般广阔,那么童年的那些美好一定是夜空的星辰,绚烂了我的人生。

可是,读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后,我思绪万千:在我的童年中有哪几颗星星是真正的闪耀;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正值童年,我应该如何让他们的童年更加璀璨呢?一、让孩子多几分童真尼尔说: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可以称为“成人化的儿童”。

他认为电视是一种除了“画面和故事”之外就没有什么内容的媒介,它所展现的内容很“幼稚”,使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变得模糊。

如果尼尔能够经历现在的网络时代,我想他一定会更加严肃地批判:网络时代让儿童的成人化更加彻底啦!“闺女,别宅在家里,我到楼下运动一下。

”“妈妈你去运动吧,把手机留给我作伴。

”作文课上我问:“你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是什么呢?”学生答:“王者荣耀”、“我的世界”、“跑跑酷”......网络上内容鱼龙混杂,大部分是针对成人的,可是意外地也吸引了孩子们,而且吸引力是那么大。

渐渐地,孩子们的玩大多是在做手指运动,孩子们的思想和成人一起受到同样内容的熏陶;慢慢地,孩子们早早地架上了“望远镜”,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大人”。

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是当人的心理年龄大大超越实足年龄从而跨越了童真,这样真的好吗?让时间的年轮转回三十年,当我还是儿童时:课间十分钟教室门前有小伙伴们跳房子的身影,铃声响起也要迅速跳完最后一遍;遇到下雨下雪天,我们挤在教室后面黑板下玩石头剪子布,取其名曰“挣皇帝”。

六一儿童节时,能够代表班级参加转呼啦圈比赛那是无上的荣耀,我不但能用腰部来转,还能能用脖子转、手腕转、腿弯转和脚踝转。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

我感觉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若是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式,那么或许能够退而求第二,试图明白得灾难什么缘故会发生,那也是有效的。

”不管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仍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觅问题产生的缘故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类缘故,尽管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在那个共性问题上,两国仍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

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现在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那个诞生只是几百年的功效,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此刻儿童眼前,若是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之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

它以加倍多样性、易于儿童明白得的方式公布的向儿童展现成人世界的“秘密”。

这种“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

尽管这一问题已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置,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轻巧、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

这是最卑劣、最赤裸裸的迫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损害的同伴痛楚的样子时却仿照邪典片里“爱莎公主”高兴大笑,会让人何等的毛骨悚然!正如报导中一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小孩仿照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小孩身心的迫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发觉小孩观看的视频是不是有害。

读《童年的消逝》心得体会

读《童年的消逝》心得体会

读《童年的消失》心得领会小戏骨的童年——读《童年的消失》有感在 2018 的伊始,我有幸遇到了尼尔·波兹曼先生的代表作——《童年的消失》。

读完这本书,你不由会为尼尔·波兹曼先生前瞻而富裕远见性的文字和看法所服气。

尼尔·波兹曼先生以为童年的出生,是因为印刷媒介在小孩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剧烈攻击下,这个分界线已变得愈来愈模糊。

身处电子化媒介愈来愈广泛的时代,“童年”被成人间界超前侵害。

我们的阅读,包含小孩的阅读,被图片与影像全面覆盖,形成了图片与影像联合的社会。

前一段时间,《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在网络大火,固然红楼梦的影视化改编早已被观众熟知,但是这一版独出心裁之处在于,剧中所有演员都是年龄 10 岁左右的孩子,这部由“孩子们演大人戏”的作品在腾讯视频网站一经播出,很快惹起了热议,在豆瓣上也一度达到了很高的分数。

该剧是小戏骨系列的最新作品,令人吃惊的是,这一系列已有十部剧上映,昨年大火的《小戏骨白蛇传》也属于这个系列,一经推出,相同也是争议如潮。

小戏骨播出以后,固然豆瓣上的评论大多以正面鼓舞为主,但是遮天蔽日而来更多的是负面争议,比方以为小戏骨这类形式只可是是商业噱头,让小孩子去学习关系盘根错节的成人关系,这类学习于年龄尚幼且缺少鉴别能力的“小戏骨”来说,是对其童年的残忍剥夺。

