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答谢中书书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文言知识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10课】《答谢中书书》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6、【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7、【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0、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1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12、【念】考虑,想到。

1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14、【相与】共同,一起。

15、【中庭】院子里。

16、【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7、【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8、【盖】大概是。

19、【但】只是。

20、【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其次,在修辞手法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显得有些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通过更多的例句分析和现场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修辞手法。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也发现,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仍然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较为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情感体验的深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在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内化这些修辞技巧,例如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学习。
-在古文句式的理解方面,难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教师可以提供更多例句和现代汉语翻译,以便学生对比理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将尝试仿写课文中的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答谢中书书》中所体现的文学鉴赏和表达技巧。这篇文章是南朝梁时期文学家陶弘景写给友人的书信,表达了他对山川之美的热爱。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美景,以及如何通过文字传达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中书令的职责和地位;2.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4.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点1.中书令的职责和地位;2.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3.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运用唐诗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PPT介绍唐代中书令的职责和地位,引出本课文。

2. 阅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文《答谢中书书》。

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课文主题和情感体验,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3. 课文解读(25分钟)1.详细解读课文涉及到的表意词、形容词、动词及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3.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

4. 诗歌的韵律、格律(25分钟)1.讲解唐诗的韵律和格律,通过PPT引入相关的知识点,讲解韵、平、仄和押韵;2.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对应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5. 诗歌的修辞手法(25分钟)1.课堂讲解什么是修辞手法以及常见修辞手法;2.老师通过课文中的例子,介绍其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3.让学生在小组内找出自己所理解的修辞手法,并进行解释说明。

6. 情感体验(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选择一段适合自己的诗歌进行背诵,并结合其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自我分析和发表意见。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唐代中书令,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

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感情。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背诵本次课学习的唐诗三首,力求正确、流畅;3.评论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写一篇150字以上的观后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理解性默写(含答案)1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13.《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4.《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5.《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6.《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7.《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常见理解性默写题和问答题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表现这种思想感情的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

7、《三峡》和《答谢中书书》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答谢中书书》别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答谢中书书》别解

从“古来共谈”到“独与其奇”——《答谢中书书》别解历来都认为,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山川之美”,语言清丽而简洁。

但我以为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它既写出了“古来共谈”的“山川之美”,又写出了“独与其奇”的特别感受,使短短一篇写景小品文具有了特别的内涵。

先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古今共谈”的“山川之美”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区区四十字,写尽山川的盎然生意。

有俯仰生姿的视角:仰望山峰高耸入云,俯视河流清澈见底,平视石壁五彩辉映,林青竹翠。

俯仰之间,自然景物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而是立体呈现出了空间感。

有冷暖色调的映衬:高峰和清流,极高与极深,都透着寒意;石壁的五色,其中既有石壁的本色,又使人联想到石壁反射着太阳的光芒,青黄黑白赤,人间五种正色,顿生暖融融之感。

竹林的青翠,本是冷色调,又因是四季常青,就透着一股生机的热情。

晓雾的清寒即将散去,升起猿鸟的热闹;夕阳的温暖将要落下,激起潜游的寒鱼。

冷与暖,交错呈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就增强了景物的层次性与丰富性。

有动静得宜的配合:高峰、清流、石壁本是静景,着一“入”一“见”一“交辉”,便赋予了景物以主观能动性。

(笔者认为此处的“见”读音为“xiàn”,取“主动呈现”之意。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大自然的晨昏交替之时,最是苍茫静穆;“猿鸟乱鸣”“沉鳞竞跃”,这些隐藏在山林河流深处的小动物自由地舒展着性灵。

山川之静谧给了最微小的动物以活动的安全感,而小动物的热闹活动更显山川之静谧。

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宏大的广角刚刚展开,却偏偏紧跟着两幅生动细节的聚焦。

视角的收放,静中藏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有参差未至的和谐: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选取的时间节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不可忽视这一“将”一“欲”。

如果换成“晓雾已歇”“夕日未颓”,画面是否会更加清爽呢?不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内容、情节;2.掌握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主旨和中心思想;3.理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语言表达;4.分析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提取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把握语言用途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感知人物性格、情感特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答谢中书书》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情感;2.培养学生学习感悟和自我反观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答谢中书书》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掌握形象塑造方法和技巧。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教育、人生的价值观和理念,重视人类文明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和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合理的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阅读引入讲述父母亲恩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对故事中主人公对家长孝敬、回报恩情的态度的了解和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答谢中书书》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对该文的学习锐度,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识别、分析、解读课文《答谢中书书》的表达方式和文学造诣的特点。

重点讲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其中的高超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辨识和使用能力。

3.交流学生们就课文的主旨,思想,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的讨论,发散思维,激发想象,要求学生自行拓展思路,探索未被发掘的细节问题。

4.补充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相关的阅读文献或故事,补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有序、逻辑、连贯的思想流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在美学领域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5.总结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上述知识点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进行个人的理解和思考。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在安静和心灵宁静的状态下深入的思考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能2020欣年10赏月7日这星期奇三异景色的人了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回顾品味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 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 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答谢中书书
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 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 树,游鱼跃水。
2020年10月7日星期三
答谢中书书
1、请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2、想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探究】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
树木、猿鸟、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
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答案】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 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 然的山林世界。
答 谢 中 书 书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总 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重点品析第二段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案】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 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 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10 答谢中书书

高 耸 入 云
夕 阳 欲 颓
清 流 见 底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 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 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
注释: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 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译文: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注释: 四时:四季。 俱:都。 晓:早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 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
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
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 的医学家、文学家。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
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 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此文正是如此。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三)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四)名句积累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沉鳞竞跃。
自然美景
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的自然美景? 关键词 思想之美 景色之美
语言
导思2:文章的语言很美,
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结合句子赏析。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案】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
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 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 样的表达效果 ? 【答案】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 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 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 达了生命气息。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答谢中书书》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用斜线画出句子的停顿。 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优美的写景句。
翻译课文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第一段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
同赞叹的啊。
第二段
原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
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1. 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把握文意, 积累
一些文言词。 (重点)
2. 品味语言,通过想象理解作品优美的意境, 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
陶弘景(456-536),字
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
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
作者酷爱自然 ,归隐林泉的志趣。
6.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答案】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
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
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答案】“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
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
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重难点小结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
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
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
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
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一 读一读字音
tuí 夕日欲颓
lín 沉鳞
yuè 竞跃

写一写字形
译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
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第三段
原文: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注释: 实:确实。 欲界:指人间。
自:自从。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
yuán( 猿 )鸟乱鸣 沉鳞jìng( 竞 )跃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二)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自康乐以来
将要
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 自从
仰视:高峰入云
具体叙写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总括:欲界之仙都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