自然,对小孩成人化的思虑不过诸多议论中的一部分,也有网友以为对“小孩成人化”的担忧实质上是小题大做:好多成年人在小孩时期,都扮演过“过家家”的游戏,有人扮演爸爸,有人扮演妈妈,有的则是扮演孩子,这类表演也是对成人感情的模拟,一个小孩对成人世界感情、逻辑、思想、关系的理解,其实不是在一瞬时达成的,而是在无数次近似的模拟和“表演”中,逐渐形成的。

而正是这样的模拟,倒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小戏骨的表演实质上是孩子的本性。

保护小孩不是隔断小孩,家长对孩子进行隔断式教育更是对孩子本性的压迫,我们不鼓动小孩“成人化”,可是我们也要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最自然地对待小孩成长的过程。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

2024年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童年的消逝》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童年时期的点滴回忆,勾勒出了童年逐渐消逝的过程。

这部小说从许多方面展示了童年的珍贵与尊贵,引起了我对于童年的深思。

在小说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不同阶段的童年时光。

从最初的追求简单的快乐,到渐渐接触和理解复杂的世界,再到最后的怀念与追寻,主人公的童年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这个过程充满了许多感慨,让人感触良多。

首先,童年是一段纯净而无忧的时光。

主人公回忆起自己儿时的欢乐时光,那些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捉迷藏、嬉戏的日子让人心生向往。

童年时代的我们没有太多的烦恼和担忧,只知道追求快乐和无尽的玩耍。

小说中描绘的童年世界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和天真无邪的笑声,令人心驰神往,也让我们思考童年的珍贵和难以复制的青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开始慢慢体会到童年的逝去。

他逐渐发现,曾经熟悉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长大了,不再以玩耍为乐,而是沉迷于功课和长辈的期望。

童年时的无忧无虑变得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责任和成长的重担。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呈现了一个正在逝去的童年时光,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残酷和不可逆转的改变。

这种逝去的感觉让我深深反思起自己的童年。

曾经,我也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喜欢跑跳玩闹,追逐着属于自己的夢想。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转,我逐渐步入了成长的道路,被各种功课和课外活动填满了我的时间表,童年的轻松和快乐也一去不复返。

回忆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我深感珍惜和怀念,也希望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回那份童真与纯真。

此外,作者在小说中也触及了成长的痛苦和困惑。

主人公开始对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产生追问,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这种对成长和未来的思考,可以说是每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都会经历的一种转折点。

我们渐渐明白童年的逝去,并开始追求更为深沉和具有内涵的成长。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作者告诉我们,童年的消逝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珍惜和把握每一个时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

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

”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

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儿童面前,如果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

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成人世界的“秘密”。

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
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

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

这是最卑鄙、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仿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仿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察觉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

当成人世界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向儿童开放时,他们必然效仿成人的犯罪活动。

”“儿童邪典片”事件充分佐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

电子媒介宣传的背后都是受利益的驱使,为了点击量的增加,为了产品的销售量、为了获取收视效益等等,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一些人却把道德底线的标尺一再降低,只为服从于眼前的盈利。

如果说这类互联网上的“有毒信息”所导致的犯罪活动是可见的,那么它对儿童心灵上的毒害则是不可见的,又是无法估量的。

谁能判断年幼时被灌输的思想,引导的行为,
会在哪一天彻底消失还是再次以某种形式再现呢!
我们无法改变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进度,只能守护自己的这方小小天地,就像波兹曼说的“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

既然学校尚未消亡,真正的“儿童”在校园里也将永远存在。

在教育这方最后的净土上,我们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号召家长和社会,指引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如何辨别虚拟与现实中的真真假假,明明暗暗。

让儿童成为“儿童”,让“秘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被揭